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佛當下在笑什麼?

2021-02-20 淨空恩師

歡迎加入我們結緣

淨空法師微信號:jkfs777

中國佛緣微信號:zgfy777

大悲禪寺微信號:dbcs777

大凡走進漢傳佛教寺廟第一山門,都會看到迎面正中端坐一尊微笑著的彌勒大佛。彌勒當下笑什麼?在來也匆匆去也匆匆的香客中,有多少人考慮過這個問題?

彌勒當下笑什麼?聯繫現實生活實際,我們以為至少有三種笑之開示。

其一,笑只外求,莫忘二力。當下不管男女老少,凡走進寺廟的香客頂禮膜拜,十有七、八是求佛菩薩保佑平安、救苦救難。有病的祈求消災康復,做生意的祈求多多發財,高考的祈求考上名牌大學,已婚未育的祈求早生貴子……然後放些錢到功德箱中,說是表示一點謝意。而沒有認識到這是一種隨緣布施和隨喜功德。這樣,香客倒成了乞求救助的弱勢群體,佛菩薩豈不成了神通廣大的救世主?這就錯怪了學佛本義,其問題就出在有些人對佛的不理解的一種世俗心態上。

誠然,寺廟是燒香拜佛的地方,但更是弘法利生的場所。燒香拜佛是對佛菩薩表示尊崇的一種形式和禮儀。是以佛菩薩為榜樣,從精神上學習佛菩薩大慈大悲、大徹大悟的高貴品質。並以佛菩薩為榜樣在行動中做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做個好人。惠能大師明確指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求。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在《壇經》中,惠能說:「我心自有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菩提只是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因此,自性即在心中,迷則眾生,悟則為佛。

佛菩薩絕不是救世主。佛門弟子學佛修持靠的是二力即自力與他力(佛菩薩加持)這兩者的結合。凡修持一切法門,首先要自強自力持戒修行。《長阿含經·善生品》佛言:「朝夕勤修務,事業無不成。」

而自力的具體做法,就是學佛求生淨土必須勇猛精進做到 信、願、行 。

信,就是斷疑生解。《華嚴經》雲:「 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 」

願,就是從心裡發大願,決定往生到你所選擇的淨土中。以兜率淨土為例,《法苑珠林》云:「凡夫力弱,習惡固多,其心怯弱,初學佛法,恐畏退散,故當發願,扶持是行,乃至終身,無有障惱,隨種善根,願共含識,自在往來,彌勒內院。得至佛前,隨念修學證不退轉。」

行,就是持戒修行「不離世間覺」,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實行之。「信、願、行」是修持一切法門必具的三大資糧,也是「自力」的出發點、著力點、歸宿點。

當然各人自身的根機和業力有所不同,所選擇的修持法門也應因人而異。單靠「自力」修持是難以往生極樂淨土的,往往是力不從心的。因此在奮發「自力」的同時還要靠增上緣「佛力」的相助。佛菩薩也會像母親對待兒女一樣普度眾生。《大般涅槃經》卷三偈云:「佛見眾生煩惱悲,心苦如母念病子。 」彌勒十願中,願願都是為了度化眾生而加持精進學佛者。


有位法師說得很明白:「三分求菩薩,七分求自己。」所以外求不如內修,內修還需同時靠「二力」相輔。這也許是彌勒佛對「可笑之人」一個善意的笑的開示吧!

