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2020-12-11 妙華嚴

小同修:怎樣修成阿羅漢?

妙華嚴:放下執念,清心寡欲正常生活。不安心人天都做不好,就別想證阿羅漢了

小同修:你如果不知道法門就不要亂指點。就說不知道就行了。

妙華嚴:成佛也是一念之間的事。一念佛一念魔。覺迷的事情。

小同修:你這話你是過來人嗎?就知道巴拉巴拉說。我問你初果怎麼證?

妙華嚴:原本是佛。誰沒過來?迷了就是夢中人。明白了覺悟了本來未曾迷。

小同修:你告訴我怎麼明白?不說了,我去百度了。百度總能找到答案。

妙華嚴:果位次第就迷說,悟了沒有漸次。如果就樂小法,小乘有次第修。網絡隨便搜索都有修法。

小同修:你是怎麼悟了的?你告訴我,我也覺悟一下?

妙華嚴:會了當下會,一念之間解決。不會了只有尋尋覓覓了。

小同修:當下一念怎麼會的?我也學一下。

妙華嚴: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小同修:當下一個念頭都沒了,就會了?這是你給的答案嗎?用白話說,不要用文言文。兒戲。

妙華嚴:這個也就是禪宗的體驗,參話頭的終極答案。也可用前念斷後念未生當下不住去體會。

小同修:別再騙自己了。

妙華嚴:白話那要著書立說了。要詳細解釋就是文字泛濫成災了。簡單的幾句,根器利者,一聽就明白。

小同修:你是明白了嗎?

妙華嚴:不知道。你明白了我才能明白。你不明白,滿世界都是糊塗蟲。因為你是觀察者,一切都是你唯心所變唯心所現。包括我,包括覺迷。包括佛魔。

小同修:別玩文字遊戲了?你敢面對自己嗎?

妙華嚴:也還是你的妄心影像。

連你我都敢面對,我又多了個啥呢?

小同修:我是誰?

妙華嚴:不知道。你自己都不曉得,我若知道,不是多事嗎?

小同修:瞧你說話的感覺,你是過來人,已經成佛了?正遍知?

妙華嚴:你成佛時,一切無非自己,哪個沒成佛呢?你若顛倒,那就是佛是佛魔是魔眾生是眾生你是你我是我了。

小同修:我問你是不是成佛了?

妙華嚴:不知道。

小同修:要不然為什麼用過來人的口氣?

妙華嚴:不曉得。

小同修:你被魔附體了。你講的話,只會讓我更迷。

妙華嚴:這些說話無非自性起用,才能應對無礙。如果正說話時有我的觀念我的感覺我的見解我的什麼什麼,哪管只一念之間有個我,就是妄說魔話。反之即為覺性自然隨緣而應。如鏡照物如水映月,作用宛然,卻是找不到一個做意者。善思量,慧觀照。

小同修:空魔附體?

妙華嚴:四大假合,聚如泡沫散如虛空。你不執著何魔能附?空本空空,空自妙有。不然這個世界及十方無盡世界哪裡有那麼多的多姿多彩?一切萬事萬物不離自己的一念婆娑。就是說無非心識念動而產生差別。再去執著,就有了夢和醒、有了覺和迷、有了佛和魔、有了你我有了一切。那麼妄心生幻境,也就難免所居環境為娑婆了。

小同修:你是強詞奪理,牽強附會,玩文字遊戲,說一些看不懂的話。如果佛還在世看到會呵斥你。

妙華嚴:無法可施,根機不湊,法成毒藥。說地就是這一著子!等你見性明心時,就不需要我強詞奪理了。或者老實念佛,信願堅固。待蓮生西方九品,任意一品花開見彌陀時,自悟無生。也就不需要我在這裡牽強附會玩文字遊戲了。加油,努力,精進?肯的話,自然就不需要我多嘴多舌了。

小同修:無生是什麼狀態?

