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強夫妻倆在查點貨物。
7月底,受中國再生資源協會的邀請,陳志強赴京參加國內廢紙回收利用標準的討論與制訂,這意味著他的奉化滕頭強鴻再生資源有限公司業已成為這個行業的領跑者。
鮮為人知的是,16年前,陳志強還是名拉著平板車,在塵土飛揚的拆遷工地撿磚頭,在縱橫交錯的大街小巷收廢紙的「破爛王」。這位來自安徽靈璧的小夥子,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從撿破爛到創業的逆襲。
睡橋下的人
飛往北京的航班升至萬米高空,望著機艙外的雲層,陳志強心裡暗想,真像一團團棉花呀。但是他不會說出來,這個年近不惑才第一次坐飛機的男人正襟危坐,努力掩飾著自己的新奇和興奮。
那心情,好像16年前第一次跟著老鄉來奉化。那年他22歲,他的新婚妻子剛剛懷孕。
那年他第一次出遠門,車流穿梭,他慌慌張張地不敢過馬路;霓虹閃爍,他不知道往哪裡看……吃飯的時間到了,摸摸口袋,只剩下幾張皺巴巴的紙幣,加起來不到70元錢。
找了家看起來不太貴的川菜館,鼓起勇氣走進去,發現剛夠吃一頓。
在他的老家安徽靈璧縣,人們基本沒有下館子的習慣。他家日子更是過得捉襟見肘:貧瘠的土地,微薄的收入,再加上多病的父親,他才上了一年高中就輟學回家,既沒學歷也沒技術,馬上孩子又要呱呱墜地……
「管他呢,先吃了再說,反正賺錢不靠省這十塊八塊!」
吃飽肚子,他和老鄉們去搬磚了。
當時的奉化,同寧波所有縣(市)、區一樣,正值開發建設的高潮。在奉化,活躍著一支龐大的磚頭經營隊伍,其中很多都來自安徽靈璧,都是老鄉,陳志強也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每天有人打探消息,拆遷隊到哪,他們就跟到哪。一幢幢破舊建築在推土機前轟然倒塌,騰起的塵土灰煙還沒散盡,他們就迫不及待衝進工地,在水泥瓦礫中扒拉磚頭。幾個小時下來,個個都是灰頭土臉的,咳出的痰也是黑的,手腳傷痕累累。
現在的華興國際大酒店,當時還是個大工地,那一帶則是當時奉化有名的廢磚市場。下午一二點鐘,他們陸續用平板車把上午的收穫拖到那裡,按100塊磚一摞堆好,人家前來購買的時候也很方便,不用點數,一摞10元錢。
陳志強和老鄉的住處,原奉化師範的隔壁,當年還是片廢墟,他們把廢墟上的垃圾清理後,用撿來的磚頭鋪在空地上,就變成了地磚。老鄉們在地磚上搭建屋子:用木頭和雨布搭起的簡易帳篷,形狀就像橫放的三稜柱,一頭堵住,另一頭進出,裡面鋪上蓆子,就可以睡覺了,一個帳篷屋可以睡好幾個人。
晚上睡覺,往往感覺到腳上有毛茸茸的東西在爬,眼睛一睜,竟然是老鼠。
夏天,天氣太熱,陳志強他們跑到奉化江上的中山橋,天晴時睡橋墩,下雨天就搬到橋下。橋下有個隧道,當時尚未修通,村裡人把牛也放養在那裡,睡覺的時候,牛糞臭不說,大水牛為了驅趕蒼蠅等蟲子,牛尾巴不停地拍打,濺得人一身的泥漿。
燒飯的灶臺用磚頭砌起來,搭在帳篷旁邊,露天的。沒有鍋,小臉盆代替。碰上下雨天,鍋裡全都是雨水。
沒有人會想到,這裡也會出一個「人物」。
面子和財富
陳志強此次赴京,是受中國再生資源協會的邀請,參加國內廢紙回收利用標準的討論與制訂。換句話說,這個曾經睡在橋底下的「破爛王」,將影響到全國的循環經濟。
當然,多數時候,不是肯吃苦就能成功的。
酷暑天,室外50多℃的高溫,位於奉化經濟開發區南渡路的強鴻再生資源有限公司的廠區裡,只有自動廢紙打包機運轉的聲音。操作車間,遙控器啟動,小山一般高的廢棄黃板紙便隨著打包機兩米多寬的軌道慢慢移動,進入打包機的包廂。很快,散亂的黃紙板就變成了長方體壓縮包,每個重達1.3噸以上。
經過這樣初步處理,廢紙的體積大大縮小,節約了運輸成本,還減少了運輸途中的二次汙染。
這套自動上料的壓縮設備,是廠家根據陳志強提出的方案量身定做的。雖然只上過一年高中,他卻肯動腦筋,在別人數著磚,計劃著每天的收成的時候,他已經在想幾年後的事。
在撿磚頭的時候,他看到奉化街頭有很多收廢紙的,大多也是他的老鄉。他留心調查了一下,老家靈璧縣城130萬人,在奉化的就有十來萬,其中好多都在從事廢品回收。
遊兵散勇當然不是長久之計,他當時就想著開一個廢品回收站,再慢慢做大。
但是,錢呢?這麼多人幹這一行,憑什麼你做大?
