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2020年是NBA的74周年,所以ESPN做了一個2020版的歷史74大球星排名作為紀念——我翻譯一下,儘管74周年不是5也不是10,有點不倫不類,但停賽期間總得整點話題,所以強行找了個理由,騙騙口水——如下表:
顯然啦,這個表裡有很多排名是大夥不認同的,能講的點很多,也有很多點是ESPN故意下的套,大家看看就好。
這個系列會寫幾期,就從歷史第二控衛庫裡又一次被「大O」壓制開始吧。
但在開始正式內容前,先要講幾個我對歷史地位排名的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在後續的文章裡,會一直發揮作用。
基本觀點一:歷史地位排名不是科學問題
不管是專家組投票,還是分項打分累積計算的方法,都有缺陷。ESPN的排名屬於前一種,這種方法給予了不同籃球價值觀的投票者較高的自由度,比如,有的人會更看重團隊榮譽,有的人更看重數據,有的人則考慮更多的場外因素,這些都被允許存在,投票結果是多種籃球觀的融合,缺點是,評委的個人好惡、知識水平、認真程度都會極大的影響投票結果,而這些年我們越來越能體會到,相信「美國專家」的水平和公正性並不靠譜。
分項打分累積計算的方法,是球迷群體相對推崇的辦法。這種辦法的好處是,
讓計算方法決定每個人的位置,至少在表面上可以減少雙標,去除個人好惡。但實際上依然不公平,因為計算方法還是要人來定,那麼一個MVP值多少分,一個二當家總冠軍值多少分,一個FMVP值多少分,這就可以根據「需要」去人為調整,比如,如果你有黑鬍子哥和詹姆斯的特殊需要,那麼副MVP或者總亞軍就一文不值,反過來,如果你是他們的支持者,又可能給這兩項成就定非常高的分數。
歷史地位打分,跟我們評價球員能力的高階數據有區別。前者的打分規則,沒有一個客觀結果,讓我們去反證打分公式是否正確,而後者有大量的比賽結果作為客觀事實加以印證,從而不斷調整,讓高階數據的計算方法更加接近事實。想要驗證歷史地位打分規則的準確性,最終還是需要跟專家組投票的排名結果進行對比,並通過大多數球迷對歷史球星排名的固有印象加以印證,這又回到了個人好惡的問題上,與投票制沒有了差別。
所以,歷史地位排名根本不是科學問題,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排名方法。它更像哲學問題,以各自的理論和證據,相互試圖說服,最終會落在某個平衡點上。
基本觀點二:不能簡單的折算成就
我們都很清楚,成就存在含金量不同的問題,NBA不同年代之間的競爭性差異,也讓獲取成就在不同時期難度不同,但沒有一個確定的折算方法。比方說,很多人認同,80年代以前的成就要打折,但具體要打折多少是一個可控的數據,權重高低會直接影響一些重要球員的歷史地位排名。
遠古球員和現代球員要怎麼比,在頂層還有辦法,到了20名以後會越來越難。當然了,大部分人最關心的還是20名以前的這些大佬的位置——幸運的是,這些人反而不那麼難排。
NBA從1946年至今,大致可以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
太古時代
起始於NBA成立,終結時間不確定,可以是24秒進攻規則開始的54-55賽季,也可以是MVP評選開始的55-56賽季,或者拉塞爾進入聯盟的56-57賽季。這個時代的NBA跟現在完全沒有可比性,標誌球星是喬治-麥肯,沒有什麼排名把他排到了非常高的位置,當然,球迷們也並不關心麥肯處於什麼位置,他在哪,只取決於你對歷史先賢給予多大的尊重。所以,有關太古時代我們就不去討論了。
巨獸爭霸時代
所指就是,拉塞爾率領凱爾特人11奪總冠軍,以及張大帥怒刷各種歷史記錄的年代。時間一直到賈巴爾進入聯盟前,頭號球星是拉塞爾和張伯倫,兩人成就接近。