其二,笑對人生,離苦得樂。人生有八苦十二難,這已是學佛弟子的一種共識。但如何面對諸苦,是以苦認命,以苦怨命,還是化苦為樂,離苦得樂。這是消極悲觀厭世與積極樂觀修行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笑對人生,離苦得樂,這個最具有普遍指導意義的重大話題,自然成了彌勒當下笑的又一個重要的啟迪。

佛陀說:「煩惱即菩提。」愉快是所有覺悟者開啟智慧的起源。彌勒當下示笑,就是向眾生開啟智慧的施樂。彌勒弘法利生就是把常施一切樂作為己任。《彌勒大乘佛經》說,彌勒下生出世全是為了「施樂」。他「本為菩薩時,常施一切樂,不殺不惱他,忍心如大地」。因此,他的最大特點是能夠改變眾生痛絕塵世的消極悲觀,轉而提升塵世為積極樂觀,從而給人以生活信心和勇氣去離苦得樂。決不是深陷痛苦泥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從「受樂」者眾生角度來說,「施樂」也是很容易接受的。因為兜率天是欲界天,離人類很近,擁有七情六慾的人類,比較容易往生這塊「淨土」受到彌勒的護佑,聆聽彌勒的法音。

在世俗社會中,曾以舞蹈《千手觀音》轟動2005年春晚的中國殘疾人藝術團,更是以身殘志堅的自強自立的精彩表演,向世人展示了離苦得樂的人性最光輝絢麗的一面。她們用生理上的有限,展示了藝術上的無限。用最優美的肢體語言,訴說著大慈大悲,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真、善、美、慧,也訴說著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的德相。名副其實地讓人法喜充滿, 並給予人們一個人生嚴肅思考題——殘疾之人尚能做到自強自力,離苦得樂,作為身體健全的人難道不能戰勝困苦笑對人生嗎?

其三,笑迎和諧,從心開始。臺灣臺南開元寺有這樣一幅對聯,很有現實針對性意義: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滿腹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這幅對聯,更進一步指出以彌勒的氣度胸懷,足以將天下的惱怒,心平氣和地化解掉。是以把古今所有憂愁「相逢一笑泯恩仇。」

彌勒佛在佛經中是一尊繼承佛祖釋迦牟尼佛位的未來佛,是一尊「施樂」歡喜佛。彌勒示笑正是為了度化迷途之人懺悔業障,轉迷成悟 。為了度化頑劣之徒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如何「世界和諧」?先有一個與時俱進的目標。首屆世界佛教論壇《普陀山宣言》中所倡導的「人心和善、家庭和樂、人際和順,社會和睦、文明和諧、世界和平」的「新六和」,就是一幅「人間淨土」的美好景象。佛教必須要與社會主義相適應。

如何「從心開始」?在彌勒十願中,一切眾生起柔軟心,就是處理人際、國際關係的基本態度和基本原則。令眾生「和合」,就是消解人的精神苦悶,維護社會和諧。

佛法本來是心法。《維摩經·佛國品》曰: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隨成就眾生淨,則佛土淨。 」彌勒佛笑迎和諧,從心開始,正是抓住了一切「唯心造」的心法關鍵所在。依佛教「唯心淨土」「自性彌陀」的教理,指出心淨則世界和諧。

《法華經》中說:「娑婆世界,坦然平正,其諸菩薩鹹處其中。」由此可知,淨土也離不開穢土而成,即在穢土之中,通過人們的努力可變成清淨國土。問題在於我們如何處理,怎樣去做?從我做起,從老百姓日常生活做起。最近,我在整理《南昌晚報》時,專門剪輯了有關「笑迎和諧」的消息和文章,編訂成冊。作為展示「笑迎和諧」的一個窗口和弘揚佛法的一份實例資料。這裡面有放生護生的,如「兩農民租車送受傷白鶴救治」;「150萬元來打造赤湖鳥樂園」。有助人為樂的,如「年近八旬,退休老人照料盲人鄰居24年」。有知恩回報的,如「受人一元錢之恩,『湧』一箱牛奶相報」。有拾金不昧的如「持無密碼萬元存摺苦找失主,面對誘惑市民萬菊花用行動贏得了廣泛讚揚」。有愛心捐贈的,如「社區愛心中轉站募集衣物轉贈困難戶」等。無論大事小情,相處是那麼溫暖和諧,心靈是真誠相互溝通。

