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室腐史 中國畫 黃詠茵
蠶室腐史
釋義:宮刑又稱蠶室、腐刑、陰刑和椓刑,
這些不同的名稱都反映出這一刑罰的殘酷。所謂蠶室,唐人顏師古這樣解釋——「凡養蠶者欲其溫早成,故為蠶室,畜火以置之。而新腐刑亦有中風之患,須入密室(也許是最早的無菌室概念),乃得以全,因呼為蠶室耳。」
出處:[明]賈鳧西《木皮散客鼓詞》
典故:賈鳧西《木皮散人鼓詞》記載「蠶室腐史,不免孤憤。」講的是司馬遷官小家貧,因為替李陵說話下獄,拿不出這麼多錢贖罪,只能接受腐刑「下蠶室」。司馬遷當然不願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後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績。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害怕。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來源:廣東文明網
請搜索微信號
WMGuangDong
感謝您對文明廣東
官方微信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