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多家中央和省級媒體聚焦丹東
報導一個個鄉村通過努力
走向小康生活的故事……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丹東大梨樹村:昔日窮山溝 今日「桃花源」
大梨樹村是「幹」字精神發祥地,中國農業生態建設示範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典範,有「中國北方第一村」的美譽。
改革開放以來,大梨樹村在村黨組織和毛豐美同志的帶領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農村各項方針政策 ,集中精力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走出了一條商貿興村、工業強村、農業富村、旅遊立村的致富之路。
毛豐美同志是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時代楷模、全國勞動模範,是在丹東大地上成長起來的先進典型,是基層幹部的優秀代表,為廣大黨員幹部樹起了一面光輝旗幟。
改革開放前,大梨樹是一個「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的窮山村。1980年,毛豐美當上生產隊大隊長。在他的帶領下,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大梨樹人,緊跟國家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不僅在城裡建賓館、開市場、辦企業,還用十年時間持續治山治水,憑藉苦幹實幹加巧幹的「幹」字精神 ,使昔日的荒山禿嶺變成了碩果纍纍的萬畝果園,破舊不堪的村屯,變成了中國美麗鄉村和全國鄉村旅遊示範村,村集體資產5.5億,村民的人均收入增加了200多倍。
大梨樹村堅持集體經濟與民營經濟同步發展,農工商旅一體化推進,建成了以萬畝果園為代表的特色農業及鄉村旅遊產業,春季賞花觀景,秋季採摘鮮果梨。
站在發展歷程的新節點上,大梨樹村開啟了「 二次創業」的新徵程:一產上求「新」、二產上做「深」、三產上提「質」,打造以旅遊為核心、三次產業融合發展的產業模式,推動新一輪富民強村進程。到2019年末,大梨樹村社會總產值實現16億元,集體固定資產達6億元,村可支配財力達到2500萬元。
旅遊業帶動農民增收,從直接參加旅遊接待服務工作、開辦民俗餐旅店、種養加工,到在旅遊區銷售農副產品,大梨樹村民直接或間接參與旅遊業就業的勞動力人數約1200人,間接就業約3000人,由旅遊業帶來的人均收入約佔60%。
旅遊業對特色農業和其它產業形成巨大的拉動作用,不僅對本村勞動力就業提供安置空間,還安置了周邊村鎮及市區內的靈活就業人員約2000多人。
為了破解東北冬季旅遊「半年閒」難題,大梨樹還投資近5000萬元,建設了佔地12000平方米的「七彩田園」現代農業展示館,修建國際一流智能玻璃溫室,全方位展示現代農業科技、品種、創意景觀、藝術體驗等內容。
在原有鄉村旅遊基礎上,大梨樹繼續擴大旅遊產業布局,一方面借全面推開「學習毛豐美實幹促振興」勢頭,做好「幹」字文化加旅遊,賦予景區更多生命力;另一方面,發揮全國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基地的優勢,做好培訓加旅遊。
在「網際網路+」時代,大梨樹突破傳統的宣傳模式,形成了「一網兩微三號四臺」的全新宣傳模式,並策劃了一系列節慶活動,將當地旅遊產品更好推向市場。
來源/人民日報 工人日報 中國日報
科技日報 經濟日報 國是直通車 中國婦女報 微博
編輯/何婷婷
責任編輯/王強 鄭定成編審/王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