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閬中的落下閎及渾天儀雕像。 張曉東 攝
□本報記者 吳夢琳 吳曉鈴
人物名片
落下閎,西漢民間天文學家。曾創製《太初曆》,決定性地影響了中國曆法結構,製造觀測星象的渾天儀,建立了我國最早的民間觀星臺,奠定了我國古代先進的宇宙結構理論基礎,對於推動中國天文學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尋訪地點 南充閬中市
2017年12月26日,記者行走在閬中,已能感受到這座「中國春節文化之鄉」愈來愈濃的年味。
這座川北小城,正是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家鄉。他生在這裡,在長安完成創製《太初曆》等一系列功績,功成名就,又回到這裡隱居,安享晚年。
由於歷史上對落下閎記載較少,兩千年過去,其人其事大多已不可考,但在閬中留下的地名和傳說,卻見證著當年這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在這裡觀天測星,探究宇宙的奧秘。而後人為紀念落下閎而興建的「觀星樓」等,也記錄著當地民間對這位低調、謙遜的科學家的尊崇和懷念。
A
地名地標勾畫「追星少年」
落下閎,生活於約公元前2世紀,字長公,閬中人。受漢武帝徵召,赴京參與新的天文曆法的制定。由他創立的《太初曆》中,將農曆正月定為歲首,從而形成正月初一過年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在中國悠久的科技發展史中寫下了光輝一頁。
落下閎究竟長什麼樣?有什麼故事?由於史料記載太少,不得而知。但在他的家鄉,卻流傳著很多他的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獨特的地標地名,或許能夠勾畫出這位「追星少年」,當年在家鄉探究星空的情形。
在離閬中古城數十公裡外的橋樓鄉,地處閬中北部,為閬中、劍閣、蒼溪三縣交界地。根據當地鄉志記載,落下閎就出生在這裡。有意思的是,這裡的落陽山、高陽山、初陽山、趕陽山、雙陽山,即「五陽」,正與落下閎觀天有著密切的關聯。閬中市民俗家學會副主席、閬中市落下閎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宋森林告訴記者,這五山山名,由來已久。「其中,落陽山上還有一個場鎮,名為落亭,據傳,這裡正是落下閎觀天的重要場所。」
今年76歲的閬中市落下閎文化研究會秘書長賈信泰,是橋樓人。在他小時候,落陽山上依然保存著一個觀星臺,如今還能找到一些斷壁殘垣。「落陽山周圍地勢高低錯落,非常開闊,站在落陽山上,可最早見到日出,過正午不陰,又最晚日落。可見的確是朝觀旭日、夜望星空的絕佳之地。」賈信泰告訴記者,中科院、四川省社科院等專家多次到這裡來考察,「前兩天,又有北大的一行專家來這裡考察,都確認了這裡觀天的獨特自然地理優勢。」
除了觀星臺,在橋樓當地還保存著閎廟子、長公殿等一些遺存。值得一提的是,橋樓曾是古蜀道上重要的一個驛站,在當地完整地保存著一段從炭口河到落埡廟的石級古驛道,正好365步石梯。這樣的巧合,也被當地人認為與落下閎這位傳奇人物相關。
B
民間習俗紀念「春節老人」
作為首批四川十大歷史名人之一,落下閎相對較為「小眾」,並不太廣為人知。但在他的家鄉,落下閎事跡和成就代代相傳,後人為他修建了很多紀念樓宇,並流傳下了與此相關的民間習俗,以此紀念這位「春節老人」。
在閬中城區最高處之一,當地修建了觀星樓以及落下閎塑像。這個數米高的雕塑,落下閎長身玉立,一隻手虛扶他創造的渾天儀,另一隻手背在身後,抬頭仰望星空,似在探究宇宙無窮的奧秘。
在觀星樓下不遠處,就是春節文化主題公園。這個佔地375畝的公園,設有年街,以春節文化為軸,分布漢闕大門、春節文化廣場、落下閎紀念廣場、十二生肖大道、春節文化館,春芳、夏荷、秋楓、冬竹等園林景觀。每年,當地群眾都會聚集在這裡,慶祝因落下閎而來的春節。當地還保持了獨特的「春節老人賜福」習俗,身著紅色吉慶古裝、手持法杖、面容慈祥的白髮白須老人,忙著給人們送發紅包,恭賀新年快樂、平安吉祥。
走在閬中,能感受到當地群眾對落下閎的深厚感情。
在閬中古城裡,有一間二進民居古院,名為「星座苑」,由當地幾名群眾自發籌建。「星座苑」有展室12間,主要展示落下閎生平事跡和天文歷算成就。
漢武帝為了表彰落下閎的功績,特授以侍中之職,但落下閎淡薄功名利祿,毅然拜辭回家,在家鄉度過晚年。當地傳說,落下閎的墓地,也在落陽山附近。如今,當地群眾自發地在附近一處土坡上,為落下閎點上了萬年燈。
「在閬中鄉間保存的薦閎園、落鳳埡、觀星橋、請雨包等,都為紀念落下閎,足以看出當地民眾對這位偉大科學家的深厚感情。」閬中市委宣傳部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