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炬文庫 | 禪淨合一溯源 —— 道安之於般若學

2021-02-14 上海嘉定曹王禪寺

晉哀帝興寧三年(365),時年五十三歲的道安南下襄陽,住檀溪寺十五年後,前秦苻堅(338-385)興兵十萬,將道安劫入長安,住五重寺,至晉孝武帝太元十年(385),以七十二歲高齡逝世。這近二十年相對穩定的生活環境,對道安大師是及其可貴,他得以集中精力於般若學研究。

檢索僧祐(445-518)《出三藏記集》,法師對般若學之重視和所下苦功,躍然紙上:

昔在漢陰十有五載,講《放光經》歲常再遍。及至京師漸四年矣,亦恆歲二,未敢墮息。然每至滯句首尾隱沒,釋卷深思,恨不見護公叉羅等。《放光般若》二十卷九十品,總計二十餘萬字,二十年間,每年講二遍「未敢墮息」,法師之精勤,令人佩服!

《大品》出來雖數十年,先出諸公略不縷(綜)習,不解諸公何以爾?諸公才明過人,當能留心思研,以為至業者。……《大品》頃來,東西諸講習,無不以為業。於文句猶不同,覺其轉深。但才分有限,思尋有極幽旨,作非短思所盡,然文句故可力為,方欲研之,窮此一生,冀有微補。

對於《大品般若》,法師認為應當「留心思研,以為至業」,所以他就立下誓言,要「窮此一生,冀有微補」,其眼光和毅力,無人可及。

道安獨鍾於般若學,實與當時中國文化的大背景有關。

佛法來華之際,正是中國文化三玄(《周易》《老子》《莊子》)當道的玄學時代。假如說,從先秦諸子到漢家經學的時代課題是「天人之辨」,那麼魏晉玄學的主題則是「有無之辨」。

綜觀當時領導潮流的學者,何晏(190-249)作《論語集解》,王弼(226-249)注《周易》、《老子》,郭象(263-312)、向秀(227-272)注《莊子》、杜預(222-284)注《春秋左氏傳》,範寧(339-401)注《春秋穀梁傳》,郭璞(276-324)注《爾雅》……他們集體創作了一套玄學名詞,不約而同地「貴無而賤有」──無為本、有為末;無為體、有為用。

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浸淫了近百年的中國文人,面對著專講「真俗」「空有」的般若學,理所當然地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親近感──請看道安對「般若波羅蜜」的經典表述:

般若波羅蜜者,無上正真道之根也。正者,等也,不二入也。等道有三義焉,法身也,如也,真際也。故其為經也,以如為始,以法身為宗也。如者爾也,本末等爾,無能令不爾也,佛之興滅,綿綿常存,悠然無寄,故曰如也。法身者一也,常淨也,有無均淨,未始有名,故於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泯爾都忘,二三盡息,皎然不緇,故曰淨也。常道也,真際者,無所著也。泊然不動,湛爾玄齊,無為也無不為也。萬法有為而此法淵默,故曰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斯乃轉法輪之目要,般若波羅蜜之常例也。

很容易看出,有著深厚中國文化功底,「內外群書略皆遍睹」的道安大師,用的是漢代經學一個字一個詞解說的註解方法;具體的解釋,則是玄學的語言。他用「淵默」、「泊然不動」解釋「無為」;用「一」、「淨而不緇」、「泯爾都忘」解釋「法身」;說戒定慧「三學」則是「於戒則無戒無犯,在定則無定無亂,處智則無智無愚」;說「真際」是「無為也無不為也」;最後的結論,「無所有者是法之真也」。

假如這段話有點艱澀的話,那麼隋吉藏(549-623)所記道安的話,「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就非常的明白易懂了。

綜上所述,道安於晉代般若學的篳路藍縷之功,他的學生僧睿的評價,毫不為過:

