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向全國全社會發出的總動員令,是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重大任務,實施易地搬遷,則是脫貧攻堅戰的關鍵之役。
近年來,澄城縣將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打贏脫貧攻堅的頭號戰役,以建檔立卡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為總目標,不斷破解工作難點、理清推進機制,精準施策促搬遷,高質量完成了建房、分房、入住、騰退、拆除等各項工作任務,下好了易地扶貧搬遷「先手棋」。
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基本情況
澄城位於關中平原東北部,全縣轄9鎮1辦160個行政村15個社區,總人口40萬,國土面積1121平方公裡,是省級黃河沿岸土石山區縣和典型的渭北黃土臺原丘陵溝壑地區。「十三五」期間,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對象2208戶8623人,搬遷總人口數佔全縣貧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共設置安置點13個,集中安置率和城鎮化率均達到100%。截止5月底,所有安置點搬遷戶實際入住達到100%,舊宅基地騰空2015戶(除無房戶193戶外),拆除宅基地1537戶,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實現至少一人就業,易地扶貧搬遷取得階段性成效。
二、主要工作開展情況
(一)壓實責任,加力提速推進實際入住。一方面,包抓到戶「夯」責任。先後10餘次召開易地搬遷裝修促入住工作專題會,建立了鎮(辦)、包聯單位、包聯幹部三級責任清單制,對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列出任務清單,統籌推進裝修與入住進度,通過下發督促入住提醒函等方式抓進度,確保搬遷群眾在規定時間內入住。另一方面,政策鼓勵「促」入住。結合搬遷群眾實際,制定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易地扶貧搬遷戶裝修入住的通知》等系列文件,明確了裝修「四到位」(基本家具擺放到位、日常生活用品到位、基本起居用品到位、相關物業手續到位)標準,通過發放裝修補助和過渡取暖補貼等措施切實激發了搬遷群眾的裝修入住率,從而使「要你搬」變成「我要搬」。
(二)以拆促騰,全面掀起舊宅騰退拆除熱潮。一是細化摸排,全面掌握底數。組織「三方」力量(10個鎮辦、包聯幫扶幹部、村)對搬遷戶舊宅基進行地毯式的認定和識別,通過勘查確認、現場拍照等方法,精確四至和經緯度坐標,逐戶逐宅建立臺帳。同時,對無(宅)戶、一戶一宅、一戶多宅、一宅多戶宅基地的類型做出界定,逐環節進行公示,經得起中省市各級檢驗。二是統一政策,強化資金保障。結合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印發的百問百答和省廳相關文件的要求,在充分調研鄉鎮和搬遷戶的基礎上,分類別科學制定標準。針對該縣「十三五」易地搬遷涉及的2286戶8962人,按照「人、房、地」相結合的辦法,以人均不突破1萬元的政策紅線,通過階梯式獎勵辦法,落實了舊房拆除獎勵補助政策。三是強化宣傳,掀起騰拆熱潮。把為什麼要騰退、怎麼騰退、騰退工作有哪些政策等向搬遷戶講清楚、講透徹、講到位,積極引導自覺騰、主動騰,切實把群眾的思想引導到正確的軌道上來,減少對立面和被動局面。
(三)持續幫扶,切實解決搬遷群眾後顧之憂。一方面,產業配套築牢收入底線。在啟動搬遷之初,該縣圍繞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這一目標,加快推進易地搬遷與產業扶貧的深度融合,成功引進了總投資8億元的移民(脫貧)搬遷農光互補綜合示範項目,可為建檔立卡易地搬遷戶7600餘戶貧困戶提供戶均每年3000元的兜底分紅。同時,將易地搬遷對象脫貧產業納入全縣產業脫貧範圍,同步配套相關涉農企業和產業園9個,切實增強了搬遷戶的「造血功能」。另一方面,開展就業「清零」行動。為實現人崗精準對接,為全縣搬遷戶建立了「四單一卡」,即就業崗位菜單、勞動力資源帳單、就業狀況清單、有就業需求人員名單、脫貧明白卡,對搬遷群眾的就業狀況進行了全面摸底,對有就業需求的搬遷戶建立了臺帳。同時,通過舉辦易地扶貧搬遷專場招聘會、開發公益崗位、澄城-丹徒勞務派遣、扶貧工廠等方式,將就業崗位送到搬遷群眾手中。目前,有勞動能力的搬遷戶實現就業2522人,確保了搬遷群眾至少有1名主要勞動力穩定就業。
三、存在問題
