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寬容生慈愛,學會這樣想,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2020-12-18 歷史國學教堂

01開篇序

手執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心地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這是佛家著名人物布袋和尚流傳千年的《插秧詩》,相信許多讀者之前都有聽誰過。人活一世,草木一秋,如果你的心地清淨得一塵不染,自然便會獲得人生的大智慧。詩的末句,借插秧時的以退為進,暗指為人處世,若能時時處處謙讓忍受、行退一步之法,就可以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向前邁進。

所以,我們在為人處事時,應當學會寬容善待他人,凡事退讓一步海闊天空。我們的心是一個無形的容器,可以只裝一滴水,也可以容納無邊無際的大海,正如小肚雞腸與海量胸襟的差異,正如佛說:寬容生慈愛,學會這樣想,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02千年插秧偈,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乃是五代後梁人,名契此,世籍姓氏無人可知。每當我們燒香拜服走進寺院時,迎面正對著的大殿叫作天王殿,大殿東西兩面供奉著四大天王,這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神,正中間就是俗稱的「大肚彌勒佛」。

彌勒佛又被稱為「未來佛」,他的像兩邊的楹聯常寫著「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由此可見,大肚彌勒佛的心胸之寬廣。而這大肚彌勒佛像就是根據中國佛教歷史中的一位布袋和尚而來。

相處契此從小非常聰慧,善吟詠詩,常常以偈語與人交談。有人問他法號時,他也用偈語作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展開遍十方,人時觀自在。」這因為此,世人稱他為「布袋和尚」。

那一年冬天,天剛剛剛,有一位名叫張重天的人剛在江裡撐竹排打夜魚歸家,一抬頭,看見大橋嶽林寺那邊漂來一塊薄冰,冰上居然坐著一個七八歲的小男童,在這滴水成冰的寒冬臘月,小男孩身上只系了一個小紅肚兜,臉上還笑眯眯的,腦袋圓圓,肚皮圓圓,小手小腿全是胖乎乎、圓鼓鼓的,圓屁股下還墊著一隻青布袋。

這個叫做張重天的人沒有兒子,見到小孩後非常高興,認為是上天賜福,就將孩子抱回家收為義子,取名契此,號長汀子。

時光匆匆,轉眼10年過去了,小契此長成了一個小少年,他的相貌十分有趣:光額殼,凸肚皮,茶盤臉,大嘴巴,逢人便笑哈哈的。加上他的心地善良,為人勤懇,常常幫助別人,村裡的人都很喜歡他,並稱他為:「歡喜和尚」。

這一年春天插秧,隔壁王五要種田,請來契此幫忙,契此想都沒想,一口答應下來。同一日,幾位同村的鄉親都想趕季節種田,也過來請契此相幫,契此也都一一答應了下來。幾天後關秧門,種田人按照老規矩都要請相幫過的人吃一頓飯,以表酬謝。

那一日,鄉民們到了契此家之後,左鄰右舍爭爭搶搶,全都說契此那天相幫過他家種田,弄得契此左右為難,只好偷偷地避走了事。隨後,契此在嶽林寺出家當了和尚,因為契此幹農活速度非常快,所以出家後也常常幫助周圍的鄉親們耕種。

傳說又到一年插秧的季節,幾個寺中的小和尚不服契此,決心與契此比一比插秧速度。在水田裡,契此把草鞋甩了出去,草鞋瞬間變成一隻大鯉魚,大鯉魚滿田跳躍,幾個小和尚見狀,紛紛追來趕去地滿田去捉大鯉魚了。

這樣一直到天黑,二畝田還有一大半沒有種完,再看契此的那片水田,已經齊齊刷刷地插上了稻苗。契此將最後幾束秧插上後,笑吟吟地說了首偈子:「手持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公元917年,布袋和尚端坐在明州嶽林寺東廊下的一塊磐石上,在他將要入滅前,留下了一句偈子:「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說完便安然坐化。

至此之後,世人才知道行瘋瘋癲癲的布袋和尚,原來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不久之後,有人在別州看見和尚仍背著布袋到處行走,於是世人競相描繪他的圖像供泰在家中。相傳他的全身舍利至今仍完好地保存在嶽林寺大殿的東堂上。

03結語

布袋和尚留下的這千年傳誦的插秧偈子,除了描述秧的過程,還透析出至深的人生哲理。詩中描寫了手裡拿著滿把的秧茴、低著頭彎著腰,倒退著身子,步步順次地把秧苗插進水田的生動情景。

當他在低頭彎腰倒退著身子插秧時看到了什麼呢?看到了倒映於水中的青天,水中的青天是如此清淨明澈,使人恍然大悟,原來人們整日求得道,就像水中的青天一般明激。

海量胸襟的人不一定都能成就一番偉業,但他們的人生一定充滿著光明和快樂;而小肚雞腸的人不僅成就不了什麼大事業,人生還會煩惱重重。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人生是寬客的進行式,寬客生愛,學會人生的退步,也就能感受到布袋和尚開口便笑的大自在。

