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票進入西安碑林博物館,我穿過欞星門後,沿著中軸線甬道一直來到碑林廣場的一座碑亭前,碑亭上面懸掛著「碑林」匾額。站在這座碑亭前,不用任何人給我介紹,我知道這座碑亭中安放著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的石臺孝經碑。對我而言,此時與第一次見到它已經相隔了四十二年。
1978年,我因去西安上學,第一次獨自出遠門從南方來到西安,人生中第一次購票參觀旅遊的景區就是這座西安碑林博物館,記得當時的門票價格好像是一毛錢,還覺得挺貴的(現在的門票價格是45元)。儘管後來遊覽了難以計數的景區和地方,但對這次參觀始終記憶猶新。
為何當初首先選擇了西安碑林博物館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解放前在位於西安的國立西北大學(即現在的西北大學)上學的父親,曾在我小時候講述過他在西安上大學時遊覽碑林見到過的石臺孝經碑和「昭陵六駿」石刻,後來我從父親收藏的書籍中又閱讀到有關的介紹,因此對西安碑林中的石臺孝經碑和「昭陵六駿」留下了十分神往的深刻印象。所以,我一來到西安就到碑林博物館參觀。
《石臺孝經》是碑林中保存最早、形制最特別、雕刻最華麗的碑石。它刻於唐天寶四年(745),由於整座碑身立在三層石臺之上,碑文是「風流天子」唐玄宗李隆基書寫並加以注釋的《孝經》,故稱《石臺孝經》。此碑碑文《孝經》為文帝孔子所撰,唐玄宗李隆基親自作序、註解和書寫,唐肅宗李亨題寫碑額,集「三帝」人文於一身,並以奇特的形制、深刻的內涵、帝王的書法而被譽為「西安碑林第一碑」。
整個碑林展區的最前面就是這座上面懸掛著「碑林」匾額的碑亭,亭子裡安放著碑林博物館中名氣最大的石臺孝經碑,於北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由唐代長安城的國子監太學遺址處移存現址,是西安碑林最早的藏品之一。因其位置處於整個西安碑林的最前面,又被譽為「碑林迎客第一碑」。
你仔細觀察亭子上的匾額就會發現,上面的「碑」字少了一撇。為什麼會少一撇呢?難道這是一個錯別字嗎?這兩個字出自清代著名的愛國將領林則徐之手。鴉片戰爭後,他被革職戍守新疆伊犁,路經西安遊覽碑林,寫下了這兩個字。有人說「碑」字少了一撇,正好象徵他當時丟了烏紗帽。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你再繼續遊覽就會發現,碑林中的所有「碑」字都少了一撇。這是因為古代的漢字講究對稱,「碑」字少了一撇,只是為了看起來對稱美觀罷了。
西安碑林鎮館之寶——石臺孝經這方碑石成為國寶級文物有三大特點:文化價值高,文字價值高,文物價值高。是遊覽西安碑林博物館時絕對不可錯過的「打卡點」。當然,你不能僅是拍照打卡一下,還得仔細地觀摩體味其中的神韻。
這便是久負盛名的《石臺孝經》碑,由四塊黑色細石合成,碑下有三層石臺階,故稱《石臺孝經》。最初,此碑立在唐朝長安城的國子監太學內,因此被稱為「御碑」。它是碑林中最大的石碑,高6.2米,有現在的兩層樓高,共4面,每面寬1.2米。這塊超級巨碑因為太高大,安置時只好向下延伸,在碑亭中形成一個方坑,向上則快到亭頂,顯得頂天立地,氣度不凡。
碑首上滿雕捲雲蜷龍,似乎就要凌空而去,碑額由太子李亨即後來的唐肅宗用篆書題寫「大唐開元天寶聖文神武皇帝注孝經臺」。
這塊碑石是我見過的碑刻中造型最為奇特的,也蘊含著深刻的寓意。整個碑石有九層,古人常說三六九,三是大地的意思,所以它的三層碑座底刻有動物、植物、人物。古人認為大地就是有三層,第一層埋祖先的地方叫黃泉,人們生活的這層就是第二層,高山就屬於第三層;碑座上的第四層是碑身,刻著應該如何孝順父母,所以古人認為連接天地的就是孝道,孝順父母就是道德的標準,很多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也將《孝經》作為世界最早的行為學書籍;第五層是碑額,到了空中,由兩條像龍一樣的瑞獸盤繞著碑額上的字跡;六七八三層是靈芝型的祥雲;而在雲的上面是第九層,有三個山峰,代表神仙居住的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這塊碑代表了古人把孝順父母作為世間最高的道德標準。
