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王起兵造反被王陽明抓住,明武宗卻讓放人,要自己親自抓才行

2021-01-09 久久先資

寧王起兵造反,明武宗朱厚照御駕親徵,還在路上的時候就得到捷報已經平叛,武宗:這怎麼行,把寧王放了,我必須要和他單挑。

當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為了爭取寧王朱權的支持,承諾大功告成後讓出一半的江山給寧王。寧王朱權信以為真,屁顛屁顛的跟著朱棣造反。結果事成之後,只他封賞了一個南昌城,寧王朱權這個氣,但又鬥不過朱棣,只好忍氣吞聲。

到了朱權後代朱宸濠,繼承寧王之位,看到當今皇上明武宗朱厚照昏聵,決定起兵造反,要一雪前恥。於是寧王朱宸濠開始招兵買馬,籠絡朝中大臣。

終於在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殺掉了江西巡撫孫燧和按察副使許逵,正式宣布起兵造反。可惜遇到了一個剋星,時任江西贛南巡撫的王守仁,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陽明!

真不知道是寧王倒黴,還是明武宗命好。王守仁發揮才能,運籌帷幄,調兵遣將,僅用了43天就把擁兵10萬餘眾的寧王拿下。

消息傳到明武宗朱厚照耳朵裡,朱厚照不但不高興,反而埋怨王守仁動作太快。朱厚照可是一個奇葩,特別喜歡軍旅生活,經常易名為朱壽,掌管天下兵馬,偷偷跑到邊關去打仗。朱厚照就下旨讓王守仁把寧王給放了,自己親自擒拿寧王才行!

王守仁收到聖旨,心想這皇帝腦袋有有坑啊,我都把叛亂平息了,你竟然還要過平叛的癮,除了勞民傷財沒什麼好處。王守仁給朱厚照上書,讓他班師回京。哪知皇帝早已御駕親徵,領兵到了南京了。錦衣衛統領江彬、太監張忠都到王守仁那裡讓他把寧王放掉,王守仁對他們也是置之不理。

他們回去就在皇帝面前大肆詆毀王守仁,說王守仁也要叛亂。王守仁一看皇帝這是要鐵了心想重新抓一次寧王了,於是王守仁押著寧王去見了皇帝親信太監張永。

王守仁見到張永後,先是稱讚張永除去劉瑾的大快人心,然後把平叛的功勞歸於張永。張永一看王守仁如此佩服自己,心裡自然是很高興。而且還白撿了一個平叛的功勞,心裡很是樂開了花。張永把寧王交給朱厚照,並極力稱讚王守仁的忠誠,打消了朱厚照對王守仁的疑慮。朱厚照得到寧王后,讓人把寧王的枷鎖打開,並給寧王披裝戴甲,自己再領兵把寧王重新擒拿起來。

就這樣寧王朱宸濠被擒拿了兩次,不知道寧王心裡什麼滋味。那麼如果沒有王守仁,寧王朱宸濠會反叛成功嗎?說實話真的很難,我們可以對照下方面朱棣起兵。

第一朱宸濠聲望不夠,要知道當年朱棣可是戰功累累。

第二朱宸濠膽識不足,謀略欠缺。當王守仁得知他叛變後,就指出他會有三條路走,上策直取京師奪得天下,中策取南京分江而治,下策穩固南昌固守封地。朱宸濠不甘於固守也不敢直取京師,而是發兵南京。

