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誕生史:一場愛因斯坦與希爾伯特的究極競賽

2020-12-18 胖福的小木屋

在20世紀前30年發生的那場影響深遠的物理學革命中,量子力學是「眾擎易舉」。而狹義相對論可以說是「石破天驚」,這兩者雖很不相同, 但似乎都是 「離了誰地球照樣轉」。 量子力學的提出是承襲普朗克的「量子假說」,狹義相對論的提出是歷史的必然,它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當時經典物理學中已經暴露的矛盾,如以太危機,穩固好物理大廈。

愛因斯坦與玻爾,相對論和量子力學

只有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一個人的戰鬥,這劃破時代的偉大理論可以說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即使再過幾十年,也沒有人能夠提出。

愛因斯坦的晚年合作者、 波蘭物理學家英菲爾德在《愛因斯坦: 他的工作及對我們世界的影響》 一書中曾經記述過一段有趣的對話:

……我曾對愛因斯坦說: 「無論您是否提出, 我相信狹義相對論的問世都不會有什麼延誤, 因為時機已經成熟了。」 愛因斯坦回答說: 「是的, 這沒錯, 但廣義相對論的情形不是這樣, 我懷疑直到現在也未必會有人提出。」英菲爾德並且評論說, 這一回答很好地表述了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發展史上所扮演的角色。

這一點不僅有愛因斯坦本人與英菲爾德的上述對話作腳註, 也是很多其他物理學家的共同看法。 著名美國物理學家奧本海默在為紀念愛因斯坦逝世 10 周年而撰寫, 後被收錄於愛因斯坦誕辰 100 周年紀念文集《愛因斯坦——世紀文集》的題為 「論愛因斯坦」 (On Albert Einstein) 的文章中, 就寫過一段與英菲爾德的回憶有異曲同工之意的文字:

量子的發現必定會以這種或那種的方式出現…… 對沒有任何信號能運動得比光更快的含義的深刻理解也必定會出現…… 直到今天仍未被實驗很好證實的廣義相對論則除他以外, 在很長很長時間內都不會有人能提出。

愛因斯坦之於廣義相對論似乎已經毫無爭議,但其實不然。

在廣義相對論的誕生史中還是閃過一段非常有趣的插曲,那就是廣義相對論中的核心方程-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提出。

這段插曲涉及到了兩個人,一位當然是愛因斯坦,另外一位則是當時世界數學中心哥廷根學派的領袖,被譽為「數學之王」的希爾伯特。

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漫畫家為那場無形的競爭畫了一幅漫畫,標題是:希爾伯特與愛因斯坦,誰先抵達?而這個「抵達」指的就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從1905年狹義相對論誕生之後,愛因斯坦開始探尋廣義相對論,但卻遭遇了困難,愛因斯坦研究廣義相對論的目的是要找到描述兩個相互交織過程的數學方程式——引力場如何作用於物質,使之以某種方式進行運動; 物質又如何在時空中產生引力場,使之以某種形式發生彎曲。然而愛因斯坦一直沒有找到完美描述其物理原則的數學表達式。

所以愛因斯坦求助了希爾伯特,希爾伯特雖然是一名數學家,但是對於物理學卻涉獵頗深,他一直將「物理學的公理化」作為自己研究的目標,簡單而言,就是用一個公式可以表示自然界中所有的已知狀態。

在1912年的時候, 希爾伯特在研究線性積分方程時, 就曾與愛因斯坦有過信件往來: 他向愛因斯坦索要過氣體運動理論及輻射理論方面的論文, 並回贈過一本自己新出版的積分方程著作。 他也曾邀請愛因斯坦在 「哥廷根周」 期間訪問哥廷根, 做一次有關氣體運動理論的報告, 但愛因斯坦婉拒了。

在這一系列的信件往來之中,愛因斯坦向希爾伯特展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並透漏過自己所遭遇的困難,而這也為兩人之間後來無形的競爭埋下了伏筆。

1914年,愛因斯坦正式出版了長達 56頁的論文《廣義相對論基礎》,在裡面提出了標量引力理論,而無論是愛因斯坦還是希爾伯特,都對論文中的標量引力理論不滿意,認為它並非是一個可以完美描述其物理原則的數學表達式。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基礎》手稿

