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上有一張廣泛流傳的照片。照片中只見信號旗一下,「走你!」,一架先進的殲15艦載戰鬥機從遼寧艦的甲板上騰空一躍,猶如一把勇士之劍劃破
天,直衝雲霄,隨時準備向來犯的敵人發出致命一擊。
軍迷們無不為這張照片雀躍不已,繼中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成功下海以來,殲15艦載機的成功試飛和著艦標誌著我國航母離形成真正戰鬥力的目標又邁了一大步。
殲15艦載戰鬥機的的成功起飛和著艦,離不開一個人——它的現場研製總指揮,時任沈飛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的羅陽。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就在殲15成功著艦後的不久,羅陽卻因突發急性心肌梗死而因公殉職,遺憾地沒能親眼見證到最後的一刻。
韌性排球少年劍指航空夢
1978年,剛剛恢復高考第二年,年少的羅陽就考入了北京航空航空大學的飛行器設計系,主攻高空設備專業。
那個時候的大學新生的組成可謂是「空前絕後」,一個班上的學生除了跨越空間、來自全國五湖四海之外,還跨越了時間、老的少的都有。
羅陽所在的的班級也不例外,班裡年齡最大的最大的有31歲,而羅陽是最小的那個,只有17歲。
在那個春芽還在土裡萌動、即將破土而出的年代,無數人報考大學是更多的是想抓住這時代的契機,從而改變自己的人生。
年少的羅陽報考大學,則是為了他的航空理想。從小暢翔藍天的那個飛行器,就是他的夢想。
他想著有一天,他也能親自設計自己的飛機,讓中國航空工業不僅飛起來、還要強起來。
剛剛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們,對知識的渴求是現在的大學生無法理解也很難企及的。而羅陽即使在這樣一個人群裡,也體現了高人一等的韌勁兒,班上所有的同學們都很佩服他。
甚至有一年的大年三十晚上,羅陽都是在大學的自習室度過的。對他來說,沒有特別的事情,無論哪一天,都應該用來學習探索藍天的知識。
立志做科研,沒有一個好的身體板兒也不行。羅陽除了學習,最大的愛好就是打排球,雖然不是主攻手,但是他對戰術的研究很透徹。
據他的老師回憶,羅陽打排球特別有韌勁兒。也不知道是打排球成就了他的韌勁兒,還是他的韌勁兒成全了他的排球。總之羅陽的班級打排球,幾乎打遍全校都沒有敵手。
就這樣,羅陽在大學裡度過四年充沛的時光。本科畢業的時候他的成績非常的優秀,給他日後參與設計和研製戰鬥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三十年如一日成就四代機
三十年的時間很久,久到可以做很多很多事。羅陽的這三十年,幾乎只做了研製戰鬥機這一件事。
八十年代剛剛開放不久,封閉了許久的國家剛剛開始跟外界熟絡起來,無論是外國對中國、還是中國對外國都充滿了興趣。
國外優渥的環境,也吸引了很多大學畢業生,引發了一場出國留學熱。以優異成績畢業的羅陽本來是非常有機會出國學習的。
但是羅陽畢業後,絲毫沒有猶豫便選擇進入了當時的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作一名戰鬥機設計員。
羅陽進所的時候,所裡正處於我國自主研發的第二代戰鬥機的設計攻關階段。
優秀的羅陽雖然剛剛畢業,便已經被吸收進入了設計團隊,從事駕駛員的座艙頂蓋的研發工作。接到研發任務後,羅陽便馬上鑽進辦公室,悶頭幹了好幾個月。
羅陽隱約的知道,當時國際上像美國、(前)蘇聯和法國等很多世界發達國家都已經完成了第三代戰鬥機的研發,馬上要進入第四代。
而中國和他們之間的差距不是用多少年來衡量的,而是代際的差距。
羅陽剛上大學的時候,老師曾經說過,從事航空科研工作要耐得住寂寞,想出名就別幹這行,想幹這行就別想著出名。
羅陽在所裡一待就是二十年,這二十年裡恰好經歷了航空業和軍工業不景氣的十數年歲月。
很多曾經的有志青年終於還是沒能耐得住寂寞,或者走了、或者跳槽、或者出國。
但羅陽一直咬牙堅持著,一幹就是二十年,他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國家研製出世界先進的戰鬥機,並見證我國戰鬥機發展的最關鍵的歲月。