同樣是一個酷暑天,大中午,熱得人喘氣都困難。陳志強不敢出去,在廢墟帳篷歇著,百無聊賴地往外看,這時一穿著時髦的年輕女子騎著輛嶄新的電瓶車飄然經過。突然,電瓶車顛了一下,筐子裡的大西瓜掉在地上,摔成了兩塊。
已經騎出二三米遠的年輕女子剎車停下,轉身瞅著摔爛了的西瓜,看樣子似乎想返回來,卻又難為情。
陳志強和老鄉們赤膊靠在滾燙的帳篷柱子上,瞅著那名女子。年輕女子遲疑了一會,最終跳上電瓶車,離開了。
他們一擁而上,享受了這份清涼解暑的意外美餐。
多年後,再回憶起這段往事,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可能你們會看不起我,但是那天我就想明白了,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面子放下來才有財富,有了財富的人才會有面子。只要合法,只要不昧良心,沒有幹不了的活,沒有不能做的事。」
也就是那一天傍晚,他拿著一堆零錢走進銀行:「我存100元。」
「啊?」銀行櫃員一時沒回過神來。
每天存100元
陳志強下了個決心,為了實現目標,他開始攢錢。
無論手頭多麼拮据,他每天下午都要去一趟郵政儲蓄,存100元錢。如果當天沒掙夠100元,他就向朋友借錢湊齊,第二天提醒自己努力幹活。
那時候,所存之錢大多是零碎幣,有的硬幣還沾有泥巴,也有老鄉數落他:借錢存銀行,打腫臉充胖子。他不理會,我行我素。
存錢這事也如此。工作人員剛開始也好奇,甚至有點不屑,時間長了,認識了這位年輕人,反而多出了幾分敬意。
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磚頭生意開始冷清,他便把眼光盯到了拆遷轉移的公墓。
當時,鄞州區搞建設,要拆遷一處公募,陳志強得知,天天到墓地打探。等骨灰盒轉移,拆遷隊進場,他們便進入墓區,跳到墓坑搬磚頭。越老的墳墓,磚頭越好。夜幕降臨,墓區裡樹木茂盛,陣陣涼風吹來,和著不知名的鳥叫,毛骨悚然,可他們不肯停工,擔心這等好事被人搶走。
晚上,一身酸痛地躺在床上,他不停地給自己打氣,我不會永遠這樣。
小時候,他本叫陳廣上,父親取的名字,帶有濃厚的時代烙印: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上初中時候,他改名陳志強,寓意做人有志向,做事有毅力,做大做強。
終於,來奉化兩年後,他存的這筆錢湊成了創業的啟動資金。
十二字創業心得
2002年,陳志強的廢品回收站開張了,專門收購老鄉收來的廢品。這就是強鴻再生資源公司的前身。陳志強的妻子丟下襁褓中的兒子來奉化同丈夫一起創業。時至今天,妻子還是公司的內當家,負責質量控制和財務等工作。
在陳志強眼裡,妻子是他堅強的後盾。剛創業時,妻子也只有二十三四歲,城裡的女孩子,這還是個做夢的年齡,而她卻裹著頭巾,跟著他們這群男人,走街串巷,收購廢品。
不懈的堅持,他的事業逐漸壯大。
2003年,有了第一輛躍進牌二手貨車。
2005年,陸續有了5輛貨車,貨車的長度也從最初的4.2米,到17.5米;廢紙的收購量從開始的每天1噸,到5噸、10噸、20噸、100噸……固定客戶300多家……
2013年,陳志強的廢品回收駛入快車道。十幾臺自動打包機設備進駐企業,將廢紙回收的服務前移,成為奉化第一家駐廠打包的再生資源公司。每臺設備的價格在80萬元左右,基本上都是根據他的要求量身定做。
駐廠打包的優勢很明顯:第一時間為廠家處理廢品;節省運輸成本;提高廢紙的回收利用率;減少二次汙染……
2014年,陳志強迎來更好的機遇。奉化滕頭集團看好他的前景,同他合作成立了寧波滕頭強鴻再生資源有限公司。強強聯手,公司迅速發展。當年,公司榮膺「中國可再生資源行業排行榜百強企業」。
如今,公司每個月的產值超過300萬元,雖然已躍升奉化最大的再生資源公司,但他依然保持著創業之初的勤勉和低調,即使是業務量很小的散戶,他都熱情相待。創業之初,正是這些散戶幫助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候,而且讓他體會到誠信有多麼的重要。
剛開始,陳志強沒多少錢,靠著撿磚頭時積累的人脈和信譽,他收購廢紙都打的是白條,老鄉也相信他。當時他的承諾是,「你什麼時候要用錢,拿條子來找我就行」。因為沒食言過,這種「打白條」式的經營幫助他度過了資金短缺的困境。
2006年,陳志強遭遇創業以來的最大困擾,一家造紙企業欠了他七八十萬元貨款,眼看快過春節了,很多手裡拽著「白條」的老鄉要回家過年,只好賤賣掉他那輛剛買不久的別克車,為的就是信譽二字。
能吃苦、肯動腦、有眼光、講誠信,這是陳志強總結的十二字創業心得。
據東南商報( 記者程鑫樊卓婧王鵬實習生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