亡師安和上鑿荒途以開轍,標玄指於性空,落乖蹤而直達,殆不以謬文為閡也。亹亹之功,思過其半,邁之遠矣。

相關焦點

  • 佛教:道安說法般若、散徒傳法,使小乘禪法開始了大乘化之路
    道安在佛圖澄門下,主要從學小乘佛教,重禪數之學,同時也修學了大乘般若學說。他一生當中,也翻譯、研究、注釋了很多小乘經典。但道安來到襄陽後,受南朝玄學思想影響,使他中年以後,主要研習和講授的都是大乘般若思想。他成為魏晉時期般若學說的六家七宗中其中的一個流派「本無宗」的代表人物。
  • 觀照般若破妄心,念般若禪十兩金,老和尚的前三三與後三三
    從前有位老和尚坐在路邊,身旁立一個寫著「賣般若禪」的招牌。過來一位生意人問道:「咦!般若禪是什麼呢?」老和尚回道:「你要買我的般若禪嗎?我的一首般若禪詩賣二十兩黃金,不過你是第一位有緣人,就賣十兩黃金好了。」「喔!般若禪到底是什麼呢?
  • 淺談魏晉「般若學」與「六家七宗」之思想!
    (行品第一)此處:明(般若)、度無極(波羅蜜)二支的譯經,雖有不足之處,但其弘法之功不可沒,尤其是支讖的《道行般若經》,畢竟啟發國人研習《般若經》的序幕,於學術界視其為中國般若學的嚆矢。他講解當時流行本《道行般若經》發現文簡意隱,義有不通之處,因之,朱士行感嘆大乘要籍,竟然譯理不全,遂發心尋求《般若經》原本,於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從雍州(長安)出發,歷盡艱難,到達「于闐」(今新疆和田)求得梵文原本,凡九十章,二萬餘頌,共六十餘萬字。
  • 道行般若經 第二卷
    極大祝般若波羅蜜。極尊祝般若波羅蜜。無有輩祝般若波羅蜜。拘翼。持是祝者。過去諸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皆從是祝自致作佛。甫當來諸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皆學是祝自致作佛。今現在十方諸佛。皆起是祝自致作佛。拘翼。是祝故出十誡功德。照明於天下。四禪四諦四神足般遮旬。照明於世間。菩薩摩訶薩從般若波羅蜜中。生十誡功德。世間悉遍至。四禪四諦四神。足般遮旬悉照明於世間。今怛薩阿竭阿羅呵三耶三佛。未出世間時。
  • 《佛教教規禮儀》(二)禪淨加行篇
    如果你想學禪宗,沒有錢不要緊,因為禪者的修行生活,無論山林水邊,茅蓬之處,只要雙腿一盤,就可以參禪了。古代禪宗祖師大德們,有的長年居住在山林裡,吃的是野菜雜草,穿的是粗布麻衣,雖然生活是這麼的清貧澹泊,但是他們的禪定之樂是無窮的。  方便淨,就是說修行淨土宗的念佛法門,不管什麼行業、身份,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念佛修持。因此,最方便的修行法門,非淨土宗莫屬。
  • 《原佛》修證|裴勇:關於佛法修學次第比較研究的探討
    2、唐宋時期禪宗大師對修學次第的探索嘗試初唐盛唐之際禪宗始初分為南北二宗,至中唐時期南北二宗又各自分立出諸多派別,處於此期的宗密禪師(公元780-841)(同時也是華嚴五祖),宗、教兼通,撰一百二十卷大著《禪源諸詮集》等,欲合會禪門諸宗並將禪教合一,開啟了總結性地判定佛教各時各乘、各宗各派地位,謀求楷定修行次第的先河。
  • 普明法師:如來禪與祖師禪
    想生,即能思之心雜亂。相生,即所思之境歷然。微細流注,俱為塵垢。若能淨盡,方得自在。」【《人天眼目》卷之四,《大正藏》第48冊,第321頁中。】據溈山所示,如果定義籍教悟宗的是如來禪,那麼借《楞嚴經》印證心地的溈仰禪法即屬如來禪。溈仰禪法若定義為如來禪,那什麼又是祖師禪呢?其次,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出處,最早見於一卷本《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之《拈花品》中。
  • 《磨磚成鏡、馬踏天下》(古詩禪韻十二)
    俗姓馬,又稱道一、洪州道一、江西道一。漢州什方縣(今四川什邡馬祖鎮)人,諡號大寂禪師。        馬祖主張道不用修,或者說任心為修。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是他的佛性思想與實踐的總綱領。他讓「頓悟」說付諸實行,取代了看經坐禪的傳統,促使禪僧普遍革新禪的觀念。
  • 華梵法師:論修禪波羅蜜法門之至關重要性(轉發即法施,功德無量)
    此弘誓願,乃是緣道諦而起也。如瓔珞經云:「未安道諦,令安道諦。」1、偏緣真諦,而修正助道因緣,此道但得至小乘之盡苦涅槃境界也。2、正緣中道實相,而修正助道因緣,此道能到大乘之大般涅槃境界也。若一切未安此二種道者,菩薩學人發心盡願令得安,故云「未安道者,令安」,亦即「法門無量誓願學」也。此弘誓願,乃是緣滅諦而起也。如瓔珞經云:「未得滅諦,令得滅諦。」今明滅諦者,即謂一切惑業煩惱滅,一切生死苦果滅也。
  • 般若心咒(十種功德利益)
    般若心咒噶雅他嗡,噶帝噶帝,波吶噶帝,波吶桑謨,噶帝,波帝雅,娑訶。般若波羅蜜多心咒十種功德利益:梵語般若,華言智慧。謂菩薩由此智慧,通達無礙,故獲十種利益也。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謂菩薩修行般若,照了萬法俱寂,是故雖行布施,而無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見受施之人,是為一切舍不取施想。
