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完人三個半,王守仁算一個,淺析他不戰而屈寧王十萬精兵

2021-01-12 遺失的歷史

明朝歷史上出現造反可是層出不窮,很多諸侯王乘著中央政權鬆懈開始壯大自己,但是大多都被平叛,最有名,也是最有趣的一次就是寧王造反,歷時43天,十萬精兵灰飛煙滅,還鬧出了正德皇帝想要釋放寧王然後再打一次笑談,那到底是怎樣的原因竟然讓寧王起兵謀反火速被打敗?這就不得不提明朝的牛人,陽明公王守仁的計策。

寧王造反那是具有歷史淵源的,野心十足的朱棣發動所謂的靖難之役,搶到了自己侄兒的皇帝,當時的朱棣為了增加自己的實力,一路上拉攏了很多的王爺,寧王一脈就是其中一個,因為被許諾下了天大的好處,只不過後來朱棣言而無信,寧王非但沒有拿到勝利果實,為了消除他的影響朱棣把他安置在了江西,當時都城(沒遷都之前)附近,這樣他們的自由受到了嚴重的限制。

沒想到的是,寧王一脈到了正德皇帝期間找到了空子,朱厚照貪玩朝政鬆弛,寧王乘機發展自己,賄賂官員,麻痺皇帝,等待機會發作,這個時候只有一個人敏銳的發現了這個事情,但是他的意見被寧王在朝中的同黨給否定了,不過他卻加緊時間研究寧王,這也為隨後沒有使用一兵一卒就把寧王大軍定在南昌半個月奠定了基礎。

隨後應州之戰,正德皇帝御駕親徵,國內空虛,乘著這個好時間,寧王起兵謀反,想要打下南京然後隔江而治,得到消息第一時間王陽明就確定了策略,他手上沒有兵馬,所以就光明正大的用公文調動並不存在的周邊官軍20萬,讓寧王竟然有些懷疑,因為他特別怕失敗,很謹慎,所以再確認好了沒有威脅他才出兵,這個時候王守仁已經聚集了接近十萬的雜牌軍。

他知道自己的部隊根本不能進行大規模的正面作戰,王守仁在鄱陽湖打遊擊,並且一路上打到了寧王老巢,聲勢浩大,寧王因此回頭救援,雙方在鄱陽湖決戰,謹慎的寧王害怕王守仁偷襲就讓手下把戰船全部連起來,穩如地面,沒想到王守仁學習赤壁之戰,一個東北風大起的夜裡火燒連營,一戰寧王 成擒。

而這個時候恰逢應州之戰大勝,王守仁的速度之快讓喜歡戰鬥的正德皇帝都沒有參與的機會,這個過程運籌帷幄,沒想到被後世稱作天下三個半完人之一的王守仁另一面,打仗著這麼強。

