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手握重兵的朱權,晚年卻為何鬱鬱不樂?

2021-01-09 大李聊八卦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子,被封為寧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登基為帝,是為建文帝,建文帝因為要加強皇權而推行削藩,導致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而朱權是寧王,同時寧王的大軍非常彪悍,所以朱棣就想得到寧王的支持來來協助自己。

後來朱棣用計去了朱權那裡,朱權對朱棣不僅沒有防備,而且對朱棣非常的熱情,後來燕王軍隊埋伏在城外,朱棣說要離開,朱權就親自送行,燕軍這時突然殺出,就這樣朱權落入朱棣軍中。

朱棣為了取得寧王大軍的支持,還曾許諾事成之後可平分天下,當時寧王肯定知道這許諾是朱棣的權宜之計,然而寧王朱權畢竟在朱棣手中,若不從,可能就會有危險。所以寧王最終也被迫起兵。

後來朱棣打敗建文帝,朱棣取得天下登基為帝,是為永樂大帝,之後就用皇帝的身份對朱權改封。

然而後來朱權卻被人告發他巫術害人,朱棣命人查詢此事,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停止了追查。

朱權雖然曾經手握重兵,他的寧王大軍也非常彪悍,然而畢竟是時過境遷,一則他已經改封,二則朱棣已經貴為皇帝,君臣身份以定。

所以後來朱權為了自保和消除朱棣對自己的顧忌,就只好將心思用在道學和文學方面,雖然這可以陶冶心情,但畢竟是朱權無奈情況下才做出的決定,所以後來朱權也鬱鬱不樂。

不過因為朱權把心思都用在文學方面,所以朱權在朱棣時期並沒有被殺害。後來朱權又經歷明仁宗、明宣宗和明英宗三朝。

相關焦點

  • 大明寧王朱權15歲就手握重兵駐守邊鎮,為何最後成了文學家?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因為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重用,年紀輕輕就成為了手握重兵的邊鎮藩王。聰慧英勇,少年英豪公元1378年,朱權生於國都南京。大寧是一個軍事重地,是一個大鎮,因為當地地理位置特殊,年輕的朱權手握八萬甲兵,六千戰車,與其他兄弟相比,朱權可以說是手握重兵。在來到藩地後,朱權也開始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他多次聯合其他幾位藩王,一同出塞作戰。
  • 朱權15歲就手握重兵駐守邊鎮,為何最後成了文學家?被朱棣逼的
    朱權,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因為受到朱元璋的喜愛和重用,年紀輕輕就成為了手握重兵的邊鎮藩王。聰慧英勇,少年英豪公元1378年,朱權生於國都南京。在母妃楊氏的引導下,自幼便聰明好學,史書中也稱其「天性口實,孝友謙恭,樂道好文,循理守法」。所以朱權雖然是朱元璋的第17個兒子,但朱元璋一直都十分器重喜愛他。
  • 朱權14歲封王,16歲手握重兵,為何最後卻成了文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朱權」,便可以稱得上的是這麼一個「年少有為」的人。明洪武十年五月(1378年5月),朱權作為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在金陵出生,繼而於「洪武二十四年封」寧獻王,也就是我們後世口中的「寧王朱權」,時年14歲,若是按周歲來算,也就才13歲。
  • 老謀深算的朱權,手握數萬精兵,為何會被朱棣輕鬆搞定?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朱棣的異母弟弟。朱權小時候就是那種屬於「別人家的孩子」,不僅長得好看,而且有天賦,又好讀書。朱元璋對他尤其偏愛,這種偏愛表現在對這個兒子格外信任,朱權十四歲封寧王,十六歲就藩大寧。
  • 康熙駕崩,十四阿哥手握重兵,為什麼不和雍正拼死一戰?
    不過,康熙晚年沒有管好自己的兒子,造成手足自相殘殺的局面也是挺可怕的,正如我們所知道的一樣,雍正雖然坐上了皇位,但是很快就將他的兄弟們明裡暗裡的殺之殆盡了,而且中受到最大寬裕的就是他同母同父的親弟弟胤褆
  • 與燕王朱棣一起造反的寧王朱權,為何沒有享受榮華富貴
    洪武十年五月(1378年5月),朱權出生於金陵,是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母為楊妃。十三歲時朱權被封為寧王。兩年後,朱權前往藩地大寧。大寧地處喜峰口外,屬古會州之地,東連遼左,西接宣府,為一大鎮。朱權帶有甲兵八萬,戰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均驍勇善戰,可見寧王朱權的軍事素養與軍事實力均不弱。
  • 歷史故事——【「賢王奇士」朱權】
    朱權 (1378—1448) 明代道教學者、戲曲理論家、劇作家。善古琴。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老巢被圍,且缺兵的朱棣為求援兵急白了頭髮,情急之下想到了在大寧就藩的寧王朱權,這位寧王朱權其實很不簡單,《明史》記載其:「以善謀稱」,這估計是真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必也非常欣賞他,否則,無法解釋朱元璋為何把這麼個比較年幼的兒子封在大寧這麼重要的地方,還給他數萬兵馬:
  • 古代將軍長期手握重兵,又遠離皇帝,為何造反的將軍少之又少?
    畢竟,一國將軍手握重兵,隨時發動一場兵變不是很簡單的嗎? 而在成為皇帝之後,趙匡胤最怕的就是歷史重演,怕自己曾經經歷的事情別人有樣學樣,畢竟,作為一個武將,趙匡胤是成功的,可是作為一名皇帝,趙匡胤又必須要從頭學起,可是,那些擁有兵權的將領能夠等到他成為一名成熟的皇帝嗎?如果他們也虎視眈眈,該如何消除威脅呢?在深思熟慮之後,趙匡胤採取了措施,這些措施在後來也被其他皇帝借鑑使用。
  • 北伐戰爭寧漢合流,蔣介石手握重兵,為何卻被迫宣布辭職下野?
    雖然蔣介石在南京自立門戶並未得到太多認可,但是因為其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手握重兵,汪精衛的武漢民國政府一時之間也是束手無策。後來在馮玉祥的調停之下,雙方同意寧漢合流,但無論是蔣介石還是汪精衛都是野心勃勃之輩,不甘於寄人籬下,寧漢合流有名無實。
  • 相信「平分天下」而被誆騙參與「靖難」的實誠人——寧獻王朱權
    之後,建文帝聽從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的建議,發動針對諸叔的「削藩策」,其中邊地塞王是重點對象,而手握重兵的寧王朱權,更加是朝廷欲除之而後快的首要目標。但由於燕王朱棣年紀最長、地位也最高,所以建文朝廷的第一要務是剷除燕王,一時還來不及對寧王動手。但如果「削藩」順利地話,朝廷的刀子早晚會落在朱權的頭上。
  • 朱棣起兵之後,為何要答應寧王,和寧王共分天下?
    ,一個駐守大寧,共同守衛著北方的邊疆,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權手握重兵,且身邊也有被稱為「虎狼之師」的朵顏三衛,驍勇善戰,是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個軍隊,所以朱權也可以說是當時這場戰役的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當時也是朱棣和朱允炆極力想拉攏的最重要的人物了。
  • 古代將軍大都手握重兵,又遠離皇宮,為何很少有將軍選擇造反?
    但是縱觀歷史,雖然將軍手握兵馬大權,但是真正由他們起兵謀反的事並不多。這是為什麼呢?難道手握大軍的將軍真的甘心只做一個將軍嗎?自古以來,軍隊對於一個國家的存亡至關重要,甚至是掌握著國家的生死,畢竟在古代,一個國家能否長治久安,靠的就是軍隊的力量和帶領軍隊的將軍治軍才能。
  • 寧王朱權手握朵顏三衛騎兵靖難之役後卻失去權力封於南昌
    明朝時期有最著名的靖難之役,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揮師南下,最後取得了內戰的勝利,成功登帝,而在這戰役中有一個重要角色,就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子寧王朱權。因為戰役期間需要大量的軍隊和戰士,而寧王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都驍勇善戰,而且朱權也是以善於謀略著稱。
  • 王者榮耀最強關係戶,父親手握重兵,稷下三賢都是他老師
    蒙恬是他父親 蒙恬在出場之後,熱度就一直居高不下,不僅僅是英雄非常強大,很多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了玩家的喜愛,而其中蒙犽和蒙恬的父子關係就是一大亮點.蒙恬手握重兵是一名大將軍
  • 寧王朱權莫名其妙的一生
    朱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洪武十年(1378年)生於京師南京。在朝廷的削藩計劃中,寧王朱權因為手中掌握著數量龐大的軍力,自然是朝廷眼中必除之而後快的目標。只不過由於還有比寧藩更重要的目標---已經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所以建文帝才來不及動手,革除寧藩。這一點,朱權心知肚明。
  • 大明奇士——朱權
    朱權(1378—1448):自稱大明奇士。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十五歲時,封於大寧(今內蒙古寧城縣),世稱「寧王」。大寧是軍事重鎮,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的朶顏三衛騎兵更是驍勇善戰。到了南昌後,朱權為保全自己,便從此韜光養晦,寄情於鼓琴和著述,醉心於道教,潛心於戲曲和茶道,經常與文人學士往來。正統十三年(1448)去世,賜諡「獻」,故又稱「寧獻王」。
  • 寧王朱權幫助朱棣起兵立下大功,朱棣做皇帝後,是怎樣對朱權的?
    所以,這麼一支實力強勁的隊伍,就成了朱允炆和朱棣提防的對象,加上朱權又是北平行都司中的所在藩王,此人比較重要。不過朱棣和朱允炆兩人做法完全不同,朱允炆怕朱權與朱棣合謀,裹挾北平行都司的所有衛所與朱棣一同起兵,就派人召朱權回京,結果朱權還沒到,又急著削掉了他的營州左、中、右三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