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宸濠經營十年謀反,卻被王守仁輕鬆擊敗,但其卻未得到應有獎賞

2020-12-22 騰訊網

王陽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雲,字伯安,號陽明,他出身於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一個顯赫的家庭,父親王華是成化十七年(1481年)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

關於王陽明有很多傳說,比如說,傳言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生下他,而且在他誕生之前,他的祖母曾夢見天神衣緋玉,雲中鼓吹,抱一赤子,從天而降。他的爺爺因為他祖母的這一夢,為他取名為「雲」,並為他的住處為「瑞雲樓」。

據說,王守仁長至五歲時仍不會說話,但卻記憶力極好,能默記他祖父讀過的一些書。有一天,他遇一位高僧,這高僧見王陽明長相特別,摸著他的頭說:「此乃善童,可惜道破。」他祖父有些驚訝,便據《論語·衛靈公》所言的「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將「雲」改名為「守仁」,自此,王守仁便開口說話了。

王守仁十二歲時讀書塾,他曾與書塾先生討論天下最要緊之事,先生強調「科舉第一等要緊事」,而王守仁卻說,天下最要緊之事乃讀好書做一個聖賢之人。這讓書塾先生感到驚訝。他年少時開始便認真讀聖賢書,並且還喜讀古兵法要籍。十五歲時便多次上書皇帝,提出平定起義之策,雖沒有被重視,但卻表明他胸有大志,關心國家大事。

不過,對於生活中的一些事,王守仁卻很容易忘記。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歲時奉父命到南昌,與江西布政司參議諸養和之女諸氏訂婚,可是,在結婚的那一日,兩邊的家人卻找不到王守仁。原來,他在外面閒遊時遇見道士在打坐,他向道士請教,道士對他講養生術,他便與道士一起靜坐養氣,竟將結婚的事忘了。次日,他嶽父才把他找回。

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中進士,不久,任刑部主事,歷任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南贛巡撫、兩廣總督、南京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職。王陽明是明代著名的文武通才,在文方面,他是心學大師,是宋明理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還是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致良知」哲學學說在後世影響極大,有《王文成公全書》傳世;在武的方面,他接連平定了南贛、兩廣的盜亂,特別是平定朱宸濠之亂,使他名聲大振,他是文人出身,卻能以少勝多,在四十三天內平定了已準備了十年的寧王叛亂。平亂之後,他獲封新建縣伯,成為明代憑藉軍功封爵的三位文臣(王陽明、王驥、王越)之一。王守仁去世後,被繼位的明穆宗追贈新建侯,諡號「文成」,並於萬曆十二年(1584年),從祀於孔廟。

在王守仁所有的政治軍事成就中,平寧王之亂無疑是最傑出的。

王守仁初次領兵,平定南贛「匪賊」

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南京鴻臚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兵部尚書王瓊對王守仁的才能十分賞識,在王瓊的推薦下,王守仁由南京鴻臚卿擢為都察院左僉都御史,巡撫南(安)、贛(州)、汀(州)、漳(州)等地。巡撫這些地區,使王守仁有機會領兵平亂。

明中葉以後,自朱祁鎮在太上皇之位上復闢而重新當上皇帝之後,明王朝腐敗逐漸加重,宗室權貴除了霸佔良田、地方官員盤剝百姓,民間疾苦大大加重,走投無路的人開始走入山裡為賊,並經常造亂,地方官員或與亂賊勾結,或無心無力剿賊,只是混亂局勢加劇。

當時,南中地帶的混亂比較嚴重,南中地區盜賊蜂擁而起。贛南畲族農民起義首領謝志山於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橫水寨舉事,與藍天鳳一起組織起義軍,他們以橫水、左溪為據點,攻打贛州、大庾、南康諸城,攻入官府,處決貪官,其聲勢波及閩、粵、贛、湖廣等省,並很快得到附近漢、苗、瑤、壯等族民眾的支持,並試圖建立了農民政權,謝志山自稱「徵王」。此時,大庾的陳曰能、樂昌的高快馬、郴州的龔福全等也遙相呼應謝志山,攻佔、剽掠各處府縣。此外,福建大帽山的盜賊詹師富等又起兵擾亂。前任巡撫文森託病去職。謝志山聯合樂昌的高快馬等奪取大庾,進攻南康、贛州,贛縣主簿戰死。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的文森託病未赴任,正德十二年(1517年),王守仁以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的身份提督南贛,開始了他的平叛經歷。

