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與六便士》:奔向月亮的人,要準備好孤注一擲

2020-12-10 魚魚悅讀

「在滿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頭看見了月光。」

提到英國作家毛姆,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這部在文壇轟動一時的《月亮與六便士》。

這部著作是根據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一生為原本而創作的一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原本是證券經紀人的思特裡克蘭德,突然拋棄過去按部就班的生活,追隨內心夢想,一身投入到繪畫事業中去。

書名中的六便士是代表著我們賴以生存,養家餬口的支撐,而月亮是身處滿地雞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那道光。

思特裡克蘭德身為證券經紀人的時候,一家人衣食無憂,妻慈子孝,和睦融融,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給妻子留下一份信,也給眾人留下了眾多的猜疑隻身離開去了巴黎,身處堆滿六便士中心的他不顧一切的奔向了那月亮,同時也準備好了孤注一擲。

生活這張考卷只有一張,沒有最高分,也沒有最低分,只有唯一得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追逐六便士的路上,即使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唯一得分高一些,而我們評分的標準則是,賺的錢是否多,職位是否高,房子是否大,榮譽是否多。

曾幾何時,我們似乎早已經遺忘了少時那縷夢想的月光還是否亮。

傳統的觀念讓我們習慣於奮力拼搏而出人頭地,卻不習慣於準備好為夢想豪賭一把。

四十歲的額思特裡克蘭德,成了夢想的賭徒,手裡握著繪畫的籌碼,踏入了一段大多數人不敢走的迷局。

他成了奔向月亮追逐夢想的人,註定要獨自承受那份獨有的寒冷。

一:打碎家庭的美好,丟棄高薪的工作。

外人眼裡的思特裡克蘭德成熟穩重,老實誠懇,與藝術一丁點的聯繫都沒有。當他離開倫敦移居巴黎的時候,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跟年輕漂亮的姑娘私奔了。比起為了理想而拋妻棄子這個理由,因為美色而眾叛親離仿佛更有說服力。

世俗中的人大多都活成了庸俗的模樣。

一時,流言蜚語肆起,都說他跟那個年輕的姑娘在巴黎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可現實是,他自己一個人住著簡陋不能再簡陋的旅館,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辭去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惹怒合作人。離開家庭,淨身出戶,再也享受不到妻子貼心的照顧,體會不到不到兒女圍在身邊的歡樂。一提他的名字,家人對他是濃濃的不滿。

心中那個叫做繪畫的念想,牽引著他獨自一人在巴黎流浪著,沒有家的人就是流浪者。

他認為愛情讓女人變得可憐,他的世界繪畫以超然與愛情、親情以及家庭之上。即使是四十歲了,為了專心畫畫,他捨棄了曾經擁有的美好的一切。

「我跟你說,我非得畫畫兒不可,我必須這麼做。對一個落水的人來講,他會不會遊泳都不是最重要的,能掙扎出去,才是第一位的,否則他就會淹死。」

思特裡克蘭德把畫畫當成了生命繼續下去的泉眼,骨子裡的每一滴血液都為畫畫而湧動。

金錢與他可有可無,眾人的意見對他而言無聊又無趣,過去的回憶也已灰飛煙滅,為了藝術,他拋棄了愛情。

我們覺得他可憐又可恨,可是只有繪畫能讓他的雙眼熠熠生輝,追求理想的執著註定讓他難以得到世人的理解。

二:背叛單方的友誼,失去最後的鎧甲。

巴黎遇見施特略夫,一場被偏愛的友誼開始了。施特略夫折服於思特裡克蘭德的才華,對他的窘境生活施與援手。思特裡克蘭德把他的畫貶的一文不值,他卻逢人就推銷思特裡克蘭德的畫,他把自己的畫室讓出去,甚至把生病的思特裡克蘭德接回家照顧。結果卻是他失了畫室也沒了妻子。

思特裡克蘭德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倫理道德於他而言已無足輕重。施特略夫懦弱而又善良。原本,他和妻子勃朗什·施特略夫過著簡單幸福而美滿的生活,因為對思特裡克蘭德伸出善意之手,最後家破妻亡。