NBA的「中世紀」
以70-71賽季賈巴爾進入聯盟開始,持續整個70年代。這被很多人認為是NBA的黑暗時代,頭號球星是賈巴爾。
黑白雙煞時代
以魔術師-詹森驚豔怒斬總決賽MVP開始,持續整個80年代。頭號球星是魔術師和大鳥,兩人成就接近。
喬丹時代
從90-91賽季,麥可-喬丹擊敗魔術師,首奪NBA總冠軍,一直到97-98賽季結束,喬丹第二次退役。毫無疑問,喬丹統治了這個時代。
群雄爭霸時代
從喬丹退役,一直到10-11賽季諾維茨基擊敗邁阿密熱火「單核」奪冠。儘管之後有馬刺王朝再復闢,但在2011年之後,除詹姆斯之外,沒有群雄爭霸時代的頂級球星,再次進入過MVP評選榜單的前三名。這個時代競爭很激烈,頭號球星是,鄧肯、科比和奧尼爾,三人成就接近。
當代NBA
從勒布朗-詹姆斯奪得第一個總冠軍開始至今,頭號球星是詹姆斯。
拎出NBA各時代的頭號球星,就可以得到歷史前10的人選,他們之間的排名邏輯也很清晰:
無懸念統治一個時代的喬丹是歷史第一人;
中世紀第一人賈巴爾,未能在70年代實現個人能力和團隊榮譽雙重統治聯盟,整個70年代,只有70-71賽季一個總冠軍,在主要獲取團隊榮譽的80年代,這個時代不再以他為頭號球星。當代第一人詹姆斯同樣未能實現全方位統治。不過,雖然兩人都沒能完全統治時代,但同時代也沒有球員真正實現了與他們並肩的地位,所以這兩個人是歷史第二人選;
巨獸爭霸時代的拉塞爾和張伯倫,黑白雙煞時代的魔術師和大鳥,他們都是雙雄統治,彼此並肩,這就不及前面三人獨享時代第一人的高度,所以,他們是前10名的第三檔;
最後,群雄時代的鄧肯、科比和奧尼爾,他們三個人合力才把喬丹退役後,詹姆斯正式登基前的時代基本完成了覆蓋,時代第一人身份一分為三,顯然,他們是前10名的第四檔。
11-20名的人選和排名,同樣可以按類似的邏輯去推導。不考慮太古時代,前20名,應該是每個時代分3~4個球員,那麼:
奧斯卡-羅伯特森和傑裡-韋斯特,是巨獸爭霸時代的第3~4人。由於同時代的MVP被拉塞爾和張伯倫大量收割,總冠軍又被凱爾特人拿走絕大部分,導致大O只有一個MVP和一個非老大冠軍,LOGO只有一個總冠軍,一堆副MVP和總亞軍,他們實際的大榮譽更接近加內特這個級別,但他們在各自所處時代的地位更高,所以,排名應該在中段。地位再低一檔的哈弗裡切克和埃爾金-貝勒,就不夠進入前20了;
中世紀的混亂把這個時期的成就打散了,不管是前期競爭者裡德,中期的麥卡杜、考恩斯,後期的比爾-沃頓,分量都不夠。綜合來看,J-博士是賈巴爾之外,這個時代的二號球星,但70年代早期他在ABA打球,等他拿到NBA的MVP和總冠軍時,也已經是80年代初期。儘管他是同時代第二好的球員,由於J-博士在ABA的巔峰需要打折扣,所以他只能排在前20名的中後段(但考慮到J-博士對於比賽觀賞價值的革命性貢獻,他的排名又會被適當提升);
摩西-馬龍是中世紀與「魔鳥」時代過渡期的第一人,總體成就在80年代大佬中排第3,所以他應該在11-20名的中段;
奧拉朱旺是毫無爭議的喬丹時代的第2人,在11-20名的排名中,他無論如何都應該在最前面。卡爾馬龍作為喬丹、大夢之下的同時代第3人,就只能排中段了。由於喬丹搜刮所屬時代大榮譽太狠,其他人拿不到總冠軍,導致這個時代只有3個名額;
諾維茨基和加內特,他們是毫無疑問的同時代成就第4~5人,硬榮譽也無法再向上競爭,所以他們只能是前20名的墊底。「群雄爭霸」時代可以拿到5個名額,顧名思義,是因為的確有很多英雄豪傑;
庫裡和杜蘭特作為當代NBA第2人的競爭者,他們分走了詹姆斯對當代NBA統治的相當一部分,其所處時代第2~3人的身份,支持他們排在11-20名這個檔位裡的中上段。這個時代成就排第4的球員,硬榮譽就到不了前20級別了,畢竟他們的生涯普遍只打了2/3或者一半,所以這個時代只有3個名額。
