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朝,江西是一個神奇的省份。明朝前期的政壇幾乎被江西官員壟斷,同時這裡也爆發了兩次決定明朝生死存亡的水戰。一次是明太祖朱元璋對戰陳友諒,火燒了陳友諒的鐵索連船;另一次則是將軍王陽明對戰朱宸濠,火燒了朱宸濠的鐵索連船。
寧王起兵
正德十四年六月十四日,朱宸濠在自己的壽宴上殺了孫都御史、許副使和都司一干人,並將心有不服的大小官員綁票,正式稱亂。消息沒有傳到北京,而是先傳到了正奉命趕往福建處理謀反的王陽明那裡。王陽明立即給朝廷寫了一封奏疏,叫作《飛報寧王謀反疏》。一方面是通知北方做好應敵的準備,另一方面則是請求朝廷趕緊派兵鎮壓。
按理說,王爺謀反這樣的事,消息應該早就傳到北京了,但為何直到王陽明上疏北京才後知後覺。其實是大小官員深諳明哲保身的官場道理,送去北京的奏疏裡只提到江西有變、南昌有變。武宗皇帝朱厚照在朝時期,各地大小匪患屢屢出現,所以這種類型的奏疏就很有不痛不癢、無關緊要的意思。
瞞報皇帝是掉腦袋的事,而敢明面上和寧王作對,也是掉腦袋的事,這在十四日寧府的壽宴上已經由孫都御史等親自感受過了。再加上明朝江山姓朱,無論是當今皇帝朱厚照還是寧王朱宸濠都是朱家子孫,無論誰當皇帝,大家俯首稱臣就是了,因此大小官員都是心照不宣,只是在奏疏上說明江西南昌有變,對寧王造反的事卻隻字未提。但就在這看似和諧的狀態下,有個愣頭青舉報了寧王,都說槍打出頭鳥,因此王陽明遭到了寧王的追殺。
心理戰術
王陽明與朱宸濠的初次交鋒,雙方都沒碰面。此時的王陽明剛被追殺到吉安,身邊無兵無將。時任吉安知府的伍文定,原本是王陽明手下的一員得力大將,很敬重王陽明,不過自從南贛匪患被平之後,由於發不出軍餉,部隊就解散了,所以伍文定也沒有一兵一卒,這可如何是好?
王陽明倒是不慌不忙,到達吉安後就發下兵部諮文,聲稱要調集江西、浙江、湖南、福建、兩廣、南直隸各省勤王兵馬總共二十四萬,並且他還在諮文中詳盡交代了戰略方法,甚至安排好了各個軍隊的駐紮地,命令他們等寧王從南昌出發後,再用口袋陣包圍剿滅。同時,王陽明寫了密信,分別是給寧王的謀士劉養正、李士實,主要將領凌十一、吳十三等人的。信中提到在寧王身邊做臥底不易,朝廷知曉他們一片忠心,要他們待時機擒拿寧王。
寫完這些,王陽明就分別派了人將兵部諮文和密信送出去。當然,這些文件是出不了江西的。朱宸濠截獲了這些文件,當即決定堅守南昌,拒不出戰,這正是王陽明預料的結果。公文內提到的勤王之師是否存在,真假不易分辨,但信中提到的臥底之事,寧王肯定不會完全相信,但懷疑的種子卻在他心中紮根。
如此一來,劉養正和李士實竭力勸說出南昌攻打北京或南京,就更加懷疑,懷疑他倆會不會與王陽明裡應外合,就更加要考慮考慮。這一考慮,就貽誤了戰機,與既定計劃背道而馳。俗話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寧王偏偏犯了兵家大忌,不僅貽誤戰機,還給了對手喘息的機會。
二氣寧王
寧王發現中計後,距離他起兵叛亂已經又過了將近二十天,大軍終於開拔,沿長江而下,準備攻打南京。打南京有一個萬全之策,就是是將沿線的重鎮全部拿下,以此壓縮南京城的轉圜空間。寧王的軍隊在先前就已經拿下了南康和九江,所以,在到達安慶時,他以為安慶知府也會和先前的南康、九江知府一樣望風而逃。
於是,寧王派了人在城門下勸降。然而,安慶知府張文錦,不僅不肯開城門投降,反而帶領著手底下的幾千人站在城門上痛罵寧王。寧王好歹是個王爺,什麼時候受過這種窩囊氣,立刻派兵進攻。但安慶城易守難攻,而且張文錦在收到寧王軍隊沿長江而下的消息後就組織兵馬,做足了準備。因此,寧王的部隊幾次進軍,都沒什麼戰果。