相關焦點

  •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落滄海桑田!(經典好文)
    ,讓此時的自己擁有了美好而親切的懷念;也有時是心生遺憾:為何當時一念墜落,所以此時得到截然不同的結果?於是,我們的眼中,因了這份喜悅,便滿眼含笑,滿面春風,整個人,似乎也都溫柔起來,整顆心,也跟著溫暖起來:我見青山多嫵媚,我見碧水多柔美;這樣的欣喜,這樣的詩意,是一念起之後,我們內心如沐春光,在一粥一飯的平常生活中,開啟了萬水千山皆成詩的唯美模樣;從此,山河遼遠,地厚天高,從此,揮手作別一切冗雜與羈絆,元氣滿滿,意氣風發,快意平生,仗劍天涯!
  • 這段送給最對不起的自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3、世間所有的煩惱,皆是一念之間。一念生,則快樂生;一念滅,則煩惱生。緣分聚散無常,情出皆有因,忘不了的人,放不下的情。緣動則心動,心動則緣起,緣來好好珍惜,緣去淡淡隨緣。人生本來就不易,生命本來就不長,何必用無謂的煩惱,來影響他人,折磨自己?看淡執著,看開迷惑,放下不舍,覺悟人生,隨緣自在!4、光陰流成河,人生紅塵過,生命苦與樂,怡似一闕歌。
  • 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
    道家推崇「道法自然」,而佛教教導世人」普度眾生」,只是如今很多人在被傷害以後,莫說渡人,就連渡己也都很難做到,其實一切源於內心不夠強大,要知道佛說:明白這四點,才能活得自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生而為人,雖說活在這個人人為己的時代,但這兩條做人原則還請千萬不能忘:你的善良,終有回報佛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世間惡行皆不要去做,積極行善,福報自來。善良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品德,或許它不能讓你得到你所想要的,但是它會讓你所做的一切都內心安定。
  • 《你的萬水千山》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
    「我曾經等過你因為我也相信你說的萬水千山細水長流如今不能再愛你讓暖陽護你周全若再次的邂逅於人海也還愛你最終還是一別兩寬海來阿木的《你的萬水千山》,聽著聽著就被唱歌人的情緒感染了,沙啞磁性的聲音,深沉的歌詞,聽出了淡淡的感傷。我想他應該也是有故事的人,在愛情裡,大家都差不多,圓滿者少,遺憾者多……也許失去的更讓人刻骨銘心吧,否則為什麼人們都在懷念?
  • 一念起天涯咫尺 一念滅咫尺天涯
    一念起天涯咫尺 一念滅咫尺天涯 作者 主播 / 花舞花飛 泛舟湖上戀浮萍 一船煮酒醉炊煙 青山談笑 蘭影入懷 滄海桑田 天涯咫尺
  • 強推3本美輪美奐的言情小說:一念起,緣生;一念滅,緣盡?
    說他高富帥我可以理解,  男神就太言過其實了吧?  明明就是只黑心大野狼啊——▼▼點擊連結免費獲得閱讀特權▼▼精彩內容:我接受不了背叛,接受不了欺騙,故而我無法原諒他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如此,就算跪到我面前求原諒,我也只會覺得可笑,認為我冷血無情也好,固執也罷,司空見慣的「男友與閨蜜」戲碼,就算所有人都不介意,我依然不會大度的原諒任何一個,因為我不是聖母。
  • 佛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
    文/解析西遊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話,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是什麼意思?很多人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無天佛祖給出了答案。在佛的眼裡沒有好與壞之分,所以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並不是壞人變好了,不再做壞事了。佛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 佛說:一切唯心造,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就是當下這一個思想念頭,如果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也就沒有過去未來,一念清淨,就是自性淨土,與諸佛菩薩不會相差分毫。佛說一切唯心造,人生的是非善惡,好壞對錯,都是自己的一心一念所造,都是「一念之起」,如果一念清淨,就會無對無錯,無是無非,天下太平,人間淨土。
  • 暖心文案: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秋風漫捲
    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秋風漫捲。One thought, thousands of mountains; one thought out, autumn wind rolling我更希望以後只有你沒有例外。好像什麼都不在乎 卻又什麼都放不下。
