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亂與朝鮮百姓

2021-03-05 godowon的早晨信

壬辰倭亂與朝鮮百姓

 

 

敵人用馬車碾壓

在路上倒下的朝鮮女人和俘虜之後,

又去抓別的郡縣的老百姓。

敵人走了之後,

生存下來的孩子們,

用木籤挑著吃馬糞裡未消化的穀物。

孩子們都擁擠在馬糞周圍,

力氣小的孩子們被推倒在地之後哭泣。

宗廟社稷還在,朝廷卻不存在了。

 

 

- 摘自於金薰的《刀之歌》 -

 

 

*朝鮮王朝

時期的「壬辰倭亂」,

是一個歷史的拐點,

是讓人痛恨的反面教材,

當時老百姓的悲慘的狀況,

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國王逃跑,老百姓被抓,

孩子們爭著吃馬糞裡的穀物,

真是讓人慘不忍睹,

這是四百年前朝鮮老百姓的慘狀。

2020年4月28日是

李舜臣將軍誕辰475周年,

正是因為他的存在,

才有我們的今天!

 

願您每天笑口常開

임진왜란과 조선 백성들

길에서 쓰러진 조선 계집과 

포로 들을 마차 바퀴로 뭉개버리고 

적들은 또다른 고을의 조선 백성들을 끌어갔다. 

적들이 지나간 마을에서, 살아남은 아이들은 적의 

말똥에 섞여나온 곡식 낟알을 꼬챙이로 찍어 먹었다.

아이들이 말똥에 몰려들었는데, 힘없는 아이들은 

뒤로 밀쳐져서 울었다. 사직은 종묘 제단 위에 

있었고 조정은 어디에도 없었다. 

- 김훈의《칼의 노래》중에서 -

* 임진왜란은 

우리 역사의 변곡점이자

통한의 뼈아픈 반면교사입니다.

당시 조선 백성들의 비참한 상황은 필설로는

형용할 길이 없습니다. 임금은 도망가고, 백성들은 

끌려가고, 아이들은 말똥에 섞여나오는 낟알을 놓고 

울고불고 다투는 그 아비규환의 세상, 바로 그것이 

400여년전 조선 백성들의 삶이었습니다. 2020년

4월28일, 오늘은 이순신의 탄신일 475주년.

그가 있었기에 오늘의 우리가 있습니다. 

오늘도 많이 웃으세요.