相關焦點

  • 三個半人、兩個半人、一個半人:話說中國的半人文化
    國學大師錢鍾書提出了「三個半人」的論斷:「中國只有三個半人,兩廣算一個人,江浙算一個人,湖南算一個人,山東算半個人。」意思是近代以來,中國的發展進程,主要是靠這三個半人推動的。哲學大師馮友蘭也有類似的話,可以作為註腳:「在中國近代史上,有三個地方影響最大,一是廣粵地區,這是中國對外開放的門戶;二是長江三角洲,這是中國近代經濟的火車頭;三是湖南,這裡為中國近現代史輸送了大量經綸治世之才。」他主要是從經濟、政治的角度看問題,所以把中華文化底蘊的半個山東人給忽略了。
  • 一介書生王守仁,史稱明朝十大名將,手中無兵如何擊敗十萬大軍?
    王守仁,浙江餘姚人。是明朝傑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創立過「陽明心學」。曾經用35天,平定了寧王朱宸濠10萬大軍,那麼他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王守仁出生就註定了他一生不平凡,他的父親是成華十七年的狀元,任南京史吏尚書。因有良好的家世,所以也擁有了一個優越的學習環境。
  • 王守仁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第一牛人?
    王守仁在母胎中懷了十四個月才出生。他的奶奶夢見神仙從雲彩中間送嬰兒下來,所以給孫子取名叫雲。他五歲還不會說話,一個有道術的人撫摸了他,改名守仁,才會說話。
  • 王守仁、朱厚照與朱宸濠之間的「太極拳」
    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起兵十萬造反,即宸濠之亂又稱寧王之亂、寧王叛亂。明武宗朱厚照與寧王朱宸濠按輩分順序,朱厚照是朱元璋的八世孫,朱宸濠是朱元璋的五世孫,朱宸濠輩分比朱厚照大。但姓朱的家裡事被朱元璋四子朱棣開了一個壞頭,朱棣帶兵從北京殺到南京,把自己的侄兒建文帝搞得生死下落不明。
  • 說說王守仁(一)
    不但沒有難倒王守仁,反而使他在軍中的威信倍增。 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突患肺病,以病告歸,結廬於會稽山龍瑞宮旁之陽明洞。故人們又稱他為王陽明。 王守仁病癒後復職。公元1506年(明正德元年),南京二十幾個官員聯名上疏,彈劾劉瑾,但彈劾的官員反而遭到迫害,或罷官或入獄。此時,職位較低的王守仁勇敢地站出來,上疏皇帝,指責劉瑾,為這些官員辨冤。
  • 我的宗師——王守仁
    但是十四個月了,還是不會說話。請來一個和尚算卦,曰:乘雲而來,名雲,說破天機。且,雲即說,名雲,就是不可說啊。爺爺說: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去保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就叫王守仁吧。改完名,老師就會說話了。起名是個學問,第一聽起來好聽,第二認起來好認,第三謙虛一點招人愛。你瞧,是不是中庸之道?
  • 虎牢之戰:大唐統一天下的最關鍵之戰
    王世充勸李世民唐鄭和好、分地而治,但李世民勸他投降,他於是率軍抵禦唐軍。唐軍屢戰屢勝,王世充不敵,退守洛陽。唐軍攻打洛陽附近州縣,河南州縣見唐軍勢大,紛紛投降。王世充苦守洛陽,孤立無援,十分害怕,便派人向竇建德求援。三,夏軍救鄭
  • 錦衣衛作為皇帝的鷹犬,難道也有害怕的人?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
    錦衣衛有單獨的監獄,叫錦衣獄,而且可以獨立審判,三法司不管。永樂十八年朱棣開東廠,對錦衣衛的權力才有了限制,但要說權勢,錦衣衛還能橫行天下,誰也不敢惹。因此,官員一聽到錦衣衛的來訪,就心慌意亂,加上錦衣衛經常暗殺,誣陷這些骯髒的東西,更讓官員們更加畏縮。只有幾個高級官員不怕錦衣衛的權力,例如內閣成員或世襲藩王。
  • 康熙死後,胤禵手中有十萬精兵,若是造反有多少勝算?關鍵他不敢
    在他看來,八弟胤禩雖然不支持自己,可是,事已至此,他很難再翻起什麼大的風浪了。但是,十四弟胤禵就不同了。胤禵在西北一帶掌兵多年,現在手中還有十萬軍隊。倘若,胤禵突然謀反的話,局勢就會非常不妙。為了防止胤禵擁兵自重,雍正帝火速傳旨令他回京奔喪。胤禵遵旨回來之後,雍正帝就果斷地將他囚禁了起來。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又廢掉了胤禵的王爵,一點也沒有取消囚禁的意思。
  • 「古人有癮」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內心從容
    如果是這個生活狀態,不妨來看看明代的這個人:在風華正茂時跌落人生低谷,一切都要從頭再來,但即便被貶到偏遠之地,他也從未放棄「學聖賢」的理想,教化當地百姓。最後憑藉軍功封爵。他遇到的事比許多人都更糟心,但卻憑藉內心的強大與從容,樂觀對待磨難,在困境中不斷逆襲。這個人的名字,叫王守仁。一但凡牛人,多半都有一段曲折的人生故事,王守仁也不例外。
  • 什麼樣的兵才是精兵?唐朝大將被射成刺蝟,卻生龍活虎地贏下戰爭
    東晉的北府兵雖然只有八萬多人,但是戰鬥力卻不容小覷,但勝負的關鍵還是東晉智囊謝安的出謀劃策。一個軍隊要想百戰百勝,主帥的膽識和統兵能力也是關鍵,但更多的時候,兵員的素質也能決定戰爭的勝負走向。
