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與佛的距離——就在當下一念

2020-12-16 尚思修善學佛

從當下出發

修行人很多,成佛的很少,為什麼?雜念太多,沒有正念,我們與佛的距離其實就在一念!

在夕陽西下的此刻,我們一起回到當下。當下是最美好的,在這裡,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通向無限。

在生命長河中,我們有種種妄想,種種情緒,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卻很少活在當下。

我們的生命被一大堆混亂情緒和錯誤想法所推動,同時還在不斷重複並且累積這樣的情緒和想法。這種不能自主的狀態,是看不到未來的。

當下一念,即成佛道

要改變毫無質量的生命狀態,就要回歸到當下。經行就是回歸當下的訓練。此時此刻,世上只有一件事,就是走路。在走路的過程中,要專注每一個動作,知道我在走路,我在抬腿,我用右腿,我用左腿,內心的任何反應,都會清清楚楚。

只有專注當下,才能產生明晰的覺察力,改變不知不覺的生命狀態。

這個清楚的力量,是從無明到明的關鍵,也是通向覺醒、智慧的關鍵。我們平時的心太亂、太混沌了,所以不斷地製造妄想、煩惱和情緒。一旦培養這種力量,就能主動地選擇生命,自覺地改變生命。

有了正確的發心和努力,沿著佛陀為我們指引的道路,生命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佛菩薩是從這條道路走來的,歷代祖師也是從這條路上走來的,我們只要去實踐,也能走上這條道路,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說法。

專注當下改變生命狀態

佛法對生命的如實觀

悲觀和樂觀是我們眾生的一種情緒,佛法有一種觀念:即「中道觀」。「中道」不同於「中庸」,也不是一種折中,而是如是的認識,又稱:「正見」、「如是見」。

也就是說,你的認識和世界真相完全吻合。龍樹菩薩有一部《中論》,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中道的認識。

佛法看來,悲觀和樂觀都是有問題的。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樂觀者更多看到浮華的這一面,而悲觀者比較容易看到浮華人生的虛幻本質。在某種意義上,悲觀者往往比樂觀者對人生的思考更深入。

社會上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沒有遇到特別變故時,也能樂在其中,糊裡糊塗地過完一生。

眾生要有正知見

提升人生訴求

我們的人生訴求也會決定信仰的高度。如果人生訴求僅限於飲食男女,升官發財,那麼對信仰的訴求也必然圍繞這些內容,不過是把佛菩薩當作保護神、財神,求求拜拜而已。

這樣的信佛,和信財神、信土地爺有什麼區別呢?所以說,只有提升人生訴求,才有可能提升信仰。

那麼,如何才能提升人生訴求呢?

一是通過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比如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歸宿是什麼?如果活著只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作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生命怎樣才能得到提升?什麼才是生而為人的不共追求?

提升人生訴求

當我們超越日常生活,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就會發現,如果找不到人生的價值,活著實在沒有多少意義,不過是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輪迴。活著是為了吃飯,吃飯是為了活著;或者,活著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活著;又或者,活著是為了享樂,享樂是為了活著。

總之,是封閉的、沒有出口也毫無希望的重複。這屬於生命的低價重複,因為這種重複只是動物性的重複而已。如果我們不想在這樣的閉環中虛度一生,就要尋找人生的最高價值,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二是通過對各種文化的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還沒有開始思考,或者是這些思考沒有深度,尚未構成問題。

通過各種學習提升人生的智慧

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禪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通過對哲學、科學或者其他宗教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啟發我們對終極問題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在廣泛的了解中,讓我們了解到佛法的高度。

佛法告訴我們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你沒有切身體會,可能聽起來覺得輕飄飄的,甚至有些老生常談。一旦你了解到世上有那麼多藝術家、哲學家和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時走上了絕路。你才會發現,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

他們被這個問題所困,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在某個領域走到頂端後,發現自己依然找不到答案。

我們之所以沒有被困,不是因為找到了答案,而是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才會知道佛法有多麼重要。因為,答案盡在此中。

從佛法中找到生命的價值

覺悟就在一念之間

帶著上面的問題,在佛法的智慧中尋找答案,才會豁然開朗,原來問題這麼簡單,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和佛的距離就在當下一念。

這「一念」是什麼呢?

《壇經》六祖慧能說:「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何為「一念平直」呢?

