徽欽二帝時沒有名將嗎?為何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力挽狂瀾?

2020-12-23 逆風解語

假如一個王朝要覆滅,名將又如何挽救一個危亡的時代呢?顯然名將是無法扭轉歷史的進程的,包括靖康之恥也不是一兩個名將可以改變的。

比如秦末名將章邯,不是他不能打,是歷史的進程讓必須失敗,當然大家後來都知道了結局,知道結局後的上帝視角就輕鬆了很多。

名將就不打敗仗了嗎?名將誠然為贏得戰爭帶來了很多勝算,但是他們無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遠比徵戰沙場複雜得多,將軍百戰只是沙場鬥爭,而朝堂之上鬥的是人心。

大宋王朝真沒有大將嗎?

因為發生了靖康之變,大家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大宋王朝完全沒有戰鬥力,是一個任由別人宰割的王朝。

再加上宋朝以文人為重,對於武將沒有那麼重視,這就讓人們心中產生了另外一個錯覺,徽欽二帝的手上沒有能徵慣戰之人。

事實上並非如此,宋王朝有一些堅決的抗金人士,他們一直以來的理念就是與金人對抗到底。比如种師道,雖然是文官出身,可是後來轉任了武職,長期在西北抵禦西夏。

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

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抗金人士,他徵遼兵,伐西夏,抗金人戰功赫赫,可惜一代名將隕落,再無人與之並肩了。

還有一個文臣李綱,他成功組織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李綱死守城門,金兵無法破城,想盡了辦法。在這場鬥爭中,宋朝上演了一場荒誕劇目,李綱經歷了撤職,再啟用,無限循環了好幾次的撤職啟用。

等金人撤離之後,他就被趕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貶,而隨著他的貶謫,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綱為相,他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

不是徽欽二帝時沒有大將,是因為各有款曲,無法達成一致,主和與主戰派一直在拉扯,內部都無法達成一致,又怎麼能抵禦外敵。

所以名將在政治鬥爭面前,很可能就變成了「炮灰」。

金人除了搶沒有別的生存途徑

金人為何會如此拼命去搶?那一定是有關於生存問題的,而大宋朝為何如此沒有鬥志呢?原因很簡單,經濟發達啊,誰在吃飽喝足後還想著打架毀自己的家產呢?

那為何遼國沒有金人的猖獗呢?這也可以理解,人家夠吃夠喝了,幹嘛還要去拼命呢?

兩個少數民族政權都依靠著大宋王朝吃吃喝喝,大遼手握燕雲十六州的便利,還有大宋的歲幣供養,而且遼國的漢化嚴重,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了。

遼國可以自力更生了,那像金人這種新的草原新貴呢?他們不能看著你們吃香的喝辣的吧,於是就先收拾遼國,遼國收拾完了,再轉頭收拾大宋這頭「肥羊」。

金人一開始的目的也就是搶點東西,吃點肉,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他們也擔心吃不下這塊肥肉,可是打到最後,情勢就不同了。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就是這個道理,打著打著發現大宋不但弱,還挺慫。打幾下就有人哭天抹地的要認輸,認輸還不算,還連那些和自己打架的人都收拾了。

於是乾脆把皇帝也搶過來算了,這樣就可以挾天子以吃「大宋」了,事實證明,確實讓他們吃得飽飽的。

大宋國策的兩面性

大宋的國策重文抑武,文人當道就有是非,兩派利益衝突之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宋朝真不能戰嗎?也不是,大宋建國之初,還是極其能打的。

五代十國留下的彪騎悍將們誰與爭鋒,草原騎兵們能戰,這些人也是從刀光劍影中淌過來的,誰也不服誰,再加上建國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別人打,在他的字典裡,絕對沒有主和一說,能打絕對打到底。

可是宋太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又做了一件昏事,「杯酒釋兵權」,這之後宋朝的國策就以文人為主。

自古文人相輕,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文人婆婆媽媽起來,能煩死個人,最可氣的是,宋朝是不能殺諫官的,哪怕唾沫星子噴在臉上也不能殺,宋仁宗曾經被包拯噴一臉口水,還要自己起來擦乾淨。

文人諫言是好事,可是也有弊端,各個派別結黨營私,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文人們鬥爭得如火如荼,武將們呢?也不會真正去打仗吧,即使開戰,各個利益集團又要出來阻攔,种師道、李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金人搶劫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只是沒有想到他們那麼弱而已。

大宋建國之初,那些從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淌出來的驕兵悍將,確實沒有幾個人惹得起,吊打那些蠻夷之地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後來的國策,以及文人的利益撕扯,逐漸的讓大宋的武力值開始下降。

即使有一兩個名將冒出來,也會被打壓下去,這樣的國家體系,註定了會有靖康之恥。而且宋朝還有一個問題,打不贏就用錢解決,長此以往,大家都習慣這個套路了,誰又不想多啃幾口這塊「肥肉」呢?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

