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淫斷欲 | 《優填王經》節錄

2021-02-06 一心修心

王曰:「……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之穢?」佛言:「具聽。男子有是之惡,卻睹女妖?」王曰:「善願受明教。」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

世有淫夫,恆想睹女,思聞妖聲,遠舍正法,疑真信邪,婬網所雞,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渾沌欲中,如豬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啖其涕唾,玩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

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惟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懼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淫,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賓,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鬥訟,不惟身所從生,辜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

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惑淫慾,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色。若有布施之意,雖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戒,禍福之歸。苟為淫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

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淫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淫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淫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如狂犬,不知其非。所謂四惡態也。」

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途,當審遠此,能免苦耳!」

王曰:「……願佛具為吾釋地獄之變,及女之穢?」佛言:」具聽。男子有是之惡,卻睹女妖?」王曰:「善願受明教。」佛言:「具聽!男子有四惡急所當知。

世有淫夫,恆想睹女,思聞妖聲,遠舍正法,疑真信邪,淫網所雞,沒在盲冥,為欲所使,如奴畏主。貪樂女色,不覺九孔惡露之臭穢 渾沌欲中,如豬處溷,不覺其臭,快以為安,不計後當在無澤之獄,受痛無極。注心在淫,啖其涕唾,玩其膿血,珍之如玉,甘之如蜜,故曰欲態之士。此為一惡態也。

又親之養子,懷妊生育,惟得長大,勤苦難論;到子成人,懼家竭財,膝行肘步,因媒表情,致彼為妻;若在異域,尋而追之,不問遠近,不避勤苦。注意在淫,捐忘親老,既得為妻,貴之如賓,欲私相娛樂,惡見父母;信其妖言,或致鬥訟,不惟身所從生,辜親無量之恩。斯謂二惡態也。

又人處世勤苦疲勞,躬自致財,本自誠信敬道之意,尊戴沙門、梵志之心,覺世非常,布施為福。娶妻之後,情惑淫慾,愚蔽自擁,背真向邪,專由女色。若有布施之意,雖欲發言,相呼女色,絕清淨行更成小人,不識佛經之戒,禍福之歸。苟為淫色,投身羅網,必墮惡道,終而不改。斯謂三惡態也。

又為人子,不惟養恩,治生致財,不以養親,但以東西廣求淫路。懷持寶物招人婦女,或殺六畜淫祀鬼神,飲酒歌舞;合會之後,至求方便,更相招呼以遂姦情;及其獲偶,喜無以喻,淫結縛著,無所復識。當爾之時,唯此為樂,不覺惡露之臭穢,地獄之苦痛,一則可笑,二則可畏。譬如狂犬,不知其非。所謂四惡態也。」