思特裡克蘭德背叛了他僅有的一份友誼。心灰意冷的施特略夫離開了巴黎,思特裡克蘭德失去了最後一個援軍。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中,沒有人指點,沒有人討論,他只是順著心靈的指引畫自己所思所悟。

他的繪畫之路艱難而又孤獨。心中對於這個世界真善美醜惡的認識驅使著他不斷的試探著通過繪畫來展示。他認為情慾是健康的,而愛情是病態的。最終,勃朗什·施特略夫的死亡也沒有喚起他情感的波動。

最後一個朋友的離開和同居女友的死亡,思特裡克蘭德恢復了以往貧窮而又四處流浪的生活。在馬賽,他混跡於港口,找些兼職工作以謀生,或是到救濟所領食物充飢。面對這種永遠不知道下一頓飯是什麼時候的生活,他依舊神採奕奕。

體面是思特裡克蘭德追求理想的絆腳石,友誼的鎧甲對他是束縛。

流浪於馬賽的他成了徹徹底底的孤獨人。

三:遺世獨立的餘生,唯有繪畫永相隨。

後來,與人起爭端的思特裡克蘭德逃到了大溪地。這個小島足夠安靜,足夠美,正是他夢寐以求專心作畫的地方。這個地方像是被外界遺忘了,對他而言,卻是心靈得到慰藉的歸宿。

在這個島上,他遇見了這個陪著他生命走到盡頭的姑娘愛塔。愛塔從不打擾他,對他百依百順,能夠讓他專心作畫,所以這段戀情才得以持久。

是他在這個世界行走的方式。他患上麻風病,臉腫的變形,依然堅持不懈的繪畫。

就是他心中的那輪明月。為了留住生存的光,他準備好了孤注一擲,拋棄一切。

去世的時候已經失明一年多了,他為了繪畫丟掉了許多東西,生活過得也不是很平坦,但是最後死亡的時候是安詳而平和的。他追到了自己的月亮,創造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死後,他的作品引起世人爭先恐後的購買,價值飛漲。他這一生無愧於生命的使命。

世間一趟,目睹了眾生相,唯有繪畫讓他流連於世。

《月亮與六便士》告訴我們, 生活與藝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對矛盾選項。有人為了生活,安享於柴米油鹽中自得其樂。有人為了藝術,舍家棄業。選擇了藝術便要有面對困境的底氣和直面不幸的勇氣。