  • 佛法:迷悟只在一念之間,但就是這一念,多少學佛人卻修不來
    所以他在《壇經》的般若品中,告訴聞法大眾說:「不悟即佛是眾生,一念悟時即眾生是佛」,簡單明了徹底的告訴大眾如何去尋找自己那永恆不變的佛性真如,讓眾生在自己的心中便可覓得解脫的無上菩提之心。網圖一說生佛平等,許多人便覺得是那麼回事,一說迷為凡夫,悟為佛祖,許多人也有同感,一說「佛是已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未覺悟的佛」,也有人似乎明白,但是如何在一念之間轉凡成聖,在一念之間由迷轉悟
  • 佛教:人生就是一念,一念是天堂,一念是地獄
    我們活著只有當下這一念,人生從一念開始,而有千念萬念,有了我們的生活,有了我們的世界,有了芸芸眾生,佛教說「了生死」,就是從這一念開始了起,能夠做到心中沒有一念,而又包羅萬象,能夠做得了自己這一念的主,就不會被妄念流轉,不會隨業力浪死虛生,能夠在三界六道中自由出入。
  • 我們與佛的距離——就在當下一念
    雜念太多,沒有正念,我們與佛的距離其實就在一念!在夕陽西下的此刻,我們一起回到當下。當下是最美好的,在這裡,可以引領我們走向覺醒,從有限的生命通向無限。在生命長河中,我們有種種妄想,種種情緒,不是活在過去,就是活在未來,卻很少活在當下。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原來是這麼來的!
    由此,佛教以「六道輪迴」來勸諭世人,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爭取輪迴到天、人等善道中;當然最根本的解決辦法,還是要從佛修行,早證正果,脫離輪迴,究竟解脫!對於佛教的「六道」,過去既被認為是物理性的世界(真實存在),也被認為是精神性的世界(心理層面)。
  •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一念3000裡
    我們常說「生出一個念頭」,可見這個「念」是個活物,像個嬰兒,有頭有腦。既然有首,接下來就會有身子和腿。而且這一切既然能誕生,想來有個母體。有生便有死,念頭可以發芽也可以滅失。那麼人的一天,會有多少個念頭生出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搞清念頭的周期。換句話說,就是大致算出一個念頭能存活多長時間。
  • 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這一念菩提心、涅槃心,就是無上道
    因此,恭敬佛陀,便能獲得利益;相反地,毀佛、謗佛,便會招感「惡果」。佛以平等心對待眾生,以大慈悲心普度眾生,希望壞人變成好人、好人變成聖人。所以眾生謗佛,佛也不起煩惱;讚嘆佛,佛也不生歡喜心。因此謗佛、毀佛,對佛並沒有影響,也沒有損失,最後招致惡果的還是謗罵者自己。「十惡」當中有口四過──兩舌、惡口、妄言、綺語,「謗佛」就是惡口,也屬於妄言,會招感惡報。
  • 佛說:福禍只在一念間,常做這三件事的人,與佛無緣,與福無緣
    佛家常說,福是修來的,修多少自然得多少,有多少德,就有多少福。想要獲得福報,就先給自己種福因。同理,不要總怪佛菩薩不抱怨你,禍也是自己招來的,做了多少惡事,自然會招來多少苦果,想要擺脫惡業,就要斷惡向善,正如佛說:福禍只在一念間,常做這三件事的人,與佛無緣,與福無緣。
  • 一念地獄,一念天堂(好文)
    改變不了環境,就要學會調整自我意識,尋找一條適合自己的出路。有一個故事,梁武帝請教寶志公禪師,問他有沒有天堂和地獄。梁武帝說:「我沒有看過,你可不可以帶我去見識見識這個天堂和地獄?」寶志公說:「可以的!不過你要準備準備;要準備好,一會兒我就帶你去。」
  • 佛說:一念善心起,萬般福報來;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周易》有雲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意思是說,積累善德的家族(人),這個家族(人)就會有享不盡的福,如果積善之人今世享受不到,來生也必有正報(指本人);如果不積累善德(積惡),那麼後世必定遭殃。
  • 射手座8月下旬的愛情,一念起,花開彼岸;一念滅,秋風漫捲
    另外,有一些射手會跟身邊人有一些小摩擦,或者說關係會有一點點疏遠,因為到了中下旬左右,受金星與婚神刑克的影響,有些射手不是特別穩定,工作過度繁忙,跟對方溝通也不及時所致!在這其中,有一小波的射手會易出現突然的分手。部分射手可能會想要參與另一半的財物事宜,這樣你們雙方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去增加財富。因為你們的社交圈有了全新的拓展,這會讓你在某種程度上有不安全感。
  • 佛說:天堂與地獄,只在一念之間
    一念佛,一念魔;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天堂和地獄不在別處,只存在於我們的心中。當我們的心快樂的時候,就是極樂天堂;痛苦的時候,就是地獄。幾乎所有的文化中,都有對天堂和地獄的描述。行善之人便可進天堂,作惡之人就會下地獄。那麼天堂和地獄在哪裡呢?其實,天堂和地獄不僅僅存在於故事傳說中,更是存在於每個人心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