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般若破妄心,念般若禪十兩金,老和尚的前三三與後三三

2020-12-22 非常財富聞道五臺山

從前有位老和尚坐在路邊,身旁立一個寫著「賣般若禪」的招牌。過來一位生意人問道:「咦!般若禪是什麼呢?」老和尚回道:「你要買我的般若禪嗎?我的一首般若禪詩賣二十兩黃金,不過你是第一位有緣人,就賣十兩黃金好了。」

「喔!般若禪到底是什麼呢?竟然值十兩黃金?好貴重啊!不過我家沒有,就跟您買一個吧!」老和尚就說了一首般若禪詩:「《前三三與後三三》向前三步想三想,退後三步想三想,嗔心起時細思量,息下怒火是吉祥。」

「切記:在你生氣的時候,就把這般若禪念一念。」「僅這四句話就值十兩黃金嗎?不值!不值!你騙人啊老和尚!」生意人有點生氣的樣子。

老和尚合十念到:「向前三步想三想,退後三步想三想,嗔心起時細思量,息下怒火是吉祥。」生意人這時聽了若有所思,也沒和老和尚再計較,就回家了。

生意人回到家已是深夜,他點了燈,見妻子好像已經睡著了。這時發現床底下有兩雙鞋子,其中就有一雙成年男人的鞋子。他的怒火油然而生,心想:「你這個賤人,我在外面辛苦賺錢養家,你竟在家藏男人!」一氣之下,進廚房拿了菜刀,走到妻子床前,舉起刀要砍下去的時候,突然老和尚賣給他的般若禪響在耳畔:「向前三步想三想,退後三步想三想,嗔心起時細思量,息下怒火是吉祥。」

妻子忽然醒來說「這麼晚回來,咋這樣嚇人?!」他放下菜刀,指一下床上說:「床上那個男人呢?」妻子說:「活見鬼了,可能嗎?」「那地上這雙鞋子是怎麼回事?」他指著鞋子責問。

「哦——都快過年啦,等你都不回來,好想念你啊,只想求個團圓的吉利,就把你的鞋子擺在了床前啊!」

他聽妻子這麼一說,大聲感嘆道:「這般若禪真是值二十兩黃金啊!」

念般若禪,智慧得清涼,世間有多少悲劇,都是頭腦發熱,大劫現前!觀照般若可以破妄心,觀自在菩薩的觀,就是觀照般若。這個觀照不是用肉眼看,不是用肉團心觀,也不是用第六意識去分別觀想,而是無形無相之性的作用,集中心性觀照所修之法。念般若禪:摩訶般若波羅蜜,或:嗡阿剌巴札那諦,眼耳鼻舌身意都須集中攝在這些禪句上,不使外馳。所念字字,從心起而出於口,念念不流浪,念念不散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能攝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收到念禪的功效。耳聞即是心聞,心觀照在般若禪字上,念念照顧心源,心心契合佛體,妄念自然不生。

心經,以觀照般若為宗,故是成佛指南。明心見性,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沒有性,對境生不起心來。眼能見,耳能聞,都是性的作用。性是體,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性是真心無相,心是虛幻有相的。眾生就是被各種虛妄的假相迷惑,執著追逐,被無明煩惱束縛,被業障蒙蔽,不見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於六道輪迴,生死流轉不能解脫。

明白了性與心之間究竟的關係,就明白了心與物俱虛幻不可得,放棄身心世界,不再追求執著,就是明心。性雖本有,但不可耳聞目睹,不可以知知識識,只可慧照、妙觀、領悟、神會。見性不用眼睛看,不用頭腦想,而是心地法眼,是體會和神領,見性也就是開悟。

人的一切活動,創新發明都是性的作用,又通過心在事上有所成就。創造文明財富,都離不開人的各種念頭和思想,即離不開妄心。所以人事不可廢,要利用這個妄心,成就世界上的一切事業。學佛成道,也都是善用這個妄心成就自己的。妄心轉真心,煩惱轉菩提。

觀照般若,時時刻刻觀照這個心,轉換這個心,把妄心轉換成真心。在心地上用功夫,用無上妙智慧照破無明,照破我們的妄想心,照破一切法,達到究竟的彼岸!