王守仁調集附近省份官軍近萬人,圍攻以謝志山為首的起義軍,他原以為橫水地形險要,賊軍不敢來犯,因而疏於戒備,結果賊軍來攻,他率官軍倉卒應戰,首戰失利。

王守仁改變策略,暫時按兵不動,他經調查之後得知賊兵常勾結地方官員,於是,他先查出內奸,他查知贛州府內有賊兵耳目,便抓住以為年老而狡黠的僕役來審問,僕役心裡害怕,渾身發抖,以為他通賊兵的事敗露,隨即將如何受賄通賊的事全都招了。老僕役原以為王守仁會處置他,沒想到他卻被赦免了。王守仁令他裝成沒有暴露,繼續與賊兵聯絡,並偵探賊兵動向。王守仁依靠老僕役等及時掌握了賊兵的動向。在了解賊情之後,王守仁增調福建、廣東官兵,首先討伐大帽山的賊兵,賊敗。

之後,王守仁親自率領官軍中的精銳在上杭屯兵,與敵交戰後佯裝敗退,等賊兵追攻來之後突然反擊,賊兵敗退,王守仁率官軍連破四十餘寨,斬殺、俘獲賊兵七千多人。

王守仁首戰告捷,他向明廷報賊,並奏請了授予他更大權力,以便宜調兵遣將。七月,明軍進軍賊兵的重要地盤大庾。十月,連克左溪、橫水,破賊巢八十四處,斬殺、俘獲六千多人。王守仁隨之在橫水設置崇義縣,隨後班師回贛州,之後,又討伐利頭的盜賊,斬殺兩千多人。經過王守仁的討伐和剿滅,南贛一帶的匪患基本被平定了。幾十年來一直困擾明廷的賊兵反亂的大患被王守仁在一年左右的時間便順利解決了。

南贛平賊之後,王守仁成就了文人領兵徵戰的初步成果,此後,他不僅僅是一位學識淵博的文官,而且也成了大臣們所敬仰的統兵將領。

明武宗的那些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明武宗朱厚照即位。明朝皇帝大都有怪異之癖,而這個朱厚照戲玩娛樂、別築宮殿,造密室於兩廂,稱為「豹房」,荒嬉無度,是很荒唐的一位皇帝。而太監劉瑾迎其所好,引誘其誘導武宗戲玩娛樂,而劉瑾卻與宦官馬永成、高鳳、羅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張永八人乘機攬權,當時劉瑾等被稱之為「八虎」。「八虎」利用其得到皇帝信任的優勢,打擊異己,將朝中的大臣壓下去,他們在朝中氣焰囂張,擅權跋扈。劉瑾利用「豹房」,藏美女,養歌樂人才,供武宗日夜作樂,而武宗更加肆無忌憚,劉瑾也藉此更得武宗的寵幸。

史書稱朱厚照「嗜酒而荒其志,好勇而輕其身」,他怠政懶政,任由劉瑾等專權,他甚至將大臣們的章奏都交給劉瑾去代為批紅,而劉瑾乘機把持朝政,權傾朝野。

而武宗卻玩得越來越離譜,他先是在宮中模仿街市,建了不少店鋪,讓太監扮做老闆、百姓,武宗則自己扮富商,做買賣而從中取樂。如此玩樂武宗還感到不過癮,接著,武宗又模仿著設妓院,他讓宮女們扮做粉頭,而武宗挨著到各間去聽曲、淫樂,把整個後宮搞得像個大青樓,烏煙瘴氣,不堪入目。

江彬

武宗皇帝的荒嬉無度、荒唐怠政,宦官的專權攬政,恣意妄為,致使明中葉已危機四伏的社會經濟不斷惡化,統治階層與中下層特別是民眾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後來,因太監內部的矛盾,劉瑾被誅殺,「八虎」被清除,但武宗並沒有改變其荒嬉無度的習性,劉瑾伏誅後,武宗日益寵信狡詐機警、善於獻媚的左都督江彬,甚至還認江彬為義子,賜其姓朱。在江彬的誘導下,武宗從宮裡玩到宮外,多次出宮巡遊,朝中大臣屢勸無果,只要江彬一建議,他便外巡。武宗在劉瑾專權時待在宮裡玩夠了,這回經江彬誘惑,他必須在宮外玩個夠。

武宗的荒唐行為不但讓朝中大臣苦不堪言,而且,也讓皇室成員很反感,其中,有能力有勢力的寧王朱宸濠心中十分不滿,他感到他應該取代英宗,治理好朱家天下,不能讓朱宸濠把明王朝毀了。

