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 相聲能否與資本共舞?

2021-01-07 人民網

原標題: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 相聲能否與資本共舞?

  原標題:相聲能否與資本共舞?

原創相聲劇將在北京秀劇場上演

  在京城新創並且紮下根的相聲鋪子,無不例外都迅速走出了傳統相聲的圈子,以更接地氣、更專業化的姿態直面商業市場。而把相聲社團帶入資本運作、企業化經營的軌道需依託大量資金,雖然當前風投還未對相聲行業大舉投資,但是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這個資源豐富的平臺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可視為相聲產業可以做大的信號。

  總投資1億元的原創相聲劇劇場籤約儀式於11月8日在京舉行。該項目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的全資子公司——北京時代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投資方,與著名相聲演員李菁、何雲偉等聯合打造,計劃3年內上演10部左右優秀原創相聲劇。

  京城小劇場相聲的復甦,由成立於2003年的東城區相聲俱樂部引領。10年發展時間裡,北京的相聲小劇場有不下幾十個「悲催分子」,有的在苦苦支撐,有的關門大吉;但同時,北京相聲界也有了德雲社,有了嘻哈包袱鋪和嘻哈相聲瓦舍,也有了上述由知名相聲演員和資本平臺合作推出的天價劇場。

  億元相聲劇場究竟有何底氣?相聲劇場近年來的「繁殖」速度已經引起風投機構的關注,其成長性和商業創新又在哪裡?

  相聲劇開始追求版權價值

  在傳統的相聲銷路上,相聲在人們印象中一直就是「晚會專屬品」。一個相聲主創團隊,辛辛苦苦一年排演的相聲,上了一次晚會就很難再在其他地方演出,等於電視臺幾千元就買斷了版權,這是很多傳統的相聲人感到頭疼的無奈現實。也許這正是趙本山、郭德綱等一批知名演員自起爐灶、自立公司的根本動因。

  由北京時代秀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作為投資方推出的原創相聲劇劇場,則立志為新興相聲的版權保護與開發探索出一條道路。「可以說,我們將要做的相聲劇脫離了傳統相聲本身,它是一個藝術綜合體。同時,我們的表演地點也不拘於秀劇場,甚至可以賣出劇目的演出權,以獲得版權收入。」 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副總經理徐志鵬表示。

  據記者了解,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利用自身的綜合性平臺優勢,將充分對自身及在其平臺登記代理的所有新興相聲劇,從相聲劇的音樂、劇本、舞美、服裝等,在創作出來的第一時間在版權中心的智慧保險箱做線上登記,完成版權保護。據悉,該智慧保險箱是以全數字的保護模式,第一時間為權利人所屬權利作品進行網上公證,並即時取得公證單位頒發的「電子公證書」,與傳統著作權登記起到互補作用,成為數字作品的證據保全最佳方式。

  很顯然,該平臺現有的三大支撐功能,將為該劇場今後劇目的推廣起到重大作用。

  據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介紹,其版權公共服務平臺已經具備了國際交流和展銷功能,其版權電子商務平臺則是以中國國際版權網為依託,實現版權作品展示、交流、交易的專業電子商務平臺。而其版權質押投融資則能為優質版權項目鑑定價值,為其提供金融服務。

  商業模式創新不斷

  由郭德綱起,再到很多新興的創業者和團體,相聲表現出的成長性引起文化產業界的關注。究其原因,在京城新創並且紮下根的相聲鋪子,無不例外都迅速走出了傳統相聲的圈子,以更接地氣、更專業化的姿態直面商業市場。

  北京嘻哈瓦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相聲演員趙臣,就率領嘻哈相聲瓦舍,走起了一條資本運作、企業化運營的道路。傳統相聲社團的經營模式基本是對演員採取演一場給一場錢,不演沒錢的分配方式,演員為了生活無法安心創作。很多傳統相聲社團的利益分配模式更加傳統,除去場租,餘下的錢由演員分,標準是資歷和輩分,而不是受歡迎程度。嘻哈相聲瓦舍則摒棄了傳統模式,採取市場化運營管理的模式,所有演員的收入都由固定底薪和演出費組成,公司給演員上保險,演員演出場次的安排、工資的增減完全由觀眾認可度決定。

  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北京的另一相聲劇團嘻哈包袱鋪也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與嘻哈包袱鋪合作的品牌以潮流、時尚品牌為主。創始人高曉攀將團隊的盈利模式定位為項目開發、劇場運作、宣傳策劃以及明星經紀四大部分。同時,他們還藉助上海文廣影視集團打開知名度,創造明星效應,用各種形式推廣相聲藝術。