事實必將證明:如果人人都能立足當下笑迎和諧,如果代代人都能緊持不懈笑迎和諧,以善的「共業」去化解娑婆火宅為八德蓮池,那麼,人間淨土終會有在地球上實現之日。

禪本無常理,笑本無定意。一切都是隨機說法,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但有一點可要牢牢記住:「笑,作為一種法喜充滿,或一種修行禪悅,在離苦得樂中,始終應與時俱進持戒,不離世間覺」修行。

特自撰楹聯一幅,虔誠敬佛:

慈顏常笑,笑對人生,莊嚴人間國土

大肚能容,容包宇宙,化解累世怨仇

橫批:慈恩普惠

恭請十方善信多多轉載、分享;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脫!

(文章來源網絡)

相關焦點

  • 彌勒佛一直在笑什麼,你可知道?
    彌勒佛(即彌勒菩薩摩訶薩),意譯為慈氏,音譯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常被稱為阿逸多菩薩摩訶薩,是世尊釋迦牟尼的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即賢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稱為「當來下生彌勒尊佛
  • 彌勒佛是如何長成一個胖子的?
    天仙諸神之中,彌勒佛顯然是最得民心的那一位。你看彌勒佛,身穿袈裟卻不拘小節,敞開著胸懷,展露出肥肥胖胖的體型,彌勒佛才不想聽高血壓高血脂什麼的,他開口大笑的模樣就足以說明一切:開心就好!似乎這段偈語也恰好能應證後人寫給彌勒佛的對聯: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再後來,江浙一帶的寺院裡開始出現以布袋和尚為原型的彌勒佛,這裡的彌勒佛一改莊嚴之態,而成了笑哈哈的胖彌勒。
  • 寺廟石雕建築--彌勒佛的寓意及造型圖集
    彌勒佛——未來之佛,能帶給人們福氣、祥和之氣,以祈盼美好的明天的福佛。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世上最大的石雕彌勒佛像「樂山大佛」,在四川樂山岷江東岸凌雲山的斷崖上。為何民間百姓、皇家貴族如此厚愛、崇拜、敬仰彌勒佛呢?
  • 佛教:彌勒佛的七字密咒——你笑起來真好看
    01《紅塵說禪》系列第317篇當下來生彌勒佛,我們娑婆世界的現任教主釋迦牟尼佛已經為他授記,將於56億7千萬年後下生來這裡做下一任教主,所以也被稱為是未來佛如今的彌勒佛——或者更準確說是彌勒菩薩,還在欲界四層天兜率天內院中一邊講經說法一邊自我修行,但是他的像卻早已經遍布所有寺廟,一進山門看到的第一尊像,就是笑眯眯的摸著大肚皮的彌勒佛。有些寺廟甚至山門旁邊還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下聯是——笑口常開,笑天下可笑之人。
  • 彌勒佛到底是什麼來頭?為什麼他總是扛著一副大肚皮呢?
    據我所知,佛教中的經文都是梵文音譯過來的,比如彌勒就是梵文的音譯,實際上算是彌勒佛本人的姓,如果非要把「彌勒」二字翻譯成漢語,那麼大概相當於慈善、善良一類的意思。彌勒佛的名字叫做阿逸多,翻譯成漢語,就是無人能夠戰勝。這麼一組合,彌勒佛的名字就不得了了,他是一位善良的小強,戰無不勝的厲害角色,所以,看得出來,為他取名字的人,對他抱有很大的期望,所以,這就牽涉到他的家世了。
  • 關於翡翠彌勒佛,你不知道的那些小知識!
