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起兵之後,為何要答應寧王,和寧王共分天下?

2020-12-22 騰訊網

朱棣當時是說平分天下給寧王,但仔細想想怎麼可能會分給他呢,只不過是當時的一個緩兵之計,拉攏人心,讓寧王心甘情願的援助自己,只是一時的緩兵之計罷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無論是性格還是秉性都是最像他的一個,一樣的心狠手辣,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傳給他太子之位,而是傳給了他的大兒子朱標,即便朱標死後也沒有傳位給他而是傳給了他的兒子朱允炆。自朱允炆繼位之後便開始大力的削藩,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都被他封號了藩王,鎮守著四方,都是他的叔叔們,然而這些人都是有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人,所以朱允炆在即使背負罵名也要把他的這些叔叔處理掉,導致燕王在這種壓力下,被逼無奈,才發動了這場歷史上出名的靖難之役。(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 靖難 為名出徵。)但是朱棣當時為什麼要找寧王幫助他呢?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在朱元璋諸多的兒子當中最出色的就屬朱棣和朱權兩人了,當時在皇宮之中就盛傳「燕王善戰,寧王善謀」,而朱元璋也覺得他們倆很出色所以當時派他倆一個駐守北平,一個駐守大寧,共同守衛著北方的邊疆,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權手握重兵,且身邊也有被稱為「虎狼之師」的朵顏三衛,驍勇善戰,是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個軍隊,所以朱權也可以說是當時這場戰役的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當時也是朱棣和朱允炆極力想拉攏的最重要的人物了。但是當時他為什麼沒選擇朱允炆而是選擇了朱棣呢?

在當時朱棣起兵要發動戰役之時,一直想拉攏朱權,他心理明白朱權對他的價值有多麼重要,所以在當時乘著打退江陰侯吳高之際,朱棣率領著他的軍隊從劉家口走小道趕去朱權藩地大寧,然後他對朱權撒謊說打不過,跑他這裡來找他求救,當時朱棣自己騎馬一個人進入朱權的大寧城,見到朱權以後拉住朱權的手,聲情並茂的含淚哭訴著說自己起兵是被逼無奈的,來這裡的目的是讓朱權起草奏章,讓他去南京謝罪。

雖然當時朱棣看上去是十分有誠意的,但是此時的朱棣早已經在寧王朱權所在的大寧城埋伏下自己的精兵,並且已收買了城裡的一部分守軍,與此同時朱棣趁著朱權去城郊為自己踐行的時候,挾持了朱權,使得朱權不得不配合朱棣的行動,同時二人之間,還有一定的利益關係,因為朱棣在請求寧王朱權幫助的時候,曾經對寧王朱權許諾,在奪得天下後,要與寧王朱權平分天下。

朱棣能順利登基寧王朱權是功不可沒的,但是朱棣的承諾平凡天下是不可能的,朱權心理也是清楚的,所以當時朱棣登基,朱權馬上就去找朱棣要求他馬上把自己的封地調到南方,當時朱權自己心理明白如果自己不馬上對他表明態度,那接下來就是自己橫屍街頭,滿門抄斬了!因為他當時與朱棣一路打過來,他太了解朱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手段有多麼殘忍!所以當時他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封地調到南方的蘇州,是變相的削弱自己,但是在外人看來封地到富庶的南方也是一種嘉獎了,但是朱權自己心理清楚,朱棣是通過造反上的位,對於藩王有大批軍馬本就是一種忌諱了,他不想被拉下馬!

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進展順利,即便朱權退讓到了這個地步朱棣也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是強行的把他的封地調到了當時很貧窮的且人口稀少的南方,當時的南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相對較差的地方之一,而且朱棣還要求朱權不允許建造宮殿,讓他把自己辦公地地方當做府邸,總感覺給人一種流放的感覺。事情到了這裡還沒結束,朱權到了南昌沒多久,就有人舉報朱權說他秘密學習巫術企圖暗害君王。朱棣聽到立即派人徹查此事,後來沒有查到什麼事情才就此作罷。經歷了這個事情朱權更加的低調做事了,自此也不過問當地的任何政務,開始寄託於書和琴上面,這才讓朱棣徹底放下心,自此在朱權在朱棣在位之時沒受到傷害。

寧王朱權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去世時已經七十多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的社會,是個極其長壽的年齡了,寧王朱權之所以能落得善終的結果,跟他自身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寧王朱權的軍隊在當時是被燕王朱棣控制,使得他不得不選擇幫助朱棣,至於平分天下,寧王朱權知道以朱棣的性格是不會真的與他平分天下,只是對外人的說辭罷了,果然朱棣在得到天下之後,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朱權也不會那麼傻,真的會與朱棣較真,為了避免朱棣對自己下手,選擇了韜光養晦,使得自己最後得到了善終。

