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自稱為朕,是因為皇帝這一名號的創始人嬴政要求的,後世皇帝延用下來的。秦始皇統一華夏後,認為王這個名號配不上他的功績,經過群臣一致討論,認為嬴政當採用皇帝的名號來榮耀自己。皇帝者,功蓋三皇,德超五帝也!嬴政當了第一個皇帝後,對第一人稱進行了規定,只有皇帝本人才能自稱朕,臣民一律不得用朕這個一人稱,可以用吾、餘、我、在下、區區、不才等等。後世皇帝沿用了這一規定,皇帝自稱朕,朕就成了皇帝的專有代名詞。
在先秦時期「朕」只當做人稱代詞出現,像是在屈原的《離騷》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這個當中的「朕」,就是第一人稱我的意思,許慎《說文解字》中也解釋:「朕,我也」,東漢著名文學家蔡邕也對這個字有解釋「古有尊卑共稱朕」這個意思就是在先秦時期的古,無論是尊卑貴賤的人都可以用「朕」這個字來自稱。朕的本義為舟縫。另引申為跡象、徵兆。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殼之裂紋也。舟縫指木造船的兩塊木板間隙,以其極為細小譬喻寡德以自謙,類似寡人之義。先秦時代朕的本意是「我的」或者「我」,是人人都可以用的,比如屈原就寫過「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不得不說,李斯這個機靈抖得恰到好處,秦始皇意氣風發拋出了「天下皆朕」這句話,他便能穿針引線拉出這麼多東西,秦始皇很是受用,從此從秦始皇始,皇帝以朕自居。「朕」有徵兆的含義其實不難理解,徵兆古時也寫成朕兆,《鬼谷子》一書中有句話叫:「變化之朕焉。」,在《莊子·應帝王》中也有寫到:「體盡無窮,而遊無朕。」,這裡「朕」的含義即為徵兆,跡象。
值得一提的是,漢朝有一段時間,皇太后懿旨也稱自己為朕,但因為儒家禮制的抨擊,慢慢消卻,一直到清朝溥儀皇帝,均為皇帝代名詞。此外,清朝的郝懿行在《爾雅義疏》中又提到:「『臺、朕、陽』為『予我』之『予』。」將「朕」釋義為「給予」之義。不管後人如何探究「朕」的本意,如今我們都基本不用其本意了。「朕」雖然是封建社會的產物,卻也是中國幾千年文明的見證。
猜你還喜歡:
千年古墓被大蛇守護,至今無人敢進山,專家冒險進去後揭開謎底
亂認祖先亂寫族譜下場有多慘?江西一大家族,因亂認祖先家破人亡
慈禧用鈍刀活砍譚嗣同引發一惡果,致譚嗣同屍骨百年後仍不得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