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古城傳(一) | 程遂營:絲路萬裡,始於長安

2021-02-13 傳記文學雜誌社
「絲綢之路」是最早、最重要的世界文明交流通道。「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張騫出使西域時開闢的陸上通道,起點在長安(今西安),終點在羅馬。在中國外交家出生入死的努力下,中國從此與西亞、中亞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建立了聯繫。兩千多年來,成千上萬的使者、商人、宗教家、探險家、外交家沿著這條路線來來往往,為世界文明的傳播、交流、互鑑貢獻了力量。19世紀末,「絲綢之路」的名稱最終被德國人李希霍芬確定下來,並為學者所廣泛採用。在此之後,「絲綢之路」逐漸成為了中國古代對外交流通道的通稱,並由此出現了「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之分。「絲綢之路」從不是地圖上一條簡單的路線,它由沿線的各個充滿風情的城市串聯起來,同時「絲綢之路」也用厚重的文化寶藏哺育著這些城市。為了給讀者展現如絲綢般具體可感、光輝燦爛、綿延萬裡的「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明,我選擇了西安、武威、敦煌、吐魯番、和田、喀什六座陸上絲路古城,為它們立傳,以期吸取古老中國對外交往的經驗,為架設通往新的大國外交時代的「絲綢之路」貢獻綿薄之力。程遂營,河南大學文化產業與旅遊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旅遊研究院文化旅遊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河南省優秀教師,央視《百家講壇》「六大古都」「黃河上的古都」「絲路上的古城」主講嘉賓,曾赴歐洲比利時、葡萄牙、西班牙等地為海外華人、華僑宣講中國傳統文化。

在世界文明史上,曾經有一條貫通東西的國際交流大通道,它由中國人最早開闢,把中華文明與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西方文明等多個文明連在一起,讓它們血脈相通。這條國際交流大通道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沒有當年的「絲綢之路」,就沒有今天的全球化、不會形成地球村,進而也會失去現代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的基礎。

不過,無論「絲綢之路」多麼漫長,它都是以城市為節點的。那些城市像珍珠一樣,把萬裡絲路串聯成一條縱貫東西的大通道,承載了厚重的絲路文化,留下了珍貴的絲路遺產。在所有的城市中,西安(明代之前稱長安)則被看作是萬裡絲路的起點。那麼,我們的祖先為什麼要衝破重重障礙,開闢「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開通,又給西安留下了怎樣的文化記憶呢?

輝煌中的遺憾:

張騫的傳奇人生

每當人們提到「絲綢之路」的開闢,總是會聯想到一個響亮的名字——張騫,他被認為是「鑿空」西域、打開「絲綢之路」大門的先行者,一位偉大的外交家、探險家、旅行家。那麼,張騫是何人?他為什麼要冒著千難萬險,走向遙遠而神秘的西域呢?

漢朝建立後,創造了「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到了漢武帝統治時期(公元前140-公元前87),漢朝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國家安定、經濟發展、百姓富裕,這是一個國家治理成功的主要標誌,但並不意味著就萬事大吉了。

就在漢朝統治初期,我國北方的草原地區,崛起了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政權——匈奴。匈奴人善於騎射,擁兵三十多萬,不斷派兵侵擾漢朝的北部和西北邊境。由於漢朝剛剛建立,需要休養生息,所以,漢武帝的老祖先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都採取了委曲求全的措施,與匈奴和親,每年還要贈送大量的糧食、布帛和金錢,想以此換取和平。但事與願違,匈奴不僅沒有停止對邊境的騷擾,甚至還時時威脅都城長安的安全。到漢武帝時期,經過數十年的韜光養晦,國已富、兵已強,對匈奴主動反擊的時機成熟了。

根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前後進行了十多年,前後投入騎兵部隊一百多萬,步兵一百二十多萬。其間,漢武帝大膽任用了年輕的軍事將領衛青、霍去病,但心裡仍然沒有勝算。於是,英明的漢武帝還打算使出另外一個奇招——尋找盟友,聯合進攻匈奴。而被漢武帝首先看中的盟友是一個叫大月氏的遊牧部落。