相關焦點

  • 《月亮與六便士》用象徵主義理論,解讀了月亮與六便士的意義
    當一個人決定以藝術家的方式過一生的話,他就無法再像普通人一樣生活了。在滿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頭看到了月亮,此後便再也看不到六便士了。《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畫家高更的原型為素材寫就的。月亮代表的是理想,六便士代表的是現實。
  • 《月亮與六便士》:能否將月亮深藏,借著月光擁有一地的六便士?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毛姆《月亮與六便士》被譽為文藝青年的夢想之書,是毛姆最著名的小說之一,作者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由「我」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冷靜描述,一步一步講述特裡斯克蘭的一生,主要由特裡斯克蘭在倫敦、巴黎、大溪地的生活,閱讀過程覺得特裡斯克蘭可恨可惡又可憐。
  • 《月亮與六便士》:人到中年,卻還能有勇氣拋家棄業,追尋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在豆瓣上的評分很高,有8.8分。這本書很有吸引力,讓人一旦開始看,就會停不下來。這本小說的作者是毛姆,一位非常有才華的作家。這本書的創作來源是來自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高更的作品。這部小說的名字,讓人看起來甚至會以為是一篇童話,充滿了想像與新奇。一個簡單卻離奇的故事,一個超乎常人理解的人物,探討了生活與藝術之間的關係,從而延伸出一個普遍的人生問題:月亮還是六便士?
  • 《月亮與六便士》:我是毛姆,但毛姆不是我,在月亮與便士間抉擇
    文丨大腳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月亮與六便士》《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在1919年創作的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創作原型,描述了一個平凡的倫敦證券經紀人查爾斯·斯特裡克蘭,為了追尋精神世界的安寧
  • 《月亮與六便士》:抬頭看月亮,低頭撿便士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觀念,在一定的道德和規則的前提下,大家都在往自己喜歡的道路上努力奔襲,路不同,但殊途同歸。英國作家毛姆的經典名著《月亮與六便士》講了一個追求理想生活、挑戰傳統的生活觀和價值觀的故事,深遠地影響了在生活中奔波的我們。
  • 《月亮與六便士》名言警句解讀(1~23句)
    導讀:《月亮與六便士》,豆瓣9.0分,8W評論《月亮與六便士》,20世紀文學經典。《月亮與六便士》,21世紀榮登作家暢銷書桂冠。追逐夢想就是追逐自己的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抬起頭看到了月光。【解讀】 「六便士」,相當於人民幣六角錢,代表物質。「月光」,代表理想。六便士,在地上;而月光,在天上。大多數人窮其一生,為了生活生存,只低頭追逐地上的「六便士」,而很少抬頭望望天上的「月亮」。
  • 《月亮與六便士》:關於故事矛盾性和現如今格格不入的闡述
    03《月亮與六便士》在當下有警世意義,在準備去實現自我價值,去尋找高高掛在天上的月亮時,是否應該完全丟棄口袋裡裝的六便士?月亮是一種思想層面的事物,而六便士代表的更多是現實以及實際需要面對的事物。我們需要對月亮持贊同的觀點,但也需要緊緊抓住手中的六便士,而不是像斯特裡克蘭一樣,為了心中的月亮放棄手中的六便士。這種行為在當時會得到一片稱讚,會讓當事人諒解與他,但對於當下,斯特裡克蘭無論在繪畫上做出了多大貢獻,都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壞蛋。每個人都應有崇高的理想,但也要緊緊握住手中的六便士。
  • 有人安於尋常,有人投身理想:析《月亮與六便士》給人的現實思考
    月亮與六便士之間的對立恰巧是安於日常與投身理想之間的矛盾:低頭撿拾六便士便看不見天上皎潔的月亮,抬頭望月便錯過了地上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的六便士。其實安於日常與投身理想只是不同人對於生活的不同追求,不能簡單地以孰好孰壞來定論。
  • 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夢想偉大而崇高,現實卻平淡無奇
    《月亮與六便士》是毛姆在《人性的枷鎖》後發布的又一著作。在《人性的枷鎖》出版後,有人評論這部書的主角道:終日仰慕月亮,卻忽略了腳下的六便士。毛姆非常喜歡這句話,便以《月亮與六便士》作為下一部小說的書名。
  • 影響千萬人的小說《月亮與六便士》到底講了什麼?
