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和陸上風電全面開啟平價時代

2021-01-09 創投網

新能源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不容迴避。當新能源在系統中的比例小於10%,其波動性、間歇性可以由電力系統對衝風險。當新能源「擔當大任」成為主力能源和基荷能源之日,新能源就必須主動發力。這也是未來10年,新能源能否徹底主導能源世界,以壓倒式的成本優勢讓煤炭、石油加速退出的關鍵。

新年伊始,萬象更新。光伏和陸上風電全面開啟平價時代。

去年底,隨著我國提出2030年風電太陽能裝機達到12億千瓦以上目標,實現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路線圖日漸清晰。作為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已平價上網的風電、太陽能等新能源被賦予更重大的歷史使命。

從十多年前的「微不足道」到如今的「舉足輕重」,再到將來的「擔當大任」,新能源在能源系統中的角色越發重要。而在「碳中和」的語境下,「擔當大任」的一天或許更早到來。

新能源平價不是終點。無論是新能源自身還是整個能源系統都必須進一步做出積極改變,將技術創新推向更深處,同時全社會也必須形成共識:能源轉型不是「免費午餐」,需要付出成本和代價。

創歷史的「億千瓦」時代來了

根據中電聯的數據,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國風電、太陽能累計裝機合計約為4.6億千瓦,這意味著未來10年,距2030年12億千瓦的保底目標仍有約7.4億千瓦的裝機差額,按10年平均值計算,風電、太陽能每年的新增裝機將不低於7400萬千瓦。

新能源行業預測的目標更為樂觀。光伏行業提出「十四五」期間每年新增裝機7000萬千瓦-9000萬千瓦,風電行業也提出「十四五」期間不低於5000萬千瓦裝機量的目標。這樣即使保守估算,年新增風電、太陽能裝機都將史無前例的突破1億千瓦。

歷史上從未有風光年度新增規模超過7000萬千瓦的先例。即將步入「億千瓦」時代,新能源是否做好了充足的準備適應這個「加速度」?

「我知道大家心是熱的,但是頭腦一定要冷靜。」國家能源局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任育之近期多次表示,如何繼續以較快的速度持續擴大規模,面對「碳中和」的大目標,某一個行業某一個部門是無法實現的,這需要匯聚各個部門甚至全社會的力量,有必要調動各級地方政府以及新能源企業、電網公司、傳統能源企業的積極性。

技術進步是所有不確定性中的確定

防止氣候變化的內核不是氣候,而是技術。化石能源之所以成為現代能源體系的基石有兩個重要原因:第一,能量密度高,滿足大功率、長距離的應用;第二,性質穩定,常溫常壓下為液態和固態,便於生產、儲存和運輸。這樣的特性是因為地球幾億年來通過內部的高溫高壓把當年的生物質轉換成現在的石油、煤炭和天然氣。

隨著風電效率、光伏轉換效率的提高和電池能量密度的提升,新能源被認為是高等級文明的方向。新能源是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制高點,在後疫情時代,誰掌握新能源技術,誰就拿到文明進階的門票。

從資源儲量看,我國的風能和太陽能資源沒有「天花板」,足以支撐新能源快速增長。與此同時,成本的下降也使得新能源相對於傳統能源越來越具有替代優勢。過去10年,我國新能源成本飛速下降。光伏、陸上風電和海上風電成本已分別降低了82%、39%、29%。

從產業鏈配套能力來看,無論風電還是光伏,我國都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產業鏈。雖然,個別部件仍然受制於人,但倘若有規模化市場需求的拉動,這些「點」上的突破並非遙不可及。產能的提升同樣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實現。

當資源、生態、成本、產業鏈和產能都不再成為新能源發展的桎梏,阻礙新能源「擔當大任」的究竟是什麼?