相關焦點

  • 壬辰倭亂戰爭中明朝文化在朝鮮半島的傳播
    引言壬辰倭亂是指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的一場持續七年(1592--1598年)之久的由剛統一日本的關白豐臣秀吉發動的對朝鮮王朝的侵略戰爭以及明朝出於宗藩關係和自身利益所進行的抗倭援朝戰爭。在戰爭期間,明、朝兩國將領及士兵共同作戰,明朝將士使中國文化傳入朝鮮半島,得到了朝鮮王朝軍民的認可和接受。
  • 壬辰倭亂的象徵——晉州城攻防戰
    不過,日本版《懲毖錄》出版之後,在日本記錄壬辰倭亂的《朝鮮太平記》、《朝鮮軍記大全《繪本朝鮮軍記作品》、《兩國壬辰實記》裡不僅有金時敏的名字,而且比照後任牧使徐禮元分別進行了敘述。 日軍自1592年10月從晉州城撤退以來,在釜山和漢城之間的軍事補給每況愈下。
  • 萬曆朝鮮戰爭:四百年前的中日鏖戰(壬辰倭亂)
    侵朝日軍指揮官及各軍人數(資料來源:《萬曆東徵》) 「壬辰倭亂」 1592年是壬辰年,因此朝鮮及韓國稱豐臣秀吉入侵朝鮮的這次戰爭為「壬辰倭亂」,或者稱之為「壬辰衛國戰爭」,而在明日議和失敗後,豐臣秀吉捲土重來的1597年第二階段的戰爭為「丁酉再亂」。
  • 從壬辰倭亂到抗美援朝|命運交織的東郊近鄰
    明太祖以:東夷之號,惟朝鮮最美,且其遠來,可以本其名而祖之。所謂本其名,指商周異代之機的箕子朝鮮。朝鮮君臣稱:今天子賜號之恩,殿下復舊之德,實與武王之封箕子,箕子之治朝鮮同一揆也。如今兩韓的官方觀點不約而同地認為箕子朝鮮是偽史,指責是漢四郡時期的漢人或是後世慕華者編造出來的。1993年,朝鮮在挖掘研究檀君陵後,宣稱檀君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而非神話,並將其正式列為朝鮮歷史上首個國家古朝鮮的開國始祖,韓國亦開始將檀君朝鮮作為歷史上的首個朝代寫入歷史教科書。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二):朝鮮光海君1
    由此引發了朝鮮政壇的一次地震。宣祖之所以遲遲不立儲,除了考慮到嫡子誕生的情況,還想為愛子信城君預留位置,而以賢能聞名的光海君則並無太大希望被立為世子。萬曆二十年(1592)爆發的壬辰倭亂改變了光海君的命運。日本侵略軍於四月十二日登陸朝鮮半島,一路勢如破竹,直逼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
  • 萬曆東徵 | 壬辰倭亂:暴風雨來臨 & 李昖的大決戰
    就這樣,申砬率領著一支朝鮮裝備最精良的軍隊起程南下了。臨行時,李昖問申砬:「倭寇氣焰如此囂張,愛卿能夠擋得住嗎?」申砬猛拍胸脯:「倭寇不知用兵之道,孤軍深入,焉有不敗之理?」李昖大喜:「眾將畏倭如虎,說他們最難抵擋,只有愛卿說得這麼輕鬆,真乃國之棟梁也!」說罷李又賜予申砬一把尚方寶劍,委以臨機專斷之權,「李鎰以下,不用命者,卿皆斷之。」
  • 倭館與三浦倭亂,古代朝鮮王朝是如何管理在朝日本人的?
    沒錯,倭館確實是朝鮮半島和日本交往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存在,目前,朝鮮半島南部有很多地方都以「倭館」為地名,比如韓國慶尚北道漆谷郡有倭館邑,為該郡郡廳所在地。倭館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呢?定居於朝鮮的日本人被稱為「恆居倭」,其首領稱為「頭」,朝鮮王朝對他們施行自治政策。恆居倭中有些人因為倭館內的人口過剩而居住於外,從事漁業或農業,開展秘密貿易並逐漸倭寇化。而朝鮮對恆居倭行使徵稅權和檢斷權,給予了恆居倭的生活以很大的壓力。
  • 壬辰倭亂時日本戰國名將使我軍多次失利
    明朝在萬曆時期發生了萬曆三大徵,其中第一次戰爭就是中日之間的壬辰倭亂。壬辰戰爭中的日軍和明軍相比全方位不足,所以在前期的正面對抗中處於下風。但日軍將領戰爭經驗豐富,在後期利用己方擅長的山地築城戰法,防守反擊,使明軍損失慘重。所以日本這些戰國時代的名將,有幾個還是表現可圈可點的。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二):逐漸興盛
    而自16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日本挑起的壬辰倭亂與滿洲貴族的兩次入侵更是多次給予國家與社會以滅絕性打擊。  (1)黨派紛爭   士林派在燕山君、中宗和朝鮮明宗統治期間勢力一直被削弱。朝鮮宣祖統治時期,士林派重新掌權但很快分裂成為東人黨和西人黨兩派。東人黨又分裂為南人黨與北人黨。西人黨又分為老論派和少論派。
  • 【朝鮮古代君王譜】朝鮮王朝(十一):朝鮮宣祖
    朝鮮宣祖十五歲即位,他即位期間,東人黨和西人黨在士大夫角逐名利的朝廷內形成,他們正是朋黨的始祖。朋黨們不斷攫取利益,導致朝廷風氣敗壞,而且朝政紊亂。此時朝鮮又遭遇壬辰倭亂。壬辰倭亂、丁酉倭亂更令宣祖疲於奔命,朋黨卻在這時施加壓力迫他罷黜抗倭名將李舜臣。結果,李氏朝鮮在此時的局面更惡化。
  • 壬辰海戰:被口嗨至「亞洲第一名將」的李舜臣,實為大明海軍下屬