    關於翡翠彌勒佛,你不知道的那些小知識!彌勒佛是明民間普遍信仰的一尊佛,是樂口常開、慈悲為懷的經典象徵。彌勒佛造型的原型本是布袋和尚,傳說中是五代時期的僧人,因為他經常用杖背著一個布袋雲遊四方,能預知人的兇險,還能使人逢兇化吉,所以受到人們的尊敬。而彌勒佛的形象就是從這布袋和尚身上衍生過來的,是一個坦胸露著大肚子又笑口常開的形象,相貌慈祥,讓人一看就覺得親近和喜歡。
  • 彌勒佛究竟從何而來
    彌勒佛即未來佛,藏語謂「強巴」。他生於南天竺婆羅門家。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彌勒佛,他慈眉善目,笑口大張,手捻串珠,足不著履,渾圓肥厚的肚皮格外突出,笨重的身子斜倚著一隻大大的口袋,這位胖大和尚就是知名度很高的大肚彌勒佛。那麼,這位大肚彌佛是怎樣進入各地佛寺,心安理得地享受香火的呢?
  • 今日念108遍《彌勒佛心咒》恭迎彌勒佛聖誕日!
    念誦108遍《彌勒佛心咒》財源廣進、幸福吉祥我們經常看到各種佛菩薩,或肅穆、或慈悲、或微笑……只有彌勒佛,笑口常開,肚大量大,佛身金光閃閃,非常的慈善和氣。在佛教,彌勒佛代表了美好圓滿、幸福吉祥、健康長壽。
  • 送子彌勒——那個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
    大肚彌勒佛是大家熟悉和喜愛的,尤其是那副耐人尋味的處世對聯:「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袒胸露腹、笑口常開的大肚彌勒佛,不僅是幸福生活的偶像,同時還是多子多福的象徵,被人們賦予「送子彌勒」稱號。這肚大腰圓的「送子彌勒」,居然與送子觀音一樣,享受人間不息的香火。
  • 寺廟佛像雕刻石雕大肚彌勒佛漢白玉布袋和尚石雕
    彌勒佛是中國民間普遍信奉、廣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在一些漢傳佛教的寺院裡,常見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學習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那個外貌酷似彌勒佛的男子,被富婆看中帶回家「供養」,結局如何
    人們總是喜歡帶給自己愉悅心情的事物,「大肚彌勒」的笑口也總是給人開心、幸福的感受,所以人民大眾喜歡彌勒也是很能理解的。可以說,可能是這樣一種福態的形象,會讓人更有親近感,並且在潛意識中產生的一種精神上的快感吧。彌勒佛是佛教中的人物,它的塑像就經常被塑成大腹便便、滿面笑容的慈祥模樣,通過彌勒佛的形象,可以讓人們感知到與人為善、樂觀包容的正能量。
  • 明日彌勒佛坐化日!《彌勒菩薩的故事》(全集)送給有緣的你!!
    彌勒佛的法像特徵──現今世界上的彌勒佛像,以彌勒佛轉世為布袋和尚的法像最為普遍,他那笑容滿面、長長耳垂、圓圓大肚、袒胸露腹、手持布袋、憨厚蠢笨的容態,人人見了都歡喜,故一般人通稱彌勒佛為笑佛、歡喜佛;人們也將彌勒佛視為是幸運的象徵
  • 建沙美術館 石雕彌勒佛一尊
    說一下我們與石雕大肚彌勒佛的一些源緣:據傳,大肚彌勒佛形象依唐代著名禪師"布袋和尚"而造。大肚彌勒佛,素日裡坦胸露腹,智慧,幽默,風趣,與人為善,笑口常開, 人們每每看到他的笑時,煩惱頃刻間煙消雲散,能瞬間激發出人們的愉快情緒,在氣場上能增強人們持續滿滿的正能量。因此,大肚彌勒佛的「笑容」所散發出的神韻最為重要。
  • 500斤小夥因長相酷似彌勒佛走紅,被富婆看中後帶回家,結局如何