生態環境部氣候變化事務特別顧問解振華在談到「碳中和」問題時特別指出:「我們要積極研究發展成本低、效益高、減排效果明顯、安全可控、具有推廣前景的低碳零碳負碳技術,大力發展規模化儲能、智能電網、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和氫能等深度脫碳技術,研發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加快工業技術與綠色材料技術、先進位造、信息化、智能化等融合創新。」

新能源波動性、間歇性的特點不容迴避。當新能源在系統中的比例小於10%,其波動性、間歇性可以由電力系統對衝風險。當新能源「擔當大任」成為主力能源和基荷能源之日,新能源就必須主動發力。這也是未來10年,新能源能否徹底主導能源世界,以壓倒式的成本優勢讓煤炭、石油加速退出的關鍵。

遠景能源是新能源技術進步和能源轉型的堅定引領者,用「新煤炭」、「新石油」、「新電網」的「三新」戰略實踐給行業明確的解決方案:風電、光伏和儲能成為未來的「新煤炭」,動力電池和氫燃料成為「新石油」,圍繞風電、光伏,電網需要升級為使用智能物聯網技術、更靈活的「新電網」。實現風、光、儲協同技術進步,把風電場做成智能化、可交易、使電源更加匹配電網需求的解決方案。

在遠景能源看來,新能源要展示主動利用技術克服波動性的勇氣和決心。儲能幫助增加風電和光伏的容量可信度,提高能量轉化效率,通過智能手段提升功率預測水平,為系統提供一定的調節裕度,這些都是支撐我國中長期能源結構轉型的關鍵技術。

適應零碳發展電力系統有待重構

未來總是在悲觀中誕生,在懷疑中成長。

儘管「碳中和」的目標清晰,但質疑聲不絕於耳。特別是近期,湖南等地出現的電力緊張,也再次提醒業內,在急劇擴大新能源裝機的同時,「擔當大任」的新能源必須滿足人民對高質量電力發展的需求。

任育之表示,隨著電力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形式必將逐步參與市場,這是大勢所趨。如何成功地參與電力市場,這是「十四五」期間行業各方必須共同研究和破解的問題。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院長杜忠明也表達過同樣的觀點:「傳統電力系統難以適應靈活開放電力市場構建需要。」他說,未來市場主體將從「單一化」向「多元化」轉變,電力輸送將從發輸配用「單向傳輸」向源網荷儲「多向互動」靈活傳輸轉變,充分電力市場環境下電力系統的運行方式需要頻繁變化。我國電網調度機構長期以來採取「統一調度、分級管理」原則,計劃性較強,調度方式不夠靈活。

新能源規模的增長,不僅取決於自身的技術進步,在一定程度上也取決於整個電力系統的重構速度。為適應新能源時代的到來,國家電網日前提出,將加快電網向能源網際網路轉型升級,打造清潔能源優化配置平臺。

對轉型成本的評估和承受度,也影響著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的速度。國網能源研究院院長張運洲表示,能源轉型不是「免費午餐」,需要長期的漸變過程,同樣需要全社會為其付出代價和成本。有數據顯示,德國在能源轉型後,全社會用電成本反而上升,這是為綠色轉型付出的代價。

