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原創 / 吃在鎮江
雞在中國是再普通不過的食材了,白切雞、三杯雞、辣子雞等傳統名菜中,可以說是把雞這道食材運用的爐火純青。
但談到這雞中牡蠣,可能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了。什麼是雞中牡蠣?
雞中牡蠣是雞腿根部,只有拇指大小的那塊肉,一隻雞隻有左右對稱兩塊,這個部位的肉軟嫩多汁,是不可多得的極品烹飪食材。這雞牡蠣在法國料理裡運用很多,法國大廚把雞牡蠣稱為「sot l'y laisse」,意思是「傻瓜才不要的東西」,一份「香煎雞牡蠣」的價格不亞於一份極品魚子醬的價格。
雞牡蠣適合焗烤,但法廚為了保證雞牡蠣的鮮嫩喜歡採用低溫烹飪的手法,雞牡蠣之所以被外國人視為珍饈,除了口感軟嫩,關鍵在於想吃也不一定吃得到。
雞牡蠣位於雞腿根部,連接身體的附近,被包裹在一塊略微凹陷的骨盤中,非常不起眼,要取出完整的牡蠣肉,刀功必須純熟利落,一隻雞隻有兩塊,也就拇指般大小的橢圓形,想要料理一份最少要用到20隻雞,也難怪法國人覺得只有傻瓜才會亂丟這兩塊黃金肉。
如果有一天,那些法國大廚要是來到我們國內,大概會驚掉下巴,在他們眼中的寶貝疙瘩,在我國被分檔成雞架,以很便宜的價格就出售了。
而如今也只有在香港、臺灣、日本等少數料理店會要求分檔廠分出雞牡蠣,心細的朋友會發現,國外進口的雞架上是沒有這塊肉的。
可能說到這,大家還是不太明白這雞牡蠣到底是哪個部位?好!今天我們就來庖丁解「雞」。
臺灣食物學碩士徐仲在臺灣就舉辦過一屆雞腿分檔研討會,把雞腿就細分出8大部位:牡蠣肉、阿基裡斯腱、腿內肉、腳筋、骨踝、細軟骨、雞腿皮和正肌肉。
而雞牡蠣肉就位於上圖,16所示「閉孔」處,成熟後形狀有些和黑魚臉肉相似。
看到最後可能許多朋友會笑出聲了,在外國人眼中那些大驚小怪的食材和烹飪手法,在我們中國廚師手裡那都不是個事,每個部位的食材,只要運用合理的烹飪手法與火候,都能把食材做到極致與完美。
文字原創
圖自網絡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