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19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工人周皓、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特級技師崔蘊、中信重工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班長楊金安……這十位大國工匠雖來自國防、軍工、裝備製造等不同行業,卻有一個共同的閃光點——工匠精神。
「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工匠精神一直流淌於中華民族的血脈。在古往今來的探索之路上,一代代中國工匠是靈光接引的燈火,是劈山開隧的斧鑿,也是跨越河川的橋梁。新中國成立後的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工匠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動彰顯。
在中國製造不斷「進化」、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我們需要怎樣的工匠精神?從這些「大國工匠」身上,或許能找到答案。
「鉗工這門技藝,可不是敲敲打打那麼簡單」
每一位「手熟」的工匠背後,都積澱著經年累月淬鍊而成的珍重技藝。「鉗工手握一把銼刀,是有一種感覺的。」從19歲進廠到如今,一汽鑄造公司產品技術部模具製造車間裝配鉗工班班長李凱軍,在模具鉗工的崗位上已經幹了三十年。
李凱軍的愛人給他做過統計,平均一年能休息四天,時間都去哪了?「模具上的一點瑕疵,都會導致汽車上零件的批量報廢。」一銼、一削、一磨、一拋;打磨、鑽孔、拋光、調整……李凱軍基本功練得最狠的時候,還把指紋給磨沒了。鉗工的活兒需要巧手、頭腦,更需要體能。這些年的每一天,李凱軍要做四百個伏地挺身,還是廠裡跳繩紀錄的保持者,並且二十年滴酒不沾。
時光不負人,近五年來,李凱軍帶領團隊完成了國內外各種複雜模具1200餘套,總產值達6.1億元,填補了多項國內壓鑄模具製造的空白。
「在雕刻中沒有斷過一根,沒有拼補過一根」
毫末之間,往往能看出一個工匠的專業水準。對每個工程、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追求極致,是「大國工匠」必備的品質。
木雕,是我國一門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鄭春輝從十六歲開始學習木雕工藝,回首三十多年的匠人生涯,他最得意的作品就是巨型木雕《清明上河圖》。這件長12米多、高3米多,寬2米多的作品創造了世界最長木雕的金氏世界紀錄。而它震驚世界的,不僅是其長度,還有令人嘆為觀止的精湛雕刻技藝。
「每一根小的柱子都是通過鏤空雕慢慢地把它掏空,在雕刻中沒有斷過一根,沒有拼補過一根。」在採用了鏤空雕、透雕、浮雕和莆田精微透雕等雕刻技法後,山川、城牆、街巷、橋梁、房屋和店鋪一一浮現出來。2275個人物,每個大約一寸高,卻至少需要雕刻一百多刀。鄭春輝把最後的創作留在了一根縴繩上。長66釐米的縴繩,直徑僅有4毫米,稍有不慎就會開裂,甚至折斷。他在這塊區域雕去的木料重達1噸。鄭春輝整整耗費了4年時間,《清明上河圖》木雕作品終於大功告成。
「大膽創新,小心求證,每一次都是全新的」
熱衷於創新和發明的工匠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量。傳統的工匠精神強調繼承,「祖傳父、父傳子、子傳孫」是傳統工藝傳承的主要方式,而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更注重繼承基礎上的創新。
17日,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和嫦娥五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完成技術區總裝測試工作後,垂直轉運至發射區,計劃於11月下旬擇機實施發射。總裝是「胖五」誕生前的最後一道關卡,天津航天長徵火箭製造有限公司總裝車間副主任崔蘊就是這道關卡的總把關人。
崔蘊參與總裝過的火箭已有70多發,然而面對直徑大了近一倍、95%都是新技術的長徵五號,過去的工具和裝配方式已經完全不能滿足需求。就在大家一籌莫展之時,崔蘊憑藉幾十年的積累,運用創新思維,提出了出乎所有人意料的辦法:「只有旋轉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經過兩個月時間,經過上百次的實驗,無數次修改圖紙和方案,崔蘊帶領團隊終於攻克了關鍵問題,實現了多人多點同時操作,總裝工作效率提高了兩到三倍。
大膽創新,小心求證,是崔蘊的工作法寶。近六年來,崔蘊帶領團隊完成300餘項技術改革,獨創火箭總裝總測工作技藝及流程方法,有效支撐了火箭短短幾百秒生命周期的安全飛行。
堅定、踏實、嚴謹、專注、堅持……工匠精神的內涵正被一代代中國工匠印證和豐富,中國的製造之路也走得越來越穩。(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沈東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