能源綠色轉型,不僅是意願,更是行動。

相關焦點

  • 光伏、風電概念股全線大漲,機構建議三條主線布局投資機會
    到2025年,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約10250 萬千瓦,其中核電裝機約1850萬千瓦,氣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風電、光伏、生物質發電裝機約4200萬千瓦。 財通證券表示,光伏短期持續好轉,中長期增長空間巨大。海外方面,疫情對上半年裝機構成短期擾動,5月開始出口數據開始逐步好轉,下半年整體預期樂觀;中長期看,在平價、環保等因素帶動下,海外光伏裝機需求將持續旺盛。
  • 迎接風電平價時代——華銳風電「穩」中求勝 增設兩大子公司
    中國電力網訊   2019年5月,發改委發布《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完善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將風電標杆上網電價改為指導價格,預示著未來,新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部通過競爭方式確定上網電價,從而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 平價時代漸行漸近 海上風電該如何前行?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海上風電實現了規模化發展。但隨著風電進入平價上網時代,發展海上風電面臨去補貼的考驗。海上風電如何應對去補貼,實現降本增效?  中國華能集團清潔能源研究院黨委書記、董事長李衛東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海上風電工程技術大會上表示,海上風電發展只有堅持以創新為動力,共建創新鏈、共享價值鏈、共制產業鏈,才能在平價上網時代找到發展的新路徑。
  • 風電項目國家補貼將逐步取消 平價上網促使清潔能源成為主流
    【能源人都在看,點擊右上角加'關注'】國家補貼將逐步取消,上網價格看齊煤電風電 平價時代近了(小康路上綠色力量)核心閱讀截至去年底,我國風電累計併網裝機容量突破2.1億千瓦,穩居世界首位今年起,煤電實行「基準價+上下浮動」機制,風電的平價上網電價暫與當地煤電的基準價看齊。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文件,自2021年1月1日開始,新核准的陸上風電項目全面實現平價上網,國家不再補貼。
  • 低風速風電:平價時代市場潛力不可低估
    在近日於河南鄭州召開的中東南部風電開發研討會上,與會人士認為,中東南部風電開發大有可為,但仍然面臨著商業模式較為單一、生態環境保護遭遇「一刀切」、地方政府積極性不高等難題,需要產業鏈各方形成合力,共謀突破。低風速風電開啟高速發展國家氣候中心首席研究員朱蓉表示,中東南部地區以低風速風能資源為主,河南、山東、江蘇和安徽的風速隨高度增加較快,但仍屬於低風速資源。
  • 光伏的後繼者(上)
    光伏板塊今年的行情大家應該有目共睹了,從今年3月到現在,通威股份(600438)最多翻了3倍左右;隆基股份(601012)最多翻了4倍左右。  而股價上漲的背後邏輯也十分清晰:效率的提升導致光伏上網電價進入平價時代。簡單說,就是曾經要靠補貼過活的光伏,現在可以自己賺錢了。
  • 風電光伏產業迎重磅利好 概念股大幅拉升 嘉寓股份等漲停
    受利好消息刺激,光伏、風能概念14日盤中發力拉升,截至發稿,光伏概念方面,嘉寓股份、豫能控股、新天綠能、中閩能源、金晶科技等漲停;錦富技術、紅相股份漲幅超10%;風能概念方面,新強聯、泰勝風能漲幅超10%。
  • 風電光伏產業迎重磅利好,概念股大幅拉升,嘉寓股份等漲停
    消息面上,12日召開的氣候雄心峰會上傳來消息,到2030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佔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25%左右,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以上。
  • 翟恩地:對中國海上風電平價時代技術創新的思考
    中國海上風電只有達到平價,才能與火電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公平競爭。依靠補貼,行業永遠無法規模化發展。然而當前中國海上風電在通往平價的過程中,如何能借鑑歐洲海上風電發展的經驗,通過技術創新降本增效,儘快實現平價上網,本文將從不同區域度電成本及電價趨勢等幾個維度對此進行探討。
  • 碳中和呼之欲出:帶頭大哥漲停 光伏、風電成急先鋒
    12月,以來我國多地啟動有序用電(限電),引發了多部門和社會廣泛關注。周末高瓴以158億元協議受讓隆基股份6%股份的新聞引發市場高度關注,此前高瓴已經通過增發入股港股信義能源(民營光伏電站運營商龍頭)、通威股份,其全面布局光伏賽道的意圖明顯,機構預計後續仍將有相關產業鏈投資。受益於消息面,今日A股盤中,光伏太陽能板塊多隻個股漲停,露笑科技、豫能控股、京山輕機、嘉澤新能等個股均開盤拉升,隨後封板。截至午間收盤,板塊主力資金淨流入達7.9億。
  • 光伏、風電板塊爆發,機構看好能源革命浪潮下產業機遇(附股)丨牛熊眼
