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洪安一路向東,繞行在武陵源奇山異水間。
兩小時功夫,就進入到武陵源地腹心。
第一站,天子山,張家界武陵源四大景區之一。
天子山,好大氣的名號。
其有故事——1353年元至正十三年土家族首領向大坤,應青巖山下黃龍泉洞內隱居的學士李伯如的邀請,率隨從家眷上了「青巖山」。
大坤上山後,在李伯如輔佐下,揭竿起義。
建邦立地,僭稱王號,曰「向王天子」。
由於他當時能代表以土家族為主的各族人民的利益,得到各族人民的愛戴和擁護,建立了以「天子山」為軸心的山寨。
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太祖命楚王楨率徵南將軍湯和、副將同德光等領精兵萬餘人,分5路圍攻。
經過40多天浴血奮戰,終因寡不敵眾,節節失利,僭稱32年「天子」的向大坤戰死於神堂灣懸崖下。
此後,當地各族人民,為緬懷紀念他,將他生前戰鬥和生活過的地方,都以「天子」命名。
清王朝採用各種壓抑措施。
強令取消「天子」二字。
但土家族人民卻一直稱「天子山」。
停車在山下,朗日麗空,心情倍爽。
便向天子山而去。
巍巍高閣,直指雲天,天子氣派。
從遊客中心登上觀光車。
八年前曾有到此一遊經歷,一車人中半數為我的此行,這人,這景,應是無陌生感。
卻仍有置身美景中的欣喜。
一路峰迴路轉,蒼山絕壁隨峰化轉,奪目風景應接不暇,再加上徐徐秋風輕拂,空氣中有縷縷淡香,好不愜意。
有贊曰:「誰人識得天子面,歸來不看天下山。
」天子山東、西、南三面,石峰林立,溝壑縱橫。
雄壯的石林或如刀槍劍戟攢刺青天,或如千軍萬馬奔踏而來,或如蓬萊仙境縹緲隱約。
車子行駛入十裡畫廊,如詩如畫之風光確無言過其實。
到達乘坐索道的高處,天色變化起來。
雲彩躲藏,濃霧升起,有若步入仙境一般。
天子山有雲霧、月夜、霞日、冬雪四大奇觀。
一次到來,難以盡覽,今日所至,幸得雲霧奇觀。
似在霏霏細雨飄零在索道之外,便見大霧繚繞於山林之間。
群峰在無邊無際的雲海中時隱時現,人若置身於蓬萊。
到達山頂,已覺濃霧難以化開,無法望盡遠山,就是眼前之樹之花都是聞其香而不見其形。
景是好景,卻難為了我初淺的攝影技術,沒有能把美的雲霧拍得精彩。
霧如輕紗,擋住了視線,卻還是沒能把高大甚名的天子閣掩藏。
天子閣是張家界天子山的著名景點,閣高30米,為六層四重簷穿頭式仿古建築。
鋼筋混凝土獨立柱基,石雕欄杆,花崗巖地面,梓木門窗,金黃琉璃瓦屋頂。
「天子閣」三個字由當代山水畫、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題寫。
有文賦唱:「登閣憑欄,把酒臨風。
眼收六合蒼茫,捲簾一軸錦繡。
纏清流而作羅帶,飾花果以為佩環。
君不見,三千奇峰亂斧劈,八百秀水破川來。
雖天公之獨厚,亦造物之標新。
」,有與範仲淹《嶽陽樓記》中的名句「銜遠山、吞長江,橫無際涯;朝暉夕映,氣象萬千」相近的氣勢與意境。
臨閣而望,群峰山巒盡收眼底而若隱若現。
記得前次所觀,登閣而眺望天子山去全景,場面非常壯觀。
同一地點,不同時間,賞得異樣景致,不亦樂乎。
天子閣側,是賀龍公園,曾有遊覽並與高大的元帥塑像合影。
便呼朋而往,移步於濃霧細雨之中。
道旁林立,望不清前路。
但見隱約人影,但聞林間鳥啼,及人們不時驚喜的鳴叫。
再有石級而上,花香瀰漫,花影迷離。
點點粉紅綴滿道路,綠葉與白霧成了最好的陪襯。
便聽得興致者在吟曲:「霧裡看花,水中望月……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世界看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其實,何須一定要看那麼明白。
有點迷霧,難得糊塗,不是甚好?
再濃之霧,也擋不住仙女之容。
但見前方,茫茫雲海翻滾,把無數畫峰翠崖變成了座座孤島,石峰俏立雲端,風驅白霧,態極妖嬈,漸露一少女的倩影。
她頭插鮮花,胸脯隆起,懷抱一隻玲瓏的花籃,右手抓起滿把的鮮花向人間,滿月似的臉龐還掛著淡淡的微笑,巖頂灌木滴翠,山腳山腰野花如錦,恍如仙女將鮮花撒向人間。
這奇景就是飽人眼福的仙女散花。
霧裡看山,山如夢幻——天子山:2014年9月13日-我行我數-我行我數的博客霧不見散,雨也不歇。
秋涼追著我們找暖去,便棄了賀龍公園,直接找農家樂去一享山野快意。
問了道,山上竟然多的是好去處。
踏霧而往,步行途中就有接連不斷的熱情招呼接待。
選了一處,溫馨小院,濃鬱鄉情。
主人熱情備至,開房點菜,殺雞宰羊,一番歡喜場景。
酣酒至夜半,情誼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