寧王早有反心,精心做好謀反準備

早在明武宗正德二年(1507年),寧王朱宸濠就籌謀設立自己的衛隊。他指派寧王府的一名太監給劉瑾送一份大禮,轉達了寧王希望能建立衛隊的想法,並希望能恢復撥給建立衛隊的費用。劉瑾收禮後答應了,但兵部不同意,寧王不理兵部的意見,自己建立了衛隊。可是,不久,劉瑾被誅殺,寧王立衛隊的權力被取消。寧王不死心,他花了白金萬兩,賄賂朝中權貴,包括賄賂兵部高官。後來,在兵部尚書陸完、伶人臧賢及幸臣錢寧等人的幫助下,寧王終於在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獲準恢復護衛。寧王買通寵臣錢寧利用內閣忙於定考生名單時,越過內閣,報請皇帝批准他建立衛隊並提供費用,朝臣雖然反對,但皇帝不予理睬。寧王有了衛隊,邁開了走向武裝造反的第一步。

獲準建立衛隊之後,寧王肆意排除異己,在封地江西一帶為所欲為。

正德八年((1513年)九月,巡視江西的右僉都御史王哲不附和寧王,寧王宴請王哲,宴飲之後,王哲暴卒,議論都說是被寧王毒死的。江西副使胡世寧上疏彈劾朱宸濠縱容匪患,張揚威權,反而誣告胡世寧,命錦衣衛將其逮捕入獄。朝臣費宏因挾制寧王請復護衛屯田之事,寧王懷恨在心,遂交結權幸,誣陷費宏,迫其辭官歸裡,寧王在其歸途中,焚燒費宏坐船,並對他的家族大肆報復。

寧王在江西為所欲為,他擅殺都指揮戴宜,驅逐布政使鄭嶽和御史範輅,幽禁南昌知府鄭巘、宋以方等。寧王在地方的淫威,招來朝臣的非議,寧府典寶閻順、內官陳宣、劉良等赴京揭發寧王的不法之事,寧王與劉吉等合謀,賄賂錢寧,反告閻順等,將閻順等發往孝陵衛充軍,並將疑是指使閻順的周儀及其家屬60餘人全部殺害。江西巡撫孫燧察覺朱宸濠的不軌,為防不測,加強了南昌防務,朱宸濠買通朝中寵臣,逼走孫燧。

寧王朱宸濠在江西橫行霸道,搶奪肥沃土地,壟斷商業活動,迫害地方官員,甚至還暗中保護土匪而加以利用,這引起了江西的地方官員和南京一些御史的極大不滿,御史上告,但寧王買通朝中錢寧等寵臣,為其辯解,官員們對寧王無計可施。比如,有御史告寧王暗中保護土匪,告辭到了兵部,被認為是不實之詞,擱置一邊,不予上報。

寧王不僅買通朝中寵臣,他還找機會討好明武宗,他知道明武宗喜歡在宮中張燈結彩以取樂,便特意向武宗獻上了新款式的四時燈數百樣,並派親信將燈送入宮中布置,但因布燈時出現意外,引發將乾清宮著火,皇帝不僅不怪罪,還感到很高興。此外,朱宸濠有時也會利用打擊別人來討好皇帝,有一次,他告發皇室宗支巧索民財、肆意橫暴,建議給予懲罰,他因此而得到了武宗的褒獎。最重要的是,朱宸濠買通錢寧、臧賢等在明武宗面前為他說好話,武宗高興時,批准寧王的長子參與太廟的獻祭,並竟賜「異色龍箋」給寧王之子,而這「異色龍箋」以舊例是賜給監國用的書箋,朱宸濠得之大喜,列仗受賀。

寧王得寸進尺,在獲準建立衛隊之後,他又向皇帝提出了種種要求:其一,他請求給予管轄當地監軍和所在地區守衛部隊軍官的權力的印信,他的請求被批准,寧王乘機招募約100名盜匪成他的私人衛隊。其二,他請求準許他審訊並懲處其管轄範圍內的皇族,兵部尚書陸完贊同他的建議,皇帝也批准了。

武宗皇帝天真地以為寧王朱宸濠是在盡責盡力地管理著封地的各項事務,心裡非常高興,對於來自江西告發寧王的奏章,皆當成是誣告而不以理睬。而朱宸濠卻開始把自己當成了君王,他的命令成為敕令,他將自己的衛隊視為是皇帝侍從,他讓文官穿朝服隨侍著他,當地巡撫提醒他這不合禮儀,他置之不理。此外,寧王還開始招募軍事謀略的謀士,為他謀反準備智囊人物。

