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篇.陝西遊記(八)西安碑林博物館之書法名碑

2021-02-08 共享多彩世界

  西安碑林始建於北宋哲宗元祐年間,經過歷代不斷的整修充實,現有大型碑室7座,集中展出了漢魏至明清的碑石墓誌3000多件,這裡有享有盛譽的名家精品,有文化交流的歷史豐碑,有生動詳實的石刻文獻,更有精湛嫻熟的線刻圖案。當你漫步在這一間間展室,端詳這些有著千百年歷史的碑刻,你一定會被這些絕妙的書法華章所感動,一定會為這深厚的文化底蘊所陶醉,也一定會被這些碑刻後面的趣聞軼事所吸引。

  這七間展室中,除第一間展室為開成石經的專展外,其他六間展室分別展出各朝代的書法名碑,當你在這些碑石中間徜徉,中國歷史上那些如雷貫耳的書法大家王羲之、張旭、柳公權、褚遂良、顏真卿、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趙孟頫、董其昌等人的真跡一一呈現,讓你在一飽眼福的同時,也與這些書法名家有了一次次深刻的神交。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寶貴資料,刻於唐徳宗建中二年(781)。大秦是唐代對東羅馬帝國的稱呼,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派別--聶斯脫裡派(傳入中國的最早的一支的基督教,漢譯名稱為景教),公元431年由敘利亞人聶斯脫利派創立於費城,也就是今天土耳其的塞克城以北。碑文記載,景教在唐太宗貞觀九年(635)由阿羅本傳到長安,當時的唐太宗派使臣房玄齡列儀仗到西郊迎接。碑文還記述了景教的教旨、教義、教規,大秦國的疆域、產物,以及在唐代截止立碑時一百五十多年的傳播情況和政治活動,同時在碑石的下方還刻有古敘利亞文。此碑於1641年寫入葡萄牙文的《中國通史》中,譯成拉丁文,引起世界轟動,現在世界上有6座"景教碑",而唯一的真碑在西安碑林,由此可見該碑的珍貴。

現陳列在第三展室的《廣武將軍碑》,為前秦(公元350——394年)碩果僅存的兩通碑石之一,民國四大書法家之一于右任將其與著名的北魏《姚伯多造像》、北周《慕容恩碑》並稱「三絕」,書法處於隸書與楷書的嬗變之間。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顏氏家廟碑》,顏真卿是楷書巨匠,他身歷4朝。此碑是顏真卿72歲時(公元780年)為他的父親所立,敘述了顏氏家族的家史和仕宦經歷,碑文中"孔門達者七十二人,顏氏有八"足以顯示出家族的興盛。此時的顏真卿已有"人書俱老,爐火純青"的風採,書體渾厚圓潤,飽滿遒勁。

《顏氏家廟碑》的碑首。顏真卿不僅書法瀟灑,而且在歷史上也以忠貞有節、剛正不屈著稱。顏真卿的書法字如其人。他初學褚遂良,後來跟隨張旭學習草書,在正楷中參用篆書。顏真卿的書法可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圓、大、厚、方」。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爭座位書稿碑》,是顏真卿55歲時所寫,寫給當時另一位官員郭英義的書信手稿,指責郭在公眾場合把宦官魚吵恩的座位安排在許多大臣之上。行筆蒼勁有力,一氣呵成,是顏體行草書中的精品。他的行書氣勢開張,揮灑自如,對後世影響很大,人稱「顏體」。顏真卿以他蒼勁老辣的書法和剛正不阿的人品,成為"楷書第一人"。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玄秘塔碑》為晚唐時久負盛名、聞名海外的楷書巨匠--柳公權所書寫,刻於唐會昌元年(841),碑文記述了唐長安城中安國寺寺主大達法師的生平以及受到徳宗、順宗、憲宗等幾代皇帝恩寵的事跡。碑文書體端正俊麗,用筆乾淨利落,引筋入骨,融圓厚於清剛之內,結體疏朗,法度森嚴,是柳書的主要代表作,影響最大的柳體範本。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皇甫誕碑》是歐陽詢為隋代的大官僚皇甫誕書寫。歐陽詢是初唐四大家中最早的一位,他經歷了陳、隋、唐三代,書法風格結合北碑的純樸和南帖的柔美,下筆自然隨意,字體峻利圓潤,法度平整規範,以清秀而獨樹一幟。