漢朝以前,月氏人本來生活在河西走廊的敦煌一帶,過著自由自在的遊牧生活。北方的匈奴崛起以後,月氏人與匈奴產生了矛盾。在匈奴老上單于(攣鞮稽粥,公元前?-公元前160)統治時期,匈奴人打敗了月氏人的部落。老上單于不僅殘忍地殺害了月氏王,還把月氏王的頭顱做成了酒器飲酒。這樣,月氏人就與匈奴結下了血海深仇。月氏人在匈奴的打擊下,逐漸西遷,絕大部分遷移到了今天的中亞一帶。這部分西遷的月氏人形成的部落,就被稱為「大月氏」部落。這個時候,漢武帝打算派出使節,出使遙遠的大月氏。他想利用月氏人與匈奴之間的巨大冤讎,試圖聯合大月氏,從東西兩面夾擊匈奴,徹底掃除匈奴對漢朝的威脅。漢武帝的計劃似乎很完美,但過程卻異常艱難,效果也不是很理想。聯合大月氏的第一步是找到合適的使節。朝中沒有合適的人選,漢武帝便採用徵召的辦法,從民間發現了張騫。

張騫(公元前?- 公元前114)是陝西漢中成固人。成年之後,張騫加入漢朝軍隊,在都城長安做了一個低級郎官,負責馴馬。張騫從小喜歡讀書,有一定的學識。同時,他「為人強力」,也就是很要強,不服輸。他早年曾經跟隨父親在西北遊牧地區養馬,對西北地區的風土人情略有了解。而漢武帝時期長安積極向上的城市氣象也對張騫產生了深刻影響,他立下大志,要有所作為。得到漢武帝欲招募出使西域使節的消息後,張騫很是激動,感覺報效國家、施展抱負的機會來了。於是,他毛遂自薦,得到了漢武帝的賞識。漢武帝最終允準他出使西域。就這樣,張騫從一個默默無聞的低級官吏,走上了漢朝歷史的大舞臺。

根據記載,漢武帝曾經兩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試圖尋找盟友,共同打擊匈奴。第一次是在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出使的目的地是大月氏(今阿姆河中部,主要地區在今阿富汗境內);第二次出使是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出使的目的地是烏孫(今伊犁河與伊塞克湖一帶),兩次出使的目的都是為了聯合大月氏、烏孫,從兩面夾擊匈奴。

張騫出使大月氏的時間是建元三年(公元138),而他回歸長安的時間是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張騫出發時,帶領了超過百人的龐大使團,而他回歸長安的時候,只剩下了兩人:張騫和堂邑父(或稱堂邑甘父,堂邑是複姓,甘父是名字)。為什麼龐大的使團僅剩下了兩個人?這次出使的過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原來,當張騫的使團渡過黃河,進入河西走廊,向大月氏國進發的時候,就被匈奴的遊騎發現,被匈奴俘虜了。被俘後,張騫一行被帶到北方草原地區的單于王庭。當匈奴單于得知張騫的意圖後,非常氣憤,但他並沒有殺害張騫。相反,匈奴單于欣賞張騫的膽識,便把他軟禁在了王庭,並給他找了一位匈奴姑娘做妻子,希望張騫長留匈奴。不久,張騫和這個歷史上沒有留下名字的胡妻生了一個孩子。就這樣,張騫在匈奴一待,就是十年。

十年是一段漫長的時間,足以消磨掉一個人的意志!加上有賢妻嬌兒,按照常理,張騫完全可以安於現狀,在草原頤養天年了。但張騫始終不忘初心,忠於使命。張騫明白,他是一個漢使,他的使命還沒有完成!即使被俘到匈奴王庭,他始終頑強地保護著手中的節杖。十年之後,趁著匈奴人對他的監管鬆懈下來,他與堂邑父偷偷逃離了匈奴王庭,繼續向大月氏行進。

在向大月氏行進的途中,面對茫茫的戈壁沙漠,面對群狼出沒的蠻荒之地,張騫忍飢挨餓,風餐露宿,歷經千辛萬苦。幸虧他身邊還有一個堂邑父。堂邑父是胡人,他本來生活在北方草原地區,善於騎射,善良忠誠。後來,他來到長安生活,與張騫一起應募出使大月氏。在漫漫徵程中,堂邑父利用自己精準的射術,偶爾射殺一些空中飛鳥和地上的野獸,和張騫一起茹毛飲血,渡過了生存危機。二人終於到達了大月氏國,如願見到了大月氏國王。

