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傳佛教的各宗派傳承(圖解)

2021-03-05 年龍妙音解脫洲

首先我們談談藏傳佛教這個名字,漢地有些人因為不了解,把藏傳佛教叫做喇嘛教,也有些人說這個不是佛教等等,這些觀點都是錯誤的。藏傳佛教不叫喇嘛教,喇嘛在藏語中是上師的意思,至高無上的意思,在藏地只有德高望重的高僧才能稱為喇嘛,所以藏傳佛教不能稱為喇嘛教。藏傳佛教歸屬於大乘佛教,是佛教傳入藏地的分枝,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一樣,是根據地理體系命名的。

然後要談的是傳承,佛教怎麼傳承呢?我們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每一個體系傳承都是清淨的傳承,我們必須了解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用一兩句話,或者幾堂課,就把藏佛教完整地講解完是不可能的,但是為了讓大家對藏傳佛教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在這裡簡單地介紹一下。

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傳播了所有的顯密佛法,藏地在吐蕃王朝松贊幹布任贊普時期就已經有了佛法,但那時候的佛法體系還不是很完整;到了赤松德贊任贊普的時候,蓮花生大士被邀請到藏地,建立了第一座寺院桑耶寺,於是有了第一個寺院、第一個僧團等等,就是這樣傳播佛法的。在此之後,在《甘珠爾》、《丹珠兒》全部翻譯成藏文以後,藏地有了完整的佛法體系。

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滅佛以後,藏傳佛教衰敗了一段時間,然後出現了瑪爾巴大師、大譯師仁欽桑布、薩迦五祖等大德,是他們把滅佛時期缺失的佛法又重新去印度翻譯完整並傳回藏地,這個時候藏地的佛法又開始重新走向興盛了(後弘時期),就是那個時候有了噶舉派、薩迦派等教派,後來宗喀巴大師建立了格魯派,然後還有主修斷法的希傑派等等,發展到現在主要的傳承就是就是以四大教派(格魯、寧瑪、噶舉、薩迦)為主的傳承。

我們現在每一個教派的大部分傳承都來自於這些寺院和祖師大德,如噶舉派的瑪爾巴大師,覺囊派的多羅那他,格魯派的阿底峽尊者,薩迦派的薩迦五祖,寧瑪派的蓮師等等,總之就是這樣的傳承,一直到現在的上師,就是這樣的傳承而來的。

藏傳佛教傳承的部分佛菩薩和祖師大德的法相(唐卡):

我們的怙主本師釋迦牟尼佛(資料圖)

覺囊巴(資料圖)

寧珠巴(資料圖)


