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 相聲能否與資本共舞?
原標題:相聲能否與資本共舞?
原創相聲劇將在北京秀劇場上演
在京城新創並且紮下根的相聲鋪子,無不例外都迅速走出了傳統相聲的圈子,以更接地氣、更專業化的姿態直面商業市場。而把相聲社團帶入資本運作、企業化經營的軌道需依託大量資金,雖然當前風投還未對相聲行業大舉投資,但是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這個資源豐富的平臺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可視為相聲產業可以做大的信號。
總投資1億元的原創相聲劇劇場籤約儀式於11月8日在京舉行。該項目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的全資子公司——北京時代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投資方,與著名相聲演員李菁、何雲偉等聯合打造,計劃3年內上演10部左右優秀原創相聲劇。
京城小劇場相聲的復甦,由成立於2003年的東城區相聲俱樂部引領。10年發展時間裡,北京的相聲小劇場有不下幾十個「悲催分子」,有的在苦苦支撐,有的關門大吉;但同時,北京相聲界也有了德雲社,有了嘻哈包袱鋪和嘻哈相聲瓦舍,也有了上述由知名相聲演員和資本平臺合作推出的天價劇場。
億元相聲劇場究竟有何底氣?相聲劇場近年來的「繁殖」速度已經引起風投機構的關注,其成長性和商業創新又在哪裡?
相聲劇開始追求版權價值
在傳統的相聲銷路上,相聲在人們印象中一直就是「晚會專屬品」。一個相聲主創團隊,辛辛苦苦一年排演的相聲,上了一次晚會就很難再在其他地方演出,等於電視臺幾千元就買斷了版權,這是很多傳統的相聲人感到頭疼的無奈現實。也許這正是趙本山、郭德綱等一批知名演員自起爐灶、自立公司的根本動因。
由北京時代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投資方推出的原創相聲劇劇場,則立志為新興相聲的版權保護與開發探索出一條道路。「可以說,我們將要做的相聲劇脫離了傳統相聲本身,它是一個藝術綜合體。同時,我們的表演地點也不拘於秀劇場,甚至可以賣出劇目的演出權,以獲得版權收入。」 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徐志鵬表示。
據記者了解,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利用自身的綜合性平臺優勢,將充分對自身及在其平臺登記代理的所有新興相聲劇,從相聲劇的音樂、劇本、舞美、服裝等,在創作出來的第一時間在版權中心的智慧保險箱做線上登記,完成版權保護。據悉,該智慧保險箱是以全數字的保護模式,第一時間為權利人所屬權利作品進行網上公證,並即時取得公證單位頒發的「電子公證書」,與傳統著作權登記起到互補作用,成為數字作品的證據保全最佳方式。
很顯然,該平臺現有的三大支撐功能,將為該劇場今後劇目的推廣起到重大作用。
據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介紹,其版權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具備了國際交流和展銷功能,其版權電子商務平臺則是以中國國際版權網為依託,實現版權作品展示、交流、交易的專業電子商務平臺。而其版權質押投融資則能為優質版權項目鑑定價值,為其提供金融服務。
商業模式創新不斷
由郭德綱起,再到很多新興的創業者和團體,相聲表現出的成長性引起文化產業界的關注。究其原因,在京城新創並且紮下根的相聲鋪子,無不例外都迅速走出了傳統相聲的圈子,以更接地氣、更專業化的姿態直面商業市場。
北京嘻哈瓦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相聲演員趙臣,就率領嘻哈相聲瓦舍,走起了一條資本運作、企業化運營的道路。傳統相聲社團的經營模式基本是對演員採取演一場給一場錢,不演沒錢的分配方式,演員為了生活無法安心創作。很多傳統相聲社團的利益分配模式更加傳統,除去場租,餘下的錢由演員分,標準是資歷和輩分,而不是受歡迎程度。嘻哈相聲瓦舍則摒棄了傳統模式,採取市場化運營管理的模式,所有演員的收入都由固定底薪和演出費組成,公司給演員上保險,演員演出場次的安排、工資的增減完全由觀眾認可度決定。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北京的另一相聲劇團嘻哈包袱鋪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嘻哈包袱鋪合作的品牌以潮流、時尚品牌為主。創始人高曉攀將團隊的盈利模式定位為項目開發、劇場運作、宣傳策劃以及明星經紀四大部分。同時,他們還藉助上海文廣影視集團打開知名度,創造明星效應,用各種形式推廣相聲藝術。
嘻哈包袱鋪目前已有70多名演員,在北京有4個固定劇場,平時的上座率約8成,周末4個劇場基本爆滿,多時每晚客流量能達到兩三千人。在保持門票20元不漲價的情況下,嘻哈包袱鋪的純利潤每年大約有四五百萬元。此外,每個月還會赴天津、上海等地做專場演出。高曉攀說:「把現有的商業模式做得更清晰,明確4個板塊的利益鏈條,在各自的環節上開發出新的利益點,以點及面形成健康的利益鏈關係,這是嘻哈包袱鋪未來的目標。」
相聲資本之路漸顯雛形
其實,2008年5月成立的嘻哈包袱鋪,有過一段辛酸的「革命家史」。那時,號稱「相聲界最帥演員」的高曉攀和他的夥伴們遭遇著最尷尬的局面,嘻哈包袱鋪成立的首場演出,臺下就坐著兩名觀眾,他們倆看著滿臺的演員都不好意思退場。
但困窘的局面持續時間並不長,2008年底,嘻哈包袱鋪就火了,開始有「黃牛」倒票了。當時的相聲劇場,德雲社一統天下,傳統段子加長衫是說相聲的標配,但嘻哈包袱鋪憑著清新的「80後」風格脫穎而出。通過清晰的市場定位,嘻哈包袱鋪開始擴張,掌柜高曉攀並於2009年成立了北京曉攀文化傳媒公司。
成立之初,高曉攀就立志高遠,一開始就在為上市融資做準備,因此,公司的帳目做得清清楚楚,經得起最嚴格的審計。這是許多相聲團體都做不到的。雖然如此,2012年底,嘻哈包袱鋪第一次與資本親密接觸,但那次融資卻仍因為其經營模式單一而失敗,一位投資者對高曉攀說:「曉攀,別看現在嘻哈包袱鋪掙得不少,可都是有數的錢,我們要投的是沒數的錢。」
雖然風投尚未對京城新興的相聲產業大舉動作,但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這個資源豐富的平臺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可視為相聲產業完全可以做大的信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把相聲社團帶入資本運作、企業化經營的軌道需要依託大量資金,而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有自身綜合性的平臺優勢可以借力。
而在平臺中起「相聲品牌」作用的李菁、何雲偉,不但活躍在各個媒體,還將在2013年底通過「自投資金+機構資金+民間資金」的方式,推出自己的首個話劇作品。相聲界的資源互補、商業模式創新已越來越活躍。當這些新興相聲公司可以達到如劉老根、郭德綱那樣的產業化水平,也許未來就是投資人追著高曉攀的時候。
(來源:中國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