儘管還沒有找到這樣的表達式,但他們都認為一個普遍的協變相對論理論確實是必要和可實現的。

而要找到這個方程難度要求是非常高,因為他已經達到了「無人之地」,沒有任何巨人的肩膀可依靠,愛因斯坦曾公開表達過:

我對我推導的場方程失去了信任,相反,我尋找一種以自然方式限制可能性的方法。在這一追求中,我達到了一般協方差的要求,三年前,當我和我的朋友格羅斯曼一起工作時,我懷著沉重的心情離開了這個要求。」

他們兩個人的研究工作都在1915年取得了突破,1915年11月7日,愛因斯坦曾和希爾伯特進行過信件交流,通過希爾伯特的反饋,愛因斯坦在11月11日提出了一個大致協變的等式:

在和希爾伯特之後的多次信件交流之後,愛因斯坦在11月25日提出了最終的廣義相對論場方程:

Guv是愛因斯坦張量;Ruv是從黎曼張量縮並而成的裡奇張量,代表曲率項,表示空間彎曲程度;R是從裡奇張量縮並而成的曲率標量;guv是度規張量;Tuv是能動張量,表示了物質分布和運動狀況;G是萬有引力常數;c是真空光速。整個方程的意義是:整個方程式的意義是:空間物質的能量-動量(T_uv)分布=空間的彎曲狀況(R_uv)。這個方程是一個二階非線性張量方程 。

而希爾伯特提出場方程的時間則是在1915年11月20日。希爾伯特在哥廷根皇家科學院、作了有關引力理論的報告, 介紹了他的研究成果:

也就是說希爾伯特和愛因斯坦雖然形式不一樣,但是都發現了正確的引力場方程,由此300年前牛頓和萊布尼茨微積分之爭的一幕再度上演。

然而,雖然後人經常爭論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究竟誰先抵達,比如物理學家Kip Thorne在他的著作《黑洞與時間扭曲:愛因斯坦的離譜遺產》中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值得注意的是,愛因斯坦並不是第一個發現翹曲定律的正確形式的人。對第一次發現的認可必須歸功於希爾伯特。「

愛因斯坦傳記作者阿爾布雷希特·弗爾辛認為,雖然看似確信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獨立地得出了正確的形式,但是:

11月,當愛因斯坦完全專注於他的引力理論時,他基本上只與希爾伯特通信,向希爾伯特發送了他的出版物,並於11月18日感謝他撰寫了他的文章草稿。愛因斯坦必須在寫這封信之前立即收到那篇文章。愛因斯坦是否可以將目光投向希爾伯特的論文,他已經發現了他自己的方程式中仍然缺乏的術語,因此「借鑑」了希爾伯特?

儘管後人爭論不休,但是希爾伯特本人卻非常大方地讓出了自己的功績,並且向愛因斯坦表示了祝賀:

「愛因斯坦已經提出了深刻的思想和獨特的概念,並發明了巧妙的方法來處理它們。」

1915年12月4日,希爾伯特甚至提名愛因斯坦當選為哥廷根數學學會會員。希爾伯特的大度讓愛因斯坦十分感動,愛因斯坦於12月20日主動寫信給希爾伯特提出和解:

我們之間有些怨恨,我不想再進一步分析其原因。我已經與痛苦的感覺作了鬥爭,並取得了成功。我再一次懷著無微不至的善意思念你,我請你也這樣。客觀上,如果兩個從這個破舊的世界中解放出來的人沒有給彼此帶來快樂,那就太可惜了。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提出已經105年了,歷史已經給了兩人最公正的評價,美國物理學家派斯在他著名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是微妙的》裡就表示:

基本方程式的發現應同時歸功於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

這段話可以說為愛因斯坦和希爾伯特在引力場方程的發現中所作出的成就蓋棺定論了。不管怎麼樣,學術的爭鳴促進了科學的進步,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提出具有重大的意義,被認為是科學界無盡的寶藏,眾多科學家通過對廣義相對論場方程求解得出了許多重要的理論。

