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如何形成?必須感謝一個人:四川閬中落下閎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2月16日,農曆中國春節,一名扮成「財神爺」的年輕人行走在北京街頭,引來路人側目。

中新社

記者 楊可佳 攝

  古代有春節嗎?誰界定了現在的春節?中國春節有多牛?

  你只知過春節,卻未必懂春節的前世今生

  本報記者陳天湖、謝佼

  中國農曆狗年春節前夕,中美分別通過火箭,把北鬥衛星和特斯拉汽車送入了太空。

  在人類發展歷程中,火箭是脫離地心引力的奇蹟。但放眼人類過去、現在、未來,火箭只是進化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在高維時空中,火箭維度就如我們觀察螞蟻的平面維度一般。

  值得人類驕傲的,是不斷超越已知維度的智慧火花。

  自我升維,才是人類走向宇宙的核心推動力。中國人早在火箭發明的數千年前,思想就已脫離「地心引力」,進行了精準的宇宙測量,其推演結果光耀著中國人五千年文明史,使得中華文明成為當今唯一延續的古代文明。

  有些人懷疑,吹牛吧,我們有這樣的天文測量技術?在哪裡?

  它就在最熟悉的地方,如同血脈一樣,從未遠離。它,就是春節。

  春節始於宇宙測量

  春節是中國人最隆重的節日,沒有之一。

  接近除夕,從天空俯瞰東亞龐大的版圖,全世界約五分之一人口在流動。預計2018年春運期間,中國將發送旅客29.8億人次。全球的華人,也都會互相拜年。有人說:這可能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的周期性遷徙,等於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搬一次家。

  回歸親情,這一天就是中華民族的團圓日。無論身在何處,無論身居何職,在這一天都要奔向同一個地方——家。我們無法想像沒有春節的中國會是怎樣!

  這一切必須得感謝一個人——四川閬中落下閎,界定春節第一人。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稱他為「中國天文史上最燦爛的星座。」2004年9月,經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小天體提名委員會批准,一顆國際永久編號為16757的小行星在北京被正式命名為「落下閎小行星」。

  科學不會遺忘裡程碑。

  中國上古,有春節,但不固定。《史記·曆法》記載,秦朝十月過年,周朝十一月過年,商朝十二月過年,周襄王還鬧出過閏三月來。

  為什麼?要從中國人時間概念的形成說起。

  陸遊詩云:野人無曆日,鳥鳴知四時。《後漢書》說,人見鳥獸孳乳以別四節。可見人類早期,曾以候鳥南飛等動物活動規律來掌握時間。

  在此基礎上,中國人開始馴化自然。甲骨卜辭:今歲受禾,弘吉。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蕭放教授曾撰文指出,「歲」在甲骨文中像一把石斧,而「年」起源於農作物的生長。「年」字上為禾,下為手型的千。段玉裁《說文解字》註:年,谷熟也。《穀梁傳》曰:五穀皆熟為有年,五穀皆大熟為大有年。從跟從鳥獸,到總結作物,農耕文化陶冶出中華文明的曙光。

  先人不斷總結,不斷超越,通過改善自然條件,獲得「水旱從人」「一年多熟」的農耕大發展。此時,再跟從鳥獸,跟從農作物生長,就顯得刻舟求劍。

  公元前104年,漢武帝時這個矛盾已經非常突出。中大夫公孫卿、壺遂及太史令司馬遷聯名上書:「秦之曆法延用至今,曆法已經壞廢,宜修改正朔。」

  在司馬遷等人上書那一刻,整個中華的學術界已為著改歷目標,默默地奮鬥了若干年。漢文帝時,就已證實十月過年不符合實踐,但無力確立新的體系。

  四川閬中人落下閎被徵召到長安,授官太史待招,參加改制立法,負責對所有測量結果進行運算總結和編制。經比較,落下閎等人編制的曆法因測量精準,被漢武帝正式頒布試行,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太初曆》。

  《太初曆》一改顓頊曆以十月為歲首的規定,向前擊穿了商周的規定,直接承襲夏曆,恢復了正月初一為歲首。《太初曆》還確立了閏月和二十四節氣,依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使農事與四季相吻合,從此四季分明,讓百姓都能掌握農時,解決了種莊稼的大事!

  也正是如此,中華民族才從國力上真正強大起來,保護了遠古文明的傳承。以春節確立為代表的《太初曆》,堪稱中國科學史上的萬裡長城!