    彌勒佛即未來佛,被中國的很多和尚推崇,像去往天竺取經的玄奘便是其中之一。除了和尚之外,中國還有很多彌勒佛信徒,比如說出生於772年的詩人白居易,便專門給彌勒佛寫了一首詩。彌勒佛的樣貌十分有特色,他臉上保持著笑容,兩眼彎彎,大腹便便。而他的笑和他的肚子都是有講究的,肚子很大,則能夠包容天下難容的事情;笑容可掬,則是為了笑可笑之人。
  • 彌勒佛和如來佛誰厲害?兩句話見高下!孫悟空一臉懵逼!
    文/姜子說書《西遊記》故事裡,彌勒佛是東來佛祖,如來是西天佛祖,兩人都是治世之尊。那麼, 問題來了:彌勒佛和如來佛誰厲害?兩句話見高下!孫悟空一臉懵逼!極樂場中第一尊《西遊記》故事裡,彌勒佛曾經在孫悟空面前吹過牛,道:「我為治世之尊,慧眼高明,豈不認得你!憑你變作甚物,我皆知之。」
  • 男子假扮「彌勒佛」路邊商演,路人為求吉利竟紛紛捐錢作揖
    可是最近聽說了一件讓人憤怒的事情,就是男子假扮彌勒佛在路邊上演,路人為求吉利,竟紛紛捐錢作揖,這是什麼情況呢?讓我們一塊兒來看一下吧。如今很多中國人也信佛,而彌勒佛是世尊釋迦牟尼佛的繼任者,為婆娑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來佛」。在大家的印象中,經常看到彌勒佛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樣子,而他這樣的樣子無疑代表「福大量大」,代表這是「吉利」。
  • 光憑把彌勒佛與韋陀佛放在同一廟內,就知一二
    現在大家一進廟裡就能看到,開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之事的彌勒佛,與黑口黑臉的韋陀佛同在一個廟內。可相傳在很久以前,此二佛並不在同一個廟裡,他們分別掌管不同的廟。我們都知道彌勒佛也稱笑佛,他熱情快樂,這樣來廟裡朝貢的人非常多,可他什麼都不在乎,還丟三落四,其實對於財務的管理是一竅不通,這樣經常是入不敷出。然而韋陀佛卻是財務管理的一把好手,可他成天陰著臉太過嚴肅,讓人望而生畏所以搞得人越來越少,直至後來香火無以為繼!
  • 孫悟空連如來都不放在眼裡,為何偏偏對彌勒佛恭敬有加?
    第二:悟空知道如來有求於他,悟空和如來之間從來就是合作關係,悟空負責把唐僧護送到靈山,如來負責給悟空加官進爵,兩人的位置一直很分明,猴子也就不喜歡搞什麼尊卑了。第三:孫悟空對玉帝都是隨意至極,和玉帝頭一次見面就說了一句「我就是。」嚇壞了九重天上的神仙們,如來的地位比玉帝低,悟空又怎會對如來恭敬呢?
  • 那個長相酷似彌勒佛的小夥,被富婆帶回家之後,現在過得怎麼樣?
    彌勒佛又稱未來佛被中國很多和尚推崇。比如說去往天竺取經的玄奘就是其中一個。而除了和尚之外,中國還有很多信奉彌勒佛的信徒。例如我們偉大詩人白居易,當時他還專門為你勒佛寫了一首詩。彌勒佛的樣貌很有特色,它有一張笑臉,兩眼彎彎,還有一個大肚子。據說他那個大肚子,都是有講究的。肚子之所以大,那是因為能夠包容天下所有難容的事情。
  • 彌勒佛的由來(玉雕擺件彌勒佛欣賞)
    中國人是最喜歡彌勒佛的,為什麼呢?彌勒佛很中國化,完全是中國人的形象。釋迦牟尼等都是印度人的模樣,沒有那麼親和。彌勒佛的大肚和笑臉都是中國式的,另外,彌勒佛的寬容精神、博愛情懷對一般人來說,也更為樸素實在,無論是追求去彌勒淨土,還是等待彌勒降世救苦救難,反正彌勒的懷抱都是溫暖的。中國人對彌勒佛的信仰分上生信仰和下世信仰,上生信仰相信人死後可以往生彌勒淨土,下世信仰相信彌勒一定會降身人間,普度眾生。在這種信仰中,彌勒非常像基督教中的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