這段時間,王陽明在江西境內已經搜羅組織起七八萬人的散兵遊勇,秉著「兵貴精不貴多」的原則,又是一番篩選,最後留下了包括正式官兵在內的兩萬多人。王陽明帶著這兩萬多人,要去打南昌。伍文定認為南昌是寧王老巢,未必好打,應該去支援安慶。畢竟,如果讓寧王拿下了安慶,那麼南京城就危險了,如果南京淪陷,那麼,分江而治的局面也就成為必然,到時候就真的無力回天了。
對此王陽明卻並不贊同,他們手上只有臨時組建的兩萬雜牌,是打不了持久戰的。一旦去支援安慶,到時臣服於寧王的南康、九江只需要封住他們的退路,前面就是寧王的軍隊,這兩萬多人反而會被包圍。所以此次王陽明依舊是攻心。
他先派人秘密潛入南昌城內,到處張貼海報,稱幾十萬勤王之師來攻打南昌,寧王大勢已去,從而攪得整個南昌城內人人心惶惶;其次又以旗幟擂鼓等,造出浩大聲勢,和寧王留守在南昌城外的駐軍打了一仗。這一仗打得聲勢驚人,王陽明兩萬多人的遊兵散勇以絕對優勢獲勝。城外這一仗,讓城裡的守軍惶恐不安,又聽到逃回城內的士兵們誇張地描述勤王之師怎麼驍勇,想到主力都跟著寧王去打南京了,這留下的一萬多人怎麼可能抵得住二三十萬的勤王之師?
所以,在面對王陽明發起的攻城行動時,南昌守軍只是象徵性抵抗了一下,就棄城而逃了。南昌城破的消息很快傳到寧王那裡,氣得他火冒三丈,當即決定大軍開拔奪回南昌。但他的謀士劉養正、李士實反覆勸說,一定不能回兵南昌,應該繼續向南,拿安慶、再取南京是萬全之策。
當然,如果繞過安慶,直接去攻打南京也不是不行。畢竟此時寧王無法短時間拿下安慶,如果此時直取南京也不是不行。但寧王非要和張文錦鬥氣,非要拿下安慶再取南京。張文錦只有一兩千人,已經快堅持不下去了,而寧王這時只需要再等上幾天,也不是不能拿下安慶的。但也正是在這時,他又收到了被截獲的密信。
密信上讓劉、李兩人只管放心,稱他們在南昌城的家眷被照顧得好好的。密信自然還是王陽明寫的,但這次,寧王發飆了,面對劉養正和李士實的勸說,他勃然大怒。
火燒鄱陽湖
7月25日,王陽明的部隊與寧王的部隊在鄱陽湖上正式交手,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殊死決戰。寧王這時已經沒有了退路,而王陽明更清楚,如果不能在這次的兩軍交鋒中取得勝利,南昌城一旦回到寧王的手中,寧王肯定會迅速出擊,到時就不會只是江西,而是整個大明都將被捲入戰火之中。
寧王所率部隊先前連小小的安慶都沒能取下,而王陽明所帶領的散兵遊勇出奇制勝地拿下了南昌城,兩方軍隊在士氣上是一高下立見的。寧王這邊拿珠寶犒賞三軍,求得重賞之下的勇夫;王陽明那邊下了軍令,臨陣脫逃的立斬。
兩邊都在較勁。寧王與王陽明麾下伍文定第一次交手時,因為求勝心切,所以乘坐的主艦很靠前。伍文定就找到了這隻出頭鳥,動用了葡萄牙人發明的火器佛朗機銃,引燃了副艦。副艦上堆放的也都是火器火藥,於是「轟」的一聲爆炸了,把緊挨著它的主艦給引燃了,朱宸濠當下棄艦後退。當時江面上一片混亂,混戰中的寧王部下只見主艦燃燒,看不見寧王,下意識就覺得寧王出事了。
群龍無首,軍心大動。此役寧王損失慘重,大敗逃到黃石磯。到了黃石磯的朱宸濠又做了一件錯事。他對這裡不熟悉,就問身邊的人到哪了,身邊一人以南方口音答他,聽起來很像「王死去」,朱宸濠認為很不吉利,把那人砍了。一行人奔逃至此,本就驚魂未定,前面吃了兩三次敗仗,又見朱宸濠這樣的舉動,當下就有很多人計劃著要逃。人心涼了,方寸亂了,隊伍也就散了。
