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是六便士的地上,你抬頭看見了月光。」
提到英國作家毛姆,我們最先想到的是這部在文壇轟動一時的《月亮與六便士》。
這部著作是根據法國畫家保羅·高更的一生為原本而創作的一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原本是證券經紀人的思特裡克蘭德,突然拋棄過去按部就班的生活,追隨內心夢想,一身投入到繪畫事業中去。
書名中的六便士是代表著我們賴以生存,養家餬口的支撐,而月亮是身處滿地雞毛中的自己理想中的那道光。
思特裡克蘭德身為證券經紀人的時候,一家人衣食無憂,妻慈子孝,和睦融融,過著人人羨慕的生活。突然有一天,他給妻子留下一份信,也給眾人留下了眾多的猜疑隻身離開去了巴黎,身處堆滿六便士中心的他不顧一切的奔向了那月亮,同時也準備好了孤注一擲。
生活這張考卷只有一張,沒有最高分,也沒有最低分,只有唯一得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在追逐六便士的路上,即使撞了南牆也不回頭,我們都想讓自己的唯一得分高一些,而我們評分的標準則是,賺的錢是否多,職位是否高,房子是否大,榮譽是否多。
曾幾何時,我們似乎早已經遺忘了少時那縷夢想的月光還是否亮。
傳統的觀念讓我們習慣於奮力拼搏而出人頭地,卻不習慣於準備好為夢想豪賭一把。
四十歲的額思特裡克蘭德,成了夢想的賭徒,手裡握著繪畫的籌碼,踏入了一段大多數人不敢走的迷局。
他成了奔向月亮追逐夢想的人,註定要獨自承受那份獨有的寒冷。
一:打碎家庭的美好,丟棄高薪的工作。
外人眼裡的思特裡克蘭德成熟穩重,老實誠懇,與藝術一丁點的聯繫都沒有。當他離開倫敦移居巴黎的時候,所有人都理所當然的認為是跟年輕漂亮的姑娘私奔了。比起為了理想而拋妻棄子這個理由,因為美色而眾叛親離仿佛更有說服力。
世俗中的人大多都活成了庸俗的模樣。
一時,流言蜚語肆起,都說他跟那個年輕的姑娘在巴黎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可現實是,他自己一個人住著簡陋不能再簡陋的旅館,一日三餐都成問題。
辭去證券經紀人的工作,惹怒合作人。離開家庭,淨身出戶,再也享受不到妻子貼心的照顧,體會不到不到兒女圍在身邊的歡樂。一提他的名字,家人對他是濃濃的不滿。
心中那個叫做繪畫的念想,牽引著他獨自一人在巴黎流浪著,沒有家的人就是流浪者。
他認為愛情讓女人變得可憐,他的世界繪畫以超然與愛情、親情以及家庭之上。即使是四十歲了,為了專心畫畫,他捨棄了曾經擁有的美好的一切。
「我跟你說,我非得畫畫兒不可,我必須這麼做。對一個落水的人來講,他會不會遊泳都不是最重要的,能掙扎出去,才是第一位的,否則他就會淹死。」
思特裡克蘭德把畫畫當成了生命繼續下去的泉眼,骨子裡的每一滴血液都為畫畫而湧動。
金錢與他可有可無,眾人的意見對他而言無聊又無趣,過去的回憶也已灰飛煙滅,為了藝術,他拋棄了愛情。
我們覺得他可憐又可恨,可是只有繪畫能讓他的雙眼熠熠生輝,追求理想的執著註定讓他難以得到世人的理解。
二:背叛單方的友誼,失去最後的鎧甲。
巴黎遇見施特略夫,一場被偏愛的友誼開始了。施特略夫折服於思特裡克蘭德的才華,對他的窘境生活施與援手。思特裡克蘭德把他的畫貶的一文不值,他卻逢人就推銷思特裡克蘭德的畫,他把自己的畫室讓出去,甚至把生病的思特裡克蘭德接回家照顧。結果卻是他失了畫室也沒了妻子。
思特裡克蘭德追求精神世界的完美,倫理道德於他而言已無足輕重。施特略夫懦弱而又善良。原本,他和妻子勃朗什·施特略夫過著簡單幸福而美滿的生活,因為對思特裡克蘭德伸出善意之手,最後家破妻亡。
思特裡克蘭德背叛了他僅有的一份友誼。心灰意冷的施特略夫離開了巴黎,思特裡克蘭德失去了最後一個援軍。他總是沉浸在自己的繪畫世界中,沒有人指點,沒有人討論,他只是順著心靈的指引畫自己所思所悟。
他的繪畫之路艱難而又孤獨。心中對於這個世界真善美醜惡的認識驅使著他不斷的試探著通過繪畫來展示。他認為情慾是健康的,而愛情是病態的。最終,勃朗什·施特略夫的死亡也沒有喚起他情感的波動。
最後一個朋友的離開和同居女友的死亡,思特裡克蘭德恢復了以往貧窮而又四處流浪的生活。在馬賽,他混跡於港口,找些兼職工作以謀生,或是到救濟所領食物充飢。面對這種永遠不知道下一頓飯是什麼時候的生活,他依舊神採奕奕。
體面是思特裡克蘭德追求理想的絆腳石,友誼的鎧甲對他是束縛。
流浪於馬賽的他成了徹徹底底的孤獨人。
三:遺世獨立的餘生,唯有繪畫永相隨。
後來,與人起爭端的思特裡克蘭德逃到了大溪地。這個小島足夠安靜,足夠美,正是他夢寐以求專心作畫的地方。這個地方像是被外界遺忘了,對他而言,卻是心靈得到慰藉的歸宿。
在這個島上,他遇見了這個陪著他生命走到盡頭的姑娘愛塔。愛塔從不打擾他,對他百依百順,能夠讓他專心作畫,所以這段戀情才得以持久。
是他在這個世界行走的方式。他患上麻風病,臉腫的變形,依然堅持不懈的繪畫。
就是他心中的那輪明月。為了留住生存的光,他準備好了孤注一擲,拋棄一切。
去世的時候已經失明一年多了,他為了繪畫丟掉了許多東西,生活過得也不是很平坦,但是最後死亡的時候是安詳而平和的。他追到了自己的月亮,創造了自己的理想世界。 死後,他的作品引起世人爭先恐後的購買,價值飛漲。他這一生無愧於生命的使命。
世間一趟,目睹了眾生相,唯有繪畫讓他流連於世。
《月亮與六便士》告訴我們, 生活與藝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對矛盾選項。有人為了生活,安享於柴米油鹽中自得其樂。有人為了藝術,舍家棄業。選擇了藝術便要有面對困境的底氣和直面不幸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