(李松陽20200717fccf00978)

相關焦點

  • 長春般若寺首任方丈澍培老和尚圓寂紀念日
    編者按:澍培老和尚是倓虛大師的門徒,曾協助倓虛大師興建長春般若寺,並出任首任住持,弘法利生,培育僧才。曾以84歲高齡,冒著酷暑,親自到浙江東海迎請二十多尊佛像,敬奉於長春般若寺中。在近90歲高齡時,在般若寺傳了他一生中最後一次戒。1986年12月8日在長春般若寺安祥示寂。世壽91歲。
  • 觀照覺性觀自在而生其心,一念善護摩訶般若波羅蜜
    我讀很多的經書,但常念的就是心經、金剛經和普門品中的14個字: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觀照覺性,一念善護。善護念的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心」字,也就是一個「覺」字,聞的也就是一個「道」字。說心覺道,即非心覺道,是名心覺道。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我每天都要參一參,直達其心。
  • 般若心咒
    比如我們普通話念成po的「婆」和念成fu的「縛」,  古時都有另一個念法,就是都有念成wa(哇)的發音。「娑婆訶」或者「娑縛訶」中的「婆」和「縛」,在這裡都應念成wa(哇)的發音。很自然的,「揭」、「櫱」、「峨」在唐朝時的官話中其發音也應該是很相近的,相當於ga或ge的發音,而不會象現在的普通話發音那樣相去那麼遠。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般若」講的是哪三種般若
    通常般若講三種。第一種是實相般若。實相般若是說一切萬法真空之體,從體性上說的。第二種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是說的實相只用,從作用上說的。第三種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就是詮釋實相的這些言教。在佛門中蕅益大師解釋般若解釋的更加圓融,他講般若就是指我們現前一念介爾之心,介爾之心指的是非常微細的念頭,這一心當中就具足的三般若,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一切有情的眾生可以分為覺悟的和沒覺悟的,覺悟的稱為佛,沒覺悟的稱為眾生,而佛與眾生都是這一心所現的,所以稱為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 夢參老和尚: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但是它的意義,包括了我剛才念的八部般若經的意義。大家可能對《心經》讀誦得很多,都有一般的理解,理解得深或理解得淺,關係不大,只要能依照經的含意去修行去做,這個就很重要。一般而言,我們都是從文字上起觀照,從觀照而證到般若的甚深智能。文字就是我們現在念的,這二百六十個字是文字;觀照就是思惟,要思考它所說的含意與義理,從思考而能進入實相。
  • 空有不二契真如——徹悟大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導讀》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行交織。中國蓮宗祖師中,多有先以般若為先導,爾後導歸專修淨土者(如永明、蓮池、蕅益、徹悟等)。徹悟大師乃蓮宗第十二代祖師,以宗說俱通之資質,撰述此文,詮釋禪淨之要義及內在關聯,對現代淨業行人仍具有重大指導價值。此篇文稿由三重法義展開。一者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二者空有雙泯雙存即本源心性;三者援引二祖法語以證空有不二。
  • 般若為何念「波惹」?金剛經中的「金剛」又有哪三種殊勝?
    01《紅塵說禪》系列第64篇佛門十宗我們之前都介紹過了,尤其是禪宗密宗淨土宗這三宗,今天開始正式講經——當然了,紅塵君自己理解的也不夠深,一方面是看其他高僧大德的講解第二,禪宗的大力推崇,尤其是六祖慧能只是聽人家念了一段金剛經就開悟的奇蹟,一直吸引著大家。第三,這本經的字數不多不少,五千餘字,和《道德經》相當,太短了解釋不清內容,而太長了又讓人望而卻步。
  • 「般若」是什麼?
    有了這個智慧,就可以依此智慧為基礎,在解脫道上修除一切煩惱障,獲得解脫;在佛菩提道上,若進一步修學後得無分別智,即得圓滿佛菩提的修證。後得無分別智是指別相智、一切種智,這些智慧的修學能除一切所知障。所以這個總相的般若智慧極為重要,是一切佛菩提智慧修學之根本,也是一切佛弟子,乃至一切眾生所必須努力追求的目標。般若有三種:一者文字般若、二者觀照般若、三者實相般若。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講—​廣乘品第十九·四念處(1)