唐太宗時大興文教,設立弘文館,歐陽詢任大學士,由他親自執教。他的書法在社會上影響很大,名揚海外。他寫的片紙數字都被人們爭著收藏,作為習書的範本,時人稱他的字為"歐體"。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同州聖教序碑》,書者褚遂良為初唐四大書法家之一,其書法兼取歐、虞兩家之長,歐獨具風格,疏瘦勁練,對後世書風影響很大。此碑鐫刻於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碑陽內容為唐太宗的《大唐三藏聖教序》,碑陰為唐高宗的《大唐皇帝述三藏聖教記》。

現陳列在第三展室的《懷素草書千字文》。懷素是唐代一位名僧,他是張旭之後以狂繼顛的又一位草書巨匠。有心的參觀者可能會注意到,張旭和懷素的《草書千字文》都是刻於橫置的長方形石塊上,它們的形制與碑有些不一樣,這種刻石叫做"帖",它與"碑"是有一定區別的。

  碑一般是豎長置放,有額有座,立碑的目的是傳於後世,所以碑文內容一般都是對碑主人或者對事件的歌頌,有一定的格式,字體以莊重嚴謹的篆書、楷書、隸書為主。比如《曹全碑》、《顏勤禮碑》就屬這一類。而帖是專門為學習書法者提供前代名人書法而刊刻的,以字體的優勝為選擇的標準,內容龐雜、形式不一、長短不限,而且帖一般是橫方形的石板,比碑稍小,無額、無座,也沒有側面,大多在正、反兩面刻字。同樣內容的碑一般只刻一座,而同一個人同一內容的帖可能會刻好幾塊。

 此為《懷素草書千字文》的局部,字如驟雨旋風一般,隨手萬變,卻又法度俱備。當年懷素練字也十分不易,他沒有錢買紙,於是就在房前屋後種了很多芭蕉樹,以芭蕉葉子為紙練習書法。用壞的筆在院子裡都堆成了堆,他稱之為"筆冢"。

現陳列在第二展室的《斷千字文》。《斷千字文》是唐代書法家張旭所寫,他是將各字上下相連,首尾相接,字體大小錯落,粗細相間,濃淡相宜。由於他的字體極為奔放、灑脫,自然舒展,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難以辨認,一般稱為"狂草"。張旭為人豪爽豁達,性格狂放不羈,更是嗜酒如命,每逢喝得酩酊大醉時,就呼叫奔走,在極端興奮的狀態下,手拿毛筆疾書,一下數行。有時不盡興,竟丟掉毛筆,解開發髻,用頭髮蘸墨寫字,酒醒之後連自己都覺得神妙,所以人們都稱他"張顛"。他和李白、賀知章等8位文人墨客,並稱"飲中八仙"。

現陳列於第三展室的《司馬芳殘碑》。司馬芳是三國時期曹魏權臣司馬懿的父親,此碑敘述了司馬芳的生平事跡,僅存上半段,碑陰有韋誕等十四人的題名。這是山西地區迄今發現唯一的晉碑,對於了解碑石的起源以及碑石形制的演變過程有重要的意義。

現陳列在第三展室的《曹全碑》,碑石刻於東漢中平二年(185),是百姓為紀念東漢靈帝時的合陽縣令曹全而集資修建的。《曹全碑》在漢碑中極富盛名,不僅因為刻石時間久遠,保存完整,更因為其獨樹一幟的筆法風格,是漢隸的一個代表作。《曹全碑》也深受唐玄宗的喜愛,唐玄宗的書法也深受其影響,這在著名的有唐玄宗書寫的《石臺孝經碑》可以看出。

此為《曹全碑》的局部,從這塊碑石上我們可以看到隸書的特點:蠶頭燕尾,外柔內剛。《曹全碑》是漢隸中婉約書風的代表,碑文秀麗典雅,簡靜雅和,清麗婉暢,章法整肅寧靜,縱橫行列,井然有序,用筆剛柔並濟,藏多於露,圓多於方。與《禮器碑》前後輝映,乃漢石中之至寶。

現陳列在第三展室的漢代《熹平石經》周易殘石。此殘石鐫刻於東漢光和六年(公元183年),雙面均刻《周易》。《熹平石經》的書法是漢隸成熟時期方整平正一路的典型,書寫者是東漢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蔡邕。以這塊《周易》殘石為例,結體方正,字字中規中矩,一絲不苟,完全體現出了蔡邕所主張的"力在字中,下筆用力"的規範。