不過,出乎張騫意料的是,這時候的月氏人已經不是當年的月氏人了。月氏人遷移到今天的中亞地區以後,打敗了大夏國(今阿富汗),就在大夏原來的地盤上居住了下來。當時的大月氏已經距離匈奴人很遙遠,而且他們的新居地物產豐富、水草豐美。歲月似乎已經撫平了月氏人的創傷,他們已經不願意再與匈奴大動幹戈了。張騫在大月氏停留了一年多時間,始終沒能說服大月氏王。不得已,他只好帶著遺憾向漢朝返回。

返回途中,張騫想避開匈奴的勢力範圍,所以選擇走南疆,經青海。沒有想到,青海地區也已經被匈奴控制,張騫再次做了匈奴的俘虜,又被帶到了匈奴王庭。這應了那句俗話:該是禍,躲不過。但不幸中萬幸的是,張騫再次見到了他的匈奴妻子。不久,匈奴單于去世。為了爭奪單于大位,匈奴發生內亂,張騫趁機帶著堂邑父和胡妻逃出匈奴,回到了長安。大月氏之行,可謂九死一生!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即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返回長安後的第7年,儘管沒有得到大月氏的幫助,漢朝軍隊還是在衛青、霍去病的帶領下,打敗了北方草原地區的匈奴軍隊。匈奴勢力向西北退卻,依託新疆阿爾泰山以南地區和漢朝對抗。為了徹底打敗匈奴,張騫向漢武帝提出建議:聯合西域的烏孫,斬斷匈奴的右臂。漢武帝接受了張騫的建議,任命張騫為中郎將、正使,再次率領一個龐大的使團出使烏孫。

為什麼張騫要提出聯合烏孫呢?烏孫位於阿爾泰山以南、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伊犁河谷一帶,國力強大,擁有優秀的騎兵部隊。這裡水草豐美,人們以遊牧為業。烏孫不滿匈奴對西北地區的控制,所以烏孫一直是匈奴在西域地區的主要對手。

為了達到成功聯合烏孫的目的,這一次,張騫率領的使團規模比第一次更加龐大,全部使團人員達到300人,每人兩匹馬,共600匹馬。使團攜帶著貴重禮品,還帶了上萬頭牛羊,以及價值數千巨萬的金幣、絲帛。這次出使相對比較順利。不過,遺憾的是,烏孫王昆莫年老,國內權力分割,無力與匈奴對抗。漢朝試圖通過烏孫「斷匈奴之右臂」的軍事意圖又一次落空了。

也就是說,因為各種原因,漢武帝派遣張騫聯合大月氏和烏孫夾擊匈奴的目的並沒有達到,不僅如此,漢朝還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甚至犧牲了不少人的生命。從表面來看,作為使節,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並沒有圓滿完成漢武帝交給他的任務。但出人意料的是,漢武帝不僅沒有降罪於張騫,反而先後加封張騫為太中大夫、大行,又晉封他為博望侯,留在身邊聽用。這一系列做法明顯是違背常理的,漢武帝這樣做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沒有信息,人就無法生存。一個人出門如果忘了帶手機,就好像暫時與世界隔絕了一般。在古代,信息對一個國家、一個人同樣重要。而漢武帝之所以對張騫讚賞有加,也是因為張騫「鑿空」西域所帶回的重要信息。

在古代,人們對西域有狹義和廣義兩種理解:狹義的西域指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主要是現在我國的新疆地區。廣義的西域則包括蔥嶺以西、亞洲中部、西部,以及歐洲的東部的廣大地區。而張騫出使的西域,既包括了狹義的西域,也包括了廣義西域的一部分。這個過程彰顯了張騫的韌性和堅毅,更關鍵的是,張騫「鑿空」西域的行為為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打開了一扇能看得見外部世界的大門。

大家知道,我國是東方國家。在秦漢以前的中國人的認識範疇裡,西方一直是一個很神秘的地方。在張騫以前,夏、商、周時期的國人雖然與現在的新疆、中亞和西亞之間有零星的來往,《山海經·大荒西經》《穆天子傳》等文獻中也對蔥嶺以東的山川形勢和風土物產有一些散亂記載,但這些記載往往是模糊不清的。這些文獻有的甚至錯誤地認為西部的邊界就是崑崙山,崑崙山的主人就是西王母。所以,對秦漢以前的中國人來說,西方世界充滿了神秘感。