    多種大乘經中,都以四念處為菩薩的必修課,般若經對四念處更為重視。當今南傳佛教極其重視四念處,多將其修法根據現代人的根機,予以簡化,稱為「內觀禪」,在海外流傳頗廣,效果不錯,中國大陸現在也有幾處專修內觀禪的道場,但所傳都是小乘的四念處,孰知大乘法中本有四念處,是以大乘發心及見地修習,比小乘四念處殊勝得多。佛告須菩提:「菩薩摩訶薩摩訶衍,所謂四念處。何等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般若?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種般若?以《大智度論》的三般若的道理來講。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三種般若能將此經卷中所有文字實相妙理,觀照匯悟。就是說用觀照的境界把它匯聚悟徹,然後證悟,了徹真如。
  • 宏圓法師 主講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講記 第1講(共15講)
    在這裡用金剛來比喻般若金剛之體堅固、永不變壞,比喻般若之體即實相般若;以金剛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也就是文字般若,文字般若能詮釋諸法性空之理,讓眾生去除無明之暗,無明之煩惱,開解智慧,這比喻光明,金剛石的光明比喻般若之相;以金剛的鋒利來比喻般若之用,也就是觀照般若,觀照般若能破除我執,能破除法執,如果破了我執法執,就能夠證入諸法的實相之理。
  • 咱家的三三〇記憶
    每見到它,就讓我回想起當年三三〇工程建設工地上的火熱場面。1971年2月3日(正月初八),為響應毛主席「贊成興建此壩」的批示精神,巴東縣茶店子區挑選了二百多名基幹民兵來到三三〇工程工地。根據施工安排,我們必須趕在汛期前,在西壩、葛洲壩與江北岸之間的大壩基礎上下遊各築一條防洪堤壩。當時,我們民兵手中只有繫著鐵鉤子的扁擔、撮箕、鐵鍬、十字鎬。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講—前言
    ,與六百卷二十萬頌的《大般若經》及十卷八千頌的《小品般若經》相比,稱為「中般若」。此經梵文本最早由三國曹魏沙門朱士行西行至于闐國求得,于闐沙門無羅叉於西晉元康元年(291)譯成二十卷,名《放光般若經》。同時,敦煌沙門竺法護也從西域得到另一梵本,譯成《光贊般若經》二十卷。其後,姚秦鳩摩羅什在長安重譯,凡二十七卷,八十五品,也有作二十四卷及三十卷者。後來唐玄奘大師將其重譯為《大般若經》第二會《大品般若》,凡七十八卷。在藏文大藏經中,有失譯(或智軍譯)的《二萬五千頌般若》。
  • 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當下念淨,會學般若。小同修:當下一個念頭都沒了,就會了?這是你給的答案嗎?用白話說,不要用文言文。兒戲。妙華嚴:這個也就是禪宗的體驗,參話頭的終極答案。也可用前念斷後念未生當下不住去體會。小同修:別再騙自己了。妙華嚴:白話那要著書立說了。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釋迦大約涅槃六百年後,在公元初,印度佛教出現了最早的大乘經典,系列般若經。般若經典的出世,標誌著印度佛法進入了大乘佛法期。後又逐步延伸發展出幾種般若的分類,主要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的三分法。和,文字般若,方便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眷屬般若,境界般若,的六分法。其實,無論延伸出多少種般若,無論般若有幾種分法,真正的般若只有一種,那就是三世諸佛的究竟智慧……般若。為區分其他的方便說,故名"實相般若″。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能量那麼大,到底厲害在哪裡?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解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以法和喻來立它的名字。「般若波羅蜜多」:是法。「心」:是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