  春節定在正月初一,中華才算是真正地融為了一體。此後若干次改修曆法,只是修正,從未脫離《太初曆》框架。時至今日,我們身邊不少人也還習慣於用農曆計時。

  宇宙測量的秘密

  放眼中國歷史有諸多未解之謎。比如今天許多科學探索,在距今兩千多年的漢朝被提出並初步實施。關於宇宙就有3種學說。

  蓋天說,認為天圓地方,圓是周期,方為永恆。日月星辰並非起落,而是和地球遠近不同;渾天說,認為天地皆動,地球並非靜止;宣夜說,認為萬物為氣體的不同形態,頗似理論物理學的「超弦」。三者中渾天說為百姓總結的曆法成就最大。

  人類童年何以能迸發出如此洞察力?

  在渾天說創始人落下閎的家鄉閬中,記者登上相傳為落下閎觀天之處的高陽山,眼前頓時開闊:這是周圍山勢最高點,天穹澄淨,下臨山河,縱橫阡陌猶如經緯。而從空中俯瞰閬中城,盤龍山、中天樓到印鬥山列為一線,這條線非常神奇,有天文學者認為這是確定冬至夏至的一條觀測線。

  不得不說,四川是觀測宇宙的絕佳位置。古往今來,一條昭然「星脈」在此傳承。

  春秋時,孔子問律於萇弘,萇弘是四川資中人,精通律歷,「碧血丹心」說的就是他。漢初成都嚴君平精通天象,著《老子指歸》。閬中天文世家並出,漢朝譙隆、譙玄、譙英三代,任文公、任文孫父子,能預測風雨水患記錄日食,三國周舒、周群、周巨祖孫三代,在宅院建樓臺觀測天文,家學精深。唐代天文學家袁天綱、李淳風幾乎同時來到閬中定居,觀測宇宙……「天數在蜀」不脛而走,成為共識。

  用什麼來測量宇宙?被老子一語道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實際上是一套對世界的觀測方法,人通過觀測地表的圭尺等儀器的光影變化,來推演天象變化,進而掌握宇宙之道,最終闡述整個自然。世間沒有全知全能的神,只有不斷求索的人。

  這不就是現代物理、化學等一切科學的發展軌跡嗎?這不就是古天文的大數據嗎?

  把規律從觀測中抽象出來,以古中國特有的符號系統加以記載和闡述,對宇宙進行推演,以洞察宇宙真理。這套符號系統,是中國傳承自遠古的智慧,是中國傳統文化生生不息的秘密。

  它生生不息,是因為它源起實際,植根嚴謹。

  替往聖繼絕學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生生不息,還在於傳人。

  問及閬中街頭老老少少,落下閎在哪裡?不約而同指向一處:管星街。記者步入管星街,眼前是一間古城民居,主人敬曉欽把本可以做成民宿客棧的小院,開闢為落下閎紀念館,犧牲了商業利益,展出的是一個民族的良心。

  敬曉欽早在2005年便發覺:「洋節」蜂擁而至,年輕人多隻知道聖誕老人,不了解華夏先聖;中國傳統文化承傳,需要有表現載體。於是他通過媒體建議將落下閎作為「春節老人」形象推出。閬中市政府及時採納,每年都進行「春節老人」巡遊賜福活動,形成新的民俗。

  在閬中,103歲的老學者楊林由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早年在國立中央大學求學時,教授賀昌群對落下閎推崇備至,楊林由來到閬中,立志傳承。當他年老精衰時,千挑萬選,選中了閬中圖書館館長李文福,囑咐李文福一定要把落下閎研究透,傳承下去。記者見到楊林由時,老人顫顫巍巍,說起落下閎,眼睛猛然神光乍現。

  李文福一輩子潛心在文史書籍中鑽研,他發現閬中不少民俗傳承自遠古。如當地正月十六遊百病,與巴人農耕文化有關係。巴人古稱板盾蠻、蒲人等,秦滅巴蜀之前他們有很多習俗,三國割據、五代、前後蜀時期,閬中雖遭戰火,但比較穩定,文化的傳承才能延續至今。

  今年77歲的賈信太也是一位落下閎迷。作為退休的小學校長,他自小在落下閎傳說流傳的落陽山上長大。山頂有古「長公殿」,他還記得「長公菩薩」的塑像,殿外十人合抱的古柏,古蜀道從這裡穿行而過……後來讀書多了,就明白,長公是落下閎的字,這是老百姓對造福萬代先聖的紀念!

  一位位平凡的人,一座不平凡的城,這裡牢牢地守護著春節文化的起源,這裡就是中國人完成自我升維的涅槃之地!

