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水青山看遼寧,我們的記者第三站來到了丹東市。抬頭望藍天,俯身看碧水,推窗見綠蔭,這是丹東人居環境的真實寫照。這座城市「幹」字當先,大力實施「藍天、碧水、青山、沃土」工程。今天記者走進大梨樹村和天橋溝森林公園,探尋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背後的故事。
記者 趙盾
這裡是丹東鳳城大梨樹村,站在花果山廣場我們能看到大梨樹村的全貌,頗具風情的滿族特色民居,豐富的水系加上漫山遍野的綠色,讓我想起一個詞小橋流水人家,這座北方村落頗具江南風韻。
大梨樹村
改革開放前,大梨樹是一個「吃糧靠返銷,花錢靠貸款」的窮山村。今年50多歲的畢大哥在大梨樹村已經工作了近30年,他從來沒想到每天相處的果樹有一天能和旅遊沾上邊,主動為我們做起了導遊。
丹東鳳城大梨樹村果園副廠長
畢元飛
當時賣水果的價格不高,當時生活水平也低,後來毛書記說走旅遊吧,後來打點廣告,有人來一採摘,一看這確實挺好,一傳十十傳百,我們一看收益翻倍了,當時也不敢想啊,當時幾毛錢東西變成好幾塊了,一看這東西好啊,錢都賣了掙到錢了,還不用採摘往外扛了,一看這真好。
2016年,大梨樹開始二次創業,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確定了生態農業觀光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示範區建設等六大項目,總投資2.5億元。大梨樹的旅遊鏈條更加完整。
丹東鳳城大梨樹村黨委書記
毛正新
過去我想更多的是苦幹和實幹,今天更多突出的是巧幹,通過前期的鋪墊打下良好的基礎,可以說過去栽植的林木果樹真正成了搖錢樹,我們也真正吃好了生態的飯。
如今,幹字精神在大梨樹繼續傳承。而丹東寬甸雙山子鎮黎明村,這幾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依託天橋溝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進行了旅遊開發,還在旅遊景區裡搞起了林下經濟。
天橋溝森林公園
記者 趙盾
這裡是丹東的天橋溝景區,我們都知道這裡秋天的楓葉很美,但是這裡也是一個大型的野山參養殖基地,在我身旁就是野山參,它已經成長了6年的時間了,這種經濟作物也為這裡開啟了另一條增收之路。
目前,這裡的野山參基地種植面積達五萬畝,存苗量近十億株。高大的楓樹是大自然的饋贈,野山參在林間自由生長,經濟效益和綠水青山相輔相成。
景區負責人 李殿文
我們採用定徵的方式、股權定徵的方式和參農參戶進行合作,輻射的不僅僅是我們寬甸地區,還有附近桓仁周邊的縣區,一些有參地的參戶,我們把他吸納進來,進行入股分紅。
留得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兩座村莊的改變是這句話最好的詮釋。綠色已經成為這座中國最美邊境城市最厚重的底色。綠水青山看遼寧將繼續出發,領略丹東寬甸的秀美風光。
來源:北鬥融媒客戶端、 第一時間
審核/王雪冬
主編/袁承黨 李豔寧
記者/趙盾 趙洪宇 馬良 孫詩涵
編輯/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