(一)關於政策導致的超建房源問題。「十三五」初,澄城縣易地扶貧搬遷總規模為3418戶13202人,但隨著全省搬遷對象優化的調整、群眾搬遷意願的不斷變化,全縣搬遷規模調整到2208戶8623人,致使全縣多個安置點不同程度存在剩餘房源。據統計,城區惠安苑、馮原豐禾園和韋莊薇馨新苑3個安置點因搬遷政策調整及搬遷戶的放棄退出,共超建安置住房500餘套。在多次脫貧攻堅工作專項審計中被作為問題整改,因省市未出臺統一的政策標準導致短時間內難以解決,亟需通過其他搬遷政策消化房源。
(二)關於移民搬遷對居民生活的遺留問題。經統計,在全縣2286戶搬遷戶中,4人及以下戶1526戶,5人戶422戶,6人戶213戶,7人戶37戶,8人戶10戶。這些5人以上戶多為一支二輩、三輩甚至四輩,共同生活在一個單元內多有不便,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甚至糾紛。群眾搬遷「樓房化」後,物業、取暖、水電費等生活成本顯著增加,但縣級財政既緊張又因政策不能給予相應補貼,使部分搬遷群眾一時難以適應,影響了群眾對搬遷政策的「滿意度」。加之就業政策對年齡的限制,使許多原來在農村仍從事一產的60歲老人難以就業,增加了「搬少不搬老、生產兩頭跑」的風險。這些搬遷後出現的新問題,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搬遷質量,與群眾的實際期望仍有一定距離。
(三)關於後續持續幫扶的問題。易地扶貧搬遷的目標是「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儘管當前第一階段搬遷目標已經基本實現,下來最關鍵、也是最難的「穩得住」。雖然各級發改部門按照全省「1+7」的工作機制要求落實了各相關責任單位的責任,但客觀地講,易地扶貧搬遷的後續幫扶在政策、資金、項目方面力度不大。省級層面的項目設置缺少明確的規劃和計劃,資金投放時間、方向、金額不明確,而基層受制於經費制約,對幫扶項目更多是「盡鐵打鐮」,項目明確了才願意積極爭取,導致各安置點幫扶項目建設起點不高、規模不大、特色不強、時間不充分、質量不高,對搬遷戶的幫扶效應相對被弱化。我縣雖然設置了8個產業園對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進行幫扶,但都屬於與其他貧困戶幫扶的「融合幫扶」,且多以收益分紅為主,能有穩定務工收益的較少,這雖然解決了群眾能脫貧的問題,但仍沒有徹底實現搬遷群眾的生計轉型,「造血」功能還不夠健全。
四、對策和建議
(一)多方聯動,著力構建四個體系。圍繞安置點搬遷群眾,強化「遷入地+遷出地」雙重產業培育,構建產業支撐體系;圍繞「四單一卡」,整合全縣就業崗位,建立就業崗位搜集發布、協調安置機制,構建就業服務體系;圍繞保障群眾基本權益,銜接好搬遷群眾遷出地和安置地「兩種利益」,完善醫療衛生、配套設施建設等,構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圍繞搬遷群眾特點和發展需要,強化就業培訓、產業發展、社會事務、治安管理等職能,構建社區治理體系。
(二)破解難點,加快指標交易和剩餘指標進度。農光互補綜合示範項目作為全縣最大的產業扶貧項目,其中涉及的53MW光伏扶貧電站亟需縣財政全額購買,鑑於目前該縣財力有限,建議省級層面充分考慮澄城縣的實際困難和項目的帶貧成效,在土地指標交易上給予傾斜,允許澄城縣將目前在省級指標庫的指標進行自主交易,切實解決該縣光伏扶貧電站回購資金燃眉之急。
(三)統籌兼顧,鞏固提升實際入住和騰退質量。在易地扶貧搬遷群眾全部實際入住的基礎上,圍繞提升穩定入住質量,以安置社區為單位對易地扶貧搬遷和超範圍整改繼續搬遷戶開展分類核查,逐安置社區健全完善《入住臺帳》《舉家外出臺帳》和《特殊群體居住現狀臺帳》,建立動態管理制度,同步做好分類臺帳舉證資料的收集和完善工作。規範提升宅基地騰退質量,嚴守「一戶一宅、佔新騰舊」政策底線,規範宅基地騰退拆除和保留舊房利用等工作程序,用足用活現行政策,主動破解難題,確保程序規範,公平公正,全面提升工作質量。
(四)聚焦短板,補齊和完善基礎服務設施配套。緊盯全縣13個安置項目「紅線內」基礎設施配套,聚焦水、電、路、訊、氣等保障搬遷群眾基本生活需求的短板弱項,按照「缺什麼補什麼」和「適當留有餘地」的原則,進一步查漏補缺。加強同相關部門銜接,加快完善安置項目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補齊社區服務、物業管理、戶籍轉移、產業配套、就業落實等方面工作短板,建立健全相關制度,不斷增強安置遷入地的吸引力,提升搬遷群眾融入度和滿意度確保如期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目標。
責編:鄭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