佛言:「男子有是四惡,用墮三途,當審遠此,能免苦耳!」

相關焦點

  • 戒淫斷欲 |《出曜經》節錄
    淫之為病,受殃無量,以微積大,漸致燒身,自陷於道亦及他人,不致究竟,猶自飲毒,復飲他人,是故說淫不可縱!斷愛除其慾,竭河無流兆;能明此愛本,是謂名苦際。斷愛除其欲者,愛之為病眾患之本,以拔愛本枝葉不滋,於中自拔,永斷無餘,欲本自滅更不復生。由愛生欲流,猶如駛河,漂溺生類億千萬眾,喪其命根,不得全濟。
  • 戒淫斷欲 | 《正法念處經》節錄
    婦女樂行欲,婦女常行誑,心中所念異,口說異言語。初時軟滑語,後心如金剛,非恩非供養,心輕不憶念。百恩而不念,而計於一惡,心如鹿愛體,婦女惡業地。丈夫欲染心,婦女令人失,此世未來世,女失第一失。若欲受樂者,應當捨婦女,若捨婦女者,世間第一樂。若人慾斷愛,悕望大富樂,欲至寂靜處,彼應捨婦女。
  • 戒淫斷欲 |《大威德陀羅尼經》節錄
    婦人多欲,常不知足,以愛欲故,得復欲得,更復欲得;欲欲不止,常求常覓,無知厭足。阿難!其婦女五蛆蟲戶,而丈夫無此。復次婦人五蛆蟲戶,在陰道中,其一一蟲戶,有八十蟲,兩頭有口,悉如針鋒,彼之蛆蟲,常惱彼女而食啖之,令其動作。動已,復行,以彼令動是故名惱。其婦女人此不共法,以業果報,求欲方便,發起欲行;貪著丈夫,不知厭足。
  • 戒淫斷欲 |《諸經要集》節錄
  • 《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辨偽
    是時見涅槃地,到彼涅槃之地,見於如來,觀見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心生歡喜。  這段話中,已分明顯示偽造此經者並不知「無餘涅槃中無人、無我、無他、無壽命」,顯然未知涅槃也。由此可見是未斷我見之凡夫所偽造。  (二)、此「經」中雲,乃若聖位菩薩(除蓋障),仍須持誦六字大明,乃是荒唐之言,絕不可信。
  • 《文昌帝君戒淫文》天下的考生切莫邪淫,以免落榜!
    文昌帝君訓飭士子戒淫文    文昌帝君訓飭(chì)士子戒淫文    文帝曰。天道禍淫。其報甚速。人之不畏。夢夢無知。苟行檢之不修。即災殃之立至。嗟(jiē)爾有眾。聽予訓言。惟惠迪吉。自古云然。不善降殃。昔人明戒。春秋之淫亂。皆敗國而亡家。風雅之刺譏。盡鶉(chún)奔而鵲逐。故逆理乃自戕其性。而貪淫即自奪其名。人事一乖。天心盡怒。
  • 邪淫的23種因果報應,出現6種,就要警惕了,戒淫,是一場持久戰
    業海茫茫,難斷無如色慾;紅塵滾滾,易犯唯有邪淫。古今中外,那些拔山蓋世的英雄豪傑,有多少因美色而丟掉性命;衣冠齊楚的才子,亦因美色而敗節損名。何況世風日下,榮恥顛倒。輕狂男女,往往沉迷紅粉之場,不知其中之利害。
  • 《關聖帝君戒淫經》白話全文
    該過往之事可以引以為戒,而關聖帝君身為漢臣,一心匡扶漢室,所作所為都無愧無心,當年保著皇嫂同行,被曹營攔住,曹操想要設計來離間我們君臣,用一間房屋,將我叔嫂關閉一室,欲使我叔嫂亂倫而背皇叔。於是我不肯睡覺,點起燭火坐著觀看《春秋》,等待天亮,不肯中其奸計。其後辭了曹營,過五關、斬六將,保護皇嫂去尋兄長皇叔,就是我一心為漢的情形。
  • 《文昌帝君訓飭士子戒淫文》原文及白話譯文
    天道禍淫。其報甚速。人之不畏。夢夢無知。苟行檢之不修。即災殃之立至。嗟(jiē)爾有眾。聽予訓言。惟惠迪吉。自古云然。不善降殃。昔人明戒。春秋之淫亂。皆敗國而亡家。風雅之刺譏。盡鶉(chún)奔而鵲逐。故逆理乃自戕其性。而貪淫即自奪其名。人事一乖。天心盡怒。桂香上苑(yuàn)。非潔己者難邀。杏宴天恩。豈汙名者可得。予蒞(lì)文衡。嘗垂教示。奈士子止貪半晌之歡。罔(wǎng)惜終身之計。
  • 戒淫故事~非禮少女墮入燒手地獄
    221:戒淫故事~邪淫感召惡報的四個案例222:彌陀感應~阿彌陀佛讓我去救一個病人223:感應故事~心經不可思議,我親歷的感應224:戒淫故事~湖邊邪淫的果報,葬身魚腹225:觀音感應~誦心經,心想事成,業績翻番226:戒淫故事~母親邪淫禍及子女227:觀音感應~一位死裡逃生小姑娘的觀音緣
  • 欲斷邪淫,這五件事一定不能去做,切記、切記!
    戒除邪淫古語云:「窮走水一家毀,富涉淫三代貧。」邪淫之罪,自古以來皆被認為是最折福慧,功德的大罪。在佛教之中,亦被認為大眾最難戒除的諸多惡行之一。如大眾熟悉的《壽康寶鑑》,或是《戒淫修福保命》,亦有種種真實案例。這無一不是告訴我們,戒除邪淫,乃是重中之重。欲斷邪淫,這五件事一定不能去做,切記、切記!一、不說「綺語」,不聽「綺語」。
  • 實修必讀:《太乙金華宗旨》原文(內附戒淫文三篇)