等寧王殘部退到了樵舍安定下來,朱宸濠問計劉、李二人。劉分析說是王陽明那些船都是小船,很靈活,而己方都是大船,這就給了那些小船到處穿插搗亂的機會,所以應該把船用鐵索鎖在一起,不給那些小船可乘之機。鐵索連船的事,三國時期赤壁之戰有記載,曹軍被火燒了赤壁。且不論先前,就說明朝,陳友諒在鄱陽湖上叫板朱元璋也是用的這個法子,結果火燒鄱陽湖。即便有前車之鑑,朱宸濠還是贊同了劉養正的看法。
劉養正不至於出賣朱宸濠,先前雖然有過誤會,但他畢竟不是朱宸濠手下的一員微不足道的小將,而是心腹謀士,朱宸濠的命運與他是休戚相關的。劉養正這時如果不幫著朱宸濠,那等到朱宸濠被擒,他的下場也絕不會太好。可見鐵索連船確實有一定的好處。然而不幸的是,歷史再三上演。
第二日的凌晨,兩軍再次對壘,伍文定依舊動用佛朗機銃,恰好鄱陽湖上起了風,火借著風勢,將鎖成一片的戰船點燃,又一次火燒鄱陽湖。在這次交戰前,王陽明事先命人造了萬面免死木牌,投入湖中。火光裡,寧王的軍士們看見浮在湖面上的木牌,上面題有「宸濠叛逆,罪不容誅,協從人等,有手持此板,棄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字樣,徹底沒了鬥志,只求保全性命。
至此,寧王的軍隊徹底散了。事已至此寧王也只能撤退,他趁亂搭上小船逃生,王陽明的部隊在後面緊追不放,朱宸濠和幾個心腹進了蘆葦蕩,恰好看見一條漁船。寧王的船目標過於明顯,因此,朱宸濠告知漁民身份,要求搭漁船登岸,說是金銀珠寶都給這些漁民。
漁民們就問,真的是寧王?寧王是寧王,漁民卻不是漁民。王陽明早在鄱陽湖周圍安排好了一些人,這些人都作百姓打扮,就是為了防止朱宸濠逃走。萬安知縣王冕就這樣生擒了朱宸濠。大明寧王之亂至此徹底終結。
結語
大明最後一位寧王朱宸濠,從起義到被擒,前後不過四十多天。而王陽明自討伐叛逆,到鄱陽湖決戰全殲叛軍,總共不過十天,這正是「以萬餘烏合之兵,而破強寇十萬之眾」。
《明史》載,「宸濠喜,時時詗中朝事,聞謗言輒喜。或言帝明聖,朝廷治,即怒」。後人常以此認為朱宸濠是庸碌之輩,我卻不能贊同。朱宸濠十年謀劃,這需要相當的隱忍;發難時先滅孫燧,後追殺王陽明,知誰能為己用而誰又不能為己所用,說明有一定的識人眼力;散布武宗是民間野種,而非大明血脈,知道造輿論與用錢上下打點,又有一定的手段。
然而他的對手是千古一人的王陽明,王陽明精準地把握著他多疑、意氣用事、患得患失的弱點,可以說是開了上帝視角,一切的進展都在掌控之中。這不是兵力的較量,也不是手段的較量,而是心智上的一較高下。熟悉歷史的朋友應該都知道,王陽明是「陸王心學」的集大成者,寧王與這個心學大師在心智上做較量,落入必敗境地,也是意料之中。也正如王陽明所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與其說朱宸濠敗給了王陽明,不如說他是敗給了自己。
大家印象中的王陽明是一屆儒生,看他的畫像也是一副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模樣。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一生帶兵打仗無數,竟然未嘗一敗。他放下筆桿子,拿起槍桿子,為何如此神勇?王陽明也因此被人稱為「明朝一哥」,在這裡我推薦這本《王陽明傳》,讓我們一起深入了解這位心學大師的夢幻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