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蘇說·品讀和平地標】江東門紀念館: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

2021-01-08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南京,作為全球第169座,也是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和平基因已融入在城市血液之中,同南京一樣,全球還有許多同樣遭受過苦難又非常珍視和平的城市,在這些城市中都有著與「和平」相關的標誌性建築物。

  在第六個國家公祭日到來之際,為向全球傳遞「銘記歷史,珍視和平」的聲音,我蘇網推出《小蘇說·品讀和平地標》系列報導,透過這些和平地標讀懂歷史,以更廣闊的視野了解國際和平城市的和平教育與城市氣質。

  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隨後一場慘絕人寰的人類浩劫將南京吞噬,彼時的城市百花凋敝、日月無光。8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南京,早已從災難中重新站立並獲得新生,到處是一片和平的景象:隨處可見的高樓大廈,緩緩流淌的河水,湛藍透亮的天空中一群鴿子靜靜飛過……

  2017年9月,南京正式成為全球第169座,也是中國首座且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

  而在從前那處滿布痛楚和血淚的地方,如今屹立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止的建築作品,更是歷史的講述者和平的宣講師。

  從戰爭到和平,用建築的語言訴說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名江東門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於1985年8月15日建成開放。紀念館分布有7處廣場、23座單體雕塑和一座大型組合雕塑、8處各種形式的牆體、17座各種造型的碑體。

  建築讓一個城市的記憶得以延續。「斷刀、紀念廣場、死亡之庭、祭祀院落、和平公園」塑造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完整的敘事篇章,組成了南京重要的城市記憶。

  從外形上看,整個建築如同一個斜插入地面的三角形,造型簡潔、有力,恰似一把掩埋在大地中的折斷的軍刀。「軍刀」象徵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犯下的滔天罪行,而將其「折斷」隱喻正義終將戰勝邪惡。 

  走進紀念館,隨處可見灰白色調的建築群落及觸目驚心的雕像,灰色調的清水混凝土牆體將人潮與城市的喧鬧隔開,駐足其中,凝重的氣氛四處蔓延,雖僅一牆之隔,卻如同兩個世界。

  這組名為「古城的災難」的大型組合雕塑由殘破的城牆、殘缺的軍刀、歷史的橋梁、遇難者的頭顱、手臂、長明火及象徵累累白骨的鵝卵石等構成,寓意為站在歷史的橋梁上,回眸發生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南京城的大屠殺慘案。

  長40米、寬1.6米的「歷史證人的腳印」銅版路,鑄有南京大屠殺部分倖存者和中國曾參加遠東國際軍事法庭成員共222位歷史證人的腳印,以期留下永久的記憶。

  鐫刻著部分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名單的「哭牆」,由灰白色花崗巖壘砌而成,牆體上留有不規則的石洞,透出綠色和光亮,寓意對生命的企盼和渴望。

  每年國家公祭儀式上,「和平大鐘」都會被撞響,警告世人牢記歷史、珍愛和平。鍾架的三根石柱代表數字「3」,上部5個圓圈象徵「00000」,中間構造柱形似倒下的「人」字,共同組成了「倒下的300000人」的抽象雕塑。鐘面上部紋飾為30朵梅花和56個「祭」字,下部紋飾為66朵浪花中映襯66個「和平」圖文,撞擊點為醒目的和平鴿造型,表達我國56個民族及南京人民勿忘歷史、愛好和平的心願。

  除了各類雕塑外,在紀念館中還設有一處和平公園。當參觀完室內各展館後,步入和平公園,近可觀南側青山松柏、北可看勝利之牆浮雕,向遠處望去,則是聳立的和平雕塑及水中的倒影,人們仿佛進入另一個世界,頓生珍惜和平、祈盼幸福美好之感。

  揭示歷史真相,向世界傳遞和平之聲

  戰火的煙雲雖早已消散,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揭示真相,正視歷史才能真正擁有和平。作為一座承載了全民族災難的實證性、遺址型專史紀念館,紀念館內的一磚一瓦一文一字都向人們揭示了歷史的真相,並持續不斷地向世界傳遞「銘記歷史、珍愛和平」的聲音。

紀念館內大屠殺倖存者照片。

  紀念館是關於南京大屠殺歷史、日軍「慰安婦」制度、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綜合型博物館,大量的文物、照片、歷史證言、影像資料、檔案以及遺址都對歷史真相做了完整的闡述。目前,共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三個必勝」主題展、「二戰中的性奴隸——日軍『慰安婦』制度及其罪行展」等三個基本陳列,共展出近4000幅照片,9992件各類文物,262部影像資料,智慧而嚴肅地表達了暴行、抗爭、勝利、審判、和平五大主題。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展覽情況。

  近年來,在多方支持下,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不斷走向海外,爭取國際社會認同。2016年10月至12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法國岡城舉辦;2018年6月至7月,《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和《共同見證:1937南京記憶》展分別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辦……

  多年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還與美國、法國、日本等國的戰爭與和平主題博物館建立了和平與友好館際關係,並先後在美國舊金山、丹麥奧爾胡斯、日本大阪、法國岡城等30多座國外城市舉辦了展覽、證人證言集會及和平交流活動。

  此外,紀念館每年還會投入資金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慰安婦」制度受害者、抗戰老兵等群體進行援助。

  銘記歷史,讓和平基因融入城市血脈

  作為首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紀念館承載著立足「證史鑑今」,傳播「世界記憶」,宣傳和平教育的重要職能。在共建教育基地的過程中,紀念館配合學校和一些單位開展了入黨、入團、入隊、成人宣誓、專題會、主題現場會、祭奠等各類活動。