總的來說,11-20名裡:
最靠前的應該是奧拉朱旺;
庫裡和杜蘭特必有一人在前段,另一人不該低於中段;
諾維茨基和加內特只能墊底;
奧斯卡-羅伯特森、摩西-馬龍、韋斯特、J-博士、卡爾-馬龍都在中段。
所以,前20名裡,最奇特的還是奧斯卡-羅伯特森,作為所處時代的第3~4人——他跟韋斯特之間誰高誰低,其實有得一比——不但力壓了所處時代第2~3人的庫裡,還能力壓所處時代第2人的奧拉朱旺,佔據了第11名的位置——2016年版本,他也排第11——在各種美國專家的排名裡,大O穩穩10~11守門員,不得不說,前有大O,後有濃眉,這都是美媒親兒子級待遇。
奧斯卡-羅伯特森,職業生涯合計14年,先後效力於辛辛那提皇家隊和密爾沃基雄鹿隊,他的成就有:
63-64賽季MVP;
70-71賽季總冠軍球隊中第二好的球員(也有人認為是第三好);
73-74賽季總亞軍球隊中的首發球員;
9個一陣;
2個二陣;
61-62賽季場均三雙,生涯前五個賽季,場均數據均在30+9+9之上;
6次助攻王。
對比一下,庫裡的成就:
14-15賽季MVP;
15-16賽季MVP,史上唯一全票MVP;
14-15賽季總冠軍球隊最好的球員;
16-17,17-18兩個賽季總冠軍球隊前二好的球員;
15-16賽季總亞軍球隊最好的球員;
3個一陣;
2個二陣;
73勝球隊最好的球員;
1次得分王;
1次搶斷王。
兩個人比榮譽,大O多個出6個一陣,在庫裡生涯尚未結束前,大O目前的巔峰綿延時期更長——大O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被認為是當時的第一控衛,甚至第一後衛。
但兩人的頂級榮譽差距過大:
庫裡多一個MVP;
庫裡三個總冠軍裡,一個明確的老大冠軍,兩個冠軍是球隊前二好的球員。大O拿的總冠軍,大哥明顯是賈巴爾。大O甚至沒有作為大當家帶隊進入過總決賽。
從噱頭上講,大O的場均三雙「神跡」被遠遠高估,這倒不是因為威少後來做到了同樣的事情,讓大O失色,而是他交出最變態數據的幾個賽季,恰恰就是NBA最沒人防守,數據最爆炸的幾年,我們看一下61-62賽季的數據統計:
張伯倫:50.4分+25.7籃板;
貝拉米:31.6分+19籃板;
拉塞爾:18.9分+23.6籃板+4.5助攻;
佩蒂特:31.1分+18.7籃板;
大O:30.8分+12.5籃板+11.4助攻
這麼一比較,就算大O這個場均三雙在當時還是獨一份的,也不過是各種變態中的一種姿勢罷了。比起庫裡的402記三分+歷史第一效率得分王,大O的場均三雙,驚豔指數恐怕還有所不及。
結合兩人在各自時代所處的地位,籃球場上的硬成就,以及數據上的噱頭對比,按理說,大O沒法排到庫裡前面。
但大O有這樣兩個優勢:
第一,他打球的時間,還是NBA種族歧視非常嚴重的時期,作為頂級黑人球星遭受了大量球場外的不公正待遇,大O一直在為此發聲;
第二,他作為球員工會主席時期,對於聯盟限制球員自主意願的條款提出訴訟,讓球員在合同到期後可以成為自由身,自主的選擇球隊,從而讓球員們一定程度的獲得了議價權,大幅提升了身價,這是後來NBA球員們拿到大合同的基礎。
所以,各種美國媒體,把大O排在歷史第10或者第11,恐怕有給予大O場外特殊貢獻的肯定,我們處於不同的環境之下,無法體會得到。如果讓我們來排,按純粹的場內因素排就行了。
但即便按照「美媒」的排法,把大O放在了庫裡前面,庫裡依然是歷史第二控衛。因為當你要排「球員」地位時,球員這個詞的內涵更廣,做一定的擴展是可以的。但「控衛」就是控衛,這個詞就沒必要再包含球場外的意義了,那麼不管怎麼比,庫裡都是這個位置上,歷史第二的球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