妙華嚴:不知道。

小同修:再見

妙華嚴:無生若有狀態,那是生滅不是無生。

小同修:晚安

南山如夢園
終南山雲夢溪
如夢月季

相關焦點

  • 什麼是「活在當下」?當一個人思考這個問題時,當下已經不是當下
    當下不是過去的憶念、未來的計劃、現在的需求,當下是一念清明覺悟的心,所體驗的真相。活在當下即是活在一念清楚明白、無牽無掛、自在作主的心中。生活在繁忙、雜亂、信息泛濫的社會,現代人更要懂得活在當下。懂得活在當下,才能在速度、效率的壓力下,而不失去真誠的本質;在複雜、喧鬧的道路中不迷失方向;在繁忙、混亂中也能品嘗一口清水的甘涼。
  • 一念之轉改變人生,一心一念是世界上最殊勝的力量
    天地萬物,一念緣起;一念一世界,一笑一塵緣;一念花開,一念花落。境由心造,念自心起,這個心跟心臟沒有關係,心是心性、清淨自性、真如法身、實相佛性、如來藏、本地風光、大圓境智。每個人一生的成就、功德和幸福,都與他心性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心性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
  • 我們與佛的距離——就在當下一念
    從當下出發修行人很多,成佛的很少,為什麼?雜念太多,沒有正念,我們與佛的距離其實就在一念!在夕陽西下的此刻,我們一起回到當下。當下是最美好的,在這裡,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通向無限。當下一念,即成佛道要改變毫無質量的生命狀態,就要回歸到當下。經行就是回歸當下的訓練。此時此刻,世上只有一件事,就是走路。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大和尚慈悲揭示:「心性本具,人皆可頓;當下即是,個個成佛。」,「人在哪裡,心就在哪裡。」人人都有這一念心性,只是多數人不明此理,錯用了心,迷失心之體,而流浪於心之用上。由於一念不覺,而起惑、造業、受報,枉受生死。若能當下返照這念心,用不離體、體不礙用,自在如如。小時候常自問:「我到底是誰?
  • 我們的心念到底是一?還是二?有沒有可能是三?聽慧能大師怎麼說
    所以說,我們如果得遇了六祖慧能大師這篇《無相懺悔法》,一定要恭敬誦讀,念念於心,好自受持,必得利益!我們以前講過關於「心念」的問題。我們經常講「一念」,其實這個「一念」是通過修學才可以達到的。當年有個很有聲望的老和尚就說過類似的話。他說我們大眾做不到「一心」,所以只要力求「至心」就可以了。因為「一心」是成就者的修為。
  • 「十念」和「一念」有沒有區別?一念也能往生為什麼要十念?
    淨土一法的行,跟其他行不一樣,它是大行,是無上之行,「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這個行是來自阿彌陀佛,不是來自我們自身,是阿彌陀佛發願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了這個行。「行」的內容特別多。淨土宗裡面有很多觀念都跟信、願、行有關。
  • 當下無心,便是本法
    4、此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5、此心明淨,猶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為著相。6、佛與眾生一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到底厲害在哪裡?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 觀照覺性觀自在而生其心,一念善護摩訶般若波羅蜜
    我讀很多的經書,但常念的就是心經、金剛經和普門品中的14個字: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觀照覺性,一念善護。善護念的其實就是其中的一個「心」字,也就是一個「覺」字,聞的也就是一個「道」字。說心覺道,即非心覺道,是名心覺道。觀自在而生其心,摩訶般若波羅蜜。我每天都要參一參,直達其心。
  • 慧炬文庫 | 禪淨合一溯源 —— 道安之於般若學
    這近二十年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對道安大師是及其可貴,他得以集中精力於般若學研究。檢索僧祐(445-518)《出三藏記集》,法師對般若學之重視和所下苦功,躍然紙上:昔在漢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歲常再遍。及至京師漸四年矣,亦恆歲二,未敢墮息。然每至滯句首尾隱沒,釋卷深思,恨不見護公叉羅等。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什麼能量那麼大,到底厲害在哪裡?
    破除了執著,所顯示的無漏智慧就是彼岸,就是涅槃。能觀之智與所觀之理不二即是涅槃。所以彼岸並非遙不可及,會心當處即是。我們千萬不要以為此岸與彼岸有八萬四千裡之遙,非也!此岸在當下一念,彼岸還是在當下一念。一念頓悟,眾生即佛。
  • 聞其名號丨只要念佛,當下往生決定