他專門在北京設立秘密驛站,專門為他傳達京城的消息。

他指使他保護下的土匪與朝廷管轄的地方當局作戰,搶劫糧倉和金庫,充實他的庫藏。

朱宸濠一邊做軍事政變的準備,一邊也想通過平穩的方式來謀取皇位,正德十一年(1516年)春,他賄賂錢寧和其他受寵信的官員。請求讓他的兒子在太廟舉行的儀式中承擔太子的任務。皇帝熱衷於玩樂,熱衷於出遊,很少理會后妃,沒有子嗣,寧王仍然希望通過他的兒子被指定為太子而得到皇位。正德十一年(1516年)6月,他提出移居紫禁城,但因遭到了朝中官員的反對而未能如願。

寧王的謀反舉動逐漸被一些人覺察了。正德十二年(1517年)5月,寧王府府中幾個太監秘密到北京報告他的不法行為,寧王買通掌錦衣衛的錢寧,偽造詔書,將那幾個太監逮入衛獄,嚴刑拷打後流放。

正德十四年(1519年)春,江西巡撫孫燧先後遞送了七份關於寧王謀反的報告,就皇帝並沒有真正重視,寧王有些不安,他計劃趁皇帝春遊或夏季巡江南時刺殺皇帝,但是,由於朝中大臣反對皇帝出遊,寧王的暗殺計劃沒有能實現。

此時,皇帝身邊的親信江彬及其同夥對皇帝準許寧王之子以「異色龍箋」獻祭太廟的事很忌憚,有望以慣例「異色龍箋」專屬於監國所用,若沒有太子,監國便能代皇帝行事,若皇帝駕崩,寧王便會被召到北京監督帝國的行政,而江彬就失去了權力,將會被錢寧奪去權力。因而,江彬與太監張永勾結,決定先下手為強,迫使寧王攤牌。他們指出了錢寧的不端之舉,進而讓皇帝開始改變對寧王的看法。此時,有一位御史知道了寧王犯罪的事,呈遞一份關於寧王謀反的奏疏,皇帝將奏疏給大學士們看,要求提出建議。

楊廷和

大學士楊廷和建議皇帝仿效宣德皇帝朱瞻基處置他叔父朱高燧之例,派朝中大臣或皇親去警告寧王,並奪去他的護衛。其實,對於寧王來說,這是一種較輕的懲戒。

朱宸濠的行為讓明武宗很失望,他說:「百官賢當升,寧王賢欲何為?且將置我何地耶?」不久,御史蕭淮上疏揭發寧王的罪行:「寧王不遵祖訓,包藏禍心,招納亡命,反形已具。」並且指出:「不早制,將來之患有不可勝言者。」明武宗感到事關重大,派駙馬都尉崔元、都御史顏頤壽、太監賴義等攜帶聖旨前去,收其護衛,令其歸還所有官民田。寧王得知消息,決定馬上發動武裝叛亂。

寧王謀反,震驚朝野

正德十四年(1519年)7月9日,寧王過生日,府中眾人和當地地方官員為他舉行慶生儀式,他剛出席宴會,此時,寧王府在北京的密探傳來消息,說京城正派官員要來逮捕他。寧王急忙離開,他召集謀士們緊急商量。謀士們看法一致,都認為密謀已洩露,舉事時間不能再延遲,他們商定了第一個行動,即在明日舉行的答謝宴會上,向出席宴會的官員們宣布舉事計劃,爭取官員們的支持,反對者立刻除掉。

次日,官員們到了寧王府,朱宸濠出現了,他令衛兵將官員們圍住,他發布了一條令官員們大驚失色的通告:太監李廣欺騙弘治皇帝朱祐樘,使弘治帝誤以為正德皇帝朱厚照是自己的兒子,其實,朱厚照是一個平民的兒子。接著,朱宸濠向官員們宣布,他接到了皇后的密詔,奉命懲罰佔皇位的惡棍。

江西巡撫孫燧要求看皇后的詔書,寧王拒絕,孫燧等指控寧王謀反,其他幾個高級官員也支持孫燧,寧王把他們都殺了,其他官員被迫順從寧王。

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十四,朱宸濠以奉太后密旨為名,自稱皇帝,年號順德,他令致仕都御史李士實、舉人劉養正為左右丞相,令參政王綸為兵部尚書,集合起兵馬,號稱十萬大軍,聲討朱厚照。朱宸濠留宜春王朱拱樤、內官萬銳等留守南昌城,他自己自率水師號稱十萬、戰船千艘出鄱陽湖,順江東下,攻打安慶,直指南京,想在南京登基即位。

