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差點就被湮滅了,中微子阻止了這一切的發生

2020-12-22 萬象經驗

我們可以在實驗室裡從能量中創造物質,粒子加速器一直是這樣做的。當我們這樣做的時候,一半的物質和另一半的反物質就產生了。物理學中存在一種對稱性,它要求物質和反物質出現的數量相等。但當我們環顧宇宙時,我們看到的是物質。那麼大爆炸是如何在不產生等量反物質的情況下創造出我們所看到的所有物質的呢?答案可能是中微子。

物質和反物質有點像宇宙孿生兄弟。每種物質粒子都有對應的反物質粒子。兩者之間的主要區別是電荷。例如,一個電子帶負電荷,而反電子(通常稱為正電子)帶正電荷。質子帶正電荷,反質子帶負電荷。

物理學中最基本的對稱性之一是電荷守恆。宇宙中的總電荷是零,這是不會改變的。所以如果你創造了一個帶電荷的物質粒子,你也必須創造一個相應的帶相反電荷的反物質粒子。這種對稱性是物理學的核心,天文學家認為大爆炸產生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不久之後,一定發生了什麼事,使得宇宙中物質的數量超過了反物質。

什麼機制能讓宇宙打破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有一種觀點認為是中微子。

中微子是不帶電荷的基本粒子。但是它們確實有一個叫做弱同位旋的性質,本質上就是弱力的「電荷」。這意味著同時存在物質和反物質中微子。但是中微子有兩個特性使它區別於其他基本粒子。首先是它們的質量是「模糊的」。一個中微子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質量,一個典型的中微子是這三種質量的量子疊加。這就是為什麼中微子可以在不同的味之間滲透。

第二個與手性有關。每一個基本粒子都有一種類似旋轉的特性,稱為自旋。當一個粒子在空間中射出時,自旋和運動可以指向它的運動方向,也可以指向它運動的相反方向。前者被稱為右手性,而後者是左手性。除了中微子之外,物質和反物質粒子都可以具有手性。中微子總是左旋的,反中微子總是右旋的。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有一種觀點認為,手性通過一種稱為蹺蹺板機制的過程來影響中微子的質量。在這個模型中,存在右手中微子和左手反中微子,但它們的質量如此之大,我們在典型的粒子相互作用中看不到它們。這種蹺蹺板機制可以解開我們今天看到的大部分物質宇宙的奧秘。

這個想法是,在物質和反物質在宇宙中出現後不久,宇宙就經歷了一個相變,在這個相變中,轉化成重反中微子的反物質比轉化成重中微子的物質要多。宇宙的總電荷保持為零,物質-反物質的平衡被保留下來,但剩下的大部分是普通物質和重的反中微子。

這是個好想法,但除非你能證明它,否則毫無意義。最近,一個團隊提出了一種可行的方法。如果發生了這樣的相變,質量的變化將在整個可觀測的宇宙中產生引力波。在他們最近的工作中,他們認為未來的重力望遠鏡應該可以探測到這些引力波。如果他們是正確的,這可能最終解決宇宙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