這塊碑的造型也影響深遠,上世紀五十年代修建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時,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廣泛徵求意見,最後唯一被選中的就是梁思成、林徽因兩位建築大師參照這個碑石形式所設計放大六倍的的方案,所以我們現在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造型基本上與此碑相似。
碑上除由唐玄宗用隸書書寫的《孝經》外,碑側是唐玄宗用行書親自書寫的批註,碑身上最小的字體是用唐楷書寫的當時參與鐫刻這方石碑的人員以及機構的名字。
《孝經》是儒家經典之一,由孔子的學生曾參編纂的,主要講述封建社會基本倫理道德之一的孝道,主張「孝悌」的思想,「善事父母為孝,善事兄長為悌」,提倡「事君如事父」,以宗法血緣關係維護封建統治,因而得到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唐玄宗推崇《孝經》,提倡孝道,曾詔令天下民間家藏《孝經》一本,正是將孝敬父母和忠於君主帝王、國家社稷相聯繫,希望以此來維護和鞏固其統治。
這是《石臺孝經》上的局部特寫,唐玄宗親自作序、抄錄、註解,使我們看到了一代天子豐腴華麗、端莊大方的書法神韻,也展示出大唐盛世的氣度與風範。李隆基用他擅長的楷書和隸書風格雜糅在一起,將楷書的華貴典雅結合了古樸的隸書風格,在中國書法史上獨樹一幟,所以宋代的歐陽修在《新唐書》本紀中稱李隆基的字是「唐代一絕,無人能及」,後人也稱這種字為「開元體書法」或稱為「玄宗體」。
人們常說「字如其人」,因其與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被稱為「風流天子」的唐玄宗李隆基也擅長書法,喜好隸書,師法《曹全》,書風豐腴遒麗,書法工整,字跡清新,華美飄逸,在唐代隸書中堪稱佼佼者。《石臺孝經》得漢隸之精髓,風骨巨麗,豐厚腴美,神採飛揚,堪稱歷代帝王最美隸書,所以這個碑石的文化價值、書法價值都很高。
《石臺孝經》的前半部分是唐玄宗李隆基用隸書為孝經作的序,目的是為了表示自己要以孝來治理天下。後半部分是孝經的原文。那些小字是李隆基為《孝經》作的注釋。
《石臺孝經》對於中國文化的傳承也功不可沒。最早的《孝經》失傳,竹簡又不能完整地再現其原貌,所以唐明皇李隆基將古代的《孝經》用碑石的方式刻制出來,這個孝經上有十八章的內容,兩千餘字,而古代孝經最早記載的有四千餘字、二十二章,現在能找到的《孝經》雖然不是最完整的版本,但能留到至今也是十分不易的。其中,有些現在大家熟悉的經典詞語也是考古界從《石臺孝經》中首次發現。
最後,再簡單回溯一下。唐開元元年(713年),臨淄王李隆基經過兩次政變奪權,立父唐睿宗,後又黃袍加身,史稱唐玄宗(唐明皇)。唐明皇李隆基是唐代一位了不起的皇帝,他無論是在經濟、政治、軍事上都很有造詣和鑑賞,尤其是在藝術方面,所以在其統治期間出現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強盛的開元盛世。作為國家最高統治者,他對孝道這麼重視亦十分難得,所以在史書記載,李隆基他不管後來怎麼樣,但在孝順父母方面是十分有名的,在這塊碑石上,李隆基將自己以身作則的思想和自己對孝的理解刻於碑石之上。
「共享多彩世界」運營者信息:李毅軍,英國皇家特許建造師、中國圖片籤約攝影師,教授級高工,註冊諮詢師,有豐富遊歷經驗的資深自助遊驢友,寫作出版有《西域光影》《天路勝景》《旅途擷趣》《仔細打量這多彩的世界》四本行攝圖記書籍(在當當網、京東商城上均有發售,進入後搜索書名即可找到),在各類報刊雜誌上發表過數十篇遊歷方面的散文,數十幅攝影作品被報刊雜誌、網站和影展採用,在新浪博客(博客名:李毅軍的博客。用百度搜索「李毅軍的博客」即可找到)上發表了兩千多篇博客,現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