來自北京一中學的學生們在紀念館內齊頌《和平宣言》,並用親手製作的千紙鶴寄託哀思。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

  為了加強史學的大眾化傳播,將歷史記憶轉化為家國情懷,紀念館還專門成立了「未成年人宣教研究及運行項目組」,聘請在職及退休中小學歷史教師、專家學者、歷史見證人等,以志願者的身份參與到未成年人歷史道德教育建設的隊伍中,為不同的青少年群體提供內容豐富的體驗課程。

  在青少年活動中心,每年都會有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少年們來此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孩子們在鵝卵石上繪製紫金草、和平廣場、悼念廣場等圖樣,許下和平的美好願景。

  與此同時,紀念館也為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少年普及南京大屠殺歷史,並成立了非營利性公益組織——「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通過舉辦專家講座、倖存者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幫助青少年拓展對歷史的深入了解和思考。

來自世界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80名國際生在紀念館補上南京大屠殺歷史課。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通過決定,將每年的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此後,紀念館便成為國家公祭日的主辦地,每到這一天,和平的鐘聲都會在公祭廣場久久迴蕩。

  經歷過苦難的城市更懂得和平的珍貴,以國家公祭為統攬,南京每年都舉辦一系列和平主題活動,諸如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和平許願牆」籤名悼念活動,「感恩·南京國際安全區」冬日徒步尋訪活動和「播撒紫金草種子——寄哀思祈和平」線上線下祭奠活動等每年都會如期舉辦,吸引越來越多人的參與。一系列祭奠活動既是對遇難同胞的緬懷,也是南京這座城市獨特的和平宣言。

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系列活動之和平燭光祭。

  有人說,建築是有記憶有溫度的,它像是城市療傷的一劑良藥,靜默有力,傳遞著智慧的話語。正如紀念館結束語所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歷史的教訓不要忘記。讓我們遠離戰爭,珍愛和平,為建設和諧世界而奮鬥!」如果你來紀念館,請一定仔細聆聽,或許它正在對你講述這句話。

  (綜合自: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官網、澎湃新聞、揚子晚報 編輯/李明莉)

相關焦點

  • 南京日報社數字報刊-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 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2700餘件(套)史料文物……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 匯聚傳向世界的「和平之聲」——寫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
    2014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首次舉行;2015年,《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2017年,南京成為全球第169座、中國唯一一座國際和平城市;今年,南京和平論壇在南京舉行。這些年,南京各方一起出力,多層次、多維度、多領域開展和平教育、和平活動、和平研究,向世界展示南京「國際和平城市」形象,傳播中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和平發展理念。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將走進南京30所中學
    12月1日,「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進校園」活動啟動。至12月14日,《人類的浩劫: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將走進南京30所中學。活動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與南京市教育局共同推出。「今年國家公祭前後,紀念館組織《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走進南京30所學校,目的是配合有關這段歷史的教學和思政課教育,是為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激發青少年努力學習、奮發有為,樹報國之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圖文展板前,老師向學生們講述那段沉重的歷史,展板上一張張資料圖片讓學生們深受觸動。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總幹事費區目睹日軍在南京地區的暴行,將馬吉牧師拍攝的記錄日軍暴行的膠片偷運到上海柯達公司,製作並帶到美國各地放映,並在美國《讀者文摘》上揭露日軍違反國際戰爭法的暴行,成為歷史中證明南京大屠殺的有力證據。
  • 特別關注|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每一位南京大屠殺的倖存者,都是這段歷史的活證人,他們是歷史真相的捍衛者,更是和平與正義的守護者。 2019年,據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消息,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胡信佳老人於12月4日去世,享年95歲。
  • 「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
  • 讓全世界青少年了解和銘記南京大屠殺歷史 紫金草國際和平學校開班
    清明節到來之際,今天(4月3日)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紫金草國際和平學院第六期交流活動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高達1.48米,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白照為已故倖存者) 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這座城,這樣紀念 今天,第七個國家公祭儀式上,凌厲的警報聲將再次響徹南京上空。全國多地也將同步舉行悼念活動,緬懷遇難同胞。 國家公祭日前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國家公祭牌全部安裝完畢。黑底白字,莊嚴肅穆。
  • 點點燭光祈和平 江東門紀念館舉行燭光祭
    12月13日晚,燭光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祭場舉行。寒風中,小號手吹響《南京記憶》,如泣如訴。83名社會各界代表手持白燭,緬懷逝去同胞,祈願世界和平。作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系列活動之一,燭光祭活動自2009年起,已連續舉辦了11年。
  • 紀念館迎117萬人次參觀 留言簿裡抒寫家國情懷
    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稱「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2028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    「鐺、鐺、鐺……」每天早上8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
  • 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公祭日,不能忘卻的國殤
    國家公祭日的設立表明中國人民反對侵略戰爭、捍衛人類尊嚴、維護世界和平的堅定立場。南京大屠殺,國殤不能忘1937年12月至1938年日本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製造的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995年,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設立遇難者名單牆,上面鐫刻著3000個南京大屠殺遇難者姓名,象徵被日軍屠殺的30萬同胞。2014年2月27日,中國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表決通過決定,將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 日本前首相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日本人應該多來這裡了解歷史
    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王小燕):24日下午,正在上海出席學術會議的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專程到訪南京,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為遇難者獻上花圈表示哀悼,並親筆題詞「和平東亞」。福田在接受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採訪時表示,日中兩國國民不應忘記歷史,更須面向未來,齊心協力為創建和平與美好的新時代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