相關焦點

  • 首個反中微子排放地圖:有助了解地球內部狀況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9月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通過分析研究於義大利和日本的兩個探測器提供的數據以及國際原子能機構從400個核反應堆中收集的數據,科學家繪製出一幅反中微子排放地圖,展現反中微子排放情況,該圖有助於科學家了解地球內部狀況,以及早期太陽星雲中行星的形成過程。  對於地球物理學家而言,地殼下發生著什麼的確是一個巨大的謎。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然而,這種無害而又細小的粒子卻在宇宙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 撼動宇宙的小粒子——中微子 | 天問專欄
    可事實卻是,媽媽試圖阻止中微子在她身體穿行的動作其實並不管用:一顆中微子在太陽內核產生後,只要2秒就可以離開太陽表面,然後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八分鐘後到達地球。它們毫無阻礙地穿過整個地球只需要0.02秒,「所以你的口袋對它們來說根本就是透明的啦!」「不過不用擔心,」我告訴媽媽,「中微子是無害的。」
  • 《自然》:正反中微子不對稱的可能性達95%
    大爆炸發生後,宇宙中既有正物質,又有反物質。電子的反物質是帶正電荷的正電子,中微子的反物質是反中微子,以此類推。最開始的時候,正物質和反物質的數量是相等的。但是正物質和反物質無法和平共處,一旦相互接觸,剎那間就會湮滅得無影無蹤,化為一道強光(高能光子)。如果宇宙大爆炸和正反物質的理論成立,那麼今天的宇宙應該是由光子構成的,既找不到任何物質,也找不到任何反物質。然而眼前的花花世界告訴我們,正物質因為某種神秘的原因大獲全勝。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打完收工」
    歷經4年醞釀、4年建設、9年運行取數的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裝置12日完成科學使命、正式退役。 大亞灣實驗是我國第一代中微子實驗裝置,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持,中美兩國科研人員合作開展研究,中方承擔全部實驗室建設和一半的探測器研製,美方承擔約一半的探測器研製,還有多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實驗建設和科學研究。
  • 江門中微子實驗裝置:12層樓高的水晶球逼幽靈粒子現身
    世界最大的有機玻璃球中微子被稱為幽靈粒子,為偵測它,人類不得不大費周章。如今,江門地下中微子實驗觀測站(JUNO)被物理學家寄予厚望:精確地測量中微子的一些基本特性。宇宙裡到處都是中微子。每秒鐘就有3億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很難跟其他物質反應,穿行宇宙如入無物之陣。現代的中微子實驗都會用巨量的靶物質作為陷阱,提高捕獲中微子的機率。
  • 它是宇宙中最小的粒子,但它從大湮滅中拯救了宇宙
    而在這過程中很可能創造了等量的物質和反物質,預示著我們宇宙的徹底毀滅。作者討論了是否因為膨脹後的相變導致物質數量和反物質數量之間存在微小不平衡,從而使某些物質能夠在幾乎完全湮滅之後存活下來。這種相變很可能形成一個由「橡皮筋」組成的網絡,類似於宇宙弦,宇宙弦將產生時空漣漪,也就是引力波。
  • 分秒必爭的國際競賽:中微子探測
    然而,由於中微子基本不與其他物質發生作用,想要探測中微子遠沒有想像中容易。目前使用最廣的方法是在地下深處建造水槽式探測器,捕捉中微子穿過超純水時激發的光線,轉換成為電信號而被記錄下來。研究中微子對物理學的發展和天文學甚至揭示宇宙的起源都有重要意義。
  • 6000多個玻璃球,將海水變成一臺天文望遠鏡:海底的中微子望遠鏡
    瓦爾特·溫特(Walter Winter,未參與該研究)是德國電子同步加速器研究中心(German Electron Synchrotron research center)的中微子天體物理學家,他說:「和宇宙射線不同,中微子不受星際空間的磁場作用,這使它可以成為一種獨特的信使。中微子攜帶的信息非常有用,可以與電磁輻射和引力波攜帶的信息互為補充。」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
    &nbsp&nbsp&nbsp&nbsp南方日報訊 (記者/蘇國銳)運行3275天11小時43分0秒後,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於12月12日正式退役。期間,這裡產出了一系列重要的中微子研究成果,包括被美國《Science》雜誌評為2012年十大科學突破之一的中微子的第三種振蕩,使我國中微子研究跨入國際先進行列。如今,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下稱「大亞灣實驗」)已完成使命,江門中微子實驗將接棒,解決中微子質量順序等問題。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來自太空的宇宙線粒子進入地球大氣後,與大氣中的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碰撞,產生介子,介子衰變,產生繆子和繆子型中微子。然後繆子又繼續衰變,產生電子、電子型中微子以及繆子型中微子。在這兩個相繼的過程中,都有繆子型中微子產生,而電子型中微子只在第二個過程中產生。所以繆子型中微子數量應該是電子型中微子數量的兩倍。
