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第一眼看到這個標題會覺得有些詫異:是不是寫反了?朝鮮籍日軍倒是聽說過,這算是二戰時期日本在朝鮮半島造的孽。但日裔朝鮮兵,真的存在這種人嗎?這個群體還真存在,不過不是在二戰時期,而是在幾百年前的朝鮮王朝時期。
朝鮮半島和日本的地緣關係是很緊密的,咱們中國人熟悉的「倭寇」問題在朝鮮也存在而且更加嚴重,但是,這打來打去,也會有不少「倭寇」臣服於朝鮮王朝,即「降倭」。朝鮮史書中最早有關「降倭」的記載是在1396年,當時魁疚六帶領降倭三人受到朝鮮太祖接見,可見這個群體早已有之。
那麼,朝鮮王朝是怎麼對待這些人呢?東亞的傳統就是:以禮來降,絕不失封侯之位。基本都是待遇比較優厚,而且由於倭兵戰力強悍,很多還有「使用火銃」、「制硝」等工藝,所以格外受到朝鮮王朝看重。
不過,公元1592年之前,這部分群體數量畢竟很少。
公元1592年,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發兵十四萬大舉入侵朝鮮,隨著戰局加深,很多日軍士兵也陷入困境,加之日本此時國內貧瘠,所以很多日軍舉團投敵。除此之外,更多地是在戰場上,明朝和朝鮮王朝都獲得了大量日本俘虜。
那麼朝鮮王朝是怎麼對待這些俘虜的呢?這下可不一樣了,朝鮮王朝恨不得把這些人殺乾淨,因為此時朝鮮和日本是血仇,除了部分朝鮮王朝認為有用(有使銃、制硝等特殊技藝)的日軍外,其它日軍俘虜都是格殺勿論。在這個問題上,朝鮮王朝和明朝態度是不一樣的,對於明軍來說,日本俘虜是有用的,能算軍功。
不過,很快朝鮮人就發現殺日軍戰俘是個愚蠢的主意。當時日軍在火藥武器應用、築城等方面確實有很大優勢,如此重要的人才資源是有用的;而且殺俘並不利於打擊日軍士氣,所以朝鮮方面開始積極誘降日軍。
朝鮮人通過這些手段得到了不少「降倭」,那他們最看重哪種人才呢?就是鑄造、使用鳥銃和煮製焰硝的倭寇,日本人從葡萄牙人手裡學到了火繩槍(日本稱「鐵炮」)的製造技術後,「鐵炮」成為日本軍隊的重要武器,日軍輕火器部隊戰力十分強大,明朝和朝鮮一向頗為重視。尤其是在北境鹹鏡道,朝鮮最精銳的騎兵部隊(朝鮮唯一的騎兵,本為防備女真人)和突入境內的日本加藤清正軍作戰,卻仍被火器擊敗後,朝鮮對於日軍鐵炮部隊非常忌憚,所以對於善制鳥銃、焰硝的降倭,朝鮮或者將其留置京中進行造作,或者將其送至寧邊等造軍器處或產鐵處,或者留在軍中,教導朝鮮人。火器之外,倭寇的「劍術」也非常被朝鮮王朝看重,因為此時朝鮮兵的近戰能力非常差。
甚至,朝鮮人直接使用「降倭」參與對日作戰,當時畢竟是農業時代,大家也沒啥民族認同,朝鮮境內平時受虐待的奴隸幫助日軍作戰興高採烈,而這些在日軍中待得不痛快的日本人幫助朝鮮人也沒啥心理負擔。
效果怎麼樣?異常的好,甚至還產生了「日本之忌憚者,乃降倭也」的說法。
而且,朝鮮人還突發奇想,產生了「借倭平虜」的主意,對於朝鮮來說,國防方面主要有兩大敵人,一是南方的倭寇,二是北邊的女真人。女真人戰力彪悍,是歷代朝鮮政府都非常頭疼的問題,現在有戰力強大的「降倭」,用「降倭」對付女真人,那實在是好主意。
比如這麼一個經典戰例。宣祖二十七年(公元1594年),朝鮮北兵使鄭見龍以降倭為先鋒打擊女真人易水部,由降倭「負牌先登,官軍繼之,城遂陷盡殲」,共殺死易水部胡人七八百口,可謂大捷。
戰後交涉時,女真人非常忌憚這支「新軍隊」的戰鬥力,女真人問朝鮮是否安置了「降倭」在邊境,結果朝鮮南部主簿申忠一表示安置了五、六千人,當然這數字誇大了,目的就是震懾女真人。
當然,這一招明朝也幹過,明朝也很喜歡用日本投誠部隊來對抗蒙古、女真部族。女真人對於倭寇火器部隊是非常忌憚的,朝鮮人謂「北虜之所甚畏憚者,無逾於火器」。
此外,由於朝鮮軍隊此時戰鬥力實在太差,很多日本兵也被朝鮮王朝留著做「教練」,為朝鮮王朝訓練鳥銃使用、劍術、築城等技術以及鳥銃、火藥焰硝的製造之術。這裡最重要的是火藥焰硝的製造之術,此技術一向被明朝視為機密,明朝從來都極力限制火藥焰硝出口到朝鮮,現在有了會這種技術的日本人投降了,那還不好好學。
不得不說,朝鮮人從倭寇這裡還是學到不少東西,比如本來對火銃完全陌生的朝鮮軍,後來竟然打造了一支強大的火器兵,這支軍隊甚至還被清朝看重,康熙皇帝還令朝鮮派火銃兵協助打擊沙俄。
作者:雲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