    一節中具有三節,一節中具有九節,俱是後日發揮。今以一節中,具三節言之,當其涵養而初靜也。翕聚亦為涵養,蟄藏亦為涵養,至後而涵養皆蟄藏矣。中一層可類推,不易處而處分矣,此為無形之竅,千處萬處一處也。不易時而時分焉,此為無候之時。元會運世一刻也。凡心非靜極,則不能動,動動忘動,非本體之動也。故曰感於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感於物而動,即天之動也。是知以物而動,性之欲也,若不以物而自動,即天之動也。
  • 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淨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
  • 壽康寶鑑 | 【增錄】復真淨居士書(節錄)
    乃令戒房事。不戒房事,則百病叢生。能戒房事,則病少多矣。孟子曰:「養心者(以善養身者,必由制心不起慾念,故云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古人重民生,《禮·月令》:仲春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鐸巡於道路曰:「雷將發聲,其有不戒其容止者(即房事),生子不備,必有兇災。」(或肢體不全,或生怪物;其夫婦或死亡,或得惡疾,故曰必有兇災。)
  • 淫不斷 難離娑婆
    更宜常閱戒淫因果報應之書,遠離狂蕩匪鄙之友,則內志正而外誘絕,淨業自可成就矣。勉之勉之。(增廣卷二復甬江某居士書)汝二人年紀尚輕,必須恪守舊道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八個字,乃做人之規矩準繩。人若不在此八者上致力,即謂之亡八字。八字既亡,便是衣冠禽獸矣。人之少年,最難制者為情慾。今之世道,專以導欲誨淫為目的。
  • 戒是一種保護——佛教中的五戒是什麼
    受持五戒的意義戒為續佛慧命之所依戒為修學佛法之基礎戒為解脫輪迴之根本 《華嚴經》云:「戒為無上菩提本,長養一切諸善根。」《大智度論》中有言:「戒有五種,始從不殺,乃至不飲酒。若受一戒是名一分,若受二、三戒是名少分,若受四戒是名多分,五戒是名滿分。於此分中,欲受何分,常隨意受之。」在家居士如果暫時不能受全五戒,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自己容易受持的戒分批受持,漸漸達到五戒圓滿,甚至因緣成熟進一步受持八關齋戒、菩薩戒等,增上菩提。
  • 佛說六字咒王經
    佛說六字咒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爾時有一外道栴陀羅女。厭惑尊者阿難即時如來見阿難恍惚。為說六字咒王經。先佛所說我今亦說。我今以此六字咒王經。若上向作上向滅之。若下向作下向滅之。若地上作地上滅之。若壁著作壁著滅之。若柱邊作柱邊滅之。若城內作城內滅之。若城門中作城門中滅之。若宮內作宮內滅之。若宮門中作宮門中滅之。若道中作道中滅之。若四徼道中作四徼道中滅之。若婆羅門作悉皆滅之。若水中作水中滅之。若水邊作水邊滅之。若河邊作河邊滅之。若家中作家中滅之。若樹邊作樹邊滅之。若樹根下作樹根下滅之。若火中作火中滅之。
  • 密教部——佛說六字咒王經
    佛說六字咒王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陀林中。爾時有一外道栴陀羅女。
  • 25年邪淫史戒友分享戒邪淫成功的經驗
    佛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云:若有眾生多於淫慾,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我看了半信半疑,真的可以戒除邪淫惡習嗎?於是便嘗試念了10個月的《普門品》來戒淫,結果戒邪淫沒有一點進步,最後喪失信心,不念了。
  • 清涼學堂|戒 律
    受戒如同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力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法,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遺教經》說:「若人能持淨戒,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戒為實踐佛道的基礎,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