相關焦點

  • 寧王為什麼與朱棣共同造反,難道他真的相信分治天下這樣的承諾?
    當然了,朱棣還有一個小心思,那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畢竟大寧在燕京的北邊,如果朱權投靠了建文帝,那麼南北夾擊,對於朱棣是個致命的威脅。對於朱棣來說,是否需要寧王先不提,但至少朱棣對於寧王所做的許諾,恐怕很多人不太會相信。朱棣為了把寧王拉到自己陣營,向寧王承諾:「說是事成之後,咱們兩兄弟共分天下,劃江而治或者劃鴻溝而治,都兄弟你說了算」。
  • 寧王朱權幫助朱棣起兵立下大功,朱棣做皇帝後,是怎樣對朱權的?
    看看朱棣的明長陵和朱權的藩王墓對比,差別是很大的。雖然一個帝王、一個藩王,但《明史》中記載的朱棣曾對朱權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這句並沒有兌現,原先的大寧封地被朱棣割讓給蒙古部落,要蘇州作封地,朱棣也不答應,改封在南昌。雖有危機,好在朱權低調做人,最後壽終正寢。
  • 朱棣初起兵時,曾對寧王朱權說:大事成後,我與你平分天下
    朱棣其實可以說是建文帝逼反的。朱棣最初起兵時,其實非常倉促,基本上沒有太多準備。要兵沒兵,要錢糧沒有錢糧,要兵器沒有兵器。而朱棣面臨的困境其實為建文帝朱允炆早期將其誅滅提供了極佳的機會。可惜建文帝沒有抓住,最後反而讓朱棣越來越壯大,直至取而代之。
  • 寧王朱宸濠造反,是不是為了報祖先被朱棣「欺騙」之仇?
    明太祖朱元璋共育有26個兒子,這些兒子中,軍事水平最高最能打的自然是燕王朱棣,而論文採、謀略當屬第十七子寧王朱權。當時天下公認,最英勇善戰的是燕王朱棣,最精通謀略的則是寧王朱權。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建文帝擔憂藩王手握重兵,勢力太大,下令削藩,朱棣不滿,以「奉天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因兵力不足,看中了寧王手下精銳的朵顏三衛,想要收為己用。
  • 寧王起兵造反被王陽明抓住,明武宗卻讓放人,要自己親自抓才行
    寧王起兵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徵,還在路上的時候就得到捷報已經平叛,武宗:這怎麼行,把寧王放了,我必須要和他單挑。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為了爭取寧王朱權的支持,承諾大功告成後讓出一半的江山給寧王。寧王朱權信以為真,屁顛屁顛的跟著朱棣造反。
  • 與燕王朱棣一起造反的寧王朱權,為何沒有享受榮華富貴
    吳高退兵,朱棣於是從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是因為窮蹙前來求救。 寧王朱權邀請朱棣一人騎馬入城,朱棣握住朱權的手大哭,訴說自己是不得已才起兵的,求他代為起草奏章謝罪。朱棣居住數日,朱權都誠懇相待,全無防備之心。北平精稅部隊則埋伏城外,官兵也漸漸入城,暗中勾結三衛部長及諸守軍。朱棣這才告辭離去,朱權到郊外為其餞行,伏兵趁機而起,將朱權擁往前行。
  • 寧王朱宸濠起兵條件並不差,為何僅過43天,就被王陽明平定
    歷史上宗室叛亂的例子很多,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等,而在明朝,最為著名的就是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 也正是因為朱棣以地方勢力,成功戰勝中央勢力,最終奪得皇位,這給明朝藩王樹立了一個典型。所以後來明朝藩王作亂,幾乎都是希望效仿朱棣,可惜沒一個人成功。 到了正德年間,寧王朱宸濠也準備起兵奪權。
  • 朱棣得寧王八萬大軍才奪得皇位,還承諾與寧王平分天下,但結局竟是...
    歷史是說過和做過事情的記憶。——卡爾·貝克 明初朱元璋分封十六子遼王朱植和十七子寧王朱權於遼東地區,並賦予二人重兵,就是為了防備遼東地區的元和女真。尤其對寧王朱權寄以厚望,讓其「帶甲兵八萬,革車六千,擁有戰鬥力最強的蒙古朵顏三護衛」,寧王朱權成為實力最強的塞王。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老巢被圍,且缺兵的朱棣為求援兵急白了頭髮,情急之下想到了在大寧就藩的寧王朱權,這位寧王朱權其實很不簡單,《明史》記載其:「以善謀稱」,這估計是真的,明太祖朱元璋想必也非常欣賞他,否則,無法解釋朱元璋為何把這麼個比較年幼的兒子封在大寧這麼重要的地方,還給他數萬兵馬:
  • 朱棣搶了寧王8萬軍隊,承諾事成後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朱元璋之所以要設立藩王,主要還是讓這些兒子們相互制約和幫助,從而永保大明江山。但是這一切將在洪武三十一年發生改變,朱權的命運也隨之改變。 同年九月的時候,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朱棣率領大軍前去營救。吳高在退兵之後,朱棣便直接趕往了大寧,被謊稱自己是來向寧王朱權求救的。
