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時期的倭人形象

2021-02-13 蓋廬

談及六朝時期的倭人,最直觀的史料當數梁代的《職貢圖》。《梁職貢圖》為梁元帝蕭繹所作,描繪了三十餘國朝貢使者的畫像,畫像邊附有題記,介紹該國的歷史、地理、風俗等。《梁職貢圖》現存三種摹本,最完整的是藏於國家博物館的宋代摹本,存有滑、波斯、百濟、龜茲、倭等十三國使者的畫像和題記。該摹本尾部殘缺,中間亦有斷裂,受此影響,倭國使者的題記只剩下前半部分,後半部分其實是宕昌國使者的內容。萬幸的是,雖然倭國使者題記的後半部分缺失,但其畫像保存得較為完整,從中可以一睹六朝時期倭人的面貌。

《梁職貢圖》宋代摹本

《梁職貢圖》中的倭人形象

畫像上的倭國使者裹頭徒跣,前胸袒露,上身僅披一條結束相連的橫幅,其古舊形象與衣冠華麗的鄰國百濟使相比,顯得頗為寒磣。說到這裡,我們很自然地產生一個疑問,那就是《梁職貢圖》中倭人形象的依據是什麼,梁代人是否見過倭人?檢索梁代的史料,我們發現這樣一則記事:

天監元年(502),鎮東大將軍倭王武進號徵東大將軍。(《梁書·武帝本紀中》)

梁武帝曾於天監元年冊封倭王武為徵東大將軍。據此似乎可以推出結論:梁人確實親眼見過倭人,《梁職貢圖》的倭人形象也是據此繪製的。

——但是,且慢!

倭王武(雄略天皇)想像圖

這裡成為關鍵線索的倭王武不僅出現在《梁書》,《宋書》和《南齊書》中也能找到他的身影。我們不妨把相關材料略加整理:

a. 昇明元年(477)冬十一月己酉,倭國遣使獻方物。(《宋書·順帝本紀》)

b. (倭王)興死,弟武立,自稱使持節,都督倭、百濟、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七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國王。(《宋書·倭國傳》)

c. 昇明二年(478)五月戊午,倭國王武遣使獻方物,以武為安東大將軍。(《宋書·順帝本紀》)

d. 順帝昇明二年,(倭王武)遣使上表曰……詔除武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宋書·倭國傳》)

e. 建元元年(479),進新除使持節,都督倭、新羅、任那、加羅、秦韓、慕韓六國諸軍事,安東大將軍,倭王武號為鎮東大將軍。(《南齊書·倭國傳》)

f. 天監元年(502),鎮東大將軍倭王武進號徵東大將軍。(《梁書·武帝本紀中》)

經過梳理可以發現不少疑點。首先,倭王武相當於日本史上的雄略天皇,這已是學界的共識,近年來又有出土資料佐證(江田船山古墳鐵刀銘、埼玉縣稻荷山古墳鐵劍銘文)。根據《日本書紀》,雄略天皇在位二十三年,而倭王武的朝貢行動從昇明元年綿延至天監元年,長達二十六年,年代上存在矛盾。其次,即便我們不相信《日本書紀》的紀年,《宋書》與《南齊書》《梁書》在表達上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宋書》的記事中明確點出「獻方物」三字,而《南齊書》和《梁書》都只記載了進號。最後,建元元年和天監元年的兩次冊封分別發生在齊、梁兩代立國之初,要說倭王武剛好都在現場,這也過於巧合了。

針對上述疑問,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建元元年和天監元年時倭王武並沒有到南朝朝貢,這只是新王朝建立之初對周邊國家進行的遙封,旨在彰顯政權的正統性和合法性。換言之,梁人在繪製《職貢圖》的倭使形象時,其實並沒有親眼見過當時的倭人。

除文獻記載外,考古資料也證明了這一點。從日本列島五至六世紀的古墳中出土了大量的人形埴輪(出土於日本古墳內的一種土偶殉葬品),從埴輪的形象來看,列島居民的服飾已經有了很大的改進:男子上著交領衣,下著長褲,膝蓋下以帶捆縛,女子則穿著長裙,甚至出現了製作精美的甲冑。總之,這一時期的倭人早就告別了裹頭徒跣、橫幅為衣的時代。

