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中國式家長畸形的婚戀觀常常被詬病——
學生(中學)時代禁止談戀愛,甚至讀大學了還有一些家長反對戀愛,但等到大學一畢業,突然就開始催談戀愛(相親),沒多久又開始催婚。
01中國家長只說了一句話:我還不是為你好?!
曾經有個女孩,21歲那年她在上大學。
一天晚上,她的媽媽打來電話說家裡鄰居要給她介紹個男朋友。
她說:「媽,我才21歲,相什麼親啊?!」
媽媽卻說:「你現在是還小,但你現在不趕緊談戀愛,以後好男孩都被別人挑走了,那時你就成剩女了。」
她說:「你也太善變了吧?高中的時候別說男朋友,就是男性朋友都不許我交往,現在著急給我相親!」
媽媽說:「你現在不是長大了嘛,以前不讓你談戀愛是怕耽誤你學習,也怕你被騙,還不都是為你好。」
「以前怕被騙,現在沒有戀愛經驗,不是更容易被騙嗎?」
「現在不同了,長大了就有自己的分辨能力了。」她的媽媽自圓其說。
這就是家長們的邏輯:早戀是可恥的;早戀影響學習;早戀影響身心健康,甚至一失足成千古恨;
而對於戀愛也需要學習這件事,家長卻不以為然:等你長大了,自然而然就什麼都懂了。
一夜之間就擁有了足夠的智慧去分辨世事?看清楚一個人是否值得交往,是否值得共度一生?
顯然事實並非如此。
02何謂「早戀」?
「早戀」,拆開來看為偏正結構,由「早」來修飾「戀」,意為過早發生的戀愛。至于衡量「早」的標準在哪?這個標準自然是握在家長手裡。
「早戀」是中國特有的造詞,且近幾十年才出現,具有一定貶低意味。
在英美等國,相似的詞叫「Puppy love」,puppy是小狗的意思,像小狗一樣純真的戀愛,用來指代青春期戀愛,可以說是又萌又美,與中文的概念大相逕庭。
這讓我想起曾經看過的一部美國電影《怦然心動》,它又名《青春萌動》,講述的便是青春期懵懂而美好的愛情,我二刷這部電影,是為了跟我11歲的兒子一起看。
那天,我們跟隨著電影的雙線結構,切換視角去理解青春期的困惑、對純愛的追逐等,透過豐富的細節,探索家庭教育對孩子性格、世界觀以及愛情觀的影響。
11歲的孩子能領悟到的東西可能比較淺層,比較少,而我的想法也很簡單,我只想藉此向孩子傳遞一些信息——
有關於青春期天然而懵懂的情感,它是正當的、合理的、被我所接受的。將來他若遇到一個欣賞的女生,不必對我遮遮掩掩,更不必自責自罪。我希望當他遇到困惑時,可以坦誠地向我傾訴,尋求大人的理解和幫助。這是我留給他的一扇門!有太多孩子被「不被認可」的情感和情緒所困擾,有些因為無處訴說而在心裡積成了結,甚至抑鬱,有些則叛逆地做出極端行為。我更希望藉助電影的唯美,傳遞給他正確的世界觀和愛情觀,哪怕只是一點點潛移默化的影響也好。私以為,如果父母沒有教導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戀愛觀,沒有引導孩子建立自我的情感價值體系,如果孩子在各個成長階段都只埋頭學習,甚至缺乏正常的社交,那麼即使生理上已經成年,但心理上,很大概率「戀商」不高。
人際相處的能力,以及在親密關係中處理情感和情緒的能力,並不會像年齡和皺紋一樣自然增長。
03戀愛課的意義是教孩子怎麼談戀愛嗎?若果真如此那就太狹隘了!
前不久,這個話題上了熱搜:九成大學生支持學校開設戀愛課
中青校媒面向全國1028名大學生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88.23%的大學生支持大學開設戀愛課。
佔比如此之大,正是因為我們絕大多數的人都沒有經歷過情感價值教育,沒有經歷過親密關係的學習。而缺失了這塊教育的我們如今當了父母,自然也不知該如何教導我們的孩子,只能讓他們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中自我成長,如同「性教育」的課題,一直是家庭教育的「神秘之地」。
因此,這條熱搜的評論區裡有人倡議,先把中小學性教育落後的現狀解決了吧!
要說這兩件事,也算是一脈相承,並且影響深遠!