  嘻哈包袱鋪目前已有70多名演員,在北京有4個固定劇場,平時的上座率約8成,周末4個劇場基本爆滿,多時每晚客流量能達到兩三千人。在保持門票20元不漲價的情況下,嘻哈包袱鋪的純利潤每年大約有四五百萬元。此外,每個月還會赴天津、上海等地做專場演出。高曉攀說:「把現有的商業模式做得更清晰,明確4個板塊的利益鏈條,在各自的環節上開發出新的利益點,以點及面形成健康的利益鏈關係,這是嘻哈包袱鋪未來的目標。」

  相聲資本之路漸顯雛形

  其實,2008年5月成立的嘻哈包袱鋪,有過一段辛酸的「革命家史」。那時,號稱「相聲界最帥演員」的高曉攀和他的夥伴們遭遇著最尷尬的局面,嘻哈包袱鋪成立的首場演出,臺下就坐著兩名觀眾,他們倆看著滿臺的演員都不好意思退場。

  但困窘的局面持續時間並不長,2008年底,嘻哈包袱鋪就火了,開始有「黃牛」倒票了。當時的相聲劇場,德雲社一統天下,傳統段子加長衫是說相聲的標配,但嘻哈包袱鋪憑著清新的「80後」風格脫穎而出。通過清晰的市場定位,嘻哈包袱鋪開始擴張,掌柜高曉攀並於2009年成立了北京曉攀文化傳媒公司。

  成立之初,高曉攀就立志高遠,一開始就在為上市融資做準備,因此,公司的帳目做得清清楚楚,經得起最嚴格的審計。這是許多相聲團體都做不到的。雖然如此,2012年底,嘻哈包袱鋪第一次與資本親密接觸,但那次融資卻仍因為其經營模式單一而失敗,一位投資者對高曉攀說:「曉攀,別看現在嘻哈包袱鋪掙得不少,可都是有數的錢,我們要投的是沒數的錢。」

  雖然風投尚未對京城新興的相聲產業大舉動作,但由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這個資源豐富的平臺投資億元成立相聲劇場,可視為相聲產業完全可以做大的信號。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把相聲社團帶入資本運作、企業化經營的軌道需要依託大量資金,而北京國際版權交易中心有自身綜合性的平臺優勢可以借力。

  而在平臺中起「相聲品牌」作用的李菁、何雲偉,不但活躍在各個媒體,還將在2013年底通過「自投資金+機構資金+民間資金」的方式,推出自己的首個話劇作品。相聲界的資源互補、商業模式創新已越來越活躍。當這些新興相聲公司可以達到如劉老根、郭德綱那樣的產業化水平,也許未來就是投資人追著高曉攀的時候。

(來源:中國文化報)

