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

2020-12-23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

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

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2700餘件(套)史料文物……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2028名觀眾撞響2197次警鐘

「鐺、鐺、鐺……」每天早上八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每天首批入場的12名觀眾分兩組撞響和平大鐘13聲,寓意牢記12月13日、珍愛和平。這已成為紀念館的一項固定儀式。

受疫情影響,今年紀念館共舉行了169場撞鐘儀式,共有2028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

來自武漢的肖先生在參加完11月中旬的一次撞鐘儀式後說:「今年我的家鄉武漢受到新冠病毒侵襲,全國各地醫護人員援助,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這讓我感受到祖國的強大,感受到和平年代同胞互助的溫暖。撞響和平大鐘的那一刻,我內心很激動。」

「讓觀眾參與撞鐘儀式,是希望他們在這種莊嚴的儀式中有一種體驗感、沉浸感,真正體會『警鐘長鳴,勿忘國恥』『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紀念館館長張建軍說。

據了解,今年是紀念館實施預約免費參觀的第一年。3月21日恢復正常開放後,每天參觀人數控制在8000人以內。截至11月中下旬因公祭日閉館,今年紀念館參觀量超過117萬人次。

實施免費預約參觀後的數據顯示,男性佔比53.1%,女性46.9%,18周歲至35周歲年齡段的參觀者佔到了參觀總量的59.34%。從來源地看,安徽、江蘇、河南三省參觀人次居前三位。此外,境外參觀者超過1000人次。

留言簿高頻詞「銘記」「勿忘」「和平」

紀念館尾廳設有留言區,自2017年12月以來,這裡已經留下了近30萬條來自不同國家參觀者的留言。

今年,開放留言簿的天數只有62天,但仍有20550位參觀者寫下了自己的寄語,這些留言紙張摞起來的高度達1.48米。

紀念館工作人員從中抽樣統計,解析其中4110名觀眾留言發現,高頻詞包括「銘記歷史」「珍愛和平」「勿忘國恥」「吾輩當自強」「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涉及2865條留言,佔總數的69.7%。

不少觀眾抒發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我愛我的國」「願我的祖國繁榮富強」「我要為建設祖國添磚加瓦,願祖國越來越強大」。例如,來自雲南的21歲學生朱敏這樣寫道:「記住歷史,不是去仇恨,而是激勵自己更好地前行……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守護我們的家園,珍惜和捍衛我們想要的和平。」

「從高頻用詞中不難感受到參觀者共同的感悟和心願。很多小孩子還不會寫字,用拼音表達心聲。」工作人員俞月花介紹,這只是紀念館近年來收到的觀眾留言的一小部分。下一步,紀念館將把近30萬條留言數位化,進一步翻譯、分析,最後將整理成卷宗,交由紀念館文物部收藏。

18萬件藏品史料即將實現數位化

302張日軍拍攝的侵華戰爭期間照片底片,日本出版的《南京陷落》《伊藤獨眼少尉首先突入南京光華門》等兒童繪本,以及日軍109師團有關「慰安婦」的軍醫檔案……今年以來,紀念館又徵集了2700餘件(套)新的史料文物。

戰爭的煙雲雖已消散,但歷史不容忘卻。只有敬畏和正視歷史,才能真正擁有和平。2018年,紀念館開始對全館35年收集的約18萬件藏品與史料進行數位化,並對數位化數據進行深度加工。下一步,這些數位化成果將分期分批上傳至南京大屠殺影像檔案數據中心研究資源平臺與網際網路平臺,以滿足公眾查閱研究之用。

「智慧化、數位化技術不僅能夠幫助參觀者直觀了解歷史,感受真實,還能讓研究者更加方便地利用史料和建立發散式圖譜,有助於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記憶。」張建軍說,目前史料數位化取得階段性成果,該數據中心平臺已通過驗收,將於明年正式上線。