塗磊也對此表達看法:「我是支持的,因為從小到大,從來沒有告訴我們如何去戀愛,如何做別人的男朋友,如何做別人的女朋友,尤其是對於那些父母婚姻失敗家庭的孩子們,如何找到愛情的自信和光明,都非常重要!」
04為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應該從早期的家庭教育開始
1、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愛的教育就是爸爸和媽媽相愛
父母對待愛情和婚姻的態度、相處模式等就是孩子最早獲得的「愛情腳本」,Ta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習得,並模仿實踐。
爸爸和媽媽是孩子最初認識的對異性,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舉足輕重。他們是勇敢、果斷有擔當的;還是溫和、睿智而有愛的;抑或是粗暴、自私而獨裁的……都影響到孩子內心對異性形象的勾畫。
父母相處的模式是平等、、互敬互助,還是一方強勢而另一方委曲求全,也會影響孩子內在的精神力量。
我們一家三口經常在周末時外出爬山、郊遊、散步,中間便有了很多可以閒聊的時光。
孩子漸漸長大,會開始好奇爸爸媽媽年輕時是如何相遇,怎麼確定心意,又是在怎麼樣走到一起的。
聊起這些,我們毫不尷尬,而是愉快地回憶往事,我會告訴孩子當初喜歡爸爸身上的哪些特質,爸爸也會告訴兒子,哪些事情讓他確定了我是合適共度一生的人。
2、其次是面對分歧和矛盾的態度
婚姻生活中偶爾的小磨擦、小分歧,也無需粉飾,這就是生活的真相,兩個獨立的人,當然會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見解,不能每次都保持一致,這是正常而且可以被接納的。真正重要的是如何正確看待分歧、解決分歧。
《怦然心動》中,朱麗一家雖然經濟條件不太好,但一家人相親相愛,朱麗和她的兩個哥哥都成長為陽光開朗的少年,父母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對問題的獨特看法。
而這樣的家庭也並不是永遠不吵架的,當朱麗提出希望在院子種草皮時,迫於經濟的壓力,父母產生了分歧。
也是在那個時候,她了解到父親作為一個兄長的擔當,他說:「有時候為了正確的選擇,我們要有所犧牲。」他愛自己的弟弟,無怨無悔。而媽媽多年義無反顧的支持,終於在看到朱麗的委屈後動搖了,這就是母愛吧!
父母第一次大動幹戈。但事後,父母都先後來到朱麗的房間,告訴她,自己對對方的愛。
這就是最好的愛的教育。
3、家長要學會傾聽孩子,不要鎮壓孩子
伴隨著成長,孩子的身體變化了,內心也在變化,孩子到了十三四歲,這種天然美好的情愫就會萌動,這是再正常不過的成長階段,家長要做的,就是教導孩子如何正確地看待和處理自己的情緒和情感,如何處理與周圍人的各種關係。
《怦然心動》中,父親對女兒的教育引導簡直是教科書式的存在。
父親察覺到朱麗對同學布萊斯的愛慕,他既沒有粗暴鎮壓,也沒有支持,而是對她講了「整體與部分之和的關係」。
當父親問朱麗:「他這個人如何?」時,朱麗顯出了羞澀的少女神情。
爸爸說:「你得觀其全貌,一幅畫並不是各個部分的簡單相加。」
在那個當下,朱麗或許不能完全領會,但父親的話卻像一顆種子,被種進了她的心裡,在後來的一些契機下,她會豁然開朗。
她有了自己的思辨,有了自己的世界觀,她也懂得了有些人整體小於部分之和,不再盲目地卑微討好,看到對方身上的所謂「光環」,也不再「飛蛾撲火」,她學會了理性選擇。
這一點真的太重要了!
還記得「北大包麗」案嗎?
眾所周知,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最終能進入北清的學子都是鳳毛麟角,人中龍鳳。因此直到現在,應該還有很多人無法理解,為何如此優秀的女生會被渣男一步步控制,最後斷送了自己?
由此我們聽到了一個名詞「PUA」。
我不懂「PUA」,但我想,對抗「PUA」最好的方法,或許就是讓孩子精神富足、靈魂自由。
你很好,我也不差!我們都是獨一無二的!
我喜歡你,但我並不卑微!
我愛你,但並不是非你不可!
關於中國式家庭從「嚴禁早戀」到「瘋狂催婚」的畸形婚戀觀,你有什麼看法?歡迎給我們留言!
——感謝閱讀——
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聯繫本人並註明出處。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