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個王朝要覆滅,名將又如何挽救一個危亡的時代呢?顯然名將是無法扭轉歷史的進程的,包括靖康之恥也不是一兩個名將可以改變的。
比如秦末名將章邯,不是他不能打,是歷史的進程讓必須失敗,當然大家後來都知道了結局,知道結局後的上帝視角就輕鬆了很多。
名將就不打敗仗了嗎?名將誠然為贏得戰爭帶來了很多勝算,但是他們無法主宰朝堂,朝堂之上的事情,遠比徵戰沙場複雜得多,將軍百戰只是沙場鬥爭,而朝堂之上鬥的是人心。
大宋王朝真沒有大將嗎?
因為發生了靖康之變,大家有一個錯覺,那就是大宋王朝完全沒有戰鬥力,是一個任由別人宰割的王朝。
再加上宋朝以文人為重,對於武將沒有那麼重視,這就讓人們心中產生了另外一個錯覺,徽欽二帝的手上沒有能徵慣戰之人。
事實上並非如此,宋王朝有一些堅決的抗金人士,他們一直以來的理念就是與金人對抗到底。比如种師道,雖然是文官出身,可是後來轉任了武職,長期在西北抵禦西夏。
宋靖康元年,金兵南下,他奉詔任京畿河北制置使,力主抗金,深得百姓擁戴,京師解圍即被解除兵權,不久种師道病逝。
這個人就是不折不扣的抗金人士,他徵遼兵,伐西夏,抗金人戰功赫赫,可惜一代名將隕落,再無人與之並肩了。
還有一個文臣李綱,他成功組織了第一次東京保衛戰。李綱死守城門,金兵無法破城,想盡了辦法。在這場鬥爭中,宋朝上演了一場荒誕劇目,李綱經歷了撤職,再啟用,無限循環了好幾次的撤職啟用。
等金人撤離之後,他就被趕出了朝堂之上,他一路被貶,而隨著他的貶謫,北宋王朝已經岌岌可危了。
在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李綱為相,他曾力圖革新內政,僅七十七天即遭罷免。紹興二年(1132年),復起用為湖南宣撫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職。他多次上疏陳訴抗金大計,均未被採納。
不是徽欽二帝時沒有大將,是因為各有款曲,無法達成一致,主和與主戰派一直在拉扯,內部都無法達成一致,又怎麼能抵禦外敵。
所以名將在政治鬥爭面前,很可能就變成了「炮灰」。
金人除了搶沒有別的生存途徑
金人為何會如此拼命去搶?那一定是有關於生存問題的,而大宋朝為何如此沒有鬥志呢?原因很簡單,經濟發達啊,誰在吃飽喝足後還想著打架毀自己的家產呢?
那為何遼國沒有金人的猖獗呢?這也可以理解,人家夠吃夠喝了,幹嘛還要去拼命呢?
兩個少數民族政權都依靠著大宋王朝吃吃喝喝,大遼手握燕雲十六州的便利,還有大宋的歲幣供養,而且遼國的漢化嚴重,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了。
遼國可以自力更生了,那像金人這種新的草原新貴呢?他們不能看著你們吃香的喝辣的吧,於是就先收拾遼國,遼國收拾完了,再轉頭收拾大宋這頭「肥羊」。
金人一開始的目的也就是搶點東西,吃點肉,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他們也擔心吃不下這塊肥肉,可是打到最後,情勢就不同了。
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就是這個道理,打著打著發現大宋不但弱,還挺慫。打幾下就有人哭天抹地的要認輸,認輸還不算,還連那些和自己打架的人都收拾了。
於是乾脆把皇帝也搶過來算了,這樣就可以挾天子以吃「大宋」了,事實證明,確實讓他們吃得飽飽的。
大宋國策的兩面性
大宋的國策重文抑武,文人當道就有是非,兩派利益衝突之下,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
宋朝真不能戰嗎?也不是,大宋建國之初,還是極其能打的。
五代十國留下的彪騎悍將們誰與爭鋒,草原騎兵們能戰,這些人也是從刀光劍影中淌過來的,誰也不服誰,再加上建國之初,宋太祖不可能就任由別人打,在他的字典裡,絕對沒有主和一說,能打絕對打到底。
可是宋太祖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利,又做了一件昏事,「杯酒釋兵權」,這之後宋朝的國策就以文人為主。
自古文人相輕,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文人婆婆媽媽起來,能煩死個人,最可氣的是,宋朝是不能殺諫官的,哪怕唾沫星子噴在臉上也不能殺,宋仁宗曾經被包拯噴一臉口水,還要自己起來擦乾淨。
文人諫言是好事,可是也有弊端,各個派別結黨營私,都為自己的利益著想。
文人們鬥爭得如火如荼,武將們呢?也不會真正去打仗吧,即使開戰,各個利益集團又要出來阻攔,种師道、李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金人搶劫是為了解決生存問題,並沒有想過要滅了大宋,只是沒有想到他們那麼弱而已。
大宋建國之初,那些從五代十國的戰火中淌出來的驕兵悍將,確實沒有幾個人惹得起,吊打那些蠻夷之地完全沒有問題,可是後來的國策,以及文人的利益撕扯,逐漸的讓大宋的武力值開始下降。
即使有一兩個名將冒出來,也會被打壓下去,這樣的國家體系,註定了會有靖康之恥。而且宋朝還有一個問題,打不贏就用錢解決,長此以往,大家都習慣這個套路了,誰又不想多啃幾口這塊「肥肉」呢?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必刪除,逆風解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