另外王守仁又假造公文,散布到朱宸濠營地,說王守仁率兵幾十萬來平叛。嚇得朱宸濠不敢出兵,貽誤了戰機。給了王守仁調兵遣將的時間,朱宸濠不懂兵法,被王守仁耍來耍去。

而朱棣久歷沙場,兵法嫻熟。朱棣還誆騙了當時的寧王與他一起造反。

不過如果朱宸濠真的可以成功,可能大明朝可能會好一些,畢竟朱厚照是大明最奇葩的皇帝。

相關焦點

  • 寧王朱宸濠起兵條件並不差,為何僅過43天,就被王陽明平定
    在朱宸濠起兵前,群臣剛剛和明武宗展開了一場互不相讓的爭論。起因是明武宗剛剛北巡迴來,他又堅持要去南巡,所以百官站出來勸止。 當時江淮地區災荒,百姓壓力已經很大了,一聽說皇帝打算南巡,為了避免被騷擾,很多百姓就選擇離家遠避,從而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一時間,百姓對明武宗是怨聲載道。 群臣也是出於這個原因,才極力阻止皇帝南巡。
  • 寧王朱宸濠謀反被王陽明打敗,朱厚照:放回去,讓朕親自來抓
    寧王造反被王陽明打敗之後,朱厚照還想把寧王放回去,其實沒有什麼別的因為,就是圖個好玩。畢竟朱厚照在明朝皇帝中算是最有個性的一位了,不知道後世的明朝皇帝是不是都跟他學的,都這麼任性。但是說朱厚照有個性,不如說他更像個愛玩「過家家」的皇帝。
  • 寧王朱宸濠起兵十萬造反,王陽明如何大破朱宸濠?
    朱宸濠(1479年-1520年),安徽鳳陽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寧王朱權第四代繼承人,寧康王朱覲鈞庶子。朱宸濠初封上高郡王。弘治十年(1497年),襲封寧王。
  • 王陽明自募兵馬,生擒寧王朱宸濠,為何對寧王妃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1519年6月13日,身在江西南昌的寧王朱宸濠大辦生辰宴。6月14日,朱宸濠就利用南昌地方各級官僚入府謝宴之機,命令數百敢死兵士,手持兵器,將前來謝宴的名仕、官員包圍起來,聲稱「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朱宸濠自稱皇帝,年號順德,以謀士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起兵十萬造反,發布檄文,聲討朝廷。
  • 朱宸濠率十多萬士兵造反,為何慘敗?王陽明的攻心之策令人敬佩
    他加緊組建自己的私人武裝,率先恢復了護衛,自稱侍衛,而且還稱自己為國王。之後,他以巨額私禮賄賂太監劉瑾,結交錢寧、兵部尚書等人,為自己的造反做準備。朱宸濠為了擴張自己的實力,在正德九年六月,開始招攬賊人楊清、李甫、王儒等上百人進入他的府邸,後來又招募了凌十一、閔念四、萬賢一等盜賊數百人,可以說當時江西有名的土匪,都被朱宸濠招到府中。
  • 王陽明用上兵伐謀,如何一步步讓寧王朱宸濠上套?不愧是心學大師
    明朝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發動了叛亂,這位寧王朱宸濠便是當年手握朵顏三衛,幫助朱棣奪取政權的寧王朱權的後代。當初朱棣要分一半江山給朱權,可是後來食言了。估摸著朱權他們家世代流傳著這一怨言。因此朱宸濠想要給自己的老祖宗爭取一點所謂的公平,於是在江西發動了叛亂。當時王守仁已經格完了竹子,這思路完全開闊了,也就是所謂的悟道了。
  • 王陽明生擒寧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心力
    王陽明生擒寧王之戰,一直被人津津樂道,大家都知道王陽明運用各種計謀,以懸殊的劣勢兵力,以摧枯拉朽之勢碾壓了武力強大的寧王。其實,王陽明取勝的關鍵,不是計謀,而是心力。王陽明的人馬雖少,但為國平叛,是正義之師,再加上王陽明的激發,更加群情激憤,士氣爆棚,心力強大。
  • 明朝生死一戰:當初寧王十萬大軍,鄱陽一戰敗給王陽明的散兵遊勇
    影視劇中的寧王朱宸濠寧王起兵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壽宴上殺了孫都御史、許副使和都司一干人,並將心有不服的大小官員綁票,正式稱亂再加上明朝江山姓朱,無論是當今皇帝朱厚照還是寧王朱宸濠都是朱家子孫,無論誰當皇帝,大家俯首稱臣就是了,因此大小官員都是心照不宣,只是在奏疏上說明江西南昌有變,對寧王造反的事卻隻字未提。但就在這看似和諧的狀態下,有個愣頭青舉報了寧王,都說槍打出頭鳥,因此王陽明遭到了寧王的追殺。
  • 王陽明對付小人兩招:1不讓小人摸清你的底牌,2永遠捏著一張王牌
    沒想到,因小人江彬慫恿,明武宗對王陽明很不滿:「平叛這麼好玩的事,哪能缺的了朕呢,不行,你把寧王放了,朕要親自活捉他。」夠荒唐吧!歷史上,明武宗就是這麼荒誕不經!王陽明沒辦法,只好恭候明武宗的親徵大軍。江彬對王陽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平定叛亂,嫉妒的不要不要的,一邊造謠說:「王陽明是寧王同黨,他是因為自保才反水。」