我們學佛知見從當下出發,要提升人生訴求,就必須從智慧上有見地,如果能夠明白了眾生的自心本性,就是見到了佛性;如果不能明白眾生的自心本性,[到外面去尋覓佛性,]千劫萬劫也難以見到。

如果認識自心之眾生,就能見到自心之佛性;如果想要見到自心之佛性,那就要認識自心之眾生。

正知,正念,能夠改變自己

我們眾生愚迷而不能見到佛性,並不是因為佛性愚迷而不能見到眾生。如果自心本性得以徹悟,那麼眾生就是佛;如果自心本性尚在愚迷,那麼佛就是眾生。

如果自心本性的本來平等得以開顯,那麼眾生就是佛;如果自心本性隨順邪險的染汙因緣,那麼佛就是眾生。如果自心邪險彎曲,那就是佛性隨順染汙因緣而為眾生;如果心心念念平等正直,那麼就是眾生得成佛道。

這「一念」達到:既不修行善法,也不造作惡法,遠離對善惡等一切二法的執著,以不二智慧對待一切萬法。「是諸法空相。」這才是成佛的道理,也是我們眾生與佛的「距離」。

相關焦點

  • 一念也無,才會當下,當下念淨,會學般若
    妙華嚴:成佛也是一念之間的事。一念佛一念魔。覺迷的事情。小同修:你這話你是過來人嗎?就知道巴拉巴拉說。我問你初果怎麼證?妙華嚴:原本是佛。誰沒過來?迷了就是夢中人。明白了覺悟了本來未曾迷。小同修:你告訴我怎麼明白?不說了,我去百度了。
  • 佛說:一切唯心造,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就是當下這一個思想念頭,如果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也就沒有過去未來,一念清淨,就是自性淨土,與諸佛菩薩不會相差分毫。佛說一切唯心造,人生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都是自己的一心一念所造,都是「一念之起」,如果一念清淨,就會無對無錯,無是無非,天下太平,人間淨土。
  • 佛教:人生就是一念,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只有當下這一念,人生從一念開始,而有千念萬念,有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我們的世界,有了芸芸眾生,佛教說「了生死」,就是從這一念開始了起,能夠做到心中沒有一念,而又包羅萬象,能夠做得了自己這一念的主,就不會被妄念流轉,不會隨業力浪死虛生,能夠在三界六道中自由出入。
  • 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而佛教教導世人」普度眾生」,只是如今很多人在被傷害以後,莫說渡人,就連渡己也都很難做到,其實一切源於內心不夠強大,要知道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們可以把握的部分要盡力而為,至於最終結果如何,就順其自然,而不是一味強求。我們在人生行善的途中,也定要在施捨的同時學會拒絕,善良中帶點鋒芒,正如佛教裡有普度眾生的菩薩,同樣有降魔伏妖的金剛,所以這兩點也要放在心上:善良要有度,好心要分人人之初,性本善。
  • 《我們與惡的距離》,只在一念之間
    網易雲音樂推薦的新歌《別讓我走遠》,借著其慵懶但不失深刻的聲線一下洞穿了耳膜,再細細琢磨歌詞,順藤摸瓜,第一時間注意到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但相比而言,新聞行業和律師行業才是現實中與我們最貼近的行業。《聚焦》面對多方壓力不動如山的豪邁,還記得《匹諾曹》中的那段話:真相就像碎片一樣散落在四處,從來不肯讓我們看到他完整的面目。當我們所找的東西不是真相的時候,真相會向我們發出瑣碎而又微弱的人信號,那就是懷疑。於是看似完美的真相,並不相稱的細微碎片,懷疑。
  • 一念明白十方法界萬法都是你,就是供養了一切佛,你就是一切佛!(印廣法師)
    你能一念信解《法華經》,當下蒙佛授記。那麼不明白「如來藏」道理的人,他一天到晚自以為精進。可是,一旦明白「如來藏」的道理,你這一天、一時,你這一個念,等於修了無量劫了!這是誰講的?佛講的!你說這個便宜是不是給我們沾光了?選擇大法,一念等於你修行無量劫。
  • 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佛」,是果位上的聖者;是自覺、覺他的聖者。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上半夜悟四諦之理,證阿羅漢道;中半夜悟十二因緣,證緣覺道;後半夜目睹明星,大徹大悟,圓成佛果,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先證到空性,最後不住空、有,契入中道實相這念心。聖,有深淺之別。至聖先師孔子,是世間的聖人;佛則是出世間的大聖人,超越聲聞、緣覺和菩薩。
  •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
    文/解析西遊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在佛的眼裡沒有好與壞之分,所以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並不是壞人變好了,不再做壞事了。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你的魔成就的是他人的佛
    一念而從善,一念而從惡,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出自《佛經》的這句話其實很淺顯易懂,但要用這句話來告誡自身,卻又有幾人能做得到呢?以下的案例就是這份執念的最好詮釋。某君夫妻二人相敬如賓,婚姻經過十一載,風雨同路,不算大富大貴,也算溫馨有佳。
  • 「十念」和「一念」有沒有區別?一念也能往生為什麼要十念?