而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行程數萬裡,足跡遍及今我國新疆境內的烏孫、龜茲(新疆庫車)、焉耆(新疆焉耆)、車師(新疆吐魯番),以及中亞、西亞的大宛(費爾幹納盆地錫爾河上遊以東地區)、大月氏、康居(錫爾河下遊及其以北的地區)、大夏(阿富汗)、安息(伊朗)、條支(敘利亞)等地。他告訴中國人,崑崙山並不是中國西部的邊境,在崑崙山之外,還有一個廣闊的大千世界等待中國人去認知。這改變了中國人先前的世界觀,也鼓舞了兩千多年來中國人對西方世界的持續探索。比如,明代鄭和下 「西洋」和鴉片戰爭後的「西風東漸」,就是後來的中國人對張騫精神的繼承。

張騫還把他在西域地區見到的獨特物產,比如毛布、毛氈、汗血馬、石榴、葡萄,還有中亞各國的箜篌、琵琶等樂器,以及樂曲、舞蹈等文化形式介紹給漢武帝。這些都是當時的漢朝人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漢武帝眼界大開。張騫也向漢武帝報告說:大宛、安息等國沒有絲綢、漆器,沒有掌握鑄錢、鑄鐵技術。那時,西域地區的農業和手工業都相對落後,對產自中原地區的絲綢、漆器等物產以及冶鐵、煉鋼等技術都有需求。這使漢武帝認識到了開通中西交流通道的必要性。

公元前114年,也就是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回歸長安後的第二年,張騫在長安去世了。在史書中,張騫生於哪一年沒有明確的記載;他去世的時候多大年齡,我們也不清楚。我們今天唯一能確定的是:張騫前後兩次出使西域,時間跨度達到了23年(公元前138—公元前115),他把畢生的精力都貢獻給了探索西域的事業。漢武帝生前封張騫為博望侯,意思是「廣博瞻望」。在漢武帝的眼裡,張騫就是那個時代知識最廣博、最高瞻遠矚的人。

19世紀晚期,德國一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到中國遊歷多年。回國後,在他出版的五卷本巨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的第一卷中,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德語稱作「Seidenstrassen」;英語稱作「Silk Road」)的概念,具體指的是從公元前114年到公元127年間,連接中國與河中(指中亞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以及中國與印度,以「絲綢之路」貿易為媒介的西域交通路線。

籠統地說,李希霍芬就是把兩漢時期連通漢帝國與中亞、西亞,直至羅馬帝國東西方之間數千公裡的陸上通道命名為「絲綢之路」,並在地圖上進行了標註:起點在中國長安,終點在義大利的羅馬。「絲綢之路」這一術語一經提出,便被中國和西方學者廣泛採納。後來,雖然有學者試圖用「玉石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等名詞取代它,但這些名稱都無法為學界所普遍接受。所以,「絲綢之路」的術語一直運用到今天。

李希霍芬為什麼把「絲綢之路」開闢的起始點確定在公元前114年?正是因為這一年正是張騫去世的那一年。張騫去世的時候,「絲綢之路」主幹線實際上已正式開通。這條道路以西安為起點,經寶雞、天水,通過河西走廊,出玉門關、陽關進入新疆,沿著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北緣和南緣,分兩路匯合於新疆喀什,然後越過帕米爾高原,進入中亞、西亞,直達地中海沿岸。緊跟著張騫生前踏出的道路,大量中西方的使節、商人、僧侶、旅行家、探險家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這條道路上,把中國文明、古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串聯在了一起。所以,李希霍芬才把「絲綢之路」開通的起始時間定在了公元前114年,並以此紀念「絲綢之路」偉大的先行者張騫。


唐朝大詩人王維曾經有一首詩這樣寫道: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這首詩的名字叫《送元二使安西》,安西是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是唐中央設立的管轄西域地區的機構,治所在今天新疆的庫車。渭城是秦朝都城鹹陽故城,在唐長安城(明代以前,西安一直被稱作長安)西北渭水的北岸。陽關,是河西走廊盡頭、敦煌西南的一個關隘,出了陽關就進入了西域。自從張騫開通「絲綢之路」以來,長安便被公認為「絲綢之路」的起點。唐代定都長安,「絲綢之路」進入繁榮發展期,長安也成為了一座人口近百萬的大都市。「絲綢之路」的起點在長安城的開遠門(西城牆三門中北面的一個門)。據記載,在開遠門外曾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寫著這樣幾個字:「西去安西九千九百裡」。一般認為,陸上「絲綢之路」從長安到羅馬大約7000公裡,在中國境內大約有4000公裡。唐朝人把從長安開遠門到庫車的距離估計為「九千九百裡」,這是個約數,但和今天的實際計算的4000公裡已經十分接近,令人驚嘆。王維這首詩描寫了詩人自己在渭城給即將出使安西的叫元二的朋友送別的場景。其中,「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成為了送別詩中的名句,被千古傳誦。在這裡,王維告訴我們,他的那位叫元二的朋友即將踏上遙遠而神秘的「絲綢之路」,去完成他的使命。