與此同時,朱宸濠令人做好各種稱帝的準備,鑄造各種印章,有護衛、鎮撫司、千戶、百戶等;派人往廣東買皮帳,製作皮甲,並製造槍刀盔甲和佛郎機銃兵器等;收編些地方不法武裝壯大自己的力量。此外,他還拉攏江湖巨盜楊清、李甫、王儒等為他壯大聲勢。此前,他已招募凌十一、閔廿四等流竄在鄱陽湖的強盜500餘人加入他的反叛隊伍。他還與盤踞在贛南、福建汀州、漳州一帶山民武裝,呼應他謀反。

寧王朱宸濠發動叛亂的消息傳到北京,朝中大臣震驚不已,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此時,只有兵部尚書王瓊冷靜地說:「諸君勿憂,吾用王伯安贛州,正為今日,賊旦夕擒耳。」

王守仁臨危受命,殲滅寧王叛亂

正當朱宸濠正率兵往九江進發時,王守仁在福建、南贛平叛後正行至江西吉安與南昌之間的豐城,他在平定盜賊之後已將兵符上繳兵部,手中已無兵權。

寧王朱宸濠用兵的目的地是南京,他想在那裡登基,他忽視了正在江西境內的王守仁,當時,王守仁只是一個平地方叛亂的領兵的文人,而且,手中暫無兵權,朱宸濠可能沒有把他當成強硬的對手,這使他釀成了大錯。

王守仁得到朱宸濠叛亂的消息後,立即率兵趕往吉安,當時,江西境內的朝廷官吏都支持王守仁,在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聚集各府縣士兵,徵調軍糧、製造兵械船隻等。

王守仁在吉安根據朱宸濠進兵的路線和叛亂的各種具體狀況,及時制定了抗擊叛軍的各種策略,他募集義兵,發出檄文,出兵徵討。

首先,針對朱宸濠率兵想順長江東下進攻南京的軍事計劃,王守仁知道問題很嚴重,南京空虛,一定擋不住叛軍的進攻,而如果南京丟了,朝廷在政治上將處於被動,所以,他必須延緩寧王的進攻速度,於是,他採取了一個大膽的疑兵之計。

王守仁故意傳出消息,說朝廷已令他傳檄各地率軍來勤王,他派人在南昌等地張貼假檄文,迷惑朱宸濠,聲稱朝廷已從各地聚集兵力八萬人,會同王守仁所率領的南贛、湖廣和兩廣的部隊十六萬,正合兵進攻寧王的根據地南昌。

同時,他寫蠟書讓朱宸濠的偽相李士實、劉養正,讓他們勸朱宸濠進攻南京,他又故意將消息洩露給朱宸濠,當李士實、劉養正勸寧王攻南京時,朱宸濠疑心頓起,他按兵不動,觀察局勢的變化。

平寧王之亂示意圖

寧王在進軍九江的途中猶豫不定,浪費了十多天時間,此時才知道朝廷根本就沒有所謂的八萬軍隊勤王,王守仁也沒有多少軍隊,於是,朱宸濠才率兵沿江而下,攻下九江、南康(今江西星子),向安慶進發。但是,朱宸濠已給王守仁有了聚集兵力的機會。

其次,趁朱宸濠圍攻安慶,窺伺南京之時,王守仁率領剛整合的近八萬平叛軍隊,直搗寧王的老巢南昌,以避強擊弱的策略,逼朱宸濠率兵回救南昌。

朱宸濠率兵沿江東下,留守南昌的宜春王朱拱樤手下的兵力已經不多,朱宸濠已將主力六萬多人帶去攻安慶了。此時,王守仁兵營中曾有人建議王守仁迅速率兵去安慶解圍,理由是安慶若失守,南京就很難守住。王守仁不接受此建議,他分析說:如果救安慶,與寧王主力相持於江上,而南康和九江的敵人就會乘虛攻平叛軍的背後,到時平叛軍腹背受敵,就非常被動了。而若平叛軍直搗南昌,南昌守備空虛,平叛軍銳氣正足,必可一舉而下,寧王必定回救,到時再迎頭痛擊,便可獲勝。

於是,王守仁避開叛軍的強大主力,率兵攻擊叛軍兵力薄弱的南昌。王守仁心裡很清楚,如果率兵救安慶,是我疲敵勇,等到平叛軍隊到了安慶時,要麼是安慶已經失守,要麼是以疲勞之軍與強敵拼殺,勝算不多;而直接率兵攻南昌,路途近,且敵守軍較弱,必能克城,而寧王若率兵救援南昌,經長途奔襲,已成疲軍,易被擊敗。