  • 【藝術羈旅】賀疆:禪•墨 ——石松子山水與禪意審美
    賀疆石松子的山水,有一種宗教感,有落盡繁花之雅淨,脫塵世流俗之空明。在其《空山靈語》系列中,禪意、詩意、畫意融於一體,彰風清骨峻之相,顯疏朗靜逸之氣。在其筆墨營造的禪境意象裡,一份對山水哲性的思辨和參悟蘊藉其中,透出某種自然力的提示。山水核心是禪,而禪在山水中。隱現於山水雲嵐中的「佛」(即禪)已得『實相無相』、『諸法空相』之堂奧。山水是表象,而朦朧的「佛」是薄雲開霧直探意義之核的禪心。
  •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三百二十六:初分不退轉品
    應修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究竟圓滿。當證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聞皆為邪說應疾棄捨。又汝先聞應於過去未來現在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及諸弟子從初發心乃至法住。其中所有功德善根。皆生隨喜一切合集。與諸有情回向無上正等菩提。如是所聞亦為邪說應疾棄捨。若汝棄捨所聞邪法。我當教汝真實佛法。令汝修學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汝先所聞非真佛語。是文頌者虛妄撰集。我之所說是真佛語。善現。
  • 訊息:12月20-21禪唱與道瑜伽--臺大教授賴賢宗 親臨教學
    訊息:禪唱與道瑜伽杭州教學2014年12月19-20日週六日在杭州阿南達瑜伽(創辦人冬冬)舉辦兩天的課程(禪唱與丹道瑜伽)。課程內容: 龍門丹道動功、唱持襌修、看話參禪。六 內容說明: 賴賢宗教授於2014年十二月二十日二十一日周六,日在 Anandayoga 這裡做兩天的課程 (禪唱與道瑜伽)。包含:呼吸淨化及脈輪禪修、道瑜伽之吐納、道瑜伽之聲波導引、龍門轉(旋轉功)等百日築基動功、禪唱、看話參禪。此次杭州課程為綜合性課程,以後再依學員屬性,進行分組的專業培訓。
  • 空有不二契真如——徹悟大師《般若淨土兩門大義》導讀》
    古印大乘佛法東傳震旦,主流乃是般若與淨土兩大法系並行交織。中國蓮宗祖師中,多有先以般若為先導,爾後導歸專修淨土者(如永明、蓮池、蕅益、徹悟等)。徹悟大師乃蓮宗第十二代祖師,以宗說俱通之資質,撰述此文,詮釋禪淨之要義及內在關聯,對現代淨業行人仍具有重大指導價值。此篇文稿由三重法義展開。一者般若與淨土相輔相成;二者空有雙泯雙存即本源心性;三者援引二祖法語以證空有不二。
  • 香港大般若經祈安法會
    邀請您 參加#香港大般若經祈安法會在大般若經中,佛說甚深般若波羅蜜多,常於有情引發種種慈悲事故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經
    安土地真言南無三滿哆.母馱喃.唵.度嚕度嚕地尾薩婆訶.普供養真言唵.誐誐曩.三婆嚩.韈日囉斛.與大比丘眾,八百萬億,學無學,皆阿羅漢。有為功德,無為功德,無學十智,有學八智,有學六智,三根十六心行,法假虛實觀,受假虛實觀,名假虛實觀,三空觀門,四諦,十二緣,無量功德,皆成就。復有八百萬億大仙緣覺,非斷非常,四諦,十二緣,皆成就。復有九百萬億菩薩摩訶薩,皆阿羅漢。實智功德,方便智功德,行獨大乘,四眼五通,三達十力,四無量心,四辯,四攝,金剛滅定,一切功德,皆成就。
  • 正信正行丨最好修學哪一宗
    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晚近,禪宗出了寄禪及虛雲,淨宗出了印光,律宗出了弘一,天台出了諦閒,華嚴出了月霞,唯識出了歐陽竟無(漸),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記者:現在教界出現了「禪淨合一」、「禪淨雙修」等的提法,您對此如何看待?德林長老:我也不懂。佛法常說,佛法有無量義,說禪淨雙修。修行就向走路一樣,禪是一條路,淨也是一條路。你走哪條路,這條路也走,那條路也走,怎麼走啊?那你還是要曉得,什麼是禪,什麼是淨。不學佛法,你自己沒有主宰,你自己不能辨別是非,你自己沒有鑑別的能力。
  • 禪數之學與達摩禪法有什麼不同?
    在達摩來到中國之前,已經有大量禪經傳入中國,如後漢桓帝時有沙門安世高,博通經論,尤長禪法,來到中國洛陽,將所帶經典百餘部譯出,其中關於禪法的有《大安般守意經》二卷、《禪行法想經》一卷、《大十二門經》一卷、《小十二門經》一卷、《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禪定方便次第法經》一卷、《禪法經》一卷;漢末時有月氏國優婆塞支謙來到洛陽
  • 真言宗悟光法師的秘密禪思想(一)
    如人學射久習純熟,更無心想行住恆與定俱。不怕不畏起心,為患虧於進學。[③] 悟光法師認為,由善無畏言可以看出達摩禪當屬四種禪中的大乘禪,而秘密禪是正念集中於境的有相禪。又從「學射」的比喻上看,秘密禪主張漸次修習到達悟境,與神秀之北宗禪類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