通過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漆器、鐵器等手工產品,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科學技術,以及飲食、服裝、建築、文學、藝術等生活藝術品,源源不斷地輸入世界各地,對世界文明和進步起到了巨大作用。比如說,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在羅馬已經可以購買到來自中國的絲綢。羅馬帝國的一位很有名的君主——凱撒(公元前102-公元前44),就曾經有一件用來自中國的絲綢製作的外衣。

除了大量的絲綢流通在「絲綢之路」上,中國的科技發明也流入西方。大家知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在兩漢之際我國就發明了造紙術。「絲綢之路」開通後,中國生產的紙張傳入中亞、西亞。這種廉價、細軟、潔白的紙,在那裡大受歡迎。但是,造紙的技術屬於國家專利,被嚴格禁止外傳。那麼,什麼時候、通過什麼渠道,我國的造紙技術傳到了西方呢?

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造紙術的西傳跟發生在唐朝的一場戰爭有關。這場戰爭叫做怛羅斯之戰,交戰雙方是唐朝和大食(在今阿拉伯地區的伊朗一帶)。怛羅斯屬於中亞石國境內的一座城市,位於今中亞的哈薩克斯坦境內(江布爾城),處於絲路要道。唐玄宗天寶十載(公元751),為了爭奪對怛羅斯的控制權,唐朝的將軍、身為安西節度使的高仙芝率領3萬大軍,與大食的7萬大軍在這裡進行了一場激戰。結果,高仙芝戰敗,兩萬多士兵被俘。大食人對中國的造紙術垂涎已久,只是苦於沒有得到造紙技術的機會,而這一次機會來了。在被俘虜的唐朝士兵中,有一部分人就掌握了造紙技術。於是,精明的大食人就把這部分人組織起來,在他們管轄的地方建起了造紙廠。就這樣,中國發明的造紙術正式傳入中亞,後來又從中亞傳到了西亞,再傳到了地中海沿岸各國。

在中國文化西傳的同時,反過來,西域的動物、植物、蔬菜、水果、音樂、舞蹈、遊戲,以及宗教、科技成果等又通過「絲綢之路」進入中國內地,對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思想信仰,乃至中華文明產生了深刻影響。

今天,石榴、葡萄、西瓜、核桃、胡蘿蔔、芝麻、黃瓜等農作物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餐桌,改變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甚至改變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但我們不要忘記,這些物種都是通過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從西域傳入我國的。在唐朝時,這些作物在傳入後,首先都在長安及其附近地區試種,種植成功了,才傳播到其他地區,這就是長安作為都城的優勢。

唐代詩人元稹曾有一首詩,其中寫道:

何年安石國,萬裡貢榴花?

迢遞河源道,因依漢使槎。

——元稹《感石榴二十韻》

安國和石國是中亞小國,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布哈拉、塔什幹一帶)境內,盛產石榴(原產地在波斯),所以,石榴又名安石榴。這首詩的第一、二句提出了一個問題:什麼時候安石國不遠萬裡向朝廷進貢了石榴花?接著詩人元稹自問自答地說:也許是當年出使西域的張騫乘著木筏,探尋黃河之源,和西域各國建立了友好關係,安石國的使臣才隨著張騫來到長安,進獻了石榴花。

石榴容易成活,可以盆栽,也可以直接栽種在地上。石榴全身都是寶,籽可以吃,解渴、健脾又養胃;皮和根可以入藥;花可以觀賞。同時,石榴多籽,寓意子孫滿堂,多子多福,是吉祥如意的象徵,深受中國人喜愛。漢武帝就曾下令在長安的上林苑以及驪山溫泉宮栽植石榴。後來,石榴樹栽遍了長安城,並逐漸栽種在全國各地。所以,那時的中國人已經習慣了吃石榴、欣賞石榴花開。