七月二十一日,平叛軍圍攻南昌城,王守仁下達死命令:「一鼓附城,二鼓登城,三鼓不登者誅,四鼓不登者斬其隊將!」於是,號令一下,將士奮勇攻城,守城軍隊勢力弱,見朝廷大軍來攻,大都聞風倒戈,城門多有不閉者,平叛軍很快攻入城裡。南昌城本易守難攻,但寧王佔據時多行不義,蠻橫暴虐,將士無心守城,很快失守。王守仁率軍佔領了南昌城,安撫士民,即封府庫,城中很快安定。

朱宸濠久攻安慶不下,正加強攻擊力度,突然傳來了南昌被圍攻的消息,有部將勸他直接率軍攻南京,但朱宸濠擔心前方城鎮未能攻下,而後方根據地南昌又丟失了,到時將無處可逃。於是,朱宸濠遂暫時放棄對安慶的圍攻,立即率叛軍回救南昌。

王守仁得到了朱宸濠回救南昌之後,他心裡非常高興,知道朱宸濠必敗無疑。假如朱宸濠當時堅持不回救,揮師直奔南京,局勢就危機了。如今,朱宸濠中計了,王守仁心中有數了。他迅速部署兵力,分兵應敵。

王守仁令吉安知府伍文定率一部從正面迎擊朱宸濠的主力,令都指揮使餘恩繼後;令贛州知府邢珣繞至叛軍背後尋機攻擊;令袁州知府徐璉、臨江知府戴德孺為左右翼,待叛軍與武文定的隊伍交戰時,從兩側襲擊叛軍。

最後,王守仁先是誘敵深入,接著火燒敵舟,生擒朱宸濠。

七月二十四日,朱宸濠回救南昌的叛軍與王守仁圍攻南昌的平叛軍在南昌近郊的黃家渡相遇,吉安知府伍文定依王守仁計策,採用誘敵深入的戰法,詐敗引叛軍來攻,讓兩翼徐璉、戴德孺兩邊夾擊,朱宸濠大敗,叛軍被斬殺和淹死的數以萬計。次日,第二天又在黃家渡附近交戰,朱宸濠又戰敗,叛軍退至南昌東北面的樵舍,叛軍連舟成方陣,抵抗平叛軍。叛軍舟船堅固,平叛軍處於弱勢。

甘六日晨,王守仁採納隨軍的萬安知縣王冕的計策,以小舟載薪,乘風縱火,衝向朱宸濠副舟,大火立即燒了叛軍船隻,朱宸濠大敗,叛軍將士被燒死溺死的多達三萬餘人,連朱宸濠的嬪妃們也調入水中被淹死。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儀賓,還有所屬叛軍官員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皆被生擒。

朱宸濠自宣布叛亂至戰敗被擒僅43天,準備了長達十年時間的謀反計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便被平叛軍剿滅了,朱宸濠有野心、有膽識、有能力,但他運氣太差,他遇上了王守仁,倒了大黴。不過,他栽在王守仁手下,也不算冤,畢竟王守仁在韜略上確實遠遠勝於他。

朱宸濠叛亂被王守仁率兵擊敗了,叛亂已平,這等於是救了武宗王朝,可是,王守仁這傑出的平叛壯舉卻沒有能得到武宗的讚賞。後人也有議論,認為王守仁平叛救了朱厚照不知道是對還是錯?

明武宗熱衷於玩樂、出遊,寵幸佞臣,聽信讒言,平亂之後,一些佞臣因為與寧王交往密切,心態複雜,江彬、張忠等人深知皇上愛玩的心性,竟建議王守仁將朱宸濠釋放,而後再讓南巡的武宗親自「擒獲」朱宸濠,將平亂之功歸為武宗,滿足這位好玩樂的皇帝的虛榮心。

王守仁感到朝中局勢複雜,他不想捲入錯綜複雜的朝局中,他將朱宸濠交付給當時在杭州的大太監張永,而後稱病連夜返回江西。江彬等人在武宗皇帝前進讒言,讒言王守仁原本依附寧王朱宸濠,後來見其不能成功,之後才反手一擊擒寧王。還好大太監張永為王守仁辯護,肯定王守仁的平亂功績,武宗皇帝才相信王守仁是一位善人,他詔令王守仁巡撫江西,並擢升吉安知府伍文定為江西按察司使。王守仁在南昌,避開了複雜的政治事端。此後,在武宗一朝,王守仁並沒有因平叛之功而得到朝廷更大的封賞,直到明世宗朱厚熜即位以後,升王守仁為南京兵部尚書,不久,又加封王守仁為新建伯。

朱厚熜的兒子明穆宗評價王守仁說:「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賞,朕甚憫焉!因念勳賢,重申盟誓。」