    上一篇文章中,懵董菌剛剛解讀了毛姆的《刀鋒》,刀鋒之外,《月亮與六便士》是一部影響了千千萬萬各個年齡段讀者的作品。《月亮與六便士》採用了毛姆慣用的第一人稱視角,通過作者自己的觀察和別人的講述,描繪了「一個奇葩朋友」的故事:斯特克裡蘭德是個40多歲的證券經紀人,某一天他突然拋棄妻兒,離家出走去巴黎學畫畫,幾年裡,因為畫的畫賣不出去,他不得不忍受貧窮和飢餓,甚至差點病死;有好心的朋友救助他,他卻搶了朋友的妻子;最後,他定居在一個太平洋小島上,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並完成了一幅又一幅傑作
  • 《月亮與六便士》給我們的啟示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一、《月亮與六便士》梗概銀行家查爾斯,人到中年,事業有成,為了追求內心隱秘的繪畫夢想,突然拋妻別子,棄家出走。他深知:人的每一種身份都是一種自我綁架,唯有失去是通向自由之途。
  • 從女生的角度來讀《月亮與六便士》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小說家、戲劇家威廉.薩默賽特.毛姆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1919年。至今100年過去了,這本書不但沒有沉默,反而被翻譯成62種語言,風靡於英國、法國、中國、義大利、美國、加拿大等100個國家,全球銷量超過6000萬冊。
  • 《月亮與六便士》理想與現實的抉擇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所著,查爾斯·斯特裡克蘭德追逐理想好似在為自己贏得一場厄運,在滿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他看到了月亮。「仰望月亮時,莫忘腳下的六便士」文章以第一人稱『我』來寫,由「我」的角度慢慢推進文章的進程。
  • 你會為了月亮而放棄六便士嗎?
    想必大多數人都能明白,月亮代表著理想,心頭的白月光,看得到卻很難觸及;六便士代表財富。 愛塔是個好女孩,在裡克蘭身患重病後,對他不離不棄,並聽從他的安排,在他死後燒毀了他的壁畫,一塊木頭都不剩。 克蘭德的人品不敢恭維,但他對於理想的追求和執著,讓人欽佩。為了追尋理想,他放棄富裕的生活,似乎被魔鬼附體,寧可一世孤獨窮困,也要在這條路上堅持下去。
  •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後,你真的找到了你心中的「月亮」了嗎?
    讀完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後,感受最大是我們真的找到了自己的愛好和興趣了嗎?我們真的是把愛好和興趣當做志向一生去追求了嗎?在月亮和六便士之之間我們怎麼選擇?我們窮盡一生,是否抬頭好好看過天上的月亮首先我們先說一下什麼是立志:志(lì zhì),是指立下志願,樹定志向 。
  • 悅讀|「月亮」的選擇與「六便士」的選擇|餘啟紅專欄
    讀完《月亮與六便士》,我陷入了沉思。為什麼一個描述在40歲時放棄「六便士」、選擇仰望「月亮」追求夢想的藝術家生活的小說,會成為當時的暢銷書,並歷經100多年依然不衰?我想這大抵是因為在浮躁的社會裡,一代又一代的人們看到了抬頭仰望月亮、追逐理想的珍貴。得到眾多人的關注,書就會暢銷,得到不同時期的人的關注,書就會長銷。
  • 《月亮與六便士》:為盲目自我與生活抵抗,是一種「自我毀滅」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這句話選自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2018年12月21日,《月亮和六便士》入選2018亞馬遜中國年度閱讀盛典40年·25部影響力外譯作品。這本書從問世的時候,就非常的火爆。火,就意味著爭議。
  • 月亮與六便士:生活不能脫離六便士,斯特裡克蘭也從未脫離世俗
    《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很多人理解的月亮是我們為了生活捨棄的理想,而六便士則是我們無法擺脫的世俗,這種世俗包括感情、家庭、孩子、責任、麵包等一切羈絆。斯特裡克蘭曾為了追求理想,放棄了世俗,拋棄了妻子孩子和對家庭的責任,也放棄了曾經優越的生活,寧願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去尋求內心的月亮,他對藝術的這種狂熱和追求也讓人敬佩。
  • 經典永遠是經典,月亮與六便士,你會選擇什麼?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有時候這句話成為很多人追逐夢想尋找希望的名言。這句話就是出自於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相信很多人都已經讀過,就算沒有讀過這部作品,我們也肯定聽到過這本書的名字。
  • 《月亮與六便士》,一本值得你用心去閱讀的好書,強烈推薦
    他喜歡旅遊,喜歡結交有個性的人。1921年,毛姆來中國拜見當時的名人辜鴻銘。辜鴻銘贈送毛姆兩首詩。毛姆不會中文,就問能不能給一個譯文。辜鴻銘說,古詩詞帶有很妙的含義,翻譯是對詩詞的傷害。毛姆竟然聽信了,後來請人一看,毛姆想哭的心都有了,原來這是贈給青樓女子的詩。毛姆被稱為「英國莫泊桑」,他的代表作有戲劇《圈子》,長篇小說《人生的枷鎖》、《月亮和六便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