盛裝男子埴輪1

盛裝男子埴輪1復原

盛裝男子埴輪2

盛裝男子埴輪2復原

盛裝女子埴輪

盛裝女子埴輪復原

群馬縣太田市飯塚町出土武士埴輪

既然梁代人未曾見過倭使,那麼倭人形象的依據又在哪裡呢?由於題記殘缺,這一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很好地解答。直到2011年,中國學者趙燦鵬從葛嗣浵(1867—1935)撰《愛日吟廬書畫續錄》中發現了《梁職貢圖》的另一摹本,那就是清人張庚(1685—1760)的《諸番職貢圖卷》。根據葛氏的著錄,張庚的摹本共存題記十八則,其中高昌、高句麗、斯羅等七國為宋摹本所無,更重要的是,該摹本對倭國的題記有完整的收錄。通過文本對比可以得知,《梁職貢圖》中倭國使者的題記絕大部分取材於《三國志·東夷傳》,極少數來自《後漢書·東夷傳》。《三國志》中關於倭人「以木綿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的記載也與《梁職貢圖》中倭使的形象十分吻合。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梁人並沒有親眼見過倭國使者,《梁職貢圖》中的倭人圖像是由《三國志·東夷傳》的記載加工而來,其實反映了三世紀中期的倭人形象,與當時倭人的實際形象存在著近三個世紀的差距。昇明二年後,南朝與倭國的外交關係中斷,等倭國使者再次踏足中原王朝時,已經是隋文帝的開皇二十年(600)了。