南北朝到唐代,婦女非常喜歡穿著石榴紅色的裙子,所以,那一時期經常把紅裙子稱作「石榴裙」。久而久之,「石榴裙」就成了那一時期年輕貌美女子的代稱,「拜倒在石榴裙下」就成了求愛的代名詞。直到今天,我們還常用這句話。不過,追根溯源,正像元稹在這首詩中提到的,石榴樹種最早來源於西域的安石國,是當年張騫出使西域的直接成果。

除了石榴,到底張騫從西域還帶回到長安多少新物種,我們今天已無從考證。但可以確定,石榴、葡萄、西瓜、核桃、胡蘿蔔、芝麻、黃瓜等物種,都是在張騫出使西域後,在漢代通過「絲綢之路」引種到中國的。在張騫去世前後,漢武帝已經打敗了匈奴,並正式在河西走廊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漢宣帝於公元前60年又設立西域都護府,總管西域事務。從此,新疆地區成為了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此,「絲綢之路」得以暢通。漢朝派出大量使節到西域各國,西域各國也派出大量使節回訪長安。張騫「鑿空」西域之後,在西域諸國中極具名望。加上張騫友善、講誠信,獲得了西域各國的信任。所以,後來的漢使都自稱博望侯,以取信於外國。這樣,就造成一個奇怪的現象,即博望侯成了漢朝西域使者的通稱,成了通行西域的金字招牌。由此,我們可以推斷,以上有些物種應該是張騫當年直接帶回長安的,有些可能是後來的使節帶回的,還有一些(比如石榴的種子)是外來的使節進貢的。只不過因為這些使節都打著博望侯的旗號,所以,引種這些物種的功勞就都歸於張騫名下了。

除了飲食,西域國家的娛樂方式,以及箜篌、琵琶、胡笳、胡角、胡笛等樂器和樂曲、舞蹈等也相繼傳入長安。司馬遷在《史記》中曾記載,屬於羅馬帝國的犛靬國向漢武帝貢獻了善眩人,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魔術師。當時的魔術師向長安人展現了兩大本事:一個本事是能口中噴火,另一個本事是能自縛自解,使長安人大開眼界。

在明代以前,長安即是今日的西安。在「絲綢之路」的影響下,唐朝的長安「胡風盛行」,長安人的衣食住行、娛樂體育、文化教育,乃至音樂、舞蹈、繪畫、宗教等都深受西域文化的影響,長安真正成了一座開放型的國際大都市、世界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漢唐是中國歷史上的兩大盛世王朝,長安則有幸見證了絲路的開通;長安向世界貢獻了「絲綢之路」,而「絲綢之路」則反過來回饋給長安上千年的繁榮與輝煌。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主管  
中國藝術研究院主辦
CNKI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收錄期刊
全國中小學圖書館館配期刊
第三屆、第四屆「期刊主題宣傳好文章」推薦活動
入選期刊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精品期刊展」
參展期刊
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BIBF)
「2020中國精品期刊展」
參展期刊投稿郵箱:zhuanjiwx@126.com
郵發代號 / 82-370   
《傳記文學》每期/19.80元  
全年/237.60元
全國各地郵局(所)/
《傳記文學》編輯部  訂購、零售主編 / 斯日
副主編 / 王巨川
副主編 / 胡仰曦
設計部主任 / 郭卉
編輯 / 張元珂   凌晨   黃若天  劉宸芊

