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統一後,把侵略的矛頭對準了鄰國朝鮮。公元1592年—公元1597年,在歷時六年的朝鮮壬辰衛國戰爭結束時,無論在陸地上,還是海洋上,日本侵略軍都遭到徹底的失敗。壬辰戰爭的勝利,使日本統治集團數百年不敢入侵朝鮮。那一系列威武雄壯的海戰,在朝、中海軍史上留下了光輝的篇章。歷史證明誰妄想奴役一個民族,就必然遭到應有的懲罰。
為15世紀中葉到16世紀中葉,日本處於封建割據的「戰國時代」。那時各大名(即諸侯)之間不斷發動內戰,島國的經濟、文化也停滯不前。16世紀後期,本州中部封建主織田信長崛起。他在部將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的輔佐下,用西洋槍炮武裝了一隻精銳部隊,歷時30年,掃平諸侯,統一了大半日本領土。織田信長於1582年被刺死。豐臣秀吉繼承他的統一政策,徵服了日本西南部地區。日本統一後,豐臣秀吉侵略野心更加膨脹,他部下的武士們叫囂:「把琉球、呂宋、臺灣、朝鮮都變成日本屬國,然後利用朝鮮做跳板,侵略富庶的中國大陸。」其後三個半世紀,日本統治階級的傳統國策就是這一狂妄的口號。
日寇的燒殺淫掠,激起朝鮮人民憤怒反抗。朝鮮義兵紛紛而起,倭寇陷入人民抵抗運動的燎原烈火中。在朝鮮民族抗戰中,湧現出最傑出的海軍將領李舜臣。他自幼熟讀兵書,深通韜略,頗有志向。李舜臣根據日本水師己廣泛使用火槍和小口徑火炮的現狀,精心設計了龜船加以對付。龜船是原始的裝甲炮艦。長10餘丈,寬丈餘,幹舷低。甲板上有堅固外殼,木殼上覆有鱗狀鐵葉,因酷似龜背而得其名。龜船在近海作戰機動靈活,火力很強。李舜臣刻苦操演水軍,激勵將士愛國殺敵。
1592年,豐田秀吉組成九路遠徵大軍,氣勢洶洶地渡過朝鮮海峽,在朝鮮半島釜山、慶州一線登陸。那個時候,朝鮮的李氏王朝統治無力,宮廷內政變迭起,朋黨矛盾十分尖銳。王朝以徵稅代替服兵役,朝鮮軍隊只有紙面上的數字,邊防要塞和海防設施年久失修,破敗不堪。豐臣秀吉威脅李氏王朝:「借道朝鮮,攻打中國。」遭到朝鮮政府斷然拒絕。日本武士見威脅失效,揮動軍隊大舉進犯。壬辰年(朝鮮歷宣祖二十五年)朝鮮衛國戰爭爆發了。朝鮮政府的國防力量已經不堪一擊,在日寇一擊之下,頓時傾覆。不出三個月,京都漢城、開城、平壤相繼淪陷。朝鮮國王李昖逃到鴨綠江邊的義州,接連派遣使者向明朝政府告急。
明朝知道豐臣秀吉的目標不僅僅在於徵服朝鮮,而在進一步侵略中國,遂決定援朝抗倭。同年秋,派遣以李如松為東徵提督的5萬餘大軍赴朝抗倭。翌年1月,朝鮮愛國官兵在明軍的支援協同下,一舉收復西京、開城,直指京城。用遊擊戰術切斷敵人供應線,同時展開海陸兩路反攻。朝鮮水軍龜船隊在朝鮮名將李舜臣指揮下,在玉浦、唐項浦、泗川、閒山島、釜山等海域連創倭軍,掌握了制海權。廣大民眾競相奮起,打擊敵人,迫使侵略軍官兵疲憊,潰不成軍。日將小西行長率殘部南逃至釜山沿海一帶。朝鮮人民在「滅倭救國」的旗幟下,很快形成強大的義兵運動,對抗倭救國作出了重大貢獻。日本侵略軍處境十分狼狽,遂於1593年8月被迫接受「議和」,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認識錯誤,而仍然找機會準備再犯,談判拖延3年,未能達成協議。
豐臣秀吉於1597年2月,又出兵14萬人入侵朝鮮,東西兩路並進,連佔要塞。明朝再次出兵援朝。同年9月,朝中聯軍在稷山、青山等地重創日軍,迫其退守蔚山、泗川、順天。1598年初,明軍分道向釜山進兵,展開了援朝逐倭決戰。朝中聯軍全力進攻,連戰連捷,朝中軍民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促使日軍內部矛盾加劇,士氣消沉,軍力大衰,不得已,日本再一次要求停止戰爭議和,並撤離朝鮮。1597年8月,豐臣秀吉因侵朝戰爭失敗積鬱而死。其部將德川家康遵其遺命於10月下令撤軍。在戰爭的末期,影響最大的是露梁海戰。露梁海戰是整個朝鮮壬辰衛國戰爭中最大、最壯烈的海戰,在世界海戰史上也是很有名的大海戰。
1597年11月19日,日本侵略軍萬餘官兵乘500餘艘艦船撤退。日本水兵緊張地搬運武器,上萬名陸軍也陸續登船。日本艦隊急急趕路,走到慶尚南道南海郡露梁海面時,日本觀測兵驚叫起來:「強大的朝中聯合艦隊把我們包圍啦!」李舜臣統率的水軍在露梁津灣截住了500多艘企圖從朝鮮運走殘餘部隊的日本軍艦,朝中水軍與侵略者展開激戰。這次海戰異常激烈,海戰中,朝中海軍共擊沉日艦450艘,殲滅日軍1萬多人,日軍徹底戰敗。在這次海戰中,李舜臣擊斃日軍大將,打退多艘包圍明軍的日艦。明軍70歲的老將鄧子龍戰艦起火,李舜臣在前往援救時身中流彈。李、鄧兩位名將都在這次海戰中壯烈殉職,他們的事跡為中朝人民的戰鬥友誼增添了光彩。
喜歡小編寫的文章可以點讚評論轉發收藏哦!謝謝大家的支持小篇會寫出更好的文章呈現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