相關焦點

  • 賴聲川經典相聲劇《千禧夜,我們說相聲》重啟上劇場大幕
    中新網上海新聞6月3日電 (王笈)幕起、燈亮,一個庚子年的「千年茶園」故事在舞臺上再度上演……6月2日晚,賴聲川經典相聲劇
  • 王聲:觀眾如今進劇場不是聽相聲,是花錢說相聲來了
    這和學歷高低沒有關係,是你對這個藝術的認知程度問題,當然越多高學歷進入相聲行業越好,這是不可辯駁的一個事實。「觀眾就是花300塊錢進劇場說相聲來了」問:你們倆說文哏相聲居多,你們倆的文哏作品和蘇文茂先生、馬三立先生他們的文哏作品有什麼不同?
  • 電視晚會把相聲帶進死胡同,如今的小劇場,將把相聲帶向何方?
    不能說所有電視相聲或者說晚會相聲,都沒有辦法和德雲社等團體興起的劇場相聲相比,甚至可以說在某些方面,晚會相聲還是有它的可取之處,也曾經創造過不少經典作品出來。一般來說,電視相聲比劇場相聲要簡單一些,也更容易創作,但這話也不能一概而論。
  • 臺灣相聲瓦舍:把相聲說進中學教材(圖)
    本報記者 牛春梅 實習生 洪欣宜  提起如今臺灣的相聲劇團,名氣最大的當屬相聲瓦舍。這個成立於1988年的相聲團體,不僅在23年間紅遍了整座寶島,其影響力甚至流傳到了作為相聲藝術發源地的北京。談起當初創辦相聲瓦舍的初衷,這段往事還是得從導演賴聲川說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馮翊綱只是一名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而宋少卿還在上高中,兩人都喜歡自己寫本子、說相聲。但在當時,臺灣幾乎沒有任何相聲演出,他們只能通過錄音帶來聽相聲。直到1985年,由賴聲川導演的戲劇作品《這一夜,我們說相聲》橫空出世,才讓他們真正見識了相聲藝術的魅力。
  • 圖樂相聲社:讓小劇場相聲紮根包頭
    五年半的時間,從最初的東河區龍潤茶樓,到後來的包頭市漫瀚藝術劇院劇場、青山區文化館劇場,再到現在的青年創業園旁,圖樂相聲社一路走來幾易場地。但不變的是,這個以80後、90後為主的相聲演出班底從沒放棄過。雖然各自都有自己的職業,除個別專門學過相聲外,大部分演員說相聲也就是個業餘愛好。但大家卻堅持到了現在,不僅積累了一定數量的作品,同時也積累了一定數量的鐵桿相聲迷。
  • 他是「相聲八德」之一,人稱周蛤蟆,破天荒的把相聲帶進了劇場!
    他是大名鼎鼎的相聲大師馬三立的師父,師承相聲前輩範長利,人稱「老範爺」。他把難登大雅之堂的相聲由原來撂地攤兒賣藝的營生帶進了劇場,開闢了中國相聲史上的一個裡程碑。他就是「相聲八德」之一、藝名周蛤蟆的周德山先生。
  • 直播快板、相聲、舞蹈、歌曲……「母親節」雲劇場綜藝晚會等你來看
    據悉,第二期雲劇場綜藝晚會將遵循傳統曲藝與現代歌舞相融合的原則,節目編排力爭突出經典、融合現實、展現民族、弘揚傳統,演繹方式側重形式新穎、方法多樣、升華主題、突破傳統。節目以經典相聲橋段、經典老歌曲目為主打,通過「網際網路+劇場」的方式,歌頌母愛的偉大,走進流金歲月,重溫青春芳華。
  • 「80後」相聲演員趙臣:我的目標是華誼兄弟
    「80後」的趙臣有兩個身份,舞臺上,是一名相聲演員,15歲起學習相聲表演,拜馬桂榮為師,至今從藝12年;舞臺下,趙臣是嘻哈瓦鋪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用他的激情和經驗讓相聲這門傳統藝術走上資本運作之路。
  • 暫時不能進劇場 大逗相聲線上忙
    從1月份封箱,「大逗相聲」這個剛滿八歲的年輕團體,已有三個多月沒有和觀眾朋友在劇場裡見面了。但在網絡平臺上,這群熱愛相聲、熱心公益的年輕人卻一直沒有閒著,錄製免費公開課、錄製免費音頻節目、嘗試「連線」說相聲,忙得不亦樂乎。
  • 臺灣相聲瓦舍介紹
    相聲的香火從大陸傳承到臺灣,隨著風俗民情不同而有了不一樣的轉變,【相聲瓦舍】將傳統相聲與西洋戲劇做結合,創新地思維與表演方式顛覆了既有的包袱,讓相聲有了截然不同的新風貌。  -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王安祈先生  熱情、堅持,成就了今日的瓦舍  1988年,還在念大四的馮翊綱與學弟宋少卿,憑著一股喜歡相聲、熱愛表演的傻勁,開始在學校中庭說相聲給同學聽,又因「瓦舍」在宋朝是「劇場」的意思,因而發展出【相聲瓦舍】這個團名,「在劇場裡說相聲」的概念也漸漸地在大家心中發芽。
  • 2021年聽女生說相聲,賴聲川導演《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綺麗版...