相關焦點

  • 《這裡是中國》全球開播 2019《絲路春晚》 2018《絲路品牌萬裡行》啟動
    目前,聯盟已經涵蓋中國大陸7家主流衛視,以及境外15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共22家主流電視媒體,建立起了節目製作、人員互訪的常態機制;並開展了一系列節目、項目合作,為資訊的傳播和解讀提供了多種視角,為觀眾提供一個更全面、客觀、公正的認知世界的渠道,促進了不同國家和地區間人民的友誼。
  • 絲路中國|磊明 為你朗誦
    這條路這是一條世界絲路你立於東方放眼天地十萬裡像母親伸出臂膀一條從長安通西域貫天山把地中海之風攬在胸前 啊絲路中國是你把遼闊亞歐大陸縮進華夏古老的行囊是你讓無垠萬裏海疆放飛錦繡中華的夢想啊絲路中國你是飽蘸濃墨揮舞的自信
  • 臨潼石榴:絲路御果 香溢長安
    石榴通過古絲綢之路來到長安,見證了古絲綢之路文明。據西晉張華《博物志》:「漢張騫出使西域,得塗林安石國榴種以歸,故名安石榴。」安石榴即石榴,是來自域外的一種花木果樹。它漢代時傳入中國,植於臨潼。石榴這位絲路「使者」,不僅見證了古代貿易往來之繁盛,更讓這片烈焰紅色盡染古都長安,讓團結美滿、開放包容、興旺發達的美好寓意代代相傳。
  • 品味東西日常,講述溫暖的絲路故事 |《從長安到羅馬》第二季收官
    兩千多年前東西方商人走出一條跨越千裡的絲綢之路,長安與羅馬在東西兩端遙遙相望,譜寫無數動人故事。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一帶一路」倡議下中意兩國交流日益頻繁。一條新絲路,牽連起兩座古城的新交流和新故事。微紀錄、輕表達,打開煙火氣中的文明對話
  • 從遺址抵達「古絲路」的歷史現場
    在他與他的帝國覆滅以後,身後的唐王朝站在了一個全新的歷史起點上。唐朝古絲路的繁盛如果要追溯,應該還是隋煬帝時期打下的底子。這個君王,被電視劇的劇情黑得夠慘,今天重新回顧,不管是面對京杭大運河還是面對河西走廊上的張掖,我們瞠目結舌,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他了。
  • 【肖雲儒·走絲路】高昌古城,梵音迴蕩
    華山論劍西鳳酒品牌顧問肖雲儒老師,以古稀之年隨絲綢之路萬裡行團隊,重走古絲綢之路,
  • 絲路遺風,花語新夢——新視野下的絲綢之路
    西域人鳩摩羅什則是沿絲路東來,最終定居長安,譯經講學,成為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傑出代表。   除了佛教,拜火教、摩尼教和景教等宗教也隨著絲綢之路來到中國,並沿著絲路的分支,傳播到韓國、日本和其他亞洲國家。   在古代羅馬,絲綢制服裝成為貴族們的時髦裝束。而大唐盛世,都城長安又被「胡風」裹挾。   史料記載,唐代長安有大量胡人,聚集於西市等地。
  • 耶律大石與西域絲路
    1142年,降服花剌子模,疆域鼎盛的西遼(圖/A站 布哈林)寬仁治國,重振絲路耶律大石為了經略中亞絲路腹地和西域地區,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西遼帝國的穩定政策,客觀上實現了傳統的綠洲絲綢之路和漠北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達和繁榮
  • 從長安到羅馬 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央視首播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西安廣播電視臺及絲綢之路電視國際合作共同體成員合作的4k紀錄片《穿越絲路雙城記》,12月15日登陸央視科教頻道首播。《穿越絲路雙城記》是一部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源於百集4k微紀錄片《從長安到羅馬》,全片50分鐘,從藝術、生活、飲食、建築、法律、商貿等主題切入,講述了絲綢之路對世界文明的意義,用平行視角的講述方式,描繪西安與羅馬兩座城市,乃至中意兩國之間的文化共鳴、文明互鑑。
  • 驪靬古城:尋找古羅馬士兵的後裔 絲路
    ,雖然有學者提出質疑,但也有學者追隨德效騫的腳步尋找驪靬古城。《絲路發現》八月刊文 | 默沫De行走1 神秘失蹤的羅馬士兵2010年春天,我在設計絲綢之路旅行線路時,看到有文章提及驪靬古城。文章中說:「『驪靬人』,中國甘肅古驪靬城土著人種,又稱『者來人』、『大秦人』,分布在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一帶,主要聚居在永昌縣者來寨。
  • 絲路之聲‖魯福橋:古城會(主播:萌萌豬)
    (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老年小鹿 :小資越南(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西蒙.玻利瓦爾 :義聖宮街的變遷(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西蒙.玻利瓦爾 :我心中的南大街(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茶品人生 :茶如人生,人生如茶 (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嚴天志 :登華山(主播:萌萌豬)絲路之聲‖ 嚴天志 :遊北京(