  《熹平石經》共刻石46塊,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儀禮》、《春秋公羊傳》、《論語》等,約3萬多字。石經刻好後被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供學子們校對和傳抄。但遺憾的是,石經刻立不久,就遇到董卓之亂,後來又遭遇晉永嘉之難,碑石全部殘毀,保存到今天的數量更加少了。碑林收藏的這塊,上刻《周易》的內容,兩面刻字,共有400多字。這塊殘石是1929年在洛陽出土,于右任先生花費4000兩銀元從古董商手中買下,捐贈給碑林博物館收藏。

此為陳列在第三展室的《大觀聖作之碑》的局部,系宋徽宗趙佶撰並書於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撰並書。碑文記述北宋的教育制度、學制、學規以及培養選拔人才的標準等。宋徽宗(1082——1135)的書體勁瘦灑脫、挺拔秀潤,別具一格,世稱「瘦金體」。

第四展室中陳列著宋元至明清時期的一些著名書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趙孟頫、祝允明等的詩文書跡。此為明代祝允明《樂志論》書法碑刻。祝允明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其書楷、行、草各體兼善。此碑刻於明代,內容為漢代仲長統的《樂志論》,是碑林中唯一的祝允明書跡。

第四展室中陳列的《米芾四條屏詩碑》,是一首反映古都長安初春景色的五言詩。米芾,宋代四大家之一,才華橫溢,狂放不羈,由於舉止不凡,言行怪僻,素有"米顛"之稱。他的書法得蘇東坡的指點,變化多端,章法自然,頓挫分明,氣韻酣暢。他一生酷愛鐘鼎、文竹簡碑刻,是無所不曉,無所不學。他曾任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宮"。

這方碑石為北宋四大家中蘇軾的作品,內容是蘇東坡《集歸去來辭詩》六首,為蘇軾親自書寫。蘇軾,號東坡,是宋代著名大的詩人,散文家和書法家。這塊碑刻的落款是宋元豐四年(公元1081),就是蘇東坡謫居貴州後所作。這座碑石也是碑林僅有的一通東坡名詩刻石,被推為蘇貼刻石的較佳者。

第五展室中陳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許多碑石記述了修廟、記功、撥田、贍學、修渠等內容,是研究當時社會和地方歷史的資料,並且在書法藝術上也有一定價值。這是陳列在第五展室中康熙御筆《寧靜致遠》碑刻。

這是陳列在第五展室中的左宗棠手書《天地正氣碑》。

第六展室陳列的碑石除少數是元、明兩代的詩文作品外,大部分為清代的詩詞歌賦。其中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的《遊天冠山詩碑》、明代書法家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公稽章生詩》以及清代康熙的"賜吳赫書"、雍正的"賜嶽鍾琪書"、林則徐的《遊華山詩》和康有為的《曾貢生裕漢碑》等,都是難得的珍品。此為雍正皇帝所書的"賜嶽鍾琪書"碑刻。

被譽為"法帖之祖"的《淳化閣帖》陳列在第七展室,它是在宋太宗淳化二年(992)命翰林侍講學士王著,將宮中所藏曆代帝王、名臣及書法名家的墨跡,摹刻在棗木板上並存於宮中,將拓印墨本頒賜給中書省、樞秘院的官員及有功的大臣,因為刻於淳化年間,又是在宮裡刻成,所以又稱作《淳化秘閣帖》。但是原帖在刻成後毀於戰火中,碑林的《淳化閣帖》是清順治三年(1646),陝西金石家費甲鑄用"蘭州本"復刻的,共145石,兩面刻字,共分10卷,前5卷為歷代帝王、名臣、名書法家字跡,後5卷為王羲之、王獻之書跡,現存多種版本,唯陝西本刻石最全。

徜徉在各個展室,我仿佛穿越千年的時空阻隔,再次重溫書法藝術的悠久歷史,真草隸篆,名家薈萃,書法藝術的長河竟是如此波瀾壯美.。


「共享多彩世界」運營者信息:李毅軍,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圖片籤約攝影師,教授級高工,註冊諮詢師,有豐富遊歷經驗的資深自助遊驢友,寫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勝景》《旅途擷趣》《仔細打量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攝圖記書籍(在當當網、京東商城上均有發售,進入後搜索書名即可找到),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數十篇遊歷方面的散文,數十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誌、網站和影展採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軍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軍的博客」即可找到)上發表了兩千多篇博客,現居北京。

