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發展到現在,還不到200年,最早的是類似街頭雜耍的形式,後來逐漸發展成一門藝術。在新中國成立前,情況暫時不提,就拿1949年以後,其實相聲也經歷了多次低谷和中興,整體上有那麼三次起落。
五六十年代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相聲藝術中包含了不少傳統藝術,陷入了難以突破的境地。老藝人再次登臺演出,說的還是以前的那些老掉牙的內容,根本不為當時新時代的工薪階層觀眾所接受,有些演員甚至當場就被觀眾轟了下去。
新時代對觀眾要求的相聲有沒有完全適應?候寶林和其他舊社會的藝人們都很苦惱,還為此一起向剛返回家鄉的老舍先生諮詢,相聲的道路到底怎麼走。
受老舍的啟發,相聲演員們聯合起來,成立相聲改編隊,對舊時代的相聲進行革新,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創作出一批適應新社會的新作品,登臺演出受到新觀眾的歡迎。這就是相聲的第一次跌宕起伏。
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
在文革期間,相聲像許多藝術形式一樣陷入低潮,相聲已經基本聽不見了。中間除了馬季、唐傑忠那一首歌頌型相聲《友誼頌》,普通百姓根本聽不到相聲。而且,隨著文革結束,相聲抓住現實針砭時弊表演,湧現出一大批緊跟時代的新作和新演員,《如此》、《如此》、《帽子工廠》等讓觀眾大飽眼福,相聲也迎來了極度繁榮時期。
進入80年代後,春晚等新節目的興起,也進一步推動了相聲事業的繁榮,這種勢頭一直延續到90年代初期。由於電視節目對相聲的限制越來越多,相聲的創作也開始受到束縛,相聲逐漸失去了以前的優勢,陷入了漫長的低潮。
2005年至今。
正當電視相聲找不到出路,民眾幾乎聽不到新相聲時,2005年底到2006年初,郭德綱和他領導的德雲社異軍突起,人們終於意識到原來小劇場可以聽到更多相聲的好相聲。受德雲社的帶動,全國各地出現了不少民間相聲團體,茶館相聲也開始回歸大眾視野,直到今天。
當然,這幾年劇場相聲也開始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作品陳舊而缺乏創新,許多地方的相聲經營得不好,觀眾基礎不足,甚至一些高人氣的相聲團體,也在很大程度上出現了虛假繁榮的局面。
現在的時代是好的還是壞的?
不可說現在已不是相聲的好時代,因為無論是相聲演員還是相聲觀眾,相聲的門檻都已降低。以往認為相聲只能進院團,這方面的門檻很高,當年曾受郭德綱之苦的他,現在的年輕人只要有這方面的能力和努力,都可以走這條路。
而且對於觀眾來說,你可以說有很多劇場的相聲不夠精彩,但是你畢竟多了一個選擇,想要聽相聲就走進劇場,不再像以前那樣只能被動的等待電視晚會的播放。
每一個時代,都有美好的一面,也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