1999年,羅陽得到了一次出訪美國的機會。在美國參觀完後,他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中國和國外頂尖國家之間的差距,他迫切希望能縮小差距甚至趕超那些國家。
在堅守了二十多年後,時代終於給了他機會。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我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卓有成效,隨之而來對航空事業的投入也不斷加大,第四代戰鬥機已經成為國防建設的新需要。
2002年,羅陽從601所被調入沈飛集團,同時開展了多個重點型號戰鬥機的研發。
興奮的羅陽似乎終於迎來了自己的高光時刻,整個人重返青春般一頭「扎進」了這多個型號的開發工作中去。
十餘年中,他和沈飛團隊的成員一起,終於實現了三代機到四代機的成功飛躍。
鞠躬盡瘁鑄航母「勇者之劍」
曾幾何時,中國軍迷最大的遺憾就是我國泱泱大國,居然沒有自己的航空母艦。
航母之所以如此受軍迷惦記,主要是因為我國有著廣闊的海岸線和大片的領海,要想保證自己的海權,必須有一個可移動的海上基地,也就是航母。
遼寧艦的橫空出世一掃他們的陰霾,腰杆子也一下子直了很多。但其實略微關注軍事的人都知道,航空母艦本身並沒有戰鬥力。
航母作為可以移動的海上基地,想要形成戰鬥力,靠它自己一個光杆司令是遠遠不夠的,一方面還要有強力的護衛艦隊化作盾牌保護自己不被擊沉,另一方面還需要先進的艦載戰鬥機化作利劍,形成攻擊力和威懾力。
在研製遼寧艦的同時,新的艦載機開發計劃也在有條不紊的展開——也就是後來的殲15。
羅陽如願以償的得到了研製殲15的任務,儘管同樣是戰鬥機,但是航空母艦的空間有限,航母艦載機和陸基戰鬥機相比,無論是體積、還是起飛和著陸技術都有著很大的不同。
羅陽和沈飛集團雖然對戰鬥機研發已經擁有了比較深厚的積累,但是在艦載機的相關技術方面,還是幾乎一片空白。
面對這一未知的領域,羅陽和他的團隊一直奮戰在研發第一線。為了早日研發成功,不拖航母艦隊的後腿,羅陽的工作節奏是「711」起底,也就是一周7天和一天11小時。
到最後衝刺階段甚至變成了「720」。羅陽的工作強度達到了每天20個小時。這高強度的工作一方面讓殲15早日成功的翱翔藍天,另一方面也為他的身體健康埋下了隱患。
2012年11月23日,無論對羅陽還是殲15,都是一個重要的日子。這一天要進行第一次真正的著艦試驗,而不是之前那樣的蜻蜓點水。
對於一架第四代噴氣式戰鬥機,海上龐大的航母也只是一片水中飄蕩的小樹葉般。
艦載機要完美的降落在航母上,除了飛行員要有高超的技術以外,戰鬥機的性能指標必須到位。
羅陽在遼寧艦上,緊盯著正飛向航母準備著艦的那一架殲15戰鬥機。剎那間,戰鬥機輕觸甲板,尾鉤咬住攔索,滑了一小段距離後,最後穩穩的被釘在了航空母艦上。
成功了!但是羅陽並沒有特別激動,成功著艦似乎是他預料之中的事情。他反倒稍微覺得有點疲憊。
兩天後,2012年11月25日,羅陽身體不適,準備去醫院看看。就在離醫院不到100米的路口,羅陽倒下了。三個小時的搶救,最終未能挽回這位航空功臣的生命。
羅陽的心臟雖然停止了跳動,但是寄託了他的心血的殲15艦載機一路凱歌,將他的生命和心血延續了下來。
2015年12月24日,殲15和遼寧艦成功完成艦機融合訓練,標誌著航母上那把「勇者之劍」終於可以出鞘。
從舊中國的一窮二白,到六七十年代的兩彈一星,再到新世紀的第四代戰機、航空母艦以及神舟航天和探月系列,我國在國防科技上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心懷理想、兢兢業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
世人只知道成功後的少數幾個人的風光無限,卻不知道有更多的人不惜隱姓埋名,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
他們從來想要的從來只是成功,而不是那份風光,後者只是國家他們的付出的肯定甚至歉意,而對這些國防科技工作者來說是可無可有的生活的一個小點綴。
我們應該對羅陽和更多像他這樣卻無名的人士致以最高的敬意,他們是祖國的兒子,是我們「最可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