相關焦點

  • 王鏗:六朝時期三吳地域非門閥士族人士的政治出路
    >王鏗編輯説明:王鏗教授《六朝時期三吳地域非門閥士族人士的政治出路——商人、門生、恩倖之關係》一文,原載《中華文史論叢》2016年02期。六朝時期的三吳地域為支撐建康政權的核心地域。關於在該地域內活動的士人,前輩學者多有言及,此不贅述。本文旨在考察該地域內的寒人的政治出路問題。通過分析大量史料,認為該地域內的寒人往往先通過經商積累財富,然後通過付高額的學費,成為有勢力的士人的門生,之後依照朝廷慣例由士人推薦入仕。其中部分在皇帝身邊工作的,因緣時會,成為恩倖,執掌大權。南朝的恩倖大部分出自三吳地域。
  • 加藤一郎《古墳時代後期倭鏡考:雄略朝から継體朝の鏡生産》出版
    【目次】序 章 目的と方法 第1 節 目的 第2 節 方法 第3 節 前提 第4 節 構成第1 章 先行研究 第1 節 倭鏡研究における後期倭鏡 第2 節 後期倭鏡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第3 節 同型鏡群と後期倭鏡の関係 第4 節
  • 徐沖:川勝義雄《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評介
    《六朝貴族制社會研究》一書是他最為重要的作品[4]。本書日文版出版於1982年12月[5],不過當然不能據此認為這是一部20世紀80年代的作品。據作者《序》,是「將我迄今所撰關於六朝貴族制社會的十幾篇論文綜合成為一冊」,而這些論文的「整個撰述時期,約有30年左右」[6]。其中最早的一篇《貴族政治的成立》,發表於1950年;最晚的一篇《東晉貴族制的確立過程》,發表於1979年。
  • 獨家專稿 吳祖清:六朝陵墓——石獸名稱考辨
    9.林樹中先生在《六朝藝術》一書中引《梁書——武帝本記》,認為南朝人「獨角及雙角獸似均可稱作麒麟」。無角者則稱闢邪。同時他在晚年更明確提出「南朝的陵墓石刻天祿闢邪,其淵源最早來自波斯。這些石刻或稱麒麟,或稱天祿、闢邪,其基本形態實為獅子」。10.林通雁先生在《中國陵墓雕塑全集》一書序言部分,《東漢三國陵墓雕塑藝術》中專文論及「有翼獸」。
  • 黃雲鶴《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群體研究》出版
    >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的經濟生活(上)第一節  唐宋政府對落第士人的經濟政策第二節  農耕為業第三節  教授為業第四節  經商治生第七章  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的經濟生活(下)第五節  醫、訟為業第六節  遊丐、幹謁和寄生第七節  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總體經濟狀況評估小結第八章  唐宋時期落第士人的文化貢獻第一節  落第士人對文化的承傳第二節  落第士人對文化的發展小結第九章
  • 七星堆六朝墓群 「北人南遷」的歷史見證
    朝上承秦漢、下啟隋唐,創造了輝煌燦爛的六朝文明。七星堆六朝墓群A發掘區東吳周氏士族墓園,是現今發現最重要的六朝時期高規格家族墓地,其墓葬布局和形制對研究早期客家民系、研究南昌乃至江西地區的地方史志均具有重要意義,是「北人南遷」的歷史見證。
  • 悽風苦雨 從文物看日佔時期的香港
    這些文物資料非常稀有和珍貴,對於研究這段時期的歷史非常重要,作為收藏品的價值和意義也甚高。本人從自己的日佔藏品中選出三百多件,包括明信片、照片、車票、證件、各種票據文獻等,撰錄反映香港淪陷前後的軍事、經濟、社會及民生狀況,雖然只是一鱗半爪,但希望讀者能重溫這些藏品背後的舊日歷史,領略苦盡甘來的人生道理,並體會和平盛世的可貴,珍惜得來不易的安定繁榮。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除了這三處之外,朝鮮首都漢城也有倭館,不過這處不太一樣,是為了迎接希望通交的日本大名和商人而設立的一個機構,叫「東平館」(日本在朝鮮以東,以「東平」為名可見朝鮮王朝當時對東部日本的頭痛程度),這裡只是純粹的接待日本人的一個建築,裡面並無日本人定居。該地區被稱為「倭館洞」,現為首爾特別市中區忠武路。
  • 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原標題: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13日發布消息稱,廣州黃埔沙嶺遺址發現先秦時期越人墓地,經過2017年和2020年兩次對沙嶺遺址的考古發掘,全面揭露出西周晚期至春秋時期的一處完整嶺南越人墓地,為研究廣州地區先秦時期南越族群的文化面貌、喪葬習俗
  • 六朝古都是哪個城市?為何稱之為六朝古都?這些你一定要知道
    南京為什麼會成為六朝的國都?小編帶大家來深扒一下六朝古都的歷史淵源。南京自公元前472年,越國在此築城,作為一個城市,它已經經歷了兩千四百多個春秋。到了公元589年隋滅了陳,佔領建康,先後有孫吳、東晉以及南朝的宋、齊、梁、陳六個朝代定都於此,所以南京被稱為六朝古都,有六代豪華之喻。六朝時期是南京歷史上第一個輝煌 是我國歷史上承前啟後的重要階段。南京成為我國成漢啟航南北交融的六朝勝地,其中孫武58年東晉104年,劉宋60年,齊24年,梁56年,陳33年,六朝共建都南京有三百餘年。