    國家能源局:要加快風電光伏發展據國家能源局官網昨晚消息,12月22日,2021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提出,2021年要著力提高能源供給水平,加快風電光伏發展,穩步推進水電核電建設,大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儲存能力,深入推進煤炭清潔高效開發利用,進一步優化完善電網建設。
  • 風力發電步入平價時代:半直驅將替代傳統技術路線
    3月初,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了《關於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有關事項的通知》,主確定了2020年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建設管理思路,包括:積極推進平價上網項目、有序推進需國家財政補貼項目、全面落實電力送出消納條件、嚴格項目開發建設信息監測,保障了政策的延續性,有利於推進風電、光伏發電向平價上網的平穩過渡,實現行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 平價趨勢下風電市場的可持續發展機遇與策略
    在上述可再生能源中,水電作為傳統可再生能源已相對成熟,且受基本固定的水源地影響,兼具經濟性的開發空間有限;核電考慮到核廢料處理安全性,暫未開展大規模應用;風電和太陽能發電潛力較大,太陽能發電在過去十年雖然成本下降達89%,但集中式地面電站已基本無地可用,分布式光伏電站管理不便,預計增速可能趨緩;相比之下,風電搶裝潮接近尾聲,行業市場趨於成熟,並從「三北」地區延伸至中東南部、從陸上風電延伸至海上風電
  • 英國FIT變化:允許已建陸上風電和光伏項目參與差價合約競標
    2020年3月3日,英國商業能源與產業戰略部(BEIS)宣布,允許已建陸上可再生能源項目(陸上風電和太陽能光伏發電)參與定於明年舉行的下一輪差價合約競標。自2015年舉行第一輪配額項目招標以來,英政府一直把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術排除在差價合約拍賣之外。這一決定標誌著英政府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
  • 光伏、風電再出利好政策,增量貢獻至少每度電2分額外收益
    新能源發電(光伏、風電)又有新政策出臺。11月2日,生態環境部辦公廳下發關於公開徵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和《全國碳排放權登記交易結算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意見的通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有望開展。
  • 「碳中和」大題材呼之欲出:帶頭大哥漲停 光伏、風電板塊成急先鋒
    財聯社12月21日訊,12月,以來我國多地啟動有序用電(限電),引發了多部門和社會廣泛關注。根據國家發改委的回覆,固然工業生產快速恢復和極寒天氣取暖需求拉動了用電增長,各省的限電舉措仍有特殊因素。其中「主觀控電」也是原因之一,由於省內有節能減排的目標,浙江省此前的電網「緊平衡」狀態就屬此列。
  • 伍德麥肯茲:中國風電將於2025年後實現成本競爭力,煤電不再具備...
    伍德麥肯茲近期發布最新研究報告預計,2020-2029年間,中國風電市場將共計新增併網容量251GW,其中85%來自於陸上風電市場。至2029年底,國內累計併網容量將達到461GW,是整個亞太(除中國大陸外)市場的三倍多。
  • 風電、光伏發電龍頭公司有望加速勝出
    事件驅動 平價上網風電、光伏發電項目將獲優先建設據國家能源局消息,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於報送2019年度風電、光伏發電平價上網項目名單的通知。通知指出,先行開展一批平價上網項目建設。此前,國家能源局綜合司發布《關於推進風電、光伏發電無補貼平價上網項目建設的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明確提出優先建設平價上網風電、光伏發電項目。經充分論證不具備建設平價上網項目條件的省(區、市),分別按風電和光伏發電項目競爭配置要求通過規範競爭方式選擇需納入國家補貼範圍的項目。同時,徵求意見稿要求,規範進行項目競爭方式配置。
  • 德國陸上風電「觸底反彈」,年末迎來首次超額投標
    陸上風電首次超額投標根據德國聯邦電網機構BNetzA發布的最新一輪招標結果,德國此次可再生能源招標總共成功中標58個陸上風電項目,總裝機量達400兆瓦。據了解,此輪招標於12月1日開始,德國電力部門總計收到657.1兆瓦的陸上風電投標,共來自於96個項目。
  • 提升海上風電回報的三個轉機
    但如果無法順利全額併網保電價,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電價將從0.85元/kwh下降為0.453元/kwh,投資回報也將隨之腰斬,接近陸上平價風電光伏項目回報,無法反應與海上風電風險相匹配的應有回報水平。為此,出於對無法在2021年底全額併網保電價的擔憂,部分已核准海上風電項目業主選擇放棄2021年搶裝,改為等待平價時代風機及整體造價下降後的投資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