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2020-12-26 讀芯術

全文共2948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

偉大的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和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在他們的著作《經典場論》中寫道:「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引力場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並且可能是現存的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一個。」

所有認真研究過廣義相對論的人都會覺得它具有一種獨特的吸引力。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物理學家之一、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曾說過:

「很難將牛頓引力理論與其力的瞬時傳播相協調,使之符合狹義相對論的要求;然而,愛因斯坦卻解決了這一問題,相對論理論也由此誕生——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科學發現。」

本文中,筆者將結合昌德拉塞卡的文章(任何遺漏或不清楚的細節都可以在作品文章中找到),並試圖說明為何這些偉大科學家都做出了如此有力的陳述。

鐘錶問題

仔細觀察下圖:

當時鐘向上移動時,根據狹義相對論,時鐘A和時鐘B測量的時間間隔與真空中的時鐘C測量的相應間隔具有以下關係:

結合這兩個表達式,可以得到:

在以上方程中還使用到了託裡拆利公式和引力勢的概念:

現在,如果把時鐘B放到沒有引力場的位置x上,那麼上面的表達式將變成:

公式1:兩次的時間間隔如何隨引力勢U(x)的變化而變化。

等效原理

在牛頓力學中,有兩種概念的質量,即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前者是一種測量外力阻力的方法(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後者是引力場的來源,也是另一個大質量物體對引力場的反應。

兩個質量分別為M與m的物體相距R,它們之間的引力可表示為:

根據牛頓第二定律,物體m(或M)的加速度為:

公式2: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之所以會相等,是因為加速度的大小並不取決於物體的質量。因為加速度是不變的,所以質量比必須是常數。很明顯,此時該常數為1。

事實上,加速度a的大小無關於質量m,這也意味著上述的質量比是一個普適常數。由此推斷,慣性質量和引力質量的大小相等。

廣義相對論中的時空

在狹義相對論中,閔可夫斯基距離表現為以下形式:

公式3:狹義相對論中的閔可夫斯基距離。

其中dτ表示其本徵時間。沿世界線的本徵時間(物體在時空中的軌跡)是由沿著該線的時鐘測量出的時間。

如上圖所示,時空中的世界線可以有以下三種:

· 光速曲線,每一點都表示光速。這樣的世界線在時空中形成了一個光錐。

· 時間曲線。這些速度小於光速的曲線落在光錐內(注意:大質量粒子的世界線都是時間型曲線)

· 空間曲線。例如,這些曲線表示物體的長度。

本徵時間dτ的長短取決於時空的性質。在時空的某個區域,如果方程2有效,那麼就可以將其代入方程3,並得出:

公式4:由恆定引力場引起的閔可夫斯基時空間隔的變化。

現在,可以考慮進行坐標變換,將其放入一個勻加速的參考系中。新的x和t變成:

公式5:通過坐標變換將其放入一個勻加速的參考系。

y和z保持不變。閔可夫斯基區間方程3用該坐標表示如下:

公式6:勻加速的參考系中的閔可夫斯基距離。

現在,在變換方程5中選擇時間小於或等於c/g的次數,並進行簡單展開,即新的時空間隔方程3變成:

公式7:用非慣性坐標表示的平直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的時空間隔。

注意,它的形式與方程4相同。因此,根據等效原理,轉換成一個加速參考系相當於引入一個引力場。

到目前為止,我們只考慮了閔可夫斯基度量下的小偏差。與愛因斯坦相同,我們也假設,一般來說(不僅是小偏差)引力場的存在扭曲了時空的幾何結構。更準確地說,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認為,在引力場存在的情況下,時空會成為一個光滑的偽黎曼流形,並具有以下形式的時空間隔:

公式8:偽黎曼流形上的時空間隔。

在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粒子以勻速直線運動:

公式10:在閔可夫斯基時空中,粒子以勻速直線運動。

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讓我們把下列變換成一個曲線坐標系:

公式11:在沒有重力的情況下轉換成曲線坐標。

時空間隔變為:

方程12:變換後的時空間隔方程11。

其中:

方程13:變換後的度量張量公式11。

在上圖的慣性參考系中,黑球以直線運動。然而,站在旋轉參照系(底部)中的觀察者(紅點)看到,由於該參照系中存在科裡奧利力和離心力,該黑球沿著彎曲的路逕行進。

運動方程10成為普遍存在的測地線方程:

方程14:運動方程10經坐標變換後變為方程11,此時仍然沒有重力。

其中物體被稱為克氏符號。

方程15:在測地線方程中出現的克氏符號。

在方程14中,克氏符號產生一種「明顯的」加速度,這種加速度只是在用曲線坐標描述笛卡爾坐標系中的線性運動時產生的。但它們實際上是慣性加速度(例如科裡奧利加速度)。

但是根據等價原理,所有的加速度,無論是慣性加速度還是重力加速度,都是度量:重力扭曲了時空幾何(這是一個具有相關度量的擬黎曼流形),並且粒子在時空中沿著方程16給出的測地線進行運動。

