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與朋友約了吃自助。
#教養#由於是海鮮自助,自然少不了桌面上擺放成堆的蟹殼、牡蠣殼、扇貝殼、海虹殼等殼子,但我朋友的餐桌真是乾淨得可以媲美吃西餐了。
朋友面前只有三個盤,一盤是他要吃的海鮮或主食或菜類,一盤是些水果,還有另外一盤是空的,隨時盛放扒出的殼子、骨頭、籤子以及用過的餐巾紙等。
我調侃他道"怎麼吃自助也放不開,還擺著在辦公室的架子?」
他笑道∶"沒有啊,就是習慣了,吃什麼就拿什麼挺好,不浪費,再說,我這樣把垃圾都放一個盤子裡,待會兒清潔阿姨推車過來也方便收拾,直接端走就行了。"
見慣了"扶牆進,扶牆出",不管能否吃完、所有菜餚都先拿來面說的杯盤狼藉,甚至先吃哪種菜、後喝哪瓶飲料的種種吃自助理論,朋友這種"清湯掛麵"式的溫和真是挺驚豔的。
倒不是說,吃自助也一定要板板正正的不能放鬆,而是說,在一個允許你大快朵頤地方,你仍舊能夠保持住本身的素養,仍能夠把尊重別人看作日常行為守則,這也並非易事。
可以放肆的場合,卻仍如尋常一般的收斂,實在太難得。
我這朋友,素日裡為人也和善,開車的時候絕不爭搶兩三秒的黃燈,吃飯一定會跟服務生說謝謝,幫了別人的忙也滿是謙虛,從不會讓人覺得欠他良多。
我們總說他性子沉穩、成熟、有擔當,其實綜合起來,就是教養好、素質高,跟這樣的人做朋友,真的是分分鐘受益。
一場孩子打鬧中折射出的家庭教養
天暖的時候去公園,我兒子和另外幾個原本不認識的孩子,玩到了一起。
其中一個大概七八歲的小男生,把一個小女生打哭了。我們幾個大人趕忙跑過去,終於在哭泣的小女生以及其他孩子的敘述中清楚了緣由。
原來,小女生撿到一個小玩具,還有幾片樹葉和棍子,打算做個小城堡,男孩子過來搗亂,把城堡一腳踩壞,還哈哈大笑。
小女生嚇了一跳,繼而跟男孩子理論,問他為什麼搞破壞,並說要告訴他的媽媽批評他。
男孩子一邊推小女生一邊嚷∶ 他媽媽是不會管的。小女孩被推倒在地,又瞧見辛苦搭建的小城堡就這麼被毀壞了,大哭起來。
其實孩子之間,少不了打打鬧鬧,磕磕絆絆也正常,但這個用孩子顯然是故意的。幾個大人唏噓不已,本以為事情前因后里明了,應該就此結案了。
誰知道男孩媽媽並不管,反而大笑起來∶ "哎呀,我兒子就是這麼頑皮。」轉而對小女生說∶"快別哭了,這城堡都是假的,你再重新搭一個就好了,乖哈。」
小女生媽媽見男孩媽媽沒有責怪男孩的意思,就轉身對男孩"你太霸道了,這種行為不好,你爸媽為什麼不好好教教你?
男孩媽媽不高興道∶"他一個小孩子,你至於嗎?就你教得好行了吧。"
說罷,拉著男孩走了。
小女生媽媽哭笑不得。
對於孩子來說,這是一件可大可小的事情。
說小,是因為孩子們一塊玩耍,並不能真正清楚明了地劃清玩笑與打架的界限。
說大,是因為家長的處理方式,將會影響孩子以後的行走向。
那個男孩媽媽,明明知道是自己的孩子錯在先,卻置之一旁,而勸小女生息事寧人不要哭鬧,這是典型的縱容,只許自己孩子放火,不許別人孩子喊疼。
這樣的家庭教養,所教育出來的孩子,能好嗎?那個男孩,下次遇見事情,仍舊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溝通,如何分辨是非,更不懂得要為自己所犯的錯負責,他將繼續作惡,直到以小見大甚至走上不好的路。
家長有什麼樣的教養,就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細節最見一個人的教養
以前宿舍裡有個同學,每次扔垃圾,都會分門別類。
有一次,她要扔掉一把不好用的小剪刀和一根針。
她特意跑到樓下的超市買了膠帶,把剪刀的一端粘起來,把針裡三層外三層地用膠帶封起來,直到確認再也不會扎到人,這才放心地裝進袋子去扔掉。
我爸爸是個很善良的人,對於前來求助幫忙的人,只要他能做到就一定會幫、從來沒二話,小時候,他就教我,遞給別人剪刀的時候,刀鋒應該朝著自己,手柄朝著對方,以防傷到別人;吃飯的時候不要吧唧嘴,這種行為不好;跟別人開玩笑要有度,要懂得給別人留面子; 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我跟秦先生才開始談戀愛的時候,秦先生給我買了一部單反,我爸知道後大發脾氣,質問我∶"我給你買不起嗎?你不能管別人要東西,想要什麼我給你買。」
後來看到秦先生是真心對我好,不是哄騙瞎胡鬧才放了心就是單純地認為,我不能為了一個男人給我花點錢就跟他在一起。
其實,細節最見一個人的教養,也最見一個人的成長。
任何一項品質,在任何人身上的體現,都是公平的。
你有教養,就會結交同樣有教養的人,你的圈子就會更加乾淨和美好。
你善待他人,就會得到更多的感恩和友情。
你真誠,便會同樣遇見真誠。
你所做的一切,在將來某些時候,都會反映到你自己的身上的氣質裡,不但有你的教養,也有教養所帶來的結果,好的,或者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