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是梵語,通常翻譯為「智慧」,但這不同於一般世間人所了解的智慧。為了區別起見,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簡稱為「般若智」或「般若」。
般若,是證得法界實相的自性本心之後,了解此心種種體性所得的智慧;這個智慧又名總相智,亦名根本無分別智。
有了這個智慧,就可以依此智慧為基礎,在解脫道上修除一切煩惱障,獲得解脫;在佛菩提道上,若進一步修學後得無分別智,即得圓滿佛菩提的修證。
後得無分別智是指別相智、一切種智,這些智慧的修學能除一切所知障。
所以這個總相的般若智慧極為重要,是一切佛菩提智慧修學之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乃至一切眾生所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
般若有三種:一者文字般若、二者觀照般若、三者實相般若。茲分述如下:
(一)文字般若
凡以語言、文字闡述諸法實相者,都是屬於文字般若。
法界實相如來藏心不會說法,必須以覺知心透過語言、文字來表達;雖然這些敘述法界實相的語言、文字並不是實相心,卻能依此語言、文字所說之法義去參究而證得真正的實相心,故謂此宣說法界實相之語言文字為「文字般若」。
譬如釋迦世尊說法四十九年,多以語言、文字來宣說,世尊所說之經典都屬於「文字般若」,因為有種種經典是在宣說般若智慧的緣故。
文字般若對我們而言,是絕對必要,由於對經言佛語的薰習,建立種種有關般若之知見;這是一切佛弟子參究法界實相所必須具備之條件,此也正是佛弟子要聽經聞法,閱讀經典之原因。
(二)觀照般若
法界實相心之證得必須透過觀照之修行,觀照之方法即是止觀雙運。
在親證法界實相之前,必須有一段時間修觀照,去現觀自己的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在現觀當中,了解、體驗自己五蘊、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之體性,了知它們的虛妄性、不實在性、不堅固性,了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如幻、亦如泡影。
有此體驗、認知,才不會執著這一切法,不誤以此一切法為真實,不認一切法為真;現觀之後,又轉而去尋找那體性真實,性如金剛,永不壞滅之實相心。
雖然尚未親證此一實相真心,而此觀照的修行功課卻是必要的,是故稱此觀照之修行為「觀照般若」。
(三)實相般若
由於在文字般若、觀照般若上之努力,最後終於能夠證得法界實相這個如來藏心。
證得此心後現觀祂的體性,確實如文字般若所說的一樣,完全能夠印證,由此獲得的智慧,稱之為「實相般若」,已親證法界實相心,並了知其種種體性故。
實相是一切諸法如實之相,每一有情都具有一個獨立的自性本心;此心就是實相心,而一切五蘊、十二入、十八界諸法都由此心所生。
然無始以來,眾生由於無明故,不知不證其所本具之實相真心,遂認妄為真,貪執這虛妄不實的一切法,是故輪轉生死。
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憐憫眾生,為令眾生解脫生死,是故宣說諸法實相之義理,為令眾生皆得悟入,修得解脫。
乃至釋迦世尊亦復如是,宣說十二部經,歷經四十九年,也是為了令眾生得以證悟其本具之自性本心,而《金剛經》即是宣說法界實相之一部重要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