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孩子出門在外,能被誇贊有教養,那大抵是對他乃至,他身後的整個家庭教育的高度評價,相反,「真沒教養」這句話,要是被孩子的父母聽見,那可真真算得上實至名歸的「人身攻擊」,不跟你細細理論一番你都別想走!但是實際上,中國人對於教養的理解,也還大多停留在面子上的那點好勝心。人是否有教養,都藏在不起眼的細節裡,貌似簡單卻最難做到!
1、守時守信:一次香港作家梁鳳儀應邀到北京大學演講,由於堵車的原因,遲到了一個小時。主持人一再強調:「梁老師遲到是因為塞車。」但是,走上講臺的梁鳳儀再三致歉,她說:「各位同學,我在此向大家誠懇道歉!北京堵車是常事,但我不應該為自己找藉口,我應該把塞車的時間計算在內,做好充分的準備。如果在座的有一千位同學,我遲到的這一小時,就是浪費了一千個小時的生產力量,影響一千個人的心情。我只能盼望你們的原諒!」
2、學會傾聽,傾聽是用心感受他人的話,能夠給予恰當的反饋:很多時候,跟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傾訴相比,人們更需要被傾聽。懂得傾聽不僅有利於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更容易贏得對方的信任。認真地傾聽對方說話,是高情商的體現,更是一種無聲地善意。懂得設身處地地考慮對方感受,照顧對方的情緒,了解對方的心聲。懂得認真地給予回應,給夠對方足夠的禮貌和尊重。
3、孝順:有教養的人就是一定是孝順的孩子,但相對的,有教養的人即使不是那麼孝順,也不會跟父母發生口角或者吵架之類的。其實,一個人的教養,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家庭的教育的。也正因此,我們 在看到一個孩子做壞事或者出口傷人的時候,總會說:這孩子沒教養。如果一個孩子的教養好,那麼他大多是繼承父母的基因或者在父母的教育下成長的。所以,對於父母,還是比較孝順的。林語堂就曾經說過: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
4、不忘初心,獨立思考:在中國,前兩層對於教養的解讀得到大部分人的認可、接受和褒獎。但是我們回過頭去看看教養的定義——教養是表現在行為方式中的道德修養狀況。會發現最終教養應是一種道德水準,而正直正是道德之本,也是教養之本。人性最大的惡,在於察覺不出自己的惡,以惡傷人不自知。對於我們大部分人來說,正直的力量很柔弱,往往要排在權衡計算之後,更得讓位於實用的生存之道。
一個有教養的人在職場,也會做違背自己良好的事情,敗壞自己的名聲。因為在他看來,名聲和信譽一樣重要。所以,一個人有沒有教養,你只要仔細觀察他的這些細節,就能一眼分別出來。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們可以 關注我們哦,每天都有新鮮的資訊給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