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當時是說平分天下給寧王,但仔細想想怎麼可能會分給他呢,只不過是當時的一個緩兵之計,拉攏人心,讓寧王心甘情願的援助自己,只是一時的緩兵之計罷了。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無論是性格還是秉性都是最像他的一個,一樣的心狠手辣,但是朱元璋並沒有傳給他太子之位,而是傳給了他的大兒子朱標,即便朱標死後也沒有傳位給他而是傳給了他的兒子朱允炆。自朱允炆繼位之後便開始大力的削藩,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都被他封號了藩王,鎮守著四方,都是他的叔叔們,然而這些人都是有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人,所以朱允炆在即使背負罵名也要把他的這些叔叔處理掉,導致燕王在這種壓力下,被逼無奈,才發動了這場歷史上出名的靖難之役。(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 靖難 為名出徵。)但是朱棣當時為什麼要找寧王幫助他呢?
寧王朱權是朱元璋的第十七個兒子,在朱元璋諸多的兒子當中最出色的就屬朱棣和朱權兩人了,當時在皇宮之中就盛傳「燕王善戰,寧王善謀」,而朱元璋也覺得他們倆很出色所以當時派他倆一個駐守北平,一個駐守大寧,共同守衛著北方的邊疆,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的時候朱權手握重兵,且身邊也有被稱為「虎狼之師」的朵顏三衛,驍勇善戰,是當時最有戰鬥力的一個軍隊,所以朱權也可以說是當時這場戰役的最重要的一個轉折點,當時也是朱棣和朱允炆極力想拉攏的最重要的人物了。但是當時他為什麼沒選擇朱允炆而是選擇了朱棣呢?
在當時朱棣起兵要發動戰役之時,一直想拉攏朱權,他心理明白朱權對他的價值有多麼重要,所以在當時乘著打退江陰侯吳高之際,朱棣率領著他的軍隊從劉家口走小道趕去朱權藩地大寧,然後他對朱權撒謊說打不過,跑他這裡來找他求救,當時朱棣自己騎馬一個人進入朱權的大寧城,見到朱權以後拉住朱權的手,聲情並茂的含淚哭訴著說自己起兵是被逼無奈的,來這裡的目的是讓朱權起草奏章,讓他去南京謝罪。
雖然當時朱棣看上去是十分有誠意的,但是此時的朱棣早已經在寧王朱權所在的大寧城埋伏下自己的精兵,並且已收買了城裡的一部分守軍,與此同時朱棣趁著朱權去城郊為自己踐行的時候,挾持了朱權,使得朱權不得不配合朱棣的行動,同時二人之間,還有一定的利益關係,因為朱棣在請求寧王朱權幫助的時候,曾經對寧王朱權許諾,在奪得天下後,要與寧王朱權平分天下。
朱棣能順利登基寧王朱權是功不可沒的,但是朱棣的承諾平凡天下是不可能的,朱權心理也是清楚的,所以當時朱棣登基,朱權馬上就去找朱棣要求他馬上把自己的封地調到南方,當時朱權自己心理明白如果自己不馬上對他表明態度,那接下來就是自己橫屍街頭,滿門抄斬了!因為他當時與朱棣一路打過來,他太了解朱棣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手段有多麼殘忍!所以當時他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封地調到南方的蘇州,是變相的削弱自己,但是在外人看來封地到富庶的南方也是一種嘉獎了,但是朱權自己心理清楚,朱棣是通過造反上的位,對於藩王有大批軍馬本就是一種忌諱了,他不想被拉下馬!
但是事情並沒有那麼進展順利,即便朱權退讓到了這個地步朱棣也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而是強行的把他的封地調到了當時很貧窮的且人口稀少的南方,當時的南昌在全國範圍內都是相對較差的地方之一,而且朱棣還要求朱權不允許建造宮殿,讓他把自己辦公地地方當做府邸,總感覺給人一種流放的感覺。事情到了這裡還沒結束,朱權到了南昌沒多久,就有人舉報朱權說他秘密學習巫術企圖暗害君王。朱棣聽到立即派人徹查此事,後來沒有查到什麼事情才就此作罷。經歷了這個事情朱權更加的低調做事了,自此也不過問當地的任何政務,開始寄託於書和琴上面,這才讓朱棣徹底放下心,自此在朱權在朱棣在位之時沒受到傷害。
寧王朱權一直活到了明英宗朱祁鎮統治時期,去世時已經七十多歲了,這個年齡在當時的社會,是個極其長壽的年齡了,寧王朱權之所以能落得善終的結果,跟他自身的智慧是分不開的,寧王朱權的軍隊在當時是被燕王朱棣控制,使得他不得不選擇幫助朱棣,至於平分天下,寧王朱權知道以朱棣的性格是不會真的與他平分天下,只是對外人的說辭罷了,果然朱棣在得到天下之後,沒有兌現諾言,寧王朱權也不會那麼傻,真的會與朱棣較真,為了避免朱棣對自己下手,選擇了韜光養晦,使得自己最後得到了善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