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很多學佛的朋友們都不陌生,一共二百六十個字,甚至還有很多朋友天天都在背誦。雖然只有短短的二百六十個字,但卻是五百多萬字《大般若經》的總持,是著名的《金剛經》的核心,真的可以說是字字千金,但就這麼一部重要的經典,在這末法時代能夠把真實義講清楚講明白的可是少之又少了。更嚴重的是現在顛倒經義到成了主流,甚至還有一些出家的師傅們四處傳播,實屬在貽害眾生。要想用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能把《心經》全部內容講明白講透徹了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們可以嘗試著聊聊其中的一些個別道理,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心經》裡的一個密意,一個不太容易也不太好理解的深層含義。
《心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三世諸佛,以前、現在、未來的一起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到彼岸,也可以說是到彼岸的智慧,故是原因、緣故,連起來就是無論以前、現在還是未來的一切佛,都是依靠到彼岸智慧的緣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無上正等正覺,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那這段話整個的意思就是無論是過去、現在還是未來的佛都是因為依靠了到彼岸的智慧的緣故,得了無上正等正覺,成了佛。這段話就明明白白的直接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所有的佛都是依靠般若成的佛。般若我們知道,是六度的最後一度,慧度,我們也會稱之為「智慧」,如果把這裡的智慧理解成了有思想、很聰明、反應快等我們世間人所理解的那層意思就大錯特錯了。
《心經》為什麼告訴我們說一切的佛都是依靠智慧成佛的,而不是依靠其他,比如布施、比如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成佛呢?那有人就說了,這樣挺好啊!既然是依靠般若智慧成佛,那我就不用布施了,也不用持戒了,更不用忍辱、精進、禪定了行不行啊?答案是肯定加一定的,絕對不行。如果只有種子沒有土壤、沒有陽光、沒有空氣沒有水能成長嗎?種子是因緣,土壤、陽光、空氣、水是助緣,緣緣相合才能令其發芽成長到成才。只有因緣沒有助緣或只靠助緣沒有因緣都是不行的。般若就是成佛的因緣,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都是成佛的助緣。《心經》裡面說的是因緣,因為說得少,當然就要說最重要的了。
現在我們就明白了,原來般若才是成佛的最根本原因,如果沒有般若智慧,其他做得再多也沒用。那這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了,到底什麼是般若,怎麼能得到般若呢?般若就是正見,正確的見地,正確的見解,正確的看法。只有你有了對事情一個正確的看法後你才能會有對事情正確的見解,有了正確的見解才不會出錯,才能做對事。就好比有了種子才是根本,澆水施肥是只是方法。
那正見又是什麼呢?關於這個問題要是展開了講恐怕永遠也講不完,佛住世整整講了四十九年,還不是所有眾生聽明白的了,更何況我們都是被無明障礙的凡夫沒有佛菩薩們的智慧就更難以形容了。這就好比你進入到一個熟睡的人的夢中,你告訴他你正在做夢,如果他正在做一個噩夢或者非常不好夢的話有可能他會相信你說的話,也希望能馬上醒過來,如果他此刻正在做一個美夢,人生得意須盡歡的話,你這樣說他,他立馬會說你才做夢呢!但佛菩薩慈悲,在《般若經》告訴了我們,在《金剛經》中告訴了我們,在《心經》中告訴了我們,如果學過「唯識」的朋友就更知道了,佛菩薩們留給我們的經典時時處處都在告訴著我們,正見就是「五蘊皆空」,正見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聽起來簡單吧,但就是有人不相信啊!他就認為那只是佛打的一個比方而已,他還認為這個世界是真實存在的,他做的所有的一切都是真實存在的。就如梁武帝問達摩祖師,說他做了那麼多對佛教有益的事有多少功能?達摩祖師回答毫無功德。
就是這樣的思想就把他害了,沒有正見就永遠得不到解脫,更別談成佛了。依然天天煩惱不斷,貪嗔痴一樣不少,都比不上那些搞科學研究的,至少人家通過量子力學的雙縫實驗證實了這個世界物質根本就不存在,唯有意識決定一切。他們雖然知道了這樣的結果,但找不到解脫出離的方法,因為沒有佛法正見。能得到佛法正見般若智慧是需要善根的,至少需要一大阿僧衹劫。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更何況正知正見。雖然難得,但並不是不可得。一大阿僧衹劫與我們無明的無始劫以來相比又算得上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