清代文壇領袖王士禎評王守仁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相關焦點

  • 王守仁、朱厚照與朱宸濠之間的「太極拳」
    在位期間因荒疏朝政,導致宗室安化王朱寘鐇、寧王朱宸濠先後起兵造反。這位玩主最終駕崩於豹房,享年三十一歲。朱宸濠,號畏天,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寧王朱權第四代繼承人,寧康王朱覲鈞庶子。弘治十年,襲封寧王。正德二年,賄賂近臣劉瑾、錢寧、伶人臧賢等人,恢復寧王護衛,畜養亡命之徒,強奪官民,劫掠商賈,密謀起兵。企圖以子入嗣明武宗,謀奪皇位。
  • 寧王朱宸濠起兵十萬造反,王陽明如何大破朱宸濠?
    朱宸濠(1479年-1520年),安徽鳳陽人。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六世孫,寧王朱權第四代繼承人,寧康王朱覲鈞庶子。朱宸濠初封上高郡王。弘治十年(1497年),襲封寧王。
  • 一介書生王守仁,史稱明朝十大名將,手中無兵如何擊敗十萬大軍?
    這時候有人建議王守仁和朱宸濠來個正面攻打,但是王守仁明白自己這些集結起來的兵只是烏合之眾,要想和朱宸濠訓練有素的正規軍打還是嫩了點。於是他選擇直接攻打南昌,把朱宸濠的老巢掀個底朝天。朱宸濠慢慢發覺王守仁的8萬大軍不過是疑兵之計,他把所有的兵力都帶出來了,南昌卻無兵鎮守。
  • 小國記 257 【朱宸濠皇帝】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朱權死,其孫朱奠培嗣位。天順年間,因為獲罪被革護衛一職,改為南昌左衛。朱宸濠生於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上高王府。朱宸濠初封上高郡王,明弘治十年(1497年),襲封寧王之位。當時朱宸濠招納江湖術士,其中有個叫李自然的稱朱宸濠有天命,有皇帝之相。李日芳稱受封之地南昌城風水上佳,城池東南有天子氣象,朱宸濠就派人在那裡建立一座書院,取名陽春書院。
  • 明朝寧王朱宸濠之亂後,明武宗會如何處置寧王一脈宗室?
    前言:發生在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的寧王朱宸濠之亂,是明代最後一次親王舉兵謀反。近百年前的明宣宗時代曾發生了漢王之亂,當時平叛之後,漢王及其諸子均被廢為庶人。但寧王一脈自始祖寧獻王朱權於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受封以來,立國已近130年。
  • 說說王守仁(一)
    其為教,專以致良知為主。謂宋周、程二子後,惟象山陸氏簡易直捷,有以接孟氏之傳。而朱子《集注》、《或問》之類,乃中年未定之說。學者翕然從之,世遂有 '陽明學'雲"。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因築室讀書於故鄉陽明洞,世稱陽明先生。王守仁系浙江餘姚人。其父王華,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中狀元。此後,王守仁隨父移居紹興。
  • 創立「心血」的王守仁能否在《夢想帝王》中再度平定叛亂?
    隨後他傳檄福建、廣東會兵一處,首先討伐大帽山的盜賊,之後再將地區內的盜賊分而化之各個擊破,最終將這股為患數十年的盜匪一掃而空。如果說處理地方盜匪還算是小試牛刀,那麼平定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則是王守仁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時值公元1519年,寧王驟然起兵舉起謀反的大旗,而巧合的是王守仁就在謀反的中心地帶——江西,而身邊無一兵一卒的他卻使用了"攻心"的手段化解了這場危機。
  • 王守仁是一個怎樣的人,為什麼被稱為明清第一牛人?
    這些得到武宗寵愛的小人們原本是和朱宸濠聲氣相通的,王守仁最初報告朱宸濠造反的上書中有這樣的話「:圖謀篡位的不只是一個寧王,請罷黜那些奸人和從諛之臣以挽回天下英雄豪傑不能安分的心思。」所以這些小人都心中懷恨。 朱宸濠叛亂平定以後,就一齊起來嫉妒王守仁的功勞。