相關焦點

  • 「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新華社南京12月11日電題:「鐘聲」與「留言」裡的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數據報告新華社記者蔣芳、邱冰清每天12名觀眾敲響13聲「和平大鐘」,每年很多參觀者留言書寫和平寄語,今年以來新徵集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預約參觀首日 進館要做到「四個...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預約參觀首日 進館要做到「四個必須」2020-03-22 10:15來源:新華網    必須實名預約,必須攜帶身份證或其他有效身份證件,必須出示綠色「蘇康碼」,必須戴口罩……3月21日上午8點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恢復開放,首批預約觀眾入館參觀,這也是該紀念館免費開放16年來首次實行實名預約免費參觀。
  • 南京遇難同胞叢葬地擺滿鮮花,揭秘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紀念館
    近日,南京多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葬地及紀念地,大量南京市民前往並自發舉行悼念活動,紛紛為遇難同胞獻上鮮花,表達哀思,不忘國殤,珍惜和平。這場臭名昭著的惡行,在近百年內令無數人感到無比震驚和氣憤。 天網恢恢,日本人的惡行,被坐落於南京建鄴區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如實揭露了出來。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銘記歷史是為了珍愛和平
    >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初心之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歷史應當被牢記
    初心之路|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
  • 國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閉館整修
    中新網南京11月18日電 (楊顏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18日通報:因場館舉行重要活動的建設及設備維修需要,紀念館將於11月23日至12月13日閉館。自2014年12月13日首個國家公祭日確立以來,悼念活動更加莊嚴而隆重。該館也連續三年,在公祭日前實行閉館維修。
  • 今天,以國之名緬懷30萬遇難同胞;83年前,當時的媒體這樣記錄南京...
    國行公祭,祀我殤胞今天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我們以國之名祭奠30萬遇難同胞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這一場持續40多天的人間浩劫>30多萬同胞慘遭血腥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1937年底,進入南京的日軍將中國軍民送到下關江邊以機槍掃射,屍體堆滿了江邊,慘不忍睹,行兇後的日軍站在屍體旁,若無其事。
  • 【小蘇說·品讀和平地標】江東門紀念館:讓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世界...
    而在從前那處滿布痛楚和血淚的地方,如今屹立著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它不僅僅是一個靜止的建築作品,更是歷史的講述者和平的宣講師。   從戰爭到和平,用建築的語言訴說歷史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名江東門紀念館,是為銘記侵華日軍攻佔南京後製造的慘無人道的南京大屠殺的暴行而籌建,於1985年8月
  • 為了不能忘卻的紀念,此刻,向30餘萬遇難同胞致哀
    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等9家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遇難的親人和同胞儘管83年過去了,回首往事,老人們依然會覺得劇痛襲來
  • 國家公祭日|12.13緬懷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約翰馬吉的照相機美國牧師約翰·馬吉1937年用一架1930年代的老式16毫米攝影機、拍攝記錄了迄今唯一的南京大屠殺影像,共四盤放映長度達105分鐘的電影膠片(2001年約翰·馬吉的兒子大衛·馬吉親自將它捐贈給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 今天,共同祭奠30萬遇難同胞!
    73位△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白照為已故倖存者)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等9家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
  • 此刻,向30餘萬遇難同胞致哀
    83年前的今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這一場持續40多天的人間浩劫,30多萬同胞慘遭血腥屠殺,平均每12秒就有一名中國人被殺害。登記在冊的在世倖存者僅剩73位△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白照為已故倖存者)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等9家
  • 紀念館迎117萬人次參觀 留言簿裡抒寫家國情懷
    自2014年作為國家公祭儀式固定舉辦地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稱「紀念館」)每年參觀人次達數百萬,留下了海量的參觀數據,也記錄下國人對歷史的珍重、對和平的渴望。    2028名觀眾撞響和平大鐘    「鐺、鐺、鐺……」每天早上8點半,江東門的鐘聲總是準時響起。
  • 高達1.48米,南京大屠殺史實展62天收到20550條留言
    △2020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百人群像實錄(黑白照為已故倖存者) 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家庭祭告活動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等9家 25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家人 一起在這裡緬懷83年前 遇難的親人和同胞
  • 國家公祭日/12.13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銘記歷史 · 勿忘國恥 83年前的今天 30萬同胞在短短六周的 時間內全部遇難 河灘上堆滿了屍體殘肢 「昭昭前事,
  • 南京舉辦燭光祭 悼念大屠殺死難者
    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在今夜舉行「燭光祭國際和平集會」。點亮燭光,告慰逝者,祈願和平!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燭光祭」:秉燭驅暗 照亮和平之路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 (徐珊珊)13日,夜幕初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燭光熒熒。來自四面八方的和平人士身著素服,用點點燭光告慰逝者、祈願和平。12月13日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 不說日語,是日本人來到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的共識
    一開始她語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給她做過20餘年翻譯的常嫦說, 松岡環不僅承受著「日本國內右翼分子的攻擊」,還面對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對日本人的戒心」。今年7月,她來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遇難同胞紀念館」)時,她的身邊坐著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艾義英老人。
  • 特別的團聚:中秋前夕,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相聚牛首山
    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的邀請下,夏淑琴、葛道榮、艾義英、岑洪桂、劉民生、伍秀英、馬庭寶、阮定東、蘇承琪、陳德壽等10位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及他們的兒女,一起走進南京牛首山風景區。  93歲的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葛道榮說:「我們拿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當我們第二個最可愛的家庭,工作人員從來沒喊過我老爺子,都喊我爺爺,我講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 今日,南京!
    以國之名為遇難同胞下半旗誌哀上午8時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了升旗和下半旗儀式以國之名,向83年前失去生命的同胞>表達深深的哀思警報響起,時間凝固這是一座城的緬懷10時01分防空警報劃破南京城上空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現場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