像黑洞這種特殊天體就是通過求解場方程而被發現的在廣義相對論場方程中,愛因斯坦沿用的是傳統的直角坐標系,所以對一個對稱的、不自旋、不帶電荷的有質量球體進行計算,只能給出一個近似解。但物理學家史瓦西則另闢蹊徑,他引入的坐標系類似於極坐標系,從而可以得出精確解。

這個精確解被命名為「史瓦西度規」,這也正是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第一個精確解。

而在此基礎之上,史瓦西發出了第二篇論文,其中給出了「史瓦西內解」,以及計算黑洞視界半徑的公式,由此,黑洞的視界半徑便被稱為「史瓦西半徑」,並把上述天體周圍史瓦西半徑處的想像中的球面,叫作視界。

簡單來說,史瓦西設定了這樣一個天體,它的電荷量為0,也就是它呈電中性,它的角動量為0,也就是不自轉,宇宙常數也為0。這本可以用於描述地球和太陽之類自轉緩慢的天體,但如果它的質量增大到足夠大之後,它的逃逸速度將超過光速。這就意味著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逃出它的魔掌,所以它本身也無法被看見。這種天體在後來被惠勒命名為「黑洞」。

除此之外,廣義相對論場方程的解還有雷斯勒-諾德斯特洛姆度規,具有這樣的度規形式的黑洞稱為雷斯勒-諾德斯特洛姆黑洞;還有克爾度規,廣義相對論中,克爾度規或稱克爾真空,描述的一旋轉、球對稱之質量龐大物體(例如:黑洞)周遭真空區域的時空幾何......