  • 明朝寧王朱宸濠之亂後,明武宗會如何處置寧王一脈宗室?
    前言:發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寧王朱宸濠之亂,是明代最後一次親王舉兵謀反。近百年前的明宣宗時代曾發生了漢王之亂,當時平叛之後,漢王及其諸子均被廢為庶人。但寧王一脈自始祖寧獻王朱權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以來,立國已近130年。
  • 寧王朱權莫名其妙的一生
    在朝廷的削藩計劃中,寧王朱權因為手中掌握著數量龐大的軍力,自然是朝廷眼中必除之而後快的目標。只不過由於還有比寧藩更重要的目標---已經起兵造反的燕王朱棣,所以建文帝才來不及動手,革除寧藩。這一點,朱權心知肚明。
  • 朱棣搶了寧王8萬精銳,承諾事成平分天下,最後寧王下場如何?
    在「搶寧王8萬兵馬」之前,建文元年(1399)七月正式「造了侄子建文帝反」的朱棣,雖然也打了不少勝仗,卻終於在是年九月,招來了建文帝的五十萬大軍。雖然對方主帥是「知名草包」李景隆,但雙方實力對比擺在那裡。人家五十萬人死攻朱棣老窩北平,就是用牙啃也遲早啃下來。於是朱棣果斷決定:要打贏,就得「拉外援」——寧王。
  • 寧王造反之後寧藩被廢,朱宸濠兒子和寧藩各支系的下場如何?
    (寧王朱宸濠劇照) 寧藩的來歷 朱元璋開國之後便一心搭建維護朱家統治的制度,最終創立了親王分封制,而由於開國之後北方邊境不穩, 同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時就想拉攏寧王,所以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因此寧王在靖難中對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體現在兵馬支援上,而且靖難檄文就是朱權幫著起草的。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歷史上最悲劇的王爺,受迫起兵,鬧到兩頭不是人
    前言在朱棣起兵靖難之後,他也發現自己的力量還不夠強,畢竟他只有北平一處地盤,擁有的兵力確實沒辦法與朝廷對抗,建文帝確實是能動用全國的力量去鎮壓他。這讓朱棣承受著很大的壓力,他儘管再有能力,也沒辦法一個人就對抗整個天下,他還必須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幫手。這個時候他就看上了自己的弟弟寧王,寧王與他都是北方比較重要的藩王。
  • 朱棣起兵借走朱權8萬精兵,朱棣稱帝後,最終得到了怎樣的回報?
    洪武六年(1373年),朱元璋先後給了朱棣一本《昭鑑錄》和一本《祖訓錄》,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坐在皇帝的位置,又有幾個不多疑,朱元璋能相信的就是自己的兒子們。 朱棣知道這是一個好機會,不管他是不是被逼無奈,他勢必是要與建文帝拔刀相見,朱棣有上戰場的經驗,他懂得要反,那就要反的徹底,一定要有勝算,有能與建文帝抗衡的勢力,於是寧王朱權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合作夥伴
  • 現存最早古琴譜出自寧王之手
    劉強華說,她在挖掘南昌歷史名人的遺蹟時,寧王這一家子最讓她移不開眼球。「寧王朱權和他的好幾代後人在文化界的地位都很高,其中也包括八大山人朱耷,朱耷兒時就生活在寧王府,」劉強華循著朱耷的足跡,嗅到了讓她越來越興奮的蛛絲馬跡,「隨著家族敗落,他前往奉新出家,而後,他又帶著他的母親隱居在繩金塔,期間他還在梅嶺的洪崖丹井待過一陣子,最後才去了梅湖。寧王這一家子,幾乎能把南昌這一時期的歷史全部串起來。」
  • 朱元璋最善謀的兒子朱權,是怎樣被朱棣算計的?
    朱元璋起兵於亂世時期,造反相對容易。而朱棣卻起兵於明朝大一統時期,以區區一藩之力對抗中央百萬強軍,居然也取得了成功。放眼中國歷史,這是唯一的一次。朱棣的成功,當然離不開他本人的文韜武略。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朱元璋另一個兒子,寧王朱權的加持。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
  • 朱棣借走朱權8萬人馬起兵,朱棣登基後,是如何報答朱權的?
    而朱棣在1380年就得到了自己在北平的封地,稱為「燕王」,而朱權則在1391年獲得大寧封地(現內蒙古東南區域),稱為「寧王」。朱標死時,權勢最大的皇子就是秦王、晉王和燕王朱棣了。但1395年和1398年時,秦王、晉王都相繼去世了,朱棣就失去了對手。 朱元璋明白這一點,在1398年離世之前,還下令不允許諸王進京,並且再次強調,當地皇子沒有實權,地方臣民直接聽從中央朝廷調遣。把這些都打理好之後,朱元璋便一命嗚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