  • 王守仁的詩有哪些?王守仁的詩詞全集33首
    明日,復有人來,云:「見坡下積屍三焉。」則其僕又死矣。嗚呼傷哉! 念其暴骨無主,將二童子持畚、鍤往瘞之,二童子有難色然。予曰:「嘻!吾與爾猶彼也!」二童閔然涕下,請往。就其傍山麓為三坎,埋之。又以只雞、飯三盂,嗟籲涕洟而告之,曰: 嗚呼傷哉!繄何人?繄何人?吾龍場驛丞餘姚王守仁也。吾與爾皆中土之產,吾不知爾郡邑,爾烏為乎來為茲山之鬼乎?古者重去其鄉,遊宦不逾千裡。吾以竄逐而來此,宜也。爾亦何辜乎?
  • 垓下之戰項羽卻為何沒能上演彭城之戰的奇蹟?
    公元前206年,項羽在鹹陽會盟天下諸侯,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殺了秦王子嬰,宣告天下:秦朝完了.然後分封天下諸侯,劉邦撈了個漢王,而齊國的田榮什麼都沒有撈到,這兩個人十分不滿,所以項羽剛剛東歸彭城,劉邦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出兵佔領關中;而田榮殺了項羽分封的膠東王田市,趕走齊王田都,自封齊王。
  • 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被稱為二個半完人之一,儒家四大聖人之一
    王陽明他是公認的明代第一人,被稱為二個半完人之一。他是公認的儒家的四大聖人(孔孟朱王)之一,當年明月盛讚王陽明:「彪炳顯赫,自明之後,唯此一人而已。」《明朝那些事兒》第三卷差不多都是描述王陽明。這話就是說,天機被說破了,他的祖父一聽就明白了,回家就改名為王守仁,結果馬上就會說話了,這當然只是一個傳說,我國的歷史人物如果沒有這樣的傳說那就稱不上偉大。王陽明無疑是一位神童,從小就會作詩。王陽明的父親王華,是成化年間的狀元郎,世稱龍山公,做官一路至南京吏部尚書,為人正直,官聲頗佳。
  • 立功、立德、立言之不朽傳奇——王守仁,儒門「四大天王」之一
    王陽明是出生顯赫的正宗的官二代,其父親乃是狀元,官至禮部尚書,小時候的王守仁直到五歲都還不會說話,後來有個高僧去到他家,摸著他腦袋搞了一些迷信活動,說:「好個孩兒,可惜道破」。隨後其爺爺便為他改了個「守仁」的名字,取自《論語》所言:「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隨得之,必失之。」搞了這些迷信活動之後,王守仁同志終於開始說話了。
  • 朱宸濠經營十年謀反,卻被王守仁輕鬆擊敗,但其卻未得到應有獎賞
    有一天,他遇一位高僧,這高僧見王陽明長相特別,摸著他的頭說:「此乃善童,可惜道破。」他祖父有些驚訝,便據《論語·衛靈公》所言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將「雲」改名為「守仁」,自此,王守仁便開口說話了。 王守仁十二歲時讀書塾,他曾與書塾先生討論天下最要緊之事,先生強調「科舉第一等要緊事」,而王守仁卻說,天下最要緊之事乃讀好書做一個聖賢之人。
  • 最好和最差的書房,從王守仁的「陽明洞」到乾隆爺的「三希堂」
    正所謂: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一間書房不論多麼簡陋哪怕是個草堂,只要裡面住的是詩聖,一樣會被叫做「杜甫草堂」。所以,雅居不只是房子本身的雅致,而是裡面住著雅士。北京的「十七間半」為什麼天下揚名?還不是裡面出了個曹雪芹先生。
  • 「春秋三傳」是哪三傳?知道一個算及格,兩個算優秀,三個很無敵
    中華文明五千年,在歷史的進程中,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財富逐漸融入華夏民族每個人的內心深處,使得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這些精神的影響。中華民族歷來是一個注重精神文明的民族,古代有盤古開天闢地的偉大奮鬥精神,愚公移山的偉大堅持精神,大禹治水的偉大鬥爭精神,神農嘗百草的偉大探索精神。這些精神都源於先秦時期,先秦古籍正是這些精神的實物載體。說起先秦古籍,所留下來的已經為數不多了,經過秦始皇焚書坑儒般的毀損和後世朝代更迭戰亂不斷,我們能聽到的就是那幾本書了,如《詩經》《禮》《荀子》等。
  • 手握十萬雄兵,十四阿哥為什麼不起兵勤王?他要是造反能成功嗎
    引言:上篇介紹了「九子奪嫡」中,雖然老十四最終落敗,但他好歹保住了一條命,一直活到了乾隆朝,最後壽終正寢也算善終了。這篇我們回過頭,講講手握十萬精兵的大將軍王,為什麼在康熙去世後不起兵奪位。老十四要是起兵造反,他的勝算有多少呢?
  • 王守仁:入世建功立業,出世著述無數,傳世智慧,句句醍醐灌頂
    王守仁靜靜地聽他說完,只用一句話就揭穿了他的偽裝:「做聖賢!」這位仁兄還真是一個態度老的人,在他的反應聲中,他提出了這樣一個要求:「可以。」這位仁兄看見了他的真面目,當即拍案而起,聲淚俱下地,說道:「你想幹什麼?」這位老兄還笑了,他點了點頭,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好吧,我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