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開篇序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佛家著名人物布袋和尚流傳千年的《插秧詩》,相信許多讀者之前都有聽誰過。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果你的心地清淨得一塵不染,自然便會獲得人生的大智慧。詩的末句,借插秧時的以退為進,暗指為人處世,若能時時處處謙讓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可以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向前邁進。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時,應當學會寬容善待他人,凡事退讓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的心是一個無形的容器,可以只裝一滴水,也可以容納無邊無際的大海,正如小肚雞腸與海量胸襟的差異,正如佛說:寬容生慈愛,學會這樣想,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02千年插秧偈,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乃是五代後梁人,名契此,世籍姓氏無人可知。每當我們燒香拜服走進寺院時,迎面正對著的大殿叫作天王殿,大殿東西兩面供奉著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正中間就是俗稱的「大肚彌勒佛」。
彌勒佛又被稱為「未來佛」,他的像兩邊的楹聯常寫著「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由此可見,大肚彌勒佛的心胸之寬廣。而這大肚彌勒佛像就是根據中國佛教歷史中的一位布袋和尚而來。
相處契此從小非常聰慧,善吟詠詩,常常以偈語與人交談。有人問他法號時,他也用偈語作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人時觀自在。」這因為此,世人稱他為「布袋和尚」。
那一年冬天,天剛剛剛,有一位名叫張重天的人剛在江裡撐竹排打夜魚歸家,一抬頭,看見大橋嶽林寺那邊漂來一塊薄冰,冰上居然坐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童,在這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小男孩身上只系了一個小紅肚兜,臉上還笑眯眯的,腦袋圓圓,肚皮圓圓,小手小腿全是胖乎乎、圓鼓鼓的,圓屁股下還墊著一隻青布袋。
這個叫做張重天的人沒有兒子,見到小孩後非常高興,認為是上天賜福,就將孩子抱回家收為義子,取名契此,號長汀子。
時光匆匆,轉眼10年過去了,小契此長成了一個小少年,他的相貌十分有趣:光額殼,凸肚皮,茶盤臉,大嘴巴,逢人便笑哈哈的。加上他的心地善良,為人勤懇,常常幫助別人,村裡的人都很喜歡他,並稱他為:「歡喜和尚」。
這一年春天插秧,隔壁王五要種田,請來契此幫忙,契此想都沒想,一口答應下來。同一日,幾位同村的鄉親都想趕季節種田,也過來請契此相幫,契此也都一一答應了下來。幾天後關秧門,種田人按照老規矩都要請相幫過的人吃一頓飯,以表酬謝。
那一日,鄉民們到了契此家之後,左鄰右舍爭爭搶搶,全都說契此那天相幫過他家種田,弄得契此左右為難,只好偷偷地避走了事。隨後,契此在嶽林寺出家當了和尚,因為契此幹農活速度非常快,所以出家後也常常幫助周圍的鄉親們耕種。
傳說又到一年插秧的季節,幾個寺中的小和尚不服契此,決心與契此比一比插秧速度。在水田裡,契此把草鞋甩了出去,草鞋瞬間變成一隻大鯉魚,大鯉魚滿田跳躍,幾個小和尚見狀,紛紛追來趕去地滿田去捉大鯉魚了。
這樣一直到天黑,二畝田還有一大半沒有種完,再看契此的那片水田,已經齊齊刷刷地插上了稻苗。契此將最後幾束秧插上後,笑吟吟地說了首偈子:「手持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公元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在他將要入滅前,留下了一句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便安然坐化。
至此之後,世人才知道行瘋瘋癲癲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之後,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行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泰在家中。相傳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03結語
布袋和尚留下的這千年傳誦的插秧偈子,除了描述秧的過程,還透析出至深的人生哲理。詩中描寫了手裡拿著滿把的秧茴、低著頭彎著腰,倒退著身子,步步順次地把秧苗插進水田的生動情景。
當他在低頭彎腰倒退著身子插秧時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倒映於水中的青天,水中的青天是如此清淨明澈,使人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整日求得道,就像水中的青天一般明激。
海量胸襟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就一番偉業,但他們的人生一定充滿著光明和快樂;而小肚雞腸的人不僅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人生還會煩惱重重。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人生是寬客的進行式,寬客生愛,學會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到布袋和尚開口便笑的大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