  • 明朝時倭患那麼嚴重,為什麼到清朝時倭患突然沒有了?
    可奇怪的是,在清朝初期到鴉片戰爭之前的近二百年中,倭患似乎突然間就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這是為什麼呢?其實,倭患消失也不是無緣無故的,而是與當時的中國和日本的國情都發生了變化有關。而戰爭導致大量日本人民流離失所,許多無家可歸的日本人為了生存,只好加入這樣的海盜組織,成了倭寇的生力軍,導致倭患久久難以除去。
  • 新書 | 《六朝隋唐文史哲論集I 人・家・學術》
    「人・家・學術」と副題をそえる本書には、主に六朝隋唐期の學術史を明らかにする22篇の論考を収める。 ※『六朝隋唐文史哲論集II―宗教の諸相―』と同時刊行。 本書「緒言」より 「ここにあらたに編むこととなった二冊の論文集、すなわち『六朝隋唐文史哲論集』を書名とする論文集のその(I)に「人・家・學術」なる副題を、その(II)に「宗教の諸相」なる副題をそえるのは、半世紀以上にも及ぶ私の研究生活を回顧するとき、まがりなりにも六朝隋唐時代の學術史と宗教史を主要な研究テーマとしてきたからにほかならない。」
  • 下周一開館的六朝博物館揭秘六朝風流 以面白體瘦為美 以乘坐牛車...
    揚子晚報記者張可董婉瑜  文物有故事  陶俑:「六朝外貌協會」都愛花美男  在六朝博物館,能看到很多從六朝墓中出土的陶俑。六朝工匠將雕塑、繪畫、陶藝三種藝術技巧融為一體。這些泥塑小人的樣子,就是當時南京人外貌的真實寫照。六朝女人,削肩細腰,長裙及地,笑容顯得恬靜純美。
  • 走進「六朝古都」南京,了解梅花與南京文化的不解之緣
    南京種梅的歷史,自六朝開始,歷經唐宋元明清,從未斷絕衰竭,金陵賞梅成為當時文人的一種樂趣。民國時期,南京曾是國民政府所在地,梅花也被視為國花,加上南京自古代以來的種梅歷史,所以梅花在南京的地位很重要,承載了近代以來南京這座城市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新中國成立後,1982年南京市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梅花成為南京的市花。
  • 浪漫時期合唱音樂
    在音樂歷史上,十九世紀通常被稱為浪漫時期,它是最受一般大眾喜愛的時期,釵h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音樂家,如舒伯特、舒曼、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普契尼……等,都是這百花爭鳴時期的大師。 〝浪漫(romantic)〞這個字眼,在十八世紀末首先被文學家們所採用,意指主觀的、幻想的、多情的、不平衡的狀態,它和之前的古典(classic)時期有著傳承與創新的關係。
  • 自走三文魚壽司-倭犰狳
    不好意思走錯片場了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倭犰狳(wō qiú yú)粉紅犰狳這麼可愛的倭犰狳相信大家看到他的第一眼,就已經覺得他與我們見過的某種動物長得很像,堅實的背甲,鋒利的爪子但是,雖然倭犰狳外形,身體結構跟穿山甲類似。但是倭犰狳並不屬於穿山甲類,而單獨屬於犰狳類。百科上標準的犰狳是長這樣的。倭犰狳可以說是犰狳家族中最小的一種,身長只有84~117毫米,尾巴更短,只有27~35毫米,體重還不到100克。他最長的爪子約為身長的六分之一。
  • 揭秘:不為人知的日本「人種改造計劃」,看倭人如何華麗蛻變
    「倭人」相稱,還引以為豪。劉秀帝高興之下,就敕封日本小國王為「倭王」,讓他們成為漢朝的屬國,倭,從字面上看就和矮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很容易想到「矮大緊」。日本人的矮小起因:1、人種問題:日本主要土著民阿伊努人,又稱「蝦夷」,曾控制島上三分之一的地區。他們身材矮小,平均身高不足1.6米。後來日本人摻雜了這種血統,所以古代中國就叫日本「倭奴國」;
  • 壬辰倭亂與朝鮮百姓
    壬辰倭亂與朝鮮百姓  敵人用馬車碾壓在路上倒下的朝鮮女人和俘虜之後
  • 李修建:世族:六朝美學的基礎
    世族是理解六朝美學的重要基礎。世族形成於東漢時期,以政治權勢、經濟實力或文化資本獲得世族地位。九品中正制以及莊園經濟又為世族地位提供了政策保證和經濟支撐。世族雖結為共同體,卻存在競爭關係,這種競爭某種程度上是人才之爭,所以重視家族子弟文化素質的培養。六朝人物品藻,大大地刺激了士人之間的審美競爭。如此以來,遂形成為世族中人所認可和標榜的美學品味。此一世族品味,便是六朝美學的主要體現。
  • 短命倭馬亞啟示錄——堡壘往往最先從內部攻破!
    前言倭馬亞王朝在建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之後,經過前幾任哈裡發對於帝國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奴隸制度方面的改革,使得阿拉伯帝國在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逐漸變得愈發強盛。公元8世紀前中期倭馬亞王朝所面對的主要統治危機包括地方其他民族勢力的起義,這方面主要以波斯人不滿哈裡發政府統治政策和方式而發動大規模起義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