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文姬是以才華著稱的漢末女詩人,她名琰,字文姬,又字昭姬,陳留郡圉縣(今河南杞縣)人,是漢末著名學者蔡邕的女兒。她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教育,博學有才辯,又精於音律。幼年時因父親被誣陷獲罪,全家充軍,在外流浪十餘年,16歲嫁給河東衛仲道,不久就因為夫亡無子,回到娘家居住,公元192年,父親又因為董卓之事被王允所殺。
初平年間(190-193年),天下大亂,蔡文姬被羌胡擄走,留居達12年之久,做了匈奴人的妻子,生下兩個孩子。其實,當身在陳留郡圉縣的蔡文姬被擄時,由於戰亂阻斷了道路,所以遠在長安的蔡邕並不知曉女兒已經遭難。建安八年(203年),曹操重金把她贖回,再嫁給董祀,這就是歷史上傳為千古美談的「文姬歸漢」的故事。
蔡文姬已經在匈奴人的地方居住達12年之久,並且已經給匈奴人生了兩個孩子,曹操為什麼還要花費那麼多精力和金錢把蔡文姬贖回來呢?
這個問題,牽涉到蔡文姬16歲初嫁時的丈夫衛仲道,至於衛仲道是什麼人,有關典籍語焉不詳,但至少和蔡文姬是門當戶對的。在歷史學家譚其驤先生的《蔡文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文中有一些介紹,據譚其驤先生推斷,衛仲道很可能是衛覬的弟弟。《三國志》記載衛覬字伯覦,河東安邑人。東漢三國時的人大都以一字命名,比如曹操、劉備、關羽、馬超等,
伯覦、仲道顯然都是字而不是名,並且二人都是河東人,這樣一來,衛仲道不正該是衛覬的弟弟麼?譚其驤由此而推斷出,蔡文姬以後被曹操贖回,衛仲道的兄長衛覬起了很大作用。三國志記載,衛覬以袁曹對峙官渡時奉曹操的命令取道關中,出使益州劉璋,到長安因道路不暢所以留在關中鎮守,關中與北胡接壤,衛覬也許就在此時得知了他的弟媳身在匈奴的消息。
而衛覬又是曹魏政權中頗有見識的政治人物。曹操時期,一些重大決策就常請他參謀。曹操打算進軍關中,討平關中割據勢力,就曾讓荀彧徵求衛覬的意見。衛覬認為,關西諸將皆無大志,只要給其爵號,就不會有大的變動,而後再囤剪除他們,如果乘其強大之時而進攻,必然使他們聯合反抗,難以控制。可當時鐘繇自告奮勇前去討伐,曹操沒有按照衛覬的意見去辦,結果鍾繇失利,曹操不得不親自率軍徵伐,雖然平定了關中,然軍士傷亡慘重。曹操懊悔不聽衛覬的意見,因此更加看重他。由此可見,衛覬在曹操心中還是頗有分量的。
後來衛覬將此事告訴曹操,或提出了贖還的請求,恰好曹操與蔡邕有「管鮑之好」,因而就出現了「文姬歸漢」的千古盛事。
不過,郭沫若在《談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一文卻指出:曹操作為建安文學的促成者,他之所以贖回蔡文姬,有一定的文學考量,並不是純粹出於私人感情;而他之所以能贖回蔡文姬,也並不單純靠金錢的收買,而是以他的文治武功作為後盾的。
蔡文姬的一生坎坷不平,充滿痛苦與艱辛、曲折與奮鬥,她的故事,被編入小說、戲劇中,得以廣泛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