  • 絲路史上最強男團,他們憑什麼成為「絲路F4」
    絲綢之路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古道之一,不論是陸上絲路還是海上絲路,都是古代中國連接世界的重要通道。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倡議,千年古道再一次成為世界焦點。歷史上如此多人行走在絲路上,有誰成了閃閃發光的名字,又有誰給中華民族帶來了深遠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評選絲路F4,盤點4位名震絲路的歷史大咖。在很多人看來,張騫必然是絲路C位。
  • 現場|長安韻·絲路情——西安2019當代藝術國際邀請展
    2019年1月16日, 2019 全球中小企業·長安大會籌備會於西安舉行,與此同時大會重要組成部分《長安韻·絲路情——西安2019當代藝術國際邀請展》於鹹陽清渭樓美術博物館開啟,國際化的經濟與藝術的融合再次於長安合奏。
  • 走讀東北 | 冰雪絲路-2
    | 趙國旭鞍與筆工作室之所以要主持策劃「走讀東北」穿越「中國冰雪絲路」活動,有兩個側重點,一是提出一個全新概念,即「中國冰雪絲路」,另一個看點,邀請了全國知名媒體和旅行家參與,以獨特視角觀察冰雪絲路的歷史和文化。
  • 張騫去世70年,羅馬凱撒大帝穿上從絲綢之路運來的長安絲綢新裝
    一時間,絲綢服裝成了羅馬帝國備受追捧的奢侈品。最高的時候,一斤絲綢可以賣到十二兩黃金。絲綢是怎樣從遙遠的東方中國來到西方羅馬帝國的呢?絲綢之路。張騫原本是長安的一個馴馬小官,有幸成了出使西域的外交官。這一年是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一百多人的使團出發,可過了十多年才回到長安,活著回來的只有兩人。發生了什麼呢?
  • 絲路歌聲揚萬裡 花兒情韻滿江源——2016首屆青海絲路花兒藝術節·第十三屆西北五省(區)花兒演唱會激情開唱
    省人大常委副主任蘇寧、省政協副主席鮑義志,省文化新聞出版廳黨組書記高玉峰等相關單位和部門領導出席了開幕儀式。本屆花兒演唱會以「絲路放歌、花兒故鄉」為主題,演出陣容強大,邀請西北五省(區)百名花兒歌手一展歌喉。老、中、青三代歌手同臺獻藝,其中還不乏名家助陣,包括來自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和苗族少數民族歌手以及兩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的中亞歌手。
  • 境外媒體:絲路入遺意義深遠 促絲路經濟帶發展
    境外媒體:絲路入遺意義深遠 促絲路經濟帶發展 2014-06-25 13:44:44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馬君豪   中新網6月25日電 國家主席習近平日前在中阿合作論壇上呼籲,要「弘揚絲路精神,深化中阿合作」,而在近日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與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聯合提交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文化遺產申請項目成功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 神奇的絲路,神秘的冒險
    《絲路大冒險》(廣東新世紀出版社)是一套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長篇兒童冒險小說,分《西安密碼之玄奘袈裟》《洛陽之唐三彩失竊案》《河西走廊之黑水國傳說》《敦煌之遺落的壁畫》《青海道之外星疑雲》五冊,不僅用輕鬆幽默的語言講述了三個小學生探險救人的故事,也將連接歐亞的古老絲路文化、神秘歷史寶藏和特色風土人情鮮活地呈現在讀者面前。巧妙的故事構思。
  • 四川高坪:絲路源點 風景獨好
    絲綢這一中國特有的文化珍品,其實在某種意義上比瓷器的影響還要更廣更大。漢朝時期,隨著張騫鑿空西域,之前通過身毒道、南絲綢之路等通道流向海外的少許絲綢,終於能夠大量地傳出,絲綢成為了西域人趨之如騖的珍品。東羅馬和波斯更是因為絲綢而展開了一場長達數年的戰爭。絲綢是中國文化的象徵。而絲路的真正的源頭並非是長安,而是在南充高坪。這裡是中國絲綢協會認證的絲綢之路發源地。
  • 【壯遊|穿越絲路】北魏平城:中國中古時代最早的絲路繁華都市(1)
    這個疫情看來兩年之內未必能消停到可以出國浪,如翬的「穿越絲路」系列終於可以安心於國內了,就從中古時代的華夏古都開始吧。中古都城又以北魏首都平城在絲路上尤其重要,太武帝滅北涼打通絲路,平城作為當時絲路最東端的起點,開始了一個波瀾壯闊的中西文化大融合大碰撞的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