作為廣義相對論的中心方程,廣義相對論場方程還有許多未知的奧秘等著我們去探索。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的成就並肩牛頓?一道數學題,愛因斯坦用8年也沒想明白
    審核-小文引言:由於愛因斯坦擅於思考並且提出了眾多抽象的科學理論,他的大腦曾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牛頓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數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嗎?實際上他的廣義相對論還需要其他數學家的幫忙。
  • 宇宙膨脹背後的故事(之五):挑戰愛因斯坦的宇宙
    他認為廣義相對論是一個全面、終極性的理論,不需要再外加其它條件、參數就可以描述整個宇宙。因此,她所能給出的宇宙解應該是單一的。所以他在引進那個宇宙常數,因而找到一個隨時間恆定不變的解之後便以為大功告成,沒有再深究,以至於沒有考慮過他的方程是否還會存在著另外的解。德西特的宇宙模型雖然比愛因斯坦的更為怪異、費解。
  • 愛因斯坦的很多預言都已實現,但有一個,科學家卻不願它成為現實
    愛因斯坦是人類歷史上成就最高的科學家之一,他有一頭蓬鬆捲髮加上深邃的目光,僅僅看他的照片就給人留下非常深的印象。很多機構都曾對貢獻非凡的科學家進行排名,幾乎在所有的榜單中牛頓和愛因斯坦都是前兩名的存在,下圖中29位科學家都於人類的科學發展都有非常大的貢獻。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全文共2948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偉大的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和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在他們的著作《經典場論》中寫道:「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引力場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並且可能是現存的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一個。」
  • 楊振寧直言:曾和愛因斯坦交談過一個半小時,卻是一生最後悔的事
    我們翻開這兩位科學家的簡歷,愛因斯坦是1879年出生,1955年去世,而楊振寧是出生在1922年。楊振寧出生的時候,愛因斯坦已經完成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1921年也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早已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
  • 愛因斯坦7大預言,目前只有3個尚未實現,但2個令人擔憂
    十年磨一劍,而愛因斯坦用了大約十年的時間,把引力加入到了自己的理論當中,從而提出了廣義相對論,認為引力的本質就是時空彎曲的外在表現形式。至此相對論算是徹底的完整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用理論來解釋現象的時刻。
  • 楊振寧曾多次見到偶像愛因斯坦,為何面對面交流卻「後悔終身」?
    而和他提起登榜的都是已經逝世的科學巨匠,包含愛因斯坦、牛頓、薛丁格等人。 楊振寧從小就以愛因斯坦為榜樣,立志成為像他一樣的大人物,然而他並沒有讓偶像看到自己成功的模樣。
  • 希爾伯特:一個時代的終結者
    很多年以後,愛因斯坦正是利用閔可夫 斯基的"四維幾何學"建立起了廣義相對論,而閔氏則對那位早年瑞士聯邦工業大學學生的數學才能毫無印象 。與這樣一位曠世的才俊為伍, 希爾伯特的才華不僅沒有被埋沒,反而得到了磨礪和囤積,並促使他默 默奮鬥,打下了更為堅實的基礎 。兩人的友誼持續了四分之一個世紀, 從哥尼斯堡一直延伸到哥廷根 。
  • 李世民與希爾伯特
    據說有人曾建議希爾伯特去搞費馬猜想( Fermat' s conjecture),抱回該猜想的沃爾夫斯凱爾獎金。希爾伯特神秘地笑了笑,曰:「我為啥要殺死一隻會下金蛋的鵝呢?」在希爾伯特看來,要用費馬猜想這樣數學難題來讓數學小生前僕後繼,死而後已。
  • 想深刻了解廣義相對論的推導和相關解,請讀這篇文章
    本章內容旨在解釋廣義相對論的思路,所以只要耐心讀完的,肯定能有收穫。本來原標題想寫為《愛因斯坦場方程中沒有光》,可後來改變了主意。可能很多人看到這個標題,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說「愛因斯坦的場方程中沒有光?」其實我要表達的是我們看時間,看宇宙的方式問題。就好比我在問:「假如愛因斯坦是盲人,他還能建立相對論嗎?他還能寫出場方程公式嗎?」
  • 哥德爾證明(上)-希爾伯特計劃
    19世紀,社會上流行一種不可知論,「We do not know, we shall not know.」1930年,希爾伯特退休前,他在演講中激情澎湃的宣稱:「我們必須知道,我們必將知道!」 希爾伯特去世後,這句話就刻在了他的墓碑上。希爾伯特最廣為人知的是,1900年巴黎國際數學家代表大會上,他發表的著名講演《數學問題》。
  • 指南車廣義運動方程的創建
    前人遺珠後人拾穗,本研究將加以完善前人階段性成果,以方程為主體思路,發現在純滾動下,指向器表徵的向量經平行移動後,測地曲率會造成其方向發生偏轉現象,進而創建微型指南車之廣義運動方程。如將作用曲面退化成平面時,該廣義運動方程也隨之簡併成一般在平面上的運動方程。相較於曲面上廣義運動方程的微分形式,其另有對封閉路徑積分形式的相位方程,這部分已於文獻[3]裡推導立論。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十年前沃爾德瑪·沃格特(Woldemar Voigt)發表了一個稍有不同的版本,但他的版本在時間膨脹方程中有一個平方。 儘管如此,在麥克斯韋方程下,方程的兩個版本都顯示為不變的。在1895年,數學家和物理學家亨德裡克·安託昂·洛倫茲,提出了「當地時間」的概念來解釋相對同時性,並開始獨立研究類似的變換來解釋麥可遜·莫雷實驗中的無效結果。
  • 愛因斯坦的一生:從如日中天到犯下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本文作者為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愛因斯坦真是科學史界一個長盛不衰的話題,儘管他已經去世65年了。這不,美國科普作家博達尼斯創作了一部以愛因斯坦「犯錯」為主題的讀物,重新梳理、回顧了這位天才的一生。
  • 愛因斯坦的4個科學預言:兩個已經被證實,另外兩個會成真嗎?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其所提出的廣義相對理論、狹義相對論、量子論等理論學說都為科學界作出了巨大貢獻。也正因如此,愛因斯坦的話一向帶有很強的權威性,他所提出的假設和預言也因此受到人們的重視。
  • 著名科學家系列-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他於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父母均為猶太人),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入瑞士國籍。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愛因斯坦提出光子假設,成功解釋了光電效應,因此獲得1921年諾貝爾物理獎,同年,創立狹義相對論。1915年創立廣義相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