相關焦點

  • 第105篇.陝西遊記(五)碑林第一碑——石臺孝經
    站在這座碑亭前,不用任何人給我介紹,我知道這座碑亭中安放著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的石臺孝經碑。對我而言,此時與第一次見到它已經相隔了四十二年。1978年,我因去西安上學,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從南方來到西安,人生中第一次購票參觀旅遊的景區就是這座西安碑林博物館,記得當時的門票價格好像是一毛錢,還覺得挺貴的(現在的門票價格是45元)。
  • 書法溯源,帶你走進神奇的西安碑林
    北朝書法,以魏為最盛,書體方峻遒勁,樸拙奇肆,風格多樣。西安碑林不僅是東方石質歷史文化的寶庫,更重要的是書法藝術的寶庫,享有「書法藝術故鄉」的美譽,令海外人士嚮往。西安碑林內容豐富,它既是我國古代書法藝術的寶庫,又匯集了古代的文獻典籍和石刻圖案;記述了我國文化發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實,因而馳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 《長安十二時辰》:伊斯的景教碑,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當然他還立志,要立一塊大秦景教碑,記錄景教在中國的發展情況。誠然,他做到了。這塊碑現在就藏於西安碑林博物館,是碑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大秦景教中國流行碑 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是唐建中二年(唐德宗在位期間,並不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哦),由波斯傳教士伊斯所立,最初藏於大秦寺內(大秦寺是對中國景教寺廟的通稱)。
  • 西安碑林博物館:名碑石經甲天下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牆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其源頭可追溯到具有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
  • 西安碑林博物館曹全碑拜遊札記附視頻
    2020年2月27日手藝人巧手媽媽原創西安碑林博物館,原名陝西省博物館,建於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歷史的「西安碑林」基礎上,利用西安孔廟古建築群擴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陳列歷代碑石、墓誌及石刻造像為主的藝術博物館。館區由孔廟、碑林、石刻藝術室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 31900平方米,現有館藏文物 11000餘件,11個展室,陳列面積4900平方米。按照中國歷來的建築制式,門都是朝南開的。而碑林的門卻是東西向的。這是怎麼回事呢?
  • 第104篇.陝西遊記(四)西安孔廟
    但令很多外地遊客覺得奇怪的是,在西安著名旅遊景點名錄中卻找不到孔廟的名字。難道文化沉澱極為深厚的十三朝古都西安,竟然沒有一座孔廟嗎?  當然不是這樣,西安不僅有孔廟,而且歷史悠久,只不過它現在成了名氣比它更大的國家5A景區——西安碑林博物館的一部分,以至於不少遊客來碑林博物館參觀遊覽,僅僅將目光專注於其中的「一半」——碑刻,而忽略了同樣有著深厚人文積澱的孔廟古建築群。
  • 于右任與碑林:書法的流派
    「考官在他的策略考試試卷上批覆:『中《新民業報》之毒深矣』,但是又特別讚賞他『筆端奇氣不可遏制』。」于右任書法研究者、著名書法家鍾明善研究過這份試卷的影印資料,他告訴本刊,這篇文章的書法「中宮緊收而筆勢開張」,可以看出于右任當時明顯受王獻之、歐陽詢等書法家的影響,「筆法追求舒放的個性」。
  • 碑林博物館的「國寶名碑脫口秀」火了 講解員成網紅主播
    和大多數博物館選擇的博物館實景拍攝解說不同,當晚8點,西安碑林博物館主播、一級講解員白雪松正式上線,一個人、一部手機和一臺iPad,以自家客廳為背景,兩個小時的「國寶名碑脫口秀」從白雪松親切有禮的和大家打著招呼開始,這個出生於1987年的東北大男孩,以單口相聲的水準,把枯燥的碑石、墓誌、石刻造像講「活」了。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稱為《唐故左街僧錄內供奉三教談論引駕大德安國寺上座賜紫大達法師玄秘塔碑銘並序》,唐武宗會昌元年(841年)刻立。碑螭首方座,高386釐米,寬120釐米。碑文28行,行54字。裴休撰文,柳公權書並篆額,邵建和及其弟邵建初鐫刻。此碑原立於唐長安城安國寺內,北宋時移至西安碑林至今。
  • 西安碑林博物館|你最值得看的那些寶貝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陝西創建最早的博物館,它以收藏、陳列和研究歷代碑刻、墓誌及石刻為主,成為在中國獨樹一幟的藝術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1000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9個號134件,一級文物535件。著名的「昭陵六駿」就有四駿藏於本館。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慧堅禪師碑