    賴聲川(左)和太太丁乃竺 日前,上劇場藝術總監賴聲川,上劇場CEO丁乃竺,攜該版本演出的上劇團演員司雯、鳳莉、竇進、劉含一起出席媒體見面會
  • 這些人佔據相聲界半壁江山,盤點胖哈哈藝術團走出的相聲明星
    德雲社、嘻哈包袱鋪、星夜相聲會館、嘻哈相聲瓦舍…還有兼職說相聲的宣南書館等等吧,這些曲藝團體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他們的主力骨幹演員裡,都至少有一位出身於胖哈哈少兒幽默藝術團的人。換句話說,胖哈哈少兒幽默藝術團走出來的相聲明星,能佔據如今相聲界的半壁江山,更牛的是,如今的相聲行業格局,最初的雛形也是由他們締造的!您先甭質疑筆者在吹牛,咱們慢慢說。
  • 青年相聲演員苗阜:中興西北相聲 弘揚民族文化
    與全國的傳統文化藝術樣式相同,西北的相聲沒有能夠抵擋新時代的衝擊,逐漸面臨著「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斷層與尷尬。  這些,並沒有影響苗阜對堅守相聲陣地的決心。他從鐵路技術學院畢業後工作於西安鐵路局梅家坪供電段一線,但依然懷揣著自己的相聲夢想。
  • 完美中國2015央廣相聲春晚推出情人節專場
    央廣相聲春晚」。本次「完美中國2015央廣相聲春晚」不僅會有北京的知名相聲團體參與,更有臺灣、濟南、天津等各地相聲團體共襄盛宴。北京地區參與相聲劇場包括聽雲軒、嘻哈包袱鋪、鳴樂匯、寬和茶園、星夜相聲會館、笑動百華、豐臺相聲樂苑、順義相聲大會、大逗相聲,其他參與劇場有臺灣相聲瓦舍、濟南周末相聲俱樂部、天津哈哈笑。
  • 疫情下國內各大相聲社團抗風險能力排名,德雲社不是第一
    在這種形勢下,以劇場演出為主的國內各大相聲社團,基本上都處於入不敷出的賠錢狀態。部分社團已經關閉了自營的小劇場,開啟了自損自保的模式,而五月假如仍然等不到全面開工的通知,六月估計會有更多相聲社團關閉劇場,選擇其他途徑謀生了。筆者把國內相聲社團疫情下的抗風險能力做一個等級排序,純屬個人意見,歡迎指正跟討論。
  • 相聲經歷了跌宕起伏,從1949年到現在,都有哪些人在起作用?
    在新中國成立前,情況暫時不提,就拿1949年以後,其實相聲也經歷了多次低谷和中興,整體上有那麼三次起落。五六十年代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相聲藝術中包含了不少傳統藝術,陷入了難以突破的境地。新時代對觀眾要求的相聲有沒有完全適應?候寶林和其他舊社會的藝人們都很苦惱,還為此一起向剛返回家鄉的老舍先生諮詢,相聲的道路到底怎麼走。受老舍的啟發,相聲演員們聯合起來,成立相聲改編隊,對舊時代的相聲進行革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作出一批適應新社會的新作品,登臺演出受到新觀眾的歡迎。這就是相聲的第一次跌宕起伏。
  • 一代相聲大師郭德綱身價曝光,統計出來的數字還是讓人吃驚的!
    我們先來看看德雲社的商業布局: 德雲社目前共有6大場地,分別為德雲劇場、黑龍江德雲社劇場、三裡屯劇場、廣德樓戲園劇場、湖廣會館和南京德雲社。這只是暫時的,郭德綱在很多次的商演中說過,還要不斷的增加德雲社的場地。
  • 他就是想好好說相聲
    張雲雷在最近的採訪中說到,自己先好好說相聲,說到對未來的師弟的期望時,他也說好好說相聲。這就是我們的角兒張雲雷,不管什麼時候,他都清楚地記著自己的根是相聲,不管走到哪他都不會忘記初心。最近有不少人都在帶節奏,說張雲雷已經跟相聲脫節,專注搞音樂。我不知道這些人是何居心 ,如果他們不是受資本驅使,就是不了解張雲雷。人人都說張雲雷憑藉著一曲《探清水河》紅遍網絡,不過這也不是一夜成名。
  • 相聲演員何雲偉,也要幹相聲專場了!票也賣光了!
    文/娛樂圈說相聲啥玩意?相聲演員何雲偉,也要幹相聲專場了!票也賣光了!說實話,小編在看到這個消息之後還是很詫異的,畢竟他在退出德雲社之後連說相聲都很少了,怎麼突然就要舉辦個人相聲專場了了?還有,他現在有這個人氣舉辦相聲專場嗎?
  • 憑心而論,在相聲最低迷的時候,是郭德綱扛起了相聲的「大旗」
    不知道什麼原因,就在前幾年,相聲有了一段時間的低迷期和空窗期。人們在聽它的時候除了尬笑之外,還有一種澀澀的感覺。是段子的老化退步,還是從業者的黔驢技窮,這一點我們無從得知。但是人們對相聲的熱情正在逐步的減退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