方程16:粒子在時空中運動所依據的測地線運動方程。

推導愛因斯坦引力定律

在牛頓物理學中,描述引力場的方程是用引力勢U來表示的。當沒有引力時,只有U=0;當有一個大質量物體,但受其場影響的被測粒子在物體外時,有U=0;在有物質的區域,方程變為U=4πGρ。

再試試如何把這三個方程應用於廣義相對論。

首先,假設有一個粒子根據方程16來進行運動。如果方程16通過坐標轉換可變為方程10,那麼這就意味著粒子不在引力場中。

同樣,在目前的重力下,克氏符號在任何坐標變換後都不能消失。利用克氏符號的變換規律就很容易證明,如果要通過一個普通的坐標變換來使得所有的克氏符號都消失,只有當方程17中的四個變換fs對於方程18有解。

方程17:應用於克氏符號的變換。

方程18:克氏符號消失的條件。

如果所謂的黎曼-克氏張量消失,就會發生這種情況。後者由以下給出:

方程19:黎曼曲率張量或黎曼-克氏張量。

我們得出結論,引力場不存在的條件是:

方程20:失重的條件。這個方程是U=0牛頓方程在相對論理論下的結果。

這個方程是牛頓方程U=0的廣義相對論版本。可見,U=0最簡單的概括是方程20的收縮,即:

方程21:裡奇標量的消失是U=0牛頓方程在相對論下的結果。

這個消失的物體叫做裡奇張量。最後一步是確定U=4πGρ右側的歸納。在此,首先想到的是能量動量張量。通過狹義相對論,我們可以知道它的導數消失了。但是廣義相對論是協變理論,所以標準導數的消失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T的協變導數消失,並且這在所有坐標系中都滿足。

但裡奇張量的協變導數是非零的。通過引入一個相關且協變導數會消失的張量,即所謂的愛因斯坦張量,這一問題就會得以解決。

因此,愛因斯坦引力定律變成:

通過要求在c → ∞的區間內,可以獲得常數k,並且牛頓的理論也能得以應用。

最美麗的物理理論,你感受到它的魅力了嘛?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廣義相對論場方程誕生史:一場愛因斯坦與希爾伯特的究極競賽
    在1912年的時候, 希爾伯特在研究線性積分方程時, 就曾與愛因斯坦有過信件往來: 他向愛因斯坦索要過氣體運動理論及輻射理論方面的論文, 並回贈過一本自己新出版的積分方程著作。 他也曾邀請愛因斯坦在 「哥廷根周」 期間訪問哥廷根, 做一次有關氣體運動理論的報告, 但愛因斯坦婉拒了。
  • 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他是怎麼發現這個公式的?
    如果非要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那就是愛因斯坦在狹義相對論當中先是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他認為應該將兩者並稱為時空;其次,他統一了「能量」和「質量」,這也就是質能等價的內容,他認為能量和質量其實是一回事。那質能方程其實是利用了狹義相對論中的理論推導而來的。
  • 想深刻了解廣義相對論的推導和相關解,請讀這篇文章
    純粹理論上比較有趣的精確解還包括哥德爾宇宙(暗示了在彎曲時空中進行時間旅行的可能性)、Taub-NUT解(一種均勻卻又各向異性的宇宙模型)、反德西特空間(近年來由於超弦理論中的馬爾達西那假說的提出而變得知名)。尋找愛因斯坦場方程的精確解並非易事,因此在更多場合下愛因斯坦場方程的解是通過計算機採用數值積分的方法,或者對精確解作微擾求得的近似解。
  •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的動態理論》直接說愛因斯坦理論是錯誤的
    其實今天要講的是關於他的引力理論,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以來,在光線彎折和水星進動點的觀測實驗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基本宣告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是自洽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愛因斯坦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建立了可與光速相比擬的高速運動物體的規律,創立相對論。
  • 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也就是說,僅憑愛因斯坦一個人,他就提前把原本幾個世紀以後才有的科學理論帶到了人間。可見愛因斯坦的天才程度。相對論當然不是真理,但它是迄今為止人類解開宇宙秘密和時空真相最靠譜的工具手段,已經被無數觀測和實驗所證實,也得到了接近一個世紀的技術應用,所以相對論是不可能被「推翻」的,最多是有可能在局部被修正,或者在某些極端應用範疇內被其他科學理論所延伸。
  • 就連愛因斯坦都不是絕對正確!
    結合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牛頓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發現了引力的存在。只要有質量,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作用,其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質量成正比。之所以宇宙中能夠存在地球、太陽,甚至銀河系、本星系群這樣巨大的天體,是因為引力起到了支配作用。不僅如此,引力還支配著天體的運動。
  • 走進愛因斯坦的世界,一窺相對論的奧秘
    1912年,愛因斯坦發表了另外一篇論文,探討如何將重力場用幾何的語言來描述。至此,廣義相對論的運動學出現了。到了1915年, 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發表了出來,整個廣義相對論的動力學才終於完成。1915年後,廣義相對論的發展多集中在解開場方程式上,解答的物理解釋以及尋求可能的實驗與觀測也佔了很大的一部份。
  • 麥克斯韋方程和規範理論的概念起源
    譯者按: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先生最近在《今日物理》(Physics Today)發表英文文章,以清晰的思維娓娓道來麥克斯韋的重要研究。1820年,奧斯特(Hans Christian Oersted,1777—1851)發現電流可以導致附近的小磁針運動,這個發現讓整個歐洲為之振奮。最終安培(1775—1836)將之歸結為「超距作用」理論。彼時英格蘭的法拉第(1791—1867)也在同一領域進行研究,但其數學基礎略遜一籌。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當然,愛因斯坦的「革命」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礎工作之上,愛因斯坦的功勞遠勝於前人的工作。同時,必須考慮到愛因斯坦把這些基本概念放在一個理論框架上,使它們不僅成為拯救垂死理論(即以太)的數學技巧,而且是自然本身的基本方面。尚不清楚拉莫爾、洛倫茲或龐加萊是否打算如此大膽地採取行動,而歷史已因這種洞察力和大膽而獎勵了愛因斯坦。
  • 愛因斯坦未完成的遺願,楊振寧解決了四分之三,他發現了什麼?
    愛因斯坦是當之無愧的物理學大師,他一手創立了相對論,並且還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這兩個領域的物理學都是現代物理學的基石。正因為如此,愛因斯坦被人們公認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兩位物理學家之一,與牛頓不分伯仲。雖然愛因斯坦是物理學大師,但他也犯錯的時候。當年他提出引力場方程之後,發現方程預言宇宙是動態的,於是他給方程加了一個保持平衡的宇宙學常數,以符合當時人們對靜態宇宙的預期。
  • 愛因斯坦的成就並肩牛頓?一道數學題,愛因斯坦用8年也沒想明白
    審核-小文引言:由於愛因斯坦擅於思考並且提出了眾多抽象的科學理論,他的大腦曾被認為是這個世界上最聰明的大腦。牛頓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數學家,愛因斯坦也是嗎?實際上他的廣義相對論還需要其他數學家的幫忙。
  • 理論上理想的標準圓錐,能否以它的頂點做倒立平衡呢?
    先給出非常肯定的答案:一個理想中的標準圓錐體,在理論上也不能以它的定點站立保持平衡。這涉及到物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絕對參照系不存在、絕對剛體也不存在,現實不是我們抽象出來的在紙面上的幾何圖形,也不是那個簡單的經典公式。一、什麼是物理學中的力學平衡態?
  • 為什麼說楊振寧可以和愛因斯坦比肩,看此文就懂了
    導讀:楊振寧被譽為現在在世的泰鬥級物理學家,甚至說可以和愛因斯坦比肩。我個人也人物他的成就很高。他更有影響力的貢獻其實不是宇稱不守恆理論,雖然他因此獲得諾獎。和愛因斯坦一樣,最突出的貢獻是相對論,而不是光電效應理論。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世界上最偉大的十個公式,一加一等於二才排第七!
    這些東西原本如此美麗,如此精妙。每當你解不開方程的時候,不妨換一個角度想,暫且放下對理科的厭惡和對考試的痛恨。因為你正在見證的,是科學的美麗與人類的尊嚴。No.10 圓的周長公式這公式賊牛了,初中學到現在。目前,人類已經能得到圓周率的2061億位精度。還是挺無聊的。現代科技領域使用的-圓周率值,有十幾位已經足夠了。
  • 一元二次方程求解過程推導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主要有配方法、公式法和因式分解法等。首先介紹配方法。將一元二次方程化為如下形式若解得以上是用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過程,目的就是為了等式左邊配成一個完全平方式,如果等式右邊為非負,則方程在實數範圍內有解。公式法其實就是把上述用配方法求出的結果直接當成公式來用。
  • 愛因斯坦的一生:從如日中天到犯下人生中最大的錯誤
    這本傳記較派斯那本著名的愛因斯坦傳記《上帝難以捉摸》要通俗得多,全書幾乎不見令人生畏的物理公式,對廣義相對論的引力場方程也作了簡化處理。此外,該傳記體量又小於艾薩克森寫的那本豐厚的《愛因斯坦傳》,沒那麼多枝蔓,因而讀起來更順暢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