  • 朱宸濠「集兵號十萬」,欲取南京,為何僅過43天就失敗了
    王守仁手中無兵雖然當時的王守仁確實在南昌附近的「豐城」,可事實上當王守仁收到朱宸濠造反的消息,朝廷要求他平定宸濠之亂之時,他原本用於平定福建叛亂的兵符已經上交兵部了,手上根本就沒有什麼兵馬。果不其然,王守仁和朱宸濠在鄱陽湖決戰之時,朱宸濠又中了王守仁的詐降之計,遭遇大敗,只能退守「八字腦」。雖然朱宸濠還曾調回了九江府以及南康府的駐軍支援,可終究是無濟於事,畢竟在接連大敗之下,朱宸濠軍隊的士氣已經幾乎散的一乾二淨。
  • 王陽明用上兵伐謀,如何一步步讓寧王朱宸濠上套?不愧是心學大師
    王守仁本打算去福建平叛,走到半路上,在江西豐城就聽說了朱宸濠叛亂的事情。他絲毫沒有猶豫,就停下了前進的步伐,前往吉安,招募兵馬。那麼上兵伐謀體現在哪裡呢?一、王守仁各種故布疑陣,讓朱宸濠不知所措。當時王守仁手裡沒有啥兵權,因此只好就地取材,在當地招募鄉勇。他最擔心的不是朱宸濠北上,而是擔心朱宸濠選擇從江西直奔南京而去。
  • 我的宗師——王守仁
    爺爺說: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靠智慧得到了它,不能靠仁德去保持,即使得到了也一定會失去。)就叫王守仁吧。改完名,老師就會說話了。起名是個學問,第一聽起來好聽,第二認起來好認,第三謙虛一點招人愛。你瞧,是不是中庸之道?(王守義十三香,和我老師沒有半毛錢關係!)
  • 在古代,有一名書生叫王守仁,既飽讀詩書也能帶兵打仗
    王守仁是一位書生,但是他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之前曾經率領軍隊為國家獲得戰爭的勝利,打贏平亂戰爭後,又把兵權重新交回給朝廷當時王守仁的手上根本是沒有兵權的,這時朱宸濠帶領著10萬大軍個個兵強馬壯的部隊的精英攻打南京,王守仁在僅用了35天就戰勝了朱宸濠,那麼他是怎麼樣獲得這場戰役的勝利?
  • 王守仁就是其中之一
    史書上記載「二十年,以治錦衣衛者多數人,非法凌虐,乃焚刑,出繫囚禁,送刑部審錄,詔內外獄鹹歸三法司,罷三法司,」這一專門機構,各朝代雖名不同,但作用仍不可忽視,成祖朱棣為了穩定其統治,重開錦衣衛,設南北鎮撫司,使錦衣衛成為皇帝的鷹犬。
  • 「古人有癮」王守仁的人生智慧:真正的淡定,源自內心從容
    但對王守仁來說,卻意味著對理想始終如一的追求。雖未得償所願,但卻對書本上的知識有了更新的思考。二不過,沒等他格物「格」明白,一場職場災難襲來了。王守仁20多歲時考中進士,成功獲取官職。但後來因為仗義執言,觸怒了宦官劉瑾,被杖責四十後,貶至貴州龍場當一名小小的驛丞。他的父親也受到牽連,調任南京吏部尚書。
  • 寧王朱宸濠心懷異志,唐伯虎避禍裝傻
    地方官員向朝廷舉報他謀反,又說他越禮與父親、祖父身邊的宮女親熱,還逼死屬下的官吏。朝廷派人前來核實,沒有找到朱奠培謀反的證據,但其它的指控基本都屬實,於是撤掉寧王府的所有護衛,以示懲誡。朱宸濠的生母是一個風塵女子,當他出生時,父親夢見一條蛇在吞噬自己的家人,醒來之後感覺非常討厭。朱宸濠長大之後,性情輕佻,全無王侯的威儀,但野心極大。
  • 朱宸濠邀唐伯虎為官,唐伯虎故意做出「丟人」動作,救了自己性命
    這個人,便是寧王朱宸濠。朱宸濠是朱元璋的第六世孫,是第一代寧王朱權的玄孫。在其襲承寧王爵位之後,大肆豢養護衛,搶掠商人財富,擁兵自重,意圖謀反。朱宸濠早聞唐伯虎的大名,於是邀請唐伯虎來做自己的幕僚。為了安置唐伯虎,朱宸濠甚至為唐伯虎蓋了一座豪華的「別館」,對唐伯虎禮遇有加。
  • 王陽明自募兵馬,生擒寧王朱宸濠,為何對寧王妃的態度卻截然不同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生而不凡,但又屢遭磨難,但自從「龍場悟道」,創建心學後,王陽明做事做人有如神助;從龍場再次出山後,他剿滅南贛盜賊,平定寧王之亂,以及晚年平定思田、諸瑤叛亂,好像毫不費力一般,就輕鬆完成了。而且王陽明做人做事的觀點,有時也耐人琢磨,比如王陽明自募兵馬,生擒了寧王朱宸濠,但他對寧王妃的態度卻又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