    《慧堅禪師碑》全稱為《唐故招聖寺大德慧堅禪師碑銘並序》,刻立於唐憲宗元和元年(806年)。由徐岱撰、孫藏器書。此碑於1945年在西安市西郊出土,1948年移入西安碑林。碑呈豎長方形,螭首方座。碑通高299釐米,寬91釐米。志文27行,每行50餘字不等,行書。
  • 【陝西文物覽】西安碑林——石臺孝經
    《石臺孝經》刻於唐天寶四載(745),又名《唐玄宗注孝經碑》《唐明皇八分書孝經》《唐明皇注孝經》。此碑由四塊高各590釐米、寬各120釐米的長方形細石合成而刻。額題「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共16字,4行,篆書。
  • 第六屆中國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盛大開幕
    書脈延續 書法藝術之鄉再添華彩西安碑林素有「歷史文化寶庫 書法藝術殿堂」之稱,從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到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到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宋元名士的瀟灑筆跡,再至當代墨客的薈萃發展,中華書法的每一步發展
  • 名碑石經甲天下(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沿著西安永寧門東側的城牆漫步,行不多遠,便會遇見一座綠樹掩映、古樸典雅的庭院式古建築群,它就是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始建於1944年,是陝西最早創建的博物館。
  • 「西安碑林國際臨書紀念展」開幕
    12月1日,第二十五屆「西安碑林國際臨書紀念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展出,由於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這屆展覽的日本修美社臨書作品無法運送至西安,採用作品圖片展的方式在線上線下同步展出,展期至12月9日結束;陝西省文物局副局長錢繼奎出席開幕式並宣布展覽開幕、向獲獎者頒獎和贈送展覽紀念圖冊。
  • 遇見——碑林博物館
    很早就聽聞碑林博物館是人類史上的文化史書書法瑰寶,一直心嚮往之,終於在今年這個特殊時期,有幸感受到了它的博大精深。 提前一天預約好電子門票,迫不及待的進入,一入大門就被景雲鍾吸引住了,仔細駐足觀賞,精湛的鑄造工藝,雖然歷史久遠,依然很完整,此鐘體現了唐代當時高超的冶鑄水平。據說其鐘聲洪亮優美,很是有名,可惜未能親耳聆聽。
  • 走進西安:探尋千年古都的藝術寶庫,感受碑林博物館中文化精髓
    在西安這座充滿文化底蘊的城市,我們的老祖先很早就開始整理收藏這些歷代名家的藝術品,讓我們擁有了西安碑林博物館這座藝術寶庫,這裡收藏著我國從漢代到清朝各代的石刻碑文、墓志銘差不多有一千多塊,還有部分石刻圖案和文獻典籍。這裡已經有九百多年的歷史了,是一座在孔廟基礎上擴建而成的專題性博物院。
  • 第六屆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開幕……多項書法惠民公益活動開啟,邀全...
    書脈延續 書法藝術之鄉再添華彩西安碑林素有「歷史文化寶庫 書法藝術殿堂」之稱,從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到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到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宋元名士的瀟灑筆跡,再至當代墨客的薈萃發展,中華書法的每一步發展,都能在這裡尋覓到蹤跡。
  • 碑林講解員說常因工作自豪到起雞皮疙瘩,網友:聽著都熱血沸騰了!
    白雪松是陝西西安碑林的一名講解員,工作已近10年。他說,在碑林行走時,常會全身起雞皮疙瘩:「有的碑歷經千年還在那裡,我跟它們的作者流著一樣的血,真的自豪!」他說,自己與碑林相差900歲,希望能活到100歲,那時「爬著也要看看1000歲的碑林」西安碑林創建於公元1087年,這座始建於宋代的石刻書庫,最初因保存唐代石經而建,歷代累計延續,至今已有900多年歷史。
  • ...共襄盛宴 第六屆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開幕 多項書法惠民活動公益...
    書脈延續書法藝術之鄉再添華彩西安碑林素有「歷史文化寶庫 書法藝術殿堂」之稱,從聖儒哲人的浩瀚石經,到秦漢文人的古樸遺風,到大唐名家的絕代書法、宋元名士的瀟灑筆跡,再至當代墨客的薈萃發展書脈千年延續,自2010年起,碑林區依託西安碑林博物館、書院門、湘子廟街等極為豐富的書法資源優勢,持續策劃舉辦了五屆中國西安碑林書法藝術節,為傳承、發展、弘揚書法藝術文化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