相關焦點

  • 在秦朝滅亡的時候,為何王剪沒有站出來救國?
    我們都知道王翦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最大功臣,因為有六國中五個國家就是王翦攻打下來的,可以說是功勞非常的大,而他也是在攻下楚國後,向秦始皇討要了土地及金銀財寶後就回家鄉做他的富家翁去了,而很多人就對王翦為什麼沒有站出來力挽狂瀾感到困惑,據記載王翦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08年,但是秦朝滅亡的時間是在公元前207年,其實即使在這段時間裡王翦有站出來的話
  • 北宋滅國,徽欽二帝在金國的最終結局
    次年五月金軍虜徽欽二帝北返,初解至金上京城 (今哈爾濱市 阿城區白城 ),之前,徽欽二帝在燕京時,有人慫恿過金國皇帝舉辦一次盛大的獻俘儀式,這個儀式曾經在遼國滅亡時舉辦過,但有人上表認為這樣不好,所以,徽欽二帝沒有受到騷擾。1127年徽欽二帝召往了上京,兩位宋帝終究逃脫不了一番羞辱了。
  • 開封城破,北宋隨之滅亡,為何楊家將沒有出來救國?
    所以後代歷朝的百姓都十分希望宋朝有能夠力挽狂瀾的將軍。 於是後代出現了許多關於宋朝名將的小說和評書,不管是《嶽飛傳》、《狄青傳》等等都是人們最想見到的人物形象,因為他們給民眾來自名族的自信。而今天小李子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宋朝有名的武將家族,不管是正史還是小說都對他們推崇至極。
  • 歷朝歷代名將輩出,為何清朝沒有一個名將!
    在中國歷史上,有許多我們熟悉的名將,戰國四大名將,漢朝的衛青,霍去病,隋朝的楊素,唐朝的李靖,薛仁貴,宋朝也有楊家將,嶽飛等等,而越往後,名將仿佛就變得比較少了,尤其是清朝,恐怕我們都想不起來有誰算得上是名將,這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 八國聯軍入侵清朝時,為何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幫清朝說話
    八國聯軍入侵清朝的時候,當時國際上沒有一個國家幫助清朝。不管怎麼說,清朝在世界上也有自己的朋友。可是為什麼,當時卻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幫助清朝與八國聯軍作戰呢?
  • 秦朝滅亡時,曾經替始皇帝連滅三國的名將王翦為什麼不出來救國?
    秦國滅亡時,王翦早已去世,所以怎能出來救秦國呢?要是能出來,恐怕還沒帶兵出徵,秦軍將士就嚇死了! 《史記 王翦列傳》載:「秦二世之時,王翦及其子賁皆已死,而又滅蒙氏」。
  • 火併王倫時,王倫的手下都在場,為何沒有一個站出來阻止?
    林衝嗎?林衝與楊志一番惡鬥之後,「王倫自此方才肯教林衝坐第四位,朱貴坐第五位。」王倫當然是第一位頭領。林衝坐第四位,他可不就是王倫的手下嗎?我們都知道,火併王倫的主人公就是林衝,你叫他阻止自己嗎?除了林衝,還有朱貴。
  • 隋文帝楊堅有兄弟四人,隋朝滅亡前,他們為何不出來力挽狂瀾?
    中國有句古話叫:「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 北宋滅亡時楊家將為何沒有出來救國?不是不救,而是無能為力
    實際上楊家將真正有本事的就傳了三代,其他的後人都是名不見經傳,正史中根本都沒有記載,完全符合「富不過三代」這句諺語。楊家將就是歌頌了北宋初年的名將楊業一家滿門忠烈,保家衛國的事跡。而歷史上楊業是確有其人的。楊業少年時就武藝高強,喜歡打獵,騎馬射箭樣樣精通,打的獵物也比別人多。
  • 第二次合縱攻秦之戰,匡章攻破函谷關,為何不見白起力挽狂瀾?
    秦國並不滿足於此,連續對魏國用兵,魏國河東汾陰、皮氏、曲沃等要地落入秦國之手,秦國兵勢如此之強,引起了關東六國的不安和警惕,於是在前318年和前298年連續發動兩次合縱攻秦之戰,第一次秦國大勝,第二次齊、韓、魏三國組成聯軍以齊國名將匡章為主帥一舉攻入函谷關
  • 魯能89青訓的遺珠,在母隊沒有登場機會,轉會後多次力挽狂瀾
    永昌在本場比賽面對實力強勁的深足,球隊的戰術思想非常明確,就是要力爭能拿到一個平局,然後在第二回合的較量中放手一搏。原本永昌可以通過頑強防守,實現這個目標。然而永昌防守球員沒有及時將球解圍,給了深足中鋒馬裡補射機會。面對馬裡近距離補射,邵璞亮也是有心無力。毫無疑問邵璞亮是永昌本場比賽表現最好的球員,沒有他力挽狂瀾的撲救,永昌就不止輸深足一個球。
  • 蜀國五虎上將關羽、張飛入選武廟72名將,其餘三將為何沒有入選?