  • 諾獎得主小柴昌俊如何成功探測到中微子
    來自太空的宇宙線粒子進入地球大氣後,與大氣中的氮原子核和氧原子核碰撞,產生介子,介子衰變,產生繆子和繆子型中微子。然後繆子又繼續衰變,產生電子、電子型中微子以及繆子型中微子。在這兩個相繼的過程中,都有繆子型中微子產生,而電子型中微子只在第二個過程中產生。所以繆子型中微子數量應該是電子型中微子數量的兩倍。
  • 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退役
    中微子是宇宙中最古老、數量最多的物質粒子,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每秒鐘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人們的身體。十幾年前,科學家發現中微子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發現這項成果的兩位科學家被授予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大亞灣實驗功成身退,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將接棒,規模要大100倍
    (註:根據最新的介紹,這一時間會推遲至2022年)該實驗將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精確測量6個中微子混合參數中的3個;研究超新星中微子、地球中微子、太陽中微子等。日本的超級神岡實驗發現,大氣中微子穿越地球時較多mu子中微子轉化為tau子中微子,而較少電子中微子轉化為tau子中微子,這就是因為2-3混合角比較大,而1-3混合角比較小。
  • 曾以前所未有的精度發現中微子振蕩新模式,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
    太陽、地球、超新星、宇宙線、核反應堆,甚至人體都在不停地產生中微子,每秒鐘都有億萬個中微子穿過我們的身體,但無法察覺,它幾乎不與任何東西發生反應,甚至可以輕鬆穿過整個地球。十幾年前,通過對太陽中微子和大氣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發現,中微子有一個神奇的特性,能夠在飛行中從一種類型轉變成另一種,即「中微子振蕩」,這兩位中微子實驗的科學家被授予了201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幻電影《湮滅》
    看之前聽說《湮滅》和《降臨》一樣是一部很燒腦的科幻電影,看過之後發覺,果真和《降臨》一個調調。二者的區別在於《降臨》裡的外星人幫助人類,而《湮滅》裡的外星人選擇毀滅人類。在貌似一顆流星擊中海邊燈塔那一刻起,燈塔及周邊被一層與眾不同的光線所籠罩,而這個邊界還在蔓延,不斷吞噬著地球的土地。三年間,政府先後派去了多個小分隊,所有的人都有去無回,回來的唯一一個人還失去記憶不知所以,他就是莉娜的丈夫凱恩。為了查明真相,作為生物學家的莉娜與研究基地裡的另外四名專家一起進入閃晃。
  • 接下來太陽系會發生什麼,地球還能繼續存活?
    你看到的這張圖是太陽吞食木星的場景,此時的地球已經不在了,這是五十億年後的今天,這時候的太陽已經到達了晚年,就像世間萬物一樣都會隨著時間逝去,這時候維持太陽的氫燃料逐漸消耗殆盡,太陽的核心將發生坍縮,導致溫度上升這一過程,將一直持續到太陽開始把氫元素聚變成碳元素。雖然氦聚變產生的能量比氫聚變產生的能量少。
  • 中微子探測器Borexino發現來自太陽的新型「幽靈粒子」
    這些中微子證實了一個90年前的假設並完成了我們對太陽和其他恆星融合周期的描述。中微子是在核反應中產生的超輕粒子,地球上探測到的大多數中微子都是由太陽將氫聚變為氦時產生。通過實驗檢測CNO中微子意味著科學家們現在已經把太陽聚變周期中最後消失已久的碎片拼在了一起。Borexino首席研究員Frank Calaprice百世:「CNO在我們的太陽中僅以百分之一的水平燃燒,這一證實增強了我們了解恆星如何運作的信心。」探測CNO中微子並非易事。
  • 諾獎揭秘:每1秒鐘就會有1萬億個中微子穿過你的身體
    也正因為這樣,中微子非常神奇,它的速度非常快,不到1秒鐘,它就能穿過地球。別說地球,它甚至能穿過太陽。太陽每分每秒都在產生大量的中微子,平均每秒鐘,會有好多萬億個來自太陽的中微子穿過每個人的身體。中微子怎麼發現的既然中微子嗖一下就穿過了地球,穿過我們每個人的身體,怎麼去抓住它?抓不住它,你又怎麼證明存在中微子這種粒子?
  • 從中國到南極:攜手解決中微子質量難題
    來自約翰內斯·古騰堡·美因茨大學PRISMA+卓越研究群的物理學家們領導了一項新研究,這項新研究顯示中微子質量順序問題可能在不久的將來被最終解決, 而這有賴於兩項正在進行中的合作研究——南極的IceCube升級實驗和中國的江門中微子地下實驗(JUNO)。它們將會很快提供物理學家獲取中微子質量順序更加敏感且互為補充的數據。中微子是基本粒子中的變色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