相關焦點

  • 四川閬中市委書記張斌:落下閎更應是中國的落下閎、世界的落下閎
    封面新聞記者 滕晗 「我們深刻認識到落下閎不僅應該是四川的落下閎,更應該是中國的落下閎、世界的落下閎,我們有責任、有義務推動落下閎及春節文化走出中國、走向世界。」1月4日,四川南充閬中市委書記張斌在談及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時說到。
  • 四川閬中舉行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
    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日前在閬中古城開幕。在活動主會場,一盞巨型燈籠吸引了市民和遊客的興趣。據閬中市委宣傳部一名負責人介紹,這盞巨型燈籠為全球最大,設計高度26.887米,加上8米的避雷旗杆,共計34.887米,最大直徑51米,上下口內徑均為30米,最大內徑38米,燈籠內為演藝大廳,可同時容納約400人。
  • 著名作家劉甚甫講閬中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故事
    四川新聞網南充1月3日訊(海椿茂 冉瓊) 1月1日,四川文藝出版社攜著名作家劉甚甫在閬中古城貢院廣場舉行題為「算盡天機:西漢歷家落下閎——聽劉甚甫講閬中天文學家的故事」的讀書分享會,四川歷史名人落下閎的故事被作家娓娓道來,吸引了眾多遊客和市民駐足聆聽。閬中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宋正德參加讀書分享會。
  • 四川閬中落下閎文博會開展五大徵集活動 邀你展現「新意」
    中新網四川新聞1月15日電(王槐林)記者15日從第二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組委會獲悉,第二屆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於2019年1月26日至2019年2月19日在四川閬中舉行,期間將開展五大徵集活動,並設置高達20萬元的總獎金。
  • 莫忘先賢 I 「春節老人」-落下閎
    天文學家落下閎、鄧平等人制訂了《太初曆》,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正月為歲首,後人在此基本上逐漸完善為現使用的陰曆(即農曆),將正月初一稱為"新年",民間習稱"過年"、"春節"。人們尊稱落下閎為"春節老人"。
  • 舞龍舞獅上花轎 2020落下閎春博會閬中開幕
    (新春走基層)舞龍舞獅上花轎 2020落下閎春博會閬中開幕  【解說】「拜春節之源·到閬中過年」,1月17日晚,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春博會)在四川省閬中市閬中古城正式開幕。  當天,巨型大紅燈籠亮相、「千龍千獅鬧新春」「我在閬中上花轎」等一個接一個精彩的活動,在閬中古城裡提前掀起了熱鬧過大年的氛圍。
  • 千年前 「春節老人」落下閎 在這裡仰望星空
    千年前 「春節老人」落下閎 在這裡仰望星空 位於閬中的落下閎及渾天儀雕像。由他創立的《太初曆》中,將農曆正月定為歲首,從而形成正月初一過年的習俗,沿襲至今,成為中國人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在中國悠久的科技發展史中寫下了光輝一頁。  落下閎究竟長什麼樣?有什麼故事?由於史料記載太少,不得而知。但在他的家鄉,卻流傳著很多他的傳說和故事,尤其是獨特的地標地名,或許能夠勾畫出這位「追星少年」,當年在家鄉探究星空的情形。
  • 閬中古城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年畫展在成都展出
    1月11日,2020落下閎春節文化博覽會(以下稱春博會)非遺年畫展成都站活動在優品道廣場正式拉開帷幕,來自全國18處非遺年畫產地的部分優秀作品精彩亮相,在為成都市民來帶優秀傳統文化作品之外,還準備了閬中古城門票、特色文創產品、定製年畫衍生品等小禮物,現場熱鬧非凡,受到成都市民朋友的熱烈歡迎和喜愛
  • 「落下閎」為媒 央視聚焦「閬中故事」
    南充新聞網訊(記者 李奎)3月25日,記者從閬中市委宣傳部獲悉,《閬中古城——閬苑仙境 曆法之源》上、下集分別於3月25日、26日晚8時,在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記住鄉愁》第六季閬中篇播出,節目以閬中古城為拍攝主體,通過一段段難忘的故鄉往事,向觀眾生動呈現閬中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積澱
  • ...名人】四川歷史名人系列│世界傑出的古天文歷算學家——落下閎