    壬辰倭亂(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於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文:桌面戰爭兵棋 | GEN壬辰倭亂又稱萬曆朝鮮戰爭,是明朝的萬曆三大徵之一,也是中國與日本的第一次正面軍事交鋒,今天我們來談一談這次戰爭中明朝、日本、朝鮮三國的海軍力量對比。日本海軍先說日軍,這時的日本剛剛在豐臣秀吉的手中得到了統一,為了轉嫁國內矛盾也為了實現自己徵服中國的野心,他幾乎傾盡了全日本之力,組建海陸軍共十餘萬人侵略朝鮮。
  • 日本裔朝鮮兵,朝鮮王朝是如何利用「降倭」資源的?
    朝鮮籍日軍倒是聽說過,這算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造的孽。但日裔朝鮮兵,真的存在這種人嗎?這個群體還真存在,不過不是在二戰時期,而是在幾百年前的朝鮮王朝時期。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地緣關係是很緊密的,咱們中國人熟悉的「倭寇」問題在朝鮮也存在而且更加嚴重,但是,這打來打去,也會有不少「倭寇」臣服於朝鮮王朝,即「降倭」。
  • 同一場戰爭,明朝、朝鮮、日本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
    寧夏之役掃除西北邊患;播州之役鎮壓不臣;朝鮮之役清除隱患。萬曆三大徵中,最值得說道的是朝鮮之役,而且此次戰爭在世界上有三個不同的名字:萬曆朝鮮之役、壬辰倭亂、文祿慶長之役。明朝、朝鮮、日本,三國根據各自的利益,對相同的戰爭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評價。朝鮮是本次戰爭的勝利者,他們稱此次戰爭為「壬辰倭亂」。戰爭初期日本勢如破竹,一個月之內就攻陷朝鮮京城,朝鮮國王李昖棄城而逃。
  • 戰爭事典吹得神乎其神的朝鮮龜船,在壬辰倭亂中沒什麼卵用?
    當日本侵略軍抵達朝鮮之時,最早與對手交鋒於海上的朝鮮水軍將領並非李舜臣,而是慶尚右道水軍節度使(朝鮮方面簡稱為右水使)元均。面對來勢洶洶的日本海軍主力,元均雖然接戰不利,被迫放棄戰略要衝巨濟島。▲龜船復原圖根據李舜臣《亂中日記》的記載來看,朝鮮水師很早便已有過使用龜船的歷史。而其更為古老的名字——「蒙衝」則似乎暗示了這種戰船有著中國血統。
  • 萬曆援朝前,朝鮮軍隊被打成啥樣子?民兵打懵日軍,王城卻被打掉
    1591年,豐臣秀吉派使者給當時朝鮮的大王李昖,要求朝鮮協助日本,出兵明朝。當時的李氏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臣服於明朝,不敢作出違背君主的事情,所以拒絕了豐臣秀吉。日本故以此為由,出兵朝鮮半島,掀起了歷史上著名的戰爭——壬辰倭亂(朝鮮史書的叫法),因為此次戰爭發生在明朝萬曆年間,故又稱為"萬曆朝鮮戰爭"。日本與朝鮮的差距過於懸殊,李昖不得不求助於明朝。
  • 解讀古裝喪屍劇《王國》:還原架空歷史背景下的朝鮮王朝歷史
    在第一季中,劇情不止一次的提到發生於三年前的「倭亂」、「兩次戰爭」,而當世子李蒼一行趕往尚州後,還發現了一塊紀念抗倭戰爭大捷的碑刻。熟悉歷史的朋友不難發現,這裡的「倭亂」指的就是朝鮮半島歷史上著名的壬辰衛國戰爭。壬辰衛國戰爭發生於1592年-1598年,當時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以徵討明朝,而朝鮮拒絕借道為由,舉全國之力入侵朝鮮。
  • 明代抗倭援朝,日軍初期為何橫掃朝鮮半島,4點原因很重要!
    這場歷時7年的戰爭,參戰三國的叫法各不相同,日本稱之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稱之為壬辰倭亂,我們更熟悉歷史書上的名字:東徵御倭援朝,或者說抗倭援朝。 這場戰爭以平壤戰役為轉折點,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 神秘的國度「朝鮮」
    1896年,時任朝鮮國王李熙稱帝,宣布獨立。翌年,改國號為大韓帝國。1388年5月年王氏高麗將領李成桂發動兵變,背元投明,經幾度廢立,自掌大權,改國號朝鮮。最初,定都於高麗故都開京(今開城)。1395年,遷都於漢陽。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後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後最終定都漢陽(後改稱漢陽,今首爾)。
  • 四十年前的朝鮮 日本攝影師鏡頭下的平壤
    朝鮮平壤;拍攝於1978年。【攝影:Hiroji Kubota】平壤(朝鮮文:),全稱為平壤直轄市(朝鮮語: ),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朝鮮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平壤歷史悠久,是朝鮮民族的發祥地,在朝鮮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 李氏朝鮮:國祚519年,歷經26位國君,興於崇武,衰於崇文
    古代朝鮮半島一直都是東北亞地區的混戰之地,從古朝鮮、高句麗、百濟、新羅、高麗王朝再到朝鮮王國等等,在朝鮮半島上,歷代王朝始終都處在一個被周圍列強虎視眈眈的威脅之下。朝鮮西有國力雄厚的中國中原王朝,東有侵略性極強的日本,北有強大的遊牧民族,因而,朝鮮執政王朝始終是如履薄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