    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亦決得生。一般人念佛會覺得「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我念佛的功夫,決定在我念佛的遍數多少、時間長短」,不是決定在這裡,要往前推。決定在哪裡?決定在你有沒有信願。六字名號,就是無上功德大寶,所謂「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這句六字名號,本來就是往生功德、成佛功德都在裡面。所以說,請你相信,請你接受。阿彌陀佛說,「你要願意讓我來救你」。所以說「若信願堅固,臨終十念一念」,那當然就不在於你念多少佛,也不在於什麼功夫。這裡哪有什麼功夫呢?「臨終十念一念」有什麼功夫?都決定往生。
  • Better:給每一個生命帶去更好的當下
    2.我們應該時刻在人事物和情緒裡去覺察,由此,每一個當下都成了精進的機會。任何一念裡如果能夠覺察到自己的顛覆認知,就會被變成消業的機會。3.入世修煉就是要做到當下精進。4.要相信:本自具足、無上正覺的大愛才能在有限的時空裡幫助你超越自我的生命障礙。
  • 專注當下 當下自然會有它的力量
    這也許就是專注當下,感受當下給的力量吧。是的,當下給予我們的,也許就是我們最缺失的東西。如果你需要演好你自己,你就專注手頭的學習和事情……每一個階段的當下都自有它存在的價值。忘掉那些所謂的計劃和安排,認清當下,扮演好當下的自己,也許才會讓浮躁的心真正的靜下來。
  • 佛說:一切唯心造,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十世古今,始終不移於當念,無邊剎土,自他不隔於毫端。我們活著就是當下這一個思想念頭,如果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也就沒有過去未來,一念清淨,就是自性淨土,與諸佛菩薩不會相差分毫。佛說一切唯心造,人生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都是自己的一心一念所造,都是「一念之起」,如果一念清淨,就會無對無錯,無是無非,天下太平,人間淨土。福禍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一念就是天堂,一念就是地獄,一念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一念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 萬法無非是一個念,這是真正的涅槃!( 音頻+文字)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以無所得故:這是講在我們因地修行時,證到的這種智慧、菩提境界。下面就說明我們的斷德、涅槃德這種果位。用分別法和無分別法來次第圓融,這叫開權顯實,權實並重,是不是呀?所以下面呢,這個《心經》就顯得更加奇妙,我們一起來看。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其實就是「以無所得故」,起強調作用。它都是講因啊,以此菩提之因,證涅槃之果。心無掛礙:這個涅槃之果呢,也是一步一步往後引導。成就了菩提之果,明白了萬法即是一念,他還需要再瞻前顧後嗎?
  • 照見煩惱安住當下,凡夫活在希望裡,21條生命在哭泣
    害人害己,深重危害了社會,這樣的可憐可恨之人,如果早能學點佛法,打開心量,哪怕長出一點點的智慧,安住當下,也不會這麼容易下地獄!21條生命,也不會在冥冥之中哭泣!人生無常就是苦,苦的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是煩惱的當下。文殊般若法門,其特色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直接體驗空性:當下覺照,當下即是,當下安住,當下現證。貪嗔痴人人有,在起心動念的當下,保持了了分明。
  • 彌勒佛當下在笑什麼?
    」願,就是從心裡發大願,決定往生到你所選擇的淨土中。以兜率淨土為例,《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其心怯弱,初學佛法,恐畏退散,故當發願,扶持是行,乃至終身,無有障惱,隨種善根,願共含識,自在往來,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行,就是持戒修行「不離世間覺」,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實行之。
  • 佛教:人生就是一念,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只有當下這一念,人生從一念開始,而有千念萬念,有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我們的世界,有了芸芸眾生,佛教說「了生死」,就是從這一念開始了起,能夠做到心中沒有一念,而又包羅萬象,能夠做得了自己這一念的主,就不會被妄念流轉,不會隨業力浪死虛生,能夠在三界六道中自由出入。
  • 「當下見」的禪定方法
    那麼,我需要當下一見,去看,把我腦子裡想的東西,要去看,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也是降噪:我的身體真的受不了了嗎?明明就不是,別說我這一圈跑下來身體能承受,就是再跑5圈也應該沒有問題。我不想跑,就是這種不想,讓我的大腦產生了對跑步實現目標的厭惡的負面情緒。那麼,當下一見,不想跑的念頭,不去理會,念頭本身也是不住的。只是當下一見,繼續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