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下出發
修行人很多,成佛的很少,為什麼?雜念太多,沒有正念,我們與佛的距離其實就在一念!
在夕陽西下的此刻,我們一起回到當下。當下是最美好的,在這裡,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通向無限。
在生命長河中,我們有種種妄想,種種情緒,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卻很少活在當下。
我們的生命被一大堆混亂情緒和錯誤想法所推動,同時還在不斷重複並且累積這樣的情緒和想法。這種不能自主的狀態,是看不到未來的。
要改變毫無質量的生命狀態,就要回歸到當下。經行就是回歸當下的訓練。此時此刻,世上只有一件事,就是走路。在走路的過程中,要專注每一個動作,知道我在走路,我在抬腿,我用右腿,我用左腿,內心的任何反應,都會清清楚楚。
只有專注當下,才能產生明晰的覺察力,改變不知不覺的生命狀態。
這個清楚的力量,是從無明到明的關鍵,也是通向覺醒、智慧的關鍵。我們平時的心太亂、太混沌了,所以不斷地製造妄想、煩惱和情緒。一旦培養這種力量,就能主動地選擇生命,自覺地改變生命。
有了正確的發心和努力,沿著佛陀為我們指引的道路,生命是完全可以改變的。佛菩薩是從這條道路走來的,歷代祖師也是從這條路上走來的,我們只要去實踐,也能走上這條道路,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說法。
佛法對生命的如實觀
悲觀和樂觀是我們眾生的一種情緒,佛法有一種觀念:即「中道觀」。「中道」不同於「中庸」,也不是一種折中,而是如是的認識,又稱:「正見」、「如是見」。
也就是說,你的認識和世界真相完全吻合。龍樹菩薩有一部《中論》,就是幫助我們建立中道的認識。
佛法看來,悲觀和樂觀都是有問題的。一切事物都有兩面性,樂觀者更多看到浮華的這一面,而悲觀者比較容易看到浮華人生的虛幻本質。在某種意義上,悲觀者往往比樂觀者對人生的思考更深入。
社會上多數人都是隨波逐流,得過且過,沒有遇到特別變故時,也能樂在其中,糊裡糊塗地過完一生。
提升人生訴求
我們的人生訴求也會決定信仰的高度。如果人生訴求僅限於飲食男女,升官發財,那麼對信仰的訴求也必然圍繞這些內容,不過是把佛菩薩當作保護神、財神,求求拜拜而已。
這樣的信佛,和信財神、信土地爺有什麼區別呢?所以說,只有提升人生訴求,才有可能提升信仰。
那麼,如何才能提升人生訴求呢?
一是通過對人生的深入思考,比如人為什麼活著?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歸宿是什麼?如果活著只是為了生存和繁衍後代,那和動物有什麼區別?作為萬物之靈,我們的生命怎樣才能得到提升?什麼才是生而為人的不共追求?
當我們超越日常生活,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就會發現,如果找不到人生的價值,活著實在沒有多少意義,不過是在日復一日的重複輪迴。活著是為了吃飯,吃飯是為了活著;或者,活著是為了工作,工作是為了活著;又或者,活著是為了享樂,享樂是為了活著。
總之,是封閉的、沒有出口也毫無希望的重複。這屬於生命的低價重複,因為這種重複只是動物性的重複而已。如果我們不想在這樣的閉環中虛度一生,就要尋找人生的最高價值,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二是通過對各種文化的學習。因為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很多時候,我們不覺得有什麼問題,只是因為還沒有開始思考,或者是這些思考沒有深度,尚未構成問題。
只有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所以禪宗有「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之說。通過對哲學、科學或者其他宗教的了解,一方面可以從不同角度啟發我們對終極問題的思考,一方面可以在廣泛的了解中,讓我們了解到佛法的高度。
佛法告訴我們要找到生命的意義,如果你沒有切身體會,可能聽起來覺得輕飄飄的,甚至有些老生常談。一旦你了解到世上有那麼多藝術家、哲學家和各行各業的成功人士,在功成名就時走上了絕路。你才會發現,這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
他們被這個問題所困,不是因為不夠聰明,而是在某個領域走到頂端後,發現自己依然找不到答案。
我們之所以沒有被困,不是因為找到了答案,而是沒有意識到其重要性。一旦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才會知道佛法有多麼重要。因為,答案盡在此中。
覺悟就在一念之間
帶著上面的問題,在佛法的智慧中尋找答案,才會豁然開朗,原來問題這麼簡單,就在一念之間,我們和佛的距離就在當下一念。
這「一念」是什麼呢?
《壇經》六祖慧能說:「一念平直,即是眾生成佛。」何為「一念平直」呢?
我們學佛知見從當下出發,要提升人生訴求,就必須從智慧上有見地,如果能夠明白了眾生的自心本性,就是見到了佛性;如果不能明白眾生的自心本性,[到外面去尋覓佛性,]千劫萬劫也難以見到。
如果認識自心之眾生,就能見到自心之佛性;如果想要見到自心之佛性,那就要認識自心之眾生。
我們眾生愚迷而不能見到佛性,並不是因為佛性愚迷而不能見到眾生。如果自心本性得以徹悟,那麼眾生就是佛;如果自心本性尚在愚迷,那麼佛就是眾生。
如果自心本性的本來平等得以開顯,那麼眾生就是佛;如果自心本性隨順邪險的染汙因緣,那麼佛就是眾生。如果自心邪險彎曲,那就是佛性隨順染汙因緣而為眾生;如果心心念念平等正直,那麼就是眾生得成佛道。
這「一念」達到:既不修行善法,也不造作惡法,遠離對善惡等一切二法的執著,以不二智慧對待一切萬法。「是諸法空相。」這才是成佛的道理,也是我們眾生與佛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