    淨土一法的行,跟其他行不一樣,它是大行,是無上之行,「乃至一念,具足無上功德」。這個行是來自阿彌陀佛,不是來自我們自身,是阿彌陀佛發願的時候,就已經成就了這個行。「行」的內容特別多。淨土宗裡面有很多觀念都跟信、願、行有關。
  • 佛能度一切眾生,但不能度一切不信的人
    由此看來,這是佛與菩薩憫念眾生在生死苦海中沉淪,完全沒有辦法出離,阿彌陀佛只得以自己的誓願威力,來招引勸誘眾人念佛求生淨土。就像擺渡的人,招呼勸誘行人登舟,好把他們送到對岸去,唯恐人們不肯相信。如果真有信心肯去的話,即使是罪人惡人,也一樣有機會往生。當然,我們不可以拿佛去跟凡夫比。凡夫如果不是為了勢利,不會與人相交;不是對自己有好處,也不會與人相交。
  • 佛說:寬容生慈愛,學會這樣想,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時,應當學會寬容善待他人,凡事退讓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的心是一個無形的容器,可以只裝一滴水,也可以容納無邊無際的大海,正如小肚雞腸與海量胸襟的差異,正如佛說:寬容生慈愛,學會這樣想,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 六即佛(1):什麼是理即佛?--大安法師
    理即佛就是從理性上來說,我們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最終都能成佛。對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一點,沒有釋迦牟尼佛示現八相成道,處處宣說,我們自己是認知不到的。就像眼睛,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眼睛一樣。佛告訴我們:「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唯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大地眾生,不僅包括人道的眾生,也包括蜎飛蠕動之物,所有眾生都有佛性。
  • 一念之轉改變人生,一心一念是世界上最殊勝的力量
    天地萬物,一念緣起;一念一世界,一笑一塵緣;一念花開,一念花落。境由心造,念自心起,這個心跟心臟沒有關係,心是心性、清淨自性、真如法身、實相佛性、如來藏、本地風光、大圓境智。每個人一生的成就、功德和幸福,都與他心性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關係,甚至可以說心性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
  • 我們和佛菩薩的距離有多遠?
    仁波切藥師佛節日的開示《我們和佛菩薩的距離有多遠?》
  • 佛說:「即心即佛」,佛心待人;自己即佛;佛性悟人,人即是佛!
    佛說即心即佛《菩薩戒經》中說:「我本元自性清淨,若識自心見性,皆成佛道。」《淨名經》中也說:「即時豁然,還得本心。」為什麼說我們的心即是佛呢?一切唯心造,佛也是我們的心生出來的。我們迷的時候就是凡夫,在沒有悟道之前,佛也是凡夫,這個佛是指我們凡夫的本性;一念悟道之後,凡夫也就成了佛;因此說,凡聖等一切萬法都源於本心。我們修行到了「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的境界中的時候,就會發現生活中無不是喜悅,這種喜悅來自於我們的內心,這樣我們便擁有了一個完美的世界。
  • 佛說:福禍只在一念間,常做這三件事的人,與佛無緣,與福無緣
    同理,不要總怪佛菩薩不抱怨你,禍也是自己招來的,做了多少惡事,自然會招來多少苦果,想要擺脫惡業,就要斷惡向善,正如佛說:福禍只在一念間,常做這三件事的人,與佛無緣,與福無緣。由此可見,「邪淫」的危害和果報觸目驚心,邪淫障礙我們的修行,消耗我們的福祿,摧殘我們的身心,破壞我們的家庭!人活一輩子,應該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何苦為了滿足一時的衝動,而以一生的幸福為代價,更何況那億劫輪迴無有出期的地獄苦報!切記: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 淨宗法師:越三祇於一念的「蟲洞理論」
    我們也一樣,如果聖道門修行,從凡夫地到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但如果念佛,時空就摺疊了。因為阿彌陀佛的名號是超越時空的,不需要那麼長時間,它是所有的果地功德。你一念佛,佛就要找你。這一端就是你的心,那一端就是佛的心;你的心是凡夫心,佛的心是無上正等正覺。你一念佛,「南無阿彌陀佛」,你的心當下就是佛,整個就是,這就是蟲洞。
  • 「李健篇」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一生》
    李健-一念一生越聽這首歌,越是深深明了,為何「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你可曾聽說過雪山懸崖,曾讓人魂繞夢牽。傳說中有寶藏在上面,也藏著萬丈深淵。多少人為了他就此長眠。——李健《一念一生》人性貪婪,面對誘惑,卻也能戰勝恐懼。可惜這份勇氣,很多時候只是用喪失了一份理智來換取的。險峻之地,往往是寶藏之地,無數人將會為之探尋。
  • 我們只知道佛的神力無邊,我們知不知道每個人都神力無邊啊?
    我們只知道佛的神力無邊,我們知不知道每個人都神力無邊啊?佛教有一句話「一波才動萬波隨」,意思是你起一個念頭引起的波紋不是單獨的,隨著這一個波紋起來之後,無量個波紋一個一個延續,一直往外傳播。我們在這起心動念,其實這一念,十方世界都會受其影響,都會震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