    武廟祭祀的是姜太公呂尚(明清時期——關羽),陪享的是自春秋到唐時期由官方遴選出來的72名將。(唐朝選64位,宋時進行修改並增加至72位)72將又分三個等級第一等大軍師——張良第二等共10人,分別為管仲、孫武、樂毅、諸葛亮、李績,田穰苴、範蠡、韓信、李靖、郭子儀,左右各一排各五人,稱為十哲。
  • 恆大迎來一場久違的大勝,飽受爭議之人終於爆發,為球隊力挽狂瀾
    所以恆大在這場比賽中一球落後,急需強援站出來為球隊力挽狂瀾,誰都沒有想到站出來的會是塔利斯卡。終於在恆大對陣申花的比賽中收到了回報,塔利斯卡在球隊落後一球時,第一個站出來。他當時接到了隊友艾克森的傳球,用頭球考驗了申花門神李帥的反應能力。雖然李帥已經是高齡老將,但他在門前的反應還是非常快,直接將球擋了一下。
  • 為何北宋滅亡時,楊家將後人不出來護駕救國?真相很殘酷
    趙匡胤深知軍權的重要性,為了防止再有像自己一樣的人出現,從未威脅到皇權,在建國沒多久,就對諸位有功的大臣們來了一招「杯酒釋兵權」,此後定下了「重文輕武」的統治策略,這也是為何宋朝的文學如此發達的一個重要原因。按理說,在宋朝這麼一個重視文臣、輕視武將的國家,出現軍事名將是很難的,更何況楊家這世代名將之家呢呢?
  • 古德裡安是二戰德國名將,為何沒有被認定為戰犯?
    在德國眾多的名將中,古德裡安無疑是其中最為耀眼的。海因茨·威廉·古德裡安是德國在二戰中的功勳將領,對於整個二戰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眾所周知,在二戰的初期,德國的裝甲部隊在歐洲戰場上所向無敵,日耳曼戰車先後閃擊了大半個歐洲。
  • 以弱勝強,幾乎滅掉齊國的樂毅,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時勢造就英雄,英雄又攪動風雲,形成新的「時勢」,繼而造就另一批新的「英雄」,他們再攪動風雲,形成另一個全新的「時勢」,周而復始,歷史正是如此。戰國,這是一個大爭之世,在這樣的「時勢」之下,湧現出了一批「英雄」,他們又在這個大爭之世中攪動風雲,形成了新的「時勢」。我們今天要說的便就是這其中的一位「英雄」——樂毅。一提起樂毅,很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應該就是那場直接改變戰國歷史走向的「樂毅伐齊」。
  • 戰國四大名將王翦,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不同時代與對手
    導言:戰國四大名將王翦,打仗為何沒有白起、李牧出彩?從戰爭認識、對手戰果不同,分析王翦為何不出彩?在此之前,秦王嬴政曾經派遣過名將李信帶領二十萬軍隊消滅楚國,但戰爭的結局卻讓人大跌眼鏡,李信所帶領的20萬軍隊不僅幾乎全軍覆沒,更將當時部隊所帶去的所有重型武裝裝備全部丟失,讓秦國蒙受了戰國末期最大的失敗和損失,看到如此的戰果,嬴政只能親自前往請王翦帶兵南下滅楚,而王翦帶領舉國之兵六十萬與楚進行了長期的對峙,在抓到楚國鬆懈的空檔之後一戰滅楚,為秦國的統一消滅了最為硬氣的一個敵人
  • 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呢?
    田單為除掉最難對付的敵手樂毅,又派人入燕行離間計,詐稱樂毅名為攻齊,實欲稱王齊國,故意緩攻即墨,若燕國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惠王本就埋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在此背景下,田單堅守即墨,以火牛陣大破燕軍,收復失地七十餘城,拜為相國,封為安平君。那麼,問題來了,田單擊敗燕國,恢復齊國,為何沒有位列戰國四大名將?
  • 為何有些人有,有些人一個也沒有?醫生解答
    都會下意識地看一下自己的指甲,結果有些人一個都沒有,就會特別擔心害怕,自己是不是身體出現疾病了?為什麼一個都沒有,其實月牙是否是健康的標誌,醫生也給出過解答。月牙是健康標誌嗎?想要知道月牙是否能代表身體健康,可以先了解下月牙,大家有沒有想過,指甲上為什麼會出現月牙呢?
  • 清朝與八國聯軍開戰,為何昔日藩屬沒有一個敢於站出來支持清廷?
    有人會很納悶,不是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嗎?為什麼中國遭受聯軍入侵的時候,就沒有一個國家出來主持公道? 平心而論,侵略也是一分為二的。 伊拉克前政府對平民使用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妄圖使用武力吞併一個國際承認的國家。卡扎菲對民航客機下手,把公海宣布為利比亞領海,這都是不守規矩的表現。不作死就不會死,就是說這類欠揍的國家。 那麼清朝違反規矩了嗎?它又是如何不守規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