  • 寧王朱宸濠造反,是不是為了報祖先被朱棣「欺騙」之仇?
    當時天下公認,最英勇善戰的是燕王朱棣,最精通謀略的則是寧王朱權。朱元璋去世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稱建文帝。建文帝擔憂藩王手握重兵,勢力太大,下令削藩,朱棣不滿,以「奉天靖難」為名起兵造反,因兵力不足,看中了寧王手下精銳的朵顏三衛,想要收為己用。
  • 明朝王陽明:用特別的方式教導江湖竊賊
    僅用35天,平寧王之亂正德14年,籌備10年的寧王朱晨濠,終於決定在南昌起兵造反,而王陽明僅用35天就平反了。他是怎麼做到的呢?王陽明先是虛張聲勢,說自己有十萬大軍,營造出一副要一鍋端了寧王老巢的氣氛;而後採用反間計,派人給寧王的兩個相士——李士實、劉養正送信,故意被寧王截獲。
  • 寧王造反之後寧藩被廢,朱宸濠兒子和寧藩各支系的下場如何?
    同為塞王的朱棣在起兵時就想拉攏寧王,所以許諾「事成,當中分天下」,因此寧王在靖難中對朱棣的助攻很大,主要體現在兵馬支援上,而且靖難檄文就是朱權幫著起草的。
  • 【北京皇龍二鍋頭】《王陽明大傳》十一
    從三十多歲一直寫到五十多歲,幾乎年年給皇帝寫奏摺說你讓我回家吧,但朝中大臣知道他是國家棟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直挽留不放。直到最後病重時,皇帝也沒有恩準他返鄉,萬不得已,自己輕舟返鄉。王陽明在這當中幹過一個事,就是獎勵了一個人。這個人把寧王的遠親一家七十二口全殺掉了,這其實是個很殘忍的事。遠親啊,七十二口人全被殺掉了。誰讓你家造反呢?
  • 朱棣起兵之後,為何要答應寧王,和寧王共分天下?
    自朱允炆繼位之後便開始大力的削藩,朱元璋的這些兒子們都被他封號了藩王,鎮守著四方,都是他的叔叔們,然而這些人都是有可能威脅到他皇位的人,所以朱允炆在即使背負罵名也要把他的這些叔叔處理掉,導致燕王在這種壓力下,被逼無奈,才發動了這場歷史上出名的靖難之役。(1399年7月燕王朱棣以尊祖訓,誅奸臣,為國 靖難 為名出徵。)但是朱棣當時為什麼要找寧王幫助他呢?
  • 大明生死戰:寧王十八萬雄兵,竟敗給了王陽明的散兵遊勇?
    另一種結果是寧王造反成功了,那自然該官員間額手稱慶,甚至膽子大的,面見寧王,直言曾上書有打掩護的意思,求得加官進爵。那個時候,偏向於後一種結果的官員應該要更多一些。同時,王陽明寫了密信,分別是給寧王的謀士劉養正、李士實,主要將領凌十一、吳十三等人的。信中提到在寧王身邊做臥底不易,朝廷知曉他們一片忠心,要他們待時機擒拿寧王。寫完這一切,王陽明就分別派了人將兵部諮文和密信送出去。
  • 王陽明:做個心中有光的人
    王陽明經過反覆思考和老師婁亮的指點,認為朱熹所說「格物致知」才是成聖悟道的關鍵。於是有了著名的「陽明格竹」事件。既是格物,便要選一樣東西來格。王陽明家裡種了一片竹林。此時的王陽明正在豐城,寧王忌憚他的才能,先派了一支人馬去追殺他。王陽明換裝乘船,逆流而上才逃出生天。此時的王陽明手下沒有一兵一卒,但他想的不是繼續逃跑、遠離災禍,而是要平定叛亂,拯救生靈。
  • 朱棣起兵造反的時候,明朝藩王都在做什麼,為什麼不進京勤王
    然而在朱元璋去世之後,藩王和朱允炆之間的矛盾逐漸尖銳起來,最終朱棣起兵造反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朱允炆的統治。朱允炆和藩王的矛盾朱元璋在世的時候,藩王們畏懼朱元璋的手段,都對朱元璋服服帖帖。由於藩王們都對朱元璋忠心耿耿,朱元璋逐漸產生了一種錯覺,認為藩王們未來也會像輔佐自己,輔佐大明朝的新君朱允炆。
  • 王陽明:「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精闢之論流芳百世不無道理
    最讓人驚奇地便是他到了5歲還不會說話,普通人家的孩子三歲就能頌詩讀詞。後來到了十二歲才開始讀書學習,可第二年母親的去世就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他也變得比較沉默寡言。一次在課堂上,老師向學生提問長大以後要幹什麼?很多學生的回答就是「參加科舉考試,成為狀元之才。」
  • 史評:明朝的寧王朱權善謀,可善謀的他為何被燕王朱棣忽悠瘸了?
    至於不幫朱棣,估計是不太看好朱棣,朱權有八萬精兵都沒想過造反,朱棣起兵時才多少人?老巢北平果然被圍了吧,活該。這是拿未來的利益捆綁朱權,不過,朱權雖然一時上當,並不等於就是個笨蛋,哪能不知道這塊蛋糕其實是吃不到嘴的,但自己已經身在朱棣軍中,渾身是嘴也說不清楚了,唯一的生路就是幫助朱棣幹掉建文帝,或許還能有條活路,也就只能一心幫助朱棣造反,於是,善謀的寧王幫助善戰的燕王,成了新朝的大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