    落下閎在同鄉譙隆推薦下,從四川來到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參加改歷工作。在改歷過程中,形成了18家不同的曆法。經仔細對照比較,漢武帝認為落下閎與鄧平的曆法優於其他17家,遂予採用,於元封七年頒行,並改元封七年為太初元年,因而新曆又稱為太初曆,一直使用了將近200年(公元前104—84年)。
  • 「春節之鄉」年味十足 海內外遊客四川閬中尋「春節之源」
    (新春走基層)「春節之鄉」年味十足 海內外遊客四川閬中尋「春節之源」  中新網閬中1月19日電 (起鈺婷 何佳欣)「我來中國很多年,今天是第一次見到舞龍舞獅,很喜歡!
  • 走進「年爺爺」落下閎故鄉,講講春節的來歷和過年的安逸!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楚瞳)春運開始了,華夏兒女一年中最歡樂的時光——春節就要來啦!四川21個市(州),過年的活動豐富多彩,妙趣橫生。請跟隨四川在線記者「新春走基層」的腳步,先到春節發源地——南充閬中看一看。
  • 【點讚】「二十四節氣」入選「非遺」名錄 落下閎不僅僅是閬中的驕傲
    落下閎是閬中著名的民間天文學家。修訂這部曆法的就是落下閎。 自落下閎之後,閬中還陸續誕生了很多天文學家,終究因為歷史上政治、經濟以及軍事、文化中心的遷移,再加上年代的久遠,以山水秀麗、地理獨特而蜚聲國內外的閬中這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悠久而豐厚的天文學成就
  • 《落下閎傳》誦讀活動在閬中市圖書館舉行!
    2020年天府書展如約而至 為擴大書展影響力,進一步推進我省公共圖書館行業與書店「館店融合」發展戰略,10月16日,閬中市圖書館、閬中市新華文軒在圖書館文淵閣書吧舉辦了「巴蜀多嬌子,一脈耀千秋」《落下閎傳》誦讀活動。
  • 這裡是「春節文化之鄉」——閬中
    春節從何而來,還要從二十四節氣說起,早在公元前110年,閬中古天文學家落下閎豎竿觀日,以竿影長短確定出「夏至」、「冬至」,又根據一年中晝夜的長短變化確定出「春分」、「秋分」。在此基礎上,確定了立春、雨水、驚蟄等二十四個節氣。從此,「春節」以固定的節日出現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
  • 江疏影、陶紅有望加盟 孫小茹電影新作講述「年爺爺」落下閎的故事
    據史書記載,春節的設定來源於西漢閬中天文學家落下閎所設定的太初曆。落下閎因此被民間尊稱為「年爺爺」,曾是古代天文學研究中心的古城閬中也有「中國春節文化之鄉」的美譽。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落下閎、了解春節文化,感受古人執著探索的科學精神,《燦爛的星座》就此誕生。但為何影片取名為《燦爛的星座》?孫小茹說,這是一個美好的寓意。
  • 文化傳承讓四川歷史名人「活」起來 正月初一過年 是落下閎確立的
    文化傳承讓四川歷史名人「活」起來 正月初一過年 是落下閎確立的 ,生於閬中的西漢天文學家落下閎是一名科學家。省社科院研究員查有梁表示,落下閎制定的「太初曆」,不僅是中國此後百餘次曆法改革的基礎,而且與同時期西方曆法體系相比也毫不遜色,其對農業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本報記者 餘如波「太初曆」800年僅誤差1天  在民間,落下閎被稱為「春節老人」,這是因為在主要由他創立的「太初曆」中,農曆正月被定為歲首,形成正月初一過年的習俗。
  • 劉甚甫:草根科學家落下閎有千年之謎
    張曉東 攝       史料中的西漢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留在正史《漢書》中的記載不過寥寥數百字。他究竟是如何在兩千多年前制定出了太初曆?又為何選擇向漢武帝辭去官職歸隱四川家鄉?因為缺乏史料,落下閎的身上有太多的待解之謎。  1月10日,四川作家劉甚甫就落下閎歷史小說創作接受本報專訪。
  • 撥開千古迷霧 與落下閎相逢一笑
    於是方士唐都、巴郡閬中方士落下閎等獲薦入京,參與改歷。為各盡其才,或路徑與方式殊異,落下閎、鄧平等各自為陣,明五部,轉運算,立日晷,豎漏刻,分清濁,定朔望,殫精竭慮,苦心孤詣。落下閎算盡天機,以龐大而廣博的數據,架構起一個包容天地又無懈可擊,涵蓋日月星辰和榮枯興衰以及所有細節的數理體系和邏輯體系,使混沌而迷離的天象,與世間萬物形成精確對應,並從中理出雖千變萬化,難逃分毫的規律。
  • 奉獻在「疫」線 落下閎酒店人的堅守溫暖「特殊客人」!
    四川新聞網南充2月14日訊(南平 文/圖) 連日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閬中古城文化旅遊發展有限公司在閬中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小東為組長的聯防聯控機制工作領導小組帶領下,全體員工,萬眾一心、上下聯動、眾志成城,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