相關焦點

  • 藏傳佛教的四大派系簡介
    10世紀,佛教逐漸由西康、青海、阿里等地將戒律傳回衛藏地區。同時有一些人去印度求法,又從印度迎請阿底峽進藏,主要傳授顯宗教理,兼及密宗。這樣,佛教逐漸在吐蕃復興,並發展成獨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傳佛教,而且從11世紀開始陸續形成各種支派,到15世紀初格魯派的形成,藏傳佛教的派別分支才最終定型。主要有寧瑪派、噶當派、薩迦派、噶舉派等前期四大派和後期的格魯派等眾多派系。
  • 德吉卓瑪:獨樹一幟的藏傳佛教覺域派尼僧
    關鍵詞: 覺域派 尼僧 特點覺域派是公元11世紀產生於西藏的藏傳佛教重要宗派之一, 該宗派源於南印度著名僧人帕丹巴桑傑, 由藏族著名的女密宗大師瑪久拉仲創立, 是藏傳佛教史上惟一由女性創立的一個宗派, 這在人類宗教史上尚屬罕見。該宗派以自己獨特的教法義理和別具風格的修持方法, 成為藏傳佛教中獨樹一幟的宗派。
  • 中國佛教宗派不出解行二門
    中國佛教宗派不出解行二門天佑中國佛教宗派雖多,不出行、解二門:「行」指修道步驟與技巧之具體細節(偏重行法),「解」指行道理論並依據的系統說明(偏重行理出於實踐習慣與論述角度之不同,宗派亦可權分為二;比如淨、禪、密、律諸宗屬行門(並非不講理,只是「寓教於行」),而餘如華嚴、法華、三論、法相等宗屬解門(並非不實行,只是更重「觀法」)。其中,三論、法相二宗直接傳承自印度之中觀、瑜伽二大行派;具有較為濃重的異域風格,唐後逐漸式微。
  • 【神秘的藏傳佛教】藏傳佛教流派分支!附視頻
    朗達瑪滅佛一百年之後,佛教後來由原西康地區和衛藏地區再度傳入,西藏佛教又得復甦。朗達瑪滅佛之前佛教在西藏的傳播稱為藏傳佛教的「前弘期」,之後稱為「後弘期」。藏傳佛教後弘期根據佛教傳入路線的不同,分為上路弘傳和下路弘傳。
  • 藏傳佛教活佛轉世制度是「行動的法」
    該法案將中國國家依法規制藏傳佛教轉世傳承的規範體系承認為「轉世制度」,卻對制度產生的歷史事實、法理邏輯、倫理基礎、制度精義等表現出罕見的無知。01轉世制度是具有確定淵源的法熟悉西藏地方歷史文化的人都知道,藏傳佛教是佛教在中國本土化後的宗系之一。藏傳佛教的法嗣傳承主要有家族世系傳承、師徒戒法傳承、寺主法座傳承等。
  • 藏傳佛教「五部大論」與格西學位
    藏傳佛教由於傳承了系統完整、龐大複雜的佛教密宗,以至於在很多人眼裡,藏傳佛教等同於密宗。其實不然,藏傳佛教顯密並舉,兩者兼修,顯宗在藏傳佛教中同樣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五部大論」,就是藏傳佛教的顯宗論著。在藏傳佛教,只有全部完成「五部大論」學習的僧人。
  • 藏傳佛教裡的「吉祥八寶」:傳承至今的祥瑞圖騰
    藏傳佛教中的「吉祥八寶」吉祥八寶,藏語「扎西達傑」,又稱八瑞相、佛教八寶,由象徵佛教威力的八種物象——寶傘、金魚、妙蓮、寶瓶、右旋白螺、吉祥結、勝利幢、金輪組成,多以壁畫、金銀銅雕、木雕刻或唐卡的形式出現,也有少量的塑雕八吉祥物,是一種具有典型佛教哲理的繪畫藝術,也是佛教文化中最著名的一組符號。
  • 藏傳佛教簡介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 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1] [2]公元7世紀佛教密宗傳入西藏。也稱為喇嘛教。自稱「佛教」或「內道」。有人認為藏傳佛教不是真正的佛教,而是佛教與西藏本地宗教「苯教」結合的產物。佛教之所以為佛教,在於其三藏經典與戒律,以及法脈的傳承。
  • 藏傳佛教寧瑪派與大圓滿法
    藏傳佛教是藏族人民以印度佛教,主要是密教為藍本,揉合了藏族本土宗教文化的成分,經過長期發展而形成的獨具一格的佛教流派。藏傳佛教充分吸取本民族和外地佛教的養分,在傳教形式、佛像形像、修持方法等一系列方面都對印度密教進行適應於自身的重大改革,形成了寧瑪派、薩迦派、噶舉派、覺朗派、格魯派等眾多各具特色的分支宗派。
  • 念誦與祛病——藏傳佛教信仰中的生命關懷
    念誦是藏傳佛教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修行方式,信仰者可通過念誦不同內容的經文、禮讚和祈願文等來實現個人的現實訴求,以表白自己的信仰和願望,藉此亦可修養個人的佛學素養和提高佛學知識水平。因此,念誦在藏傳佛教修行中十分重要,且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尤其在藏傳佛教生命關懷中,念誦與祛病可謂信仰的一種生命價值體現,普遍流行於藏傳佛教和藏區社會。
  • 佛教:藏傳佛教的傳播,使越來越多人認識到了不一樣的佛學
    中國佛教有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三大系統。南傳佛教也稱南傳上座部佛教,為傣、布朗、阿昌及德昂等民族所信仰,流傳於雲南西南邊疆的西雙版納、德宏、思茅等少數民族地區。南傳佛教的影響最北處止於雞足山南麓,所以通常認為,南傳佛教未進入長江流域。藏傳佛教則主要流傳於藏民族及蒙古族、滿族、裕固族、摩梭族、納西族、普米族等少數民族中。由於地域、交通、文化和民族的差異,在青海、西藏、雲南、貴州、四川甘肅諸省流經的地區,也就是在長江流域的上遊地區,流傳著藏傳佛教。
  • 佛教宗派有哪幾種?佛教十三宗派介紹
    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並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開宗立派也並無區別。但隨著佛教體系的日臻完善,所依止的經典各有不同,以及大眾接受的智慧程度各有差異,便逐漸形成了空宗和有宗兩大派別下的十三個宗派。空宗和有宗是印度大乘佛教的兩大派別,空宗全稱大乘空宗,是大乘佛教中觀派的別稱;有宗,全稱大乘有宗,是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別稱。
  • 從政治和人性的角度,詮釋藏傳佛教的「活佛轉世制度」
    原創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2020-02-12 08:24:54「活佛」及「活佛轉世制度」是藏傳佛教獨有的傳承方式,是一種依據佛教「輪迴」理論,解決領袖繼承問題的方式。土觀大師(土觀·羅桑卻吉尼瑪,1737~1802,三世土觀活佛)在其《宗教源流》一書中寫道:「藏地宗派,所立名稱,不同甚多,……或隨地方命名,……然決少有如天竺宗派純依見地,而立派名的。」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大家都知道,藏傳佛教和漢地佛教是中國佛教中重要的兩大派系,雖同為佛教,但由於傳入的時間、途徑、地區和民族文化、社會歷史背影的不同,中國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漢傳佛教(漢語系)、藏傳佛教(藏語系)和雲南地區上座部佛教(巴利語系)。那麼,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有什麼不同?
  • 藏傳佛教中國化的學理依據、本土特色和時代特徵
    蘇東坡還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藏族民間也有所謂「解釋者比原作者更善巧」之說。例如宗喀巴大師對印度佛教般若中觀的理解和詮釋比某些印度人更善巧。比如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必修經典「五部大論」,原作者是印度佛教學者,但對它的解釋基本上都採用了藏傳佛教學者的注釋、解釋。因為這種解釋更適合於藏族人,藏族人更容易理解。這就是中國傳統詮釋學的特點。
  • 藏傳佛教 之 薩迦派
    薩迦派是藏傳佛教中最古老的教派之一,也是藏傳佛教中最早傳入漢地及蒙古地區的教派,在藏傳佛教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 藏傳佛教真相!告訴你什麼才是信仰!
    漢傳佛教漢傳佛教是大乘佛教,大乘顯宗的佛教,大乘佛教內部也有很多派別,有八大派系,那漢傳佛教主要存在的地方是漢地還有日本,還有韓國等等的地方。大乘顯宗講的法門是慈悲心,菩提心,六般若密多。漢傳佛教內部也有很多派,比如說:禪宗、淨土宗、律宗、天台宗等等八大宗派。那漢傳佛教的正見裡面是以唯實派為主的。
  • 藏傳佛教三傑,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
    佛教源於印度,弘傳於印度之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的南傳巴利語系佛教、北傳漢語系佛教和藏傳藏語系佛教等三系佛教。其中藏語系佛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歷經了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一位代表性的關鍵人物,分別是蓮花生、阿底峽和宗喀巴,蓮花生和寂護等人在與苯教的鬥爭中提倡顯密雙運,奠定了吐蕃佛教的思想基礎,規定了藏傳佛教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阿底峽針對顯與密或止和觀,提出了修道的次第;宗喀巴集前人學說與各宗派觀點之大成,結束了幾百年以來的學術爭論,解決了止與觀,或觀與行之間的矛盾,建立了藏傳佛教的思想理論體系。
  • 藏傳佛教基礎知識
    藏傳佛教就是以藏民族為信教的主體民族,以藏語文為主要施教、學修工具,在特殊的人文、地理、歷史環境中形成的具有濃厚藏族文化特色的大乘顯密佛教。從公元7世紀初引進到現在,藏傳佛教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藏傳佛教在它的形成發展過程中經歷了初傳、中興、鼎盛、走向世界四個階段。
  • 大般若宗 | 能海法師對五臺山藏傳佛教發展的貢獻(四)
    因為佛滅後的各宗派都各有殊勝, 持之有據, 言之成理, 但不管是何宗何派, 不分禪淨律密, 也不分在家出家, 在實際修行時又都回到戒法, 以戒生定, 由定發慧, 由慧而斬斷一切煩惱。因此,這兩次戒律的傳承保證了藏傳佛教在五臺山的流潤。寂度法師1981年又受五臺山佛教協會委派, 駐錫塔院寺擔